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爾雅(1884—1954),廣東東莞莞城人,原名溥,又名萬歲,字季雨,號爾雅,室名綠綺園、鄧齋,為20世紀著名篆刻家、書法家、文字學家。先生嘗自謙言:“所學寫篆第一,刻印第二,其余小學、隸分、金石、詩畫皆略窺一二而已!”鄧爾雅的書法作品中有一種極具文字結(jié)字之趣的形式——正反體楹聯(lián)(又稱“玻璃聯(lián)子”)。正反體楹聯(lián),字體結(jié)構(gòu)左右對稱,正反兩面均如一,極盡平正對稱之能事,同時還要集成楹聯(lián),對仗工整。所以連鄧爾雅本人也承認“信有奇文,妙手偶得,費時費力,仍未必獲”。玻璃聯(lián)子始自清中期的書法家吳鼒(zī,音同姿)(1755—1821),字山尊。書文:“香山居士才無兩,東閣官梅興益高”。下聯(lián)“東閣官梅興益高”,源自唐代杜甫的“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原詩的意思是在東亭觀看官梅,以致詩興勃發(fā)。上聯(lián)的“居”用了商周金文的寫法,“才”糅合甲骨文及金文的寫法,而下聯(lián)中的“官”字,為了要左右對稱,鄧爾雅特意將兩個口左右并列。題跋中,鄧爾雅提到正反篆的特點“篆文左右相同反正如一者”,并說集字為楹聯(lián),始自清代吳鼒。這幅鄧爾雅書寫的玻璃聯(lián)子對仗工整,詞意優(yōu)雅,書法以小篆形式寫成,氣息端莊雅正,而“墨”“梅”“行”“白”糅合了金文的結(jié)字結(jié)構(gòu),使作品別有雅趣古韻。鄧爾雅為了“正反如一”,充分發(fā)揮其對文字學造字原理的諳熟,巧妙運用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種書體,結(jié)成新的字形。玻璃聯(lián)子,是鄧爾雅博聞強記,詩詞、文字學素養(yǎng)深厚的重要體現(xiàn)。因為有著深厚的文字學根基,鄧爾雅也被稱為篆刻書法家中的“小學大家”。上聯(lián)“黃金白玉堂中滿”源自元朝王冕的“生前不系黃金帶,身后空余白玉簪”。詩人仰慕的林和靖墓被挖掘,然墓中別無他物,僅有一條白玉簪。王冕對此事深有感觸,因而寫出“生前不系黃金帶,身后空余白玉簪”。這是鄧爾雅寫給友人的一幅玻璃聯(lián)。他借此詩表達自己對朋友高尚情操的欽佩。圖文來源:書藝公社 網(wǎng)絡(lu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