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因位于洞庭湖以北而得名。 湖北省下轄13個地級行政區(qū),分別為武漢市、黃石市、襄陽市、荊州市、宜昌市、十堰市、孝感市、荊門市、鄂州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他們名字由來如下。 1. 武漢市 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zhèn)合并而來。1927年國民政府將三鎮(zhèn)合并為“武漢”,取三地首字組合。進(jìn)一步追溯三地名字由來如下。 武昌:三國孫權(quán)在此筑城,取“因武而昌”之意。 漢口:因地處漢江入長江之口得名。進(jìn)一步追溯,漢江的“漢”表示水多,引申水量充沛。另有一說法,古人因為漢水水量充沛,將其比喻為銀河,古代銀河稱云漢,故而得名漢江。 漢陽:原位于漢江北岸(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后因漢水改道移至南岸,但名稱保留。 2. 黃石市 因境內(nèi)有“黃石山”(今黃石港),山石呈黃色,且古代以采石、冶鐵聞名,故名。 3. 十堰市 明成化年間,為治理漢江洪水和灌溉,在此修筑了十處堰塘(如黃龍堰、白龍堰等),故稱“十堰”。堰指的是較低的擋水構(gòu)筑物,作用是提高上游水位,便利灌溉和航運。 4. 宜昌市 清朝取“宜于昌盛”之意得名。 5. 襄陽市 因地處襄水(今南渠)之北(古人以“水北為陽”),故名襄陽。進(jìn)一步追溯,襄水得名有兩種說法: 一是“襄”為疏通、治理之意,因歷史上多次疏浚治理而得名。 二是古楚語中“襄”或與“高”、“上”相關(guān),因襄水流經(jīng)地勢較高的襄陽城南,故稱“襄水”。 6. 鄂州市 “鄂”源于商代的“鄂國”,甲骨文中稱“噩”(“鄂”的古字),甲骨文的寫法形似鱷魚,因商代黃河流域多鱷而得名。周初鄂國南遷至南陽盆地,西周晚期鄂國因叛亂被周王室聯(lián)合諸侯剿滅,遺民南遷至長江流域,即今天的鄂州,鄂國的名號保留了下來。 “州”在古代表示重要的節(jié)點或城市。 7. 荊門市 因地處荊山余脈與江漢平原過渡帶,古稱“荊楚門戶”,故名荊門。進(jìn)一步追溯,荊山的“荊”字源于古楚語對山上荊棘叢生地貌的描述。 8. 孝感市 因東漢孝子董永“賣身葬父、孝感動天”的傳說得名。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設(shè)孝昌縣,后避諱唐僖宗年號改孝感。 9. 荊州市 源于古“九州”之一的荊州,漢武帝置荊州刺史部,名稱沿用至今?!扒G”字由來同荊門市?!爸荨北硎竟糯匾墓?jié)點和城市。 10. 黃岡市 據(jù)《今縣釋名》記載:“西北有黃岡山,因山得名。 進(jìn)一步追溯,黃岡山名字來源于古黃國和岡地。 古黃國的先民是夏商時期的黃夷,屬于東夷集團(tuán)的九夷之一支。他們以一種黃色羽毛的鳥(黃鸝鳥)為族徽(圖騰),因尚黃色、穿黃色服飾而得名。 岡地表示多山崗之地。 11. 咸寧市 取《易經(jīng)·乾卦》“萬國咸寧”之意,咸在古漢語表示都、全部,寓意天下安寧。 12. 隨州市 因古隨國(西周諸侯國)得名。進(jìn)一步追溯,古隨國為楚國的附屬國之一,名字表示對楚國的依附(“隨”含順從之意)。 13.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施州衛(wèi)”為恩施縣,取“皇帝恩賜于施州”之意。 進(jìn)一步追溯,施州名字來源于施王屯,“施”字在古代有旗幟之意,古代族群部落懸掛圖騰旗幟生活的地方常被稱為“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