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yī)治病用藥里,講究可不少,不同體質(zhì)的人用藥得格外小心。有這么幾種情況,心虛的人得慎用附子,肝虛的人得慎用柴胡,腎虛的人得慎用黃芪,這里頭可有大學問。 ![]() 心虛的人得慎用附子 中醫(yī)里心陰得下降去制約腎陽,這樣人體的陰陽才能平衡。心虛的人,心陰沒辦法下降制約腎陽,陽氣就容易往上往外跑。這時候,人就容易出現(xiàn)心煩失眠、口腔潰瘍、心悸心慌這些毛病。 附子這味藥,純陽燥烈,能回陽救逆,在一些危急病癥里能發(fā)揮大作用。但它就是容易耗傷心氣心陰。本來心虛的人心氣心陰就不足,再用附子,那不是雪上加霜嘛,病情可能就更重了。 不過,要是病情確實需要用附子,也不是不能用,可以配上牡蠣。牡蠣這味藥,咸寒質(zhì)重,重鎮(zhèn)安神,能讓人心神安定;另一個是潛陽補陰,補充陰液。有了牡蠣制約附子的燥烈藥性,就能做到溫陽的同時不傷陰血。 ![]() 肝虛的人得慎用柴胡 肝臟有個特點,叫體陰而用陽。啥意思呢?就是肝藏血,血屬陰,肝的功能活動又需要陽氣的推動。柴胡這味藥,藥性辛散,能疏肝解郁、升舉陽氣,對于肝氣郁結(jié)的人來說,用了之后能感覺心情舒暢不少。 但柴胡的辛散之力也有個弊端,就是容易耗傷肝陰肝血。要是肝血虛的人用了柴胡,那肝血就更不足了,就會出現(xiàn)頭暈眼花、失眠多夢、手腳麻木這些癥狀。 張仲景通常用柴胡的時候會配上白芍。白芍這味藥,酸甘之性,能養(yǎng)血柔肝。柴胡和白芍搭配在一起,一個散,一個收,既能疏肝理氣,讓肝氣順暢,又能養(yǎng)肝血,補充肝血的不足。 ![]() 腎虛的人得慎用黃芪 腎有個重要的功能,叫主納氣,就是能把肺吸入的清氣收納下來,讓呼吸平穩(wěn)。黃芪是補氣的要藥,很多人都知道它補氣效果好。但黃芪有個特性,就是藥性升發(fā)。 對于腎虛不納氣的人來說,單用黃芪就容易升散太過,導致氣浮不斂。這時候,人就會出現(xiàn)乏力沒精神、腰膝酸軟、氣短氣喘這些情況。 那腎虛的人用黃芪可以搭配上山茱萸。山茱萸藥性酸澀微溫,既能補肝腎,又能收斂固澀。既能幫著黃芪補氣,又能把氣收納起來,讓氣歸元,增強腎的封藏功能。 ![]() 所以啊,中醫(yī)用藥可不能馬虎,得根據(jù)每個人的體質(zhì)和病情來合理用藥,這樣才能發(fā)揮藥的最大功效,把病治好。 |
|
來自: 文炳春秋 > 《養(yǎng)生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