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博物館的#曾侯乙 展廳,總會看到令人吃驚的文物,今天來發(fā)一對漆豆,這大概是史上最豪華的漆豆了! 看到曾侯乙這對漆豆后,我感覺我對我古代王侯的奢華一無所知! 青銅時代,有很多奢華無比的青銅器,但作為一種禮器,國之重器,青銅器的奢華可以理解。 那個時候的瓷器只有原始瓷,雖然看上去比陶器要好一些,但仍然顯得太過低端,似乎是不能作為王侯貴族的日用器。 除了青銅器、金器、他們會使用一些木器,木器看起來低端,但上了漆變成漆器頓時就不一樣了,顯然特別的高端大氣上檔次! 豆是什么呢?是盛放腌菜、肉醬等調味品的器皿。 就像我們現(xiàn)在喝粥要就點小咸菜,吃餃子要沾點醋,吃火鍋要用調料,我們用來盛放小咸菜、醋、火鍋調料的一般就是小碟子、小碗,古人就用豆。 那么,曾侯乙這對漆豆啥樣呢?先來看照片吧! 這………… 就放調味品的器皿需要做成這樣嗎? 需要嗎?需要嗎?需要嗎? 分別來看一下~ 戰(zhàn)國 彩漆木雕龍紋蓋豆 這件豆,通高28厘米多,這也太大了吧,與小碟子的用途不相符,那它就相當于腌咸菜、牛肉醬的醬菜缸?就相當于盛放老干媽的瓶子? 總之就是類似這么個用途吧! 它由蓋和器身組成,這兩部分應該是由一塊整木雕成的,以黑漆為底,再用紅、金色進行彩繪。 蓋是橢圓形的,兩側有新月形缺口,可正好卡在浮雕器耳處。下圖能看出來。 蓋頂中心浮雕相互蟠繞的龍,周邊飾變形云紋,兩端各有五組浮雕的龍首或龍身紋樣。 就是拍得不太清楚…… 作為器身的豆盤也是橢圓形,你看著它挺大吧,其實胎厚盤淺,容積并不算大。 豆的兩側各有一個類似方形浮雕大耳,呈不規(guī)則形狀,內、外、頂及兩旁五面都浮雕龍紋,就是古代很抽象的龍。 豆盤外側也布滿紋飾。有菱角紋、云紋、網(wǎng)格紋、變異鳳紋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早在七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人就已經(jīng)使用漆器了。 但漆器實際上是木頭制成,而木頭容易腐朽,遠比青銅器難保存。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的數(shù)量最多、保存最好、最光輝燦爛的漆器,多半來自戰(zhàn)國早期的曾侯乙墓。 在之前雖然有發(fā)現(xiàn)漆器,但基本上都保存得不太好。 你看曾侯乙的漆器保存得多么完好啊,蓋與豆還嚴絲合縫的能扣上呢!實在太難得了呀! 其實木制文物,以新疆那邊保存下來的居多,因為干燥嘛,溫潤的湖北、湖南為什么出土了大量漆器呢? 首先自然是因為這里有漆樹,漆器制造使用的多,其次是因為曾侯乙墓多半被泡在了水里,水隔絕了空氣,才把這些漆器完好的保存了下來。 戰(zhàn)國 彩漆木雕龍鳳紋蓋豆 這件的大小和上一件差不多,整體造型也差不多,細節(jié)有差異。 你看這雕工繪畫,多么精準、細膩! 所謂龍鳳紋,大概是在蓋的中間部分立體雕的那部分吧,太抽象,看不出來啊! 兩側大耳雕刻的好像是龍。 很夸張的造型,但大概因為耳上漏空的雕刻設計,所以并不顯得笨拙臃腫,反而覺得這一對耳很好的裝飾了器物本身。 從側面看,感覺像個龍頭的樣子。 但因為我拍的實在一般,我找了一官方的圖,這下能看清楚了吧! 真是精細的不可思議?。「袊@戰(zhàn)國時期的工匠精神!就是這設計也應該拿大獎??! 我再次發(fā)出靈魂質疑,這真的是用來放腌菜、肉醬的? 這么精美,應該擺出來,當工藝品?。?img doc360img-src='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5/04/2519/297005602_6_20250425071517185.png' data-ratio="1" data-w="128"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width: 20px;vertical-align: middle;background-size: cover;height: auto !important;" src="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曾侯乙:爾等螻蟻,對本侯的財富一無所知!這于本侯只是最普通的日常用品,拿到地下去隨便用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