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風雪 建筑是一個專業(yè)術語,包含了藝術與技術兩個方面,而建筑設計是建筑物在開始動工前就需要完成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縱觀歷史,雖然所有建筑都實現了為人類提供生活和工作場所這一共同目標,但所展現的類型與風格是完全不同的。 建筑像是一張豐富多樣的掛毯,經歷了多次藝術運動與設計演變,某些跨越幾個世紀且遍及世界各地,以適應不同氣候、環(huán)境和文化的需求。 這里概括了歷史上曾在歐美最受歡迎的20種建筑形式,從古希臘、羅馬到當代建筑。 1.古典建筑(Classical Architecture) 古典建筑是建筑風格的一個術語,它源自古希臘和羅馬古代建筑。幾個世紀以來,古典建筑一直影響著世界各地的建筑運動,包括新古典主義和希臘復興建筑。當今,許多最著名的現代建筑也都是基于古希臘和羅馬建筑風格設計而成的。 2.伊斯蘭建筑(Islamic Architecture)
伊斯蘭建筑是世界建筑的一個類別,創(chuàng)建于公元7世紀,并一直延續(xù)至今。伊斯蘭建筑也是伊斯蘭宗教的象征,如清真寺就是最典型的伊斯蘭建筑之一。 3.文藝復興建筑(Renaissance Architecture) 文藝復興建筑出現在15世紀早期的意大利佛羅倫薩,它引領了古希臘和羅馬建筑復興,并取代了中世紀盛行的哥特式建筑風格,其最明顯的特征:通常規(guī)模宏大、尺寸比例嚴格和結構對稱,如著名的羅馬圣彼得大教堂。 4.都鐸建筑(Tudor Architecture) 都鐸建筑源于1485年英國都鐸時期,是結合文藝復興和哥特式建筑元素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過渡風格,它喚起人們對故事書中迷人小屋和歷史建筑的向往。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都鐸式建筑在美國得到了創(chuàng)新并開始流行,從而形成了其獨特的都鐸復興風格。 5.殖民建筑(Colonial Architecture) 殖民風格建筑最早出現在17世紀和18世紀殖民統(tǒng)治時期,反映了受早期移民到美國多元文化的影響,其標志性特點是建筑的對稱性和方形或矩形的形狀,門居中、窗戶兩側對稱,通常為2-3層。這種殖民風格建筑,目前仍然是美國最受歡迎的住宅之一。 6.科德角建筑(Cape Cod Architecture) 科德角建筑是以美國馬薩諸塞州沿海地區(qū)命名的,是那里的地標性建筑風格。17世紀英國殖民者將英國半木材結構的房屋進行改造,以適應當地惡劣的氣候條件,從而形成了這種低矮、方正的住宅建筑。 7.新古典主義建筑(Neoclassical Architecture) 新古典主義建筑是指在1750年左右開始復興的古典希臘和羅馬式建筑,這種風格在18世紀和19世紀得到了蓬勃發(fā)展。新古典主義建筑的特點:通常其整體規(guī)模宏大,并采用了大量的古典元素,如多立克(Doric)、愛奧尼克(Ionic)式立柱,以及科林斯(Corinthian)風格細部裝飾,如美國的白宮和國會大廈等建筑都屬新古典主義風格。 8.意大利式建筑(Italianate Architecture)
意大利式建筑指的是一種特殊的19世紀建筑風格,其設計靈感來自于16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筑,它打破了原來古典建筑的嚴格定制,配以浪漫的建筑元素,并與周邊風景如畫的環(huán)境有機融合。從19世紀40年代未到90年代,這種風格在開始在北歐、英國和美國等地傳播,隨后被廣泛應于美國鄉(xiāng)村和城市建筑。 9.希臘復興建筑(Greek Revival Architecture) 希臘復興建筑的設計靈感來自于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神廟,其建筑風格具有均衡、對稱、簡潔和優(yōu)雅等特點。1825年至1860年期間,這種建筑風格在美國廣為流行,如政府大廈、銀行、教堂和城市排屋等建筑。 10.維多利亞建筑(Victorian Architecture) 維多利亞建筑不是某一種特殊的風格,而是指從1837年-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統(tǒng)治時期建造的建筑類型,其特點包括:陡峭傾斜的屋頂、普通或彩色的磚墻、華麗的山墻、滑動的凸窗、八角形或圓形尖塔以及寬敞環(huán)繞的門廊等。至今,這種起源于英國的建筑仍然定義了英國城市與鄉(xiāng)鎮(zhèn)的風格特征。 11.工藝美術建筑(Arts and Crafts Architecture) 工藝美術運動是對維多利亞時代大規(guī)模生產和華麗裝飾風格的一種反應,包括手工制作和大量天然材料的使用,如石頭、磚塊、木材和青銅等金屬制品等。工藝美術建筑風格特征:包括對稱和低矮的坡屋頂、突出的門廊、小而多的玻璃窗戶,室內通常以大壁爐為特色,并配置有書架、靠窗座椅和櫥柜等家具。 12.美術派建筑(Beaux-Arts Architecture)
