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一個良知共性,就是偏向弱勢群體。 父母每次吵架,女方看似弱勢。 兒女自然會心疼媽媽。 長大以后才發(fā)現(xiàn),夫妻間沒有哪一方是弱勢,只有解不開的疙瘩。 古人言,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也可以理解為,你不是父母,又怎會懂父母的愛恨情仇。 父母于子女是親情。 夫妻本身夾雜了太多“情”——友情,愛情,親情。 有時候兒女覺得——我媽媽(爸爸)太可憐了,怎么會跟他(她)結(jié)婚呢? 父母吵架吵到激烈時,兒女憤怒的說——你們不如離婚算了。 長大后,堅決不想過父母那樣的日子,結(jié)婚時,最大的理想就是夫妻恩愛和睦,永遠不吵架。 過上日子才發(fā)現(xiàn),不吵架的夫妻乃是神話! 別看父母吵了一輩子,但他們的感情很深很深。 也不要覺得,父母的感情是靠“你”維持的——“我要是沒有孩子,早就和你離婚了。” 兒女是父母愛情的結(jié)晶,也是父母在想離婚時不離婚的一道屏障。
子女無法替父母承擔他們的人生課題,過度介入只會讓自己疲憊不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業(yè)力與因果,父母也不例外。 他們的婚姻、事業(yè)、人際關(guān)系,都是他們自己需要面對和解決的課題。 子女若強行介入,試圖改變父母的命運軌跡,往往會讓自己陷入痛苦,甚至破壞原有的家庭平衡。 偏向誰,都可能是一場悲劇。 小時候父母總吵架,而且每次都覺得媽媽很被動,爸爸太壞了。 長大后自認為有了保護母親的能力和力量,這時候恰巧父親也老了。 因此替母親出頭,把父親視為敵人,甚至故意冷落、刁難,對父親很苛刻。 未想到,這時候母親會反過來替父親說好話——我們之間是有矛盾,但是你爸爸很愛你啊! 父母也是人也會犯錯,但要看這“錯”是他們彼此間的事情,還是對子女犯下的錯。
父母有他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子女的強行改變往往徒勞無功。
子女對父母的過度關(guān)注,往往源于自身的焦慮。學會課題分離,才能讓彼此輕松。 父母與子女,終究是獨立的個體。**不介入父母的因果,不是冷漠,而是尊重;不是逃避,而是智慧。 讓花成花,讓樹成樹,讓父母成為他們自己,也讓你成為你自己。 我們那些事兒 作者 思君 |
|
來自: 新用戶1739VTnS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