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蔡壘磊
前兩天有個熱議,叫“基金暴跌年輕人為什么躲不過被割”。看到這個標題有點啞然失笑。現(xiàn)在“被割韭菜”的定義已經泛化,在我的認知里,只有一方是主觀惡意騙人+另一方是天真白蓮花,才叫割韭菜和被割韭菜,但現(xiàn)在已經把以下情況包含在了里面: 1.所有金錢上的損失,哪怕完全出于我自己貪心或是認知不足,我也是被割了韭菜;2.所有“不值”,哪怕我是完全自愿購買,哪怕其他人都認為值,但只要我認為不值,我也被割了韭菜。 這種“完全把自己的責任撇開”的說法是很奇怪的,所以我寧愿相信這種“被割”只是來自年輕人的自嘲,而不是真的認為問題出在別人身上。如果大家還有記憶的話,去年的標題應該是“為什么這一代年輕人普遍更有理財意識”——所以行情好就是自己有理財意識,行情差就成了被人割? 年輕人盡早在投資上蒙受一些小的損失是一件好事,這至少證明他們有盡早在嘗試投資。一件逃不開的事情只有盡早嘗試,才能盡早上路。不至于人到中年,創(chuàng)富能力下降,而手中的積蓄又大大提升的時候,再去陷入一些非常低智的金錢圈套——那可就不太好翻身了。有一段流轉很廣的話,叫“這個世界最大的公平在于: 當一個人的財富大于自己認知的時候,這個社會有100種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認知和財富相匹配。”一個人的認知如何增長?兩種方式:1.深度思考;2.不斷試錯。直接成功當然好,但“對”只能讓你得到一個好的結果,卻不一定能讓你真正“會”。 每個人都必須沖著“對”的目標,但只有“錯”才能為你補充更多的認知。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年輕人,靠著東拼西湊的大v推薦信息,投資基金賺錢了,最大的可能是什么?當然是整體行情的上漲,難道是東拼西湊的方法很牛逼? 它能夠為這個年輕人帶來利潤,卻不能讓這個年輕人在這件事上獲得一點點的經驗,有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事實上所有復雜事情上的成功,都只能帶來單次成功的結果本身,無法提供任何“下次在某個環(huán)節(jié)上是否依然應該這么做”的信息,也就是不可復制。這個世上沒有兩件完全相同的復雜事情,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得排除那些“不能做”的事情,你才有機會得到單環(huán)節(jié)的唯一解。如此,當事情以看似不同的狀況、不同的面貌呈現(xiàn)在你的眼前時,你一眼就能認出它的本相,然后輕輕松松就做得比其他人好。這種輕松一定不會從第一次的成功中來,而是從無數(shù)次的被割中來。提前試錯,提前被割,就是在用更小的成本換取更大的智慧,這本就該成為年輕人的主動選擇。所以不要問“為什么躲不過被割”,而是為什么要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