美術派建筑風格起源于19世紀未的巴黎美術學院,受到了羅馬和希臘古典主義、法國和意大利文藝復興以及巴洛克建筑風格的啟發(fā)。這種美術風格的建筑通常宏偉壯觀,充滿戲劇性,裝飾華麗。 13.新藝術派建筑(Art Nouveau Architecture) 在19世紀未到20世紀初,受自然界的影響,在歐美掀起一場以有機形態(tài)和蜿蜒曲線為特征的新藝術運動,它涵蓋了建筑以及室內設計、家具、裝飾、珠寶以及視覺藝術等所有領域。對于建筑領域,該風格主要反映在室內裝飾藝術上,在20世紀20年代深受人們的歡迎。 14.裝飾藝術建筑(Art Deco Architecture) 裝飾藝術建筑是裝飾藝術運動的組成部分。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歐美開展了一場富有創(chuàng)意的新設計運動,涵蓋了時尚、藝術、家居用品和建筑風格。這種風格在20世紀30年代傳播到美國,并流行于各大城市,如帝國大廈、洛克菲勒中心和克萊斯勒大廈等摩天大樓都是其標志性建筑。 15.包豪斯建筑(Bauhaus Architecture) 包豪斯建筑風格源于20世紀初德國一所學校,該學校有一個烏托邦的目標,即創(chuàng)建一種全新的建筑設計形式,以幫助一戰(zhàn)后的社會重建。通過結合美術、工藝、設計與建筑技術,遵循“形式服從功能”理念,摒棄冗繁的裝飾,采用簡潔、理性和實用的設計方式。包豪斯建筑通常具有簡單的幾何形狀、不對稱的建筑外觀、采用現代材料、平屋頂和玻璃幕墻等特點。 16.工業(yè)化建筑(Industrial Architecture) 通常來說,工業(yè)化建筑是指為了滿足工業(yè)生產需要而建造的建筑物,涵蓋了多種類型和風格,如廠房、倉庫、水塔、糧倉以及其它建筑。最早的工業(yè)化建筑是在18世紀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期(大約從1760年至1840年),主要分布于英國。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工業(yè)化建筑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以后建造的,采用金屬和水泥混凝土建造,用于大規(guī)模生產,其特點:包括大型開放的平面布局、高大的天花板,采用混凝土、磚塊和金屬等材料,裸露的外觀以及大量的金屬網格窗戶。 17.現代主義建筑(Modern Architecture) 現代主義建筑是指在20世紀初到中期盛行的建筑風格。它摒棄了近代建筑華麗的裝飾,采用鋼材、混凝土、磚塊、木材和石材等材料,線條簡潔、功能性強和開放式的平面布局,并通過大面積窗戶將自然光引入內部,讓建筑與自然景觀有機融合。 18.“野獸”派建筑(Brutalist Architecture)
“野獸”派建筑通常以簡潔、塊狀和龐大的混凝土結構為特征,主要流行于二十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它的線條簡潔、外觀厚重、色調單一,沒有太多裝飾,是一種大膽、直白但也頗具爭議的建筑風格。 19.后現代主義建筑(Postmodern Architecture) 后現代主義建筑是20世紀的一場運動,它興起于20世紀60-70年代,是對當時現代主義建筑的一種回應,其最大的特點是將經典建筑與現代風格進行大融合。因為當時有些建筑師認為,現代主義建筑采用鋼材、水泥和玻璃等材料建造,缺少地方特色,結構僵硬,裝飾性不夠,毫無情感表達。世界上一些最具爭議、最獨特和最令人難忘的建筑都屬于后現代主義風格,如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和洛杉磯的沃爾特-迪斯尼音樂廳。 20.當代建筑(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當代建筑是一個籠統(tǒng)的術語,包含了各種建筑風格,但相互之間往往截然不同。當代建筑始于20世紀上半葉并延續(xù)至90年代,通常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創(chuàng)新施工方法,具有圓潤外形、彎曲線條、不對稱設計和開放式平面布局等特點,并注重可持續(xù)性。 (By Kristin Hohenadel) |
|
來自: 零壹貳012 > 《傳統(tǒng)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