程某,女,24歲,某博物館講解員,2022年11月6日初診。患者自訴上下嘴唇干、癢、脫皮、開裂4年,癢則撓,撓后見局部紅腫,后發(fā)展到上下嘴唇皮變厚,局部顏色變深,此病反復(fù)不愈,冬天開裂較重,秋天唇干、脫皮加重。曾用外用藥膏、服抗過敏藥、增強免疫力藥,但依賴性很強,只要一停藥,就會復(fù)發(fā),故來診。舌尖紅,脈如常。 辨證:脾、胃、心伏火。 治則:瀉火涼血,滋陰潤燥。 自擬方加減:生石膏10g,梔子6g,藿香3g,防風(fēng)4g,黃連3g,黃柏6g,木通6g,生地黃8g,南沙參15g,玉竹15g,麥冬10g。10劑,水煎服。 11月16日二診:服藥10劑后,局部紅、腫、癢、脫皮明顯好轉(zhuǎn),裂口已愈合,舌質(zhì)如常。守上方去生石膏、木通、生地黃,加北沙參15g、天花粉15g、天冬10g、石斛15g。共服30余劑而愈。 按 口唇之病,病位在脾、胃、心,病因為伏火,病初多火,易腫易痛,病久傷陰,易干易裂,冬天和秋季氣候干燥,容易復(fù)發(fā)加重。加之患者有嗜食燒烤辛辣史,故急性期多見濕熱并重,易滲易糜。慢性期以陰虛為重,多見干、癢、脫皮、裂口。在自擬方中,首選黃連、黃柏、梔子,清脾、胃、心之伏火,選藿香醒脾辟穢;選防風(fēng)升發(fā)伏火;選生地黃、木通、竹葉瀉心火涼血熱;選沙參、麥冬、玉竹滋陰潤燥。全方瀉中有散、祛中有滋。之所以輕清、輕潤,一是從舌脈上看,有熱象而不重,二是取“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意。二診,在紅、腫、癢、脫皮明顯好轉(zhuǎn)和裂口已近愈合的基礎(chǔ)上,查舌質(zhì)如常,舌紅少苔,說明伏火已去,陰虛而燥為主要矛盾,故守上方減去生石膏、木通、生地黃,加北沙參15g、天花粉15g、天冬10g、石斛15g以滋陰潤燥,共服30余劑而愈。 以紅腫脹痛為主癥者,以清熱涼血為主要治則,清熱用石膏、黃連、黃芩、梔子,涼血用生地黃、牡丹皮、赤芍、紫草。以糜爛滲出為主癥者,以清熱利濕為主要治則,清熱用黃連、黃柏、龍膽草,化濕用藿香、生薏苡仁、茯苓、土茯苓。以干裂脫皮為主癥者,以重潤、輕清為主要治則,重潤選玉竹、南沙參、麥冬、天花粉,輕清選黃連、梔子。以唇厚色黯為主癥者,當(dāng)加入活血、涼血藥,如紅花、赤芍、丹參。同時要注意調(diào)節(jié)飲食,避免辛辣燥熱,防止動火傷唇,避免過勞熬夜,避免舔上下嘴唇。平時可以用西洋參泡水當(dāng)茶飲,補氣生津,以防復(fù)發(fā)。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yī)師指導(dǎo)下使用。) ? 版權(quán)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