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文|陜西中醫(yī)藥大學張登本 ![]() 《黃帝內經》中的“三陰三陽”(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思維模式具有多個顯著特征,其中作為標記“符號”特征尤其值得關注。在構建生命科學知識體系時,《黃帝內經》從多維度運用“三陰三陽”這一標記“符號”來表達不同內涵的醫(yī)學內容,并且這些符號在不同場景下具有不同類型的排序。每個場景中的“三陰三陽”標記符號都具有特定的醫(yī)學內涵。因此,在研讀和應用《黃帝內經》中有關“三陰三陽”的原文時,必須準確判定“符號”所標記的具體內容,否則可能會出現(xiàn)誤解或混淆。 標記一年的六個時段 《靈樞·陰陽系日月》在“兩陽合明,謂之陽明”“兩陰交盡,謂之厥陰”的規(guī)定下,將一個太陽回歸年的十二個月劃分為六個時段,并分別用十二經脈的“三陰三陽”符號進行標記:正月、二月對應少陽(經脈相應),三月、四月對應陽明(經脈相應),五月、六月對應太陽(經脈相應);七月、八月對應少陰(經脈相應),九月、十月對應厥陰(經脈相應),十一月、十二月對應太陰(經脈相應)。這種劃分不僅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體十二經脈與一年十二個月的對應關系,還通過經脈的“三陰三陽”符號對十二個月進行了標記,表達了陰陽屬性的劃分,反映了太陽回歸年中陰陽之氣的消長變化,即上半年陽氣漸長,下半年陰氣漸長。 標記人體十二正經 “少陽之后,出于中外廉,名曰委陽,是太陽絡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原文中的“三陰三陽”,就是經脈的標記符號。這是《黃帝內經》中“三陰三陽”符號最基本、最重要的應用內容?!叭枴敝械摹疤枴保謩e用以命名、標記膀胱經(足太陽)、小腸經(手太陽),“陽明”標記胃經(足陽明經)、大腸經(手陽明經),“少陽”標記膽經(足少陽經)、三焦經(手少陽經);“三陰”中的“太陰”,分別標記脾經(足太陰經)、肺經(手太陰經),“少陰”標記腎經(足少陰經)、心經(手少陰經),“厥陰”標記肝經(足厥陰經)、心包經(手厥陰經)。應用“三陰三陽”命名標記人體經脈的方法,早在《臂足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中已有記載,但卻成熟于《黃帝內經》。 將“三陰三陽”符號,作為標記和命名十二經脈的陰陽屬性,是《黃帝內經》構建生命科學知識體系時最基本的思路,貫穿于所建構的所有醫(yī)學內容之中,并得到廣泛應用。如構建經絡理論中的十二皮部理論(《素問·皮部論》)、十二經筋理論(《靈樞·經筋》)、十二經別理論(《靈樞·經別》)等。至于應用經絡理論指導臨床針刺、艾灸、放血等技術治療相關病證,更是全面地應用了“三陰三陽”標記的十二經脈知識。如刺灸十二經脈罹患諸種痹證(《靈樞·經筋》)、治療諸種寒熱病證(《靈樞·寒熱病》)、治療癲狂?。ā鹅`樞·癲狂》)等等。 標記人體相關臟腑 《黃帝內經》應用“三陰三陽”符號,分別標記人體臟腑的陰陽屬性。如太陰,指脾和肺;少陰,指腎和心;厥陰,指肝臟和心包。太陽,指膀胱和小腸;陽明,指胃和大腸;少陽指膽和三焦等。如“厥陰有余病陰痹,不足病生熱痹……少陰有余病皮痹、隱疹,不足病肺……太陰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陽明有余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太陽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少陽有余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素問·四時刺逆從論》)等臨床病理之象的特征及其臨床病理意義。原文中的“三陰三陽”符號,標記各條經脈隸屬的臟腑。 標記人類不同體質類型 《黃帝內經》認為,人體陰陽有盛陰、多陰少陽、多陽少陰、盛陽、陰陽和平之分,故而根據(jù)人體的陰陽之氣多少,結合人的體態(tài)、性格特征進行分類,從而將人分為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和平五類。以少陽之人為例,生理上,“多陽少陰,經小而絡大,血在中而氣外,實陰而虛陽”;稟性上,“諦好自貴,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好為外交,而不內附”;體態(tài)上,“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肘,則常出于背”?!鹅`樞·行針》亦以同樣方法,將人體分為重陽、陽中有陰、陰多陽少、陰陽和調四種類型。兩者互相印證。此種分類通過剖析體內陰陽偏頗,為確立治則、擬定針法提供了依據(jù)(《靈樞·陰陽二十五人》《靈樞·通天》)。 標記外感疾病(傷寒)演變過程中的不同證候類型 《黃帝內經》在對外感熱病發(fā)展演變過程予以辨證時指出,“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干,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jié)M而嗌干。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于肝,故煩滿(通'懣’,悶)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wèi)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又說,“其不兩感于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素問·熱論》)。顯然,此處原文應用“三陰三陽”,標記傷寒病傳變演化的六經證候,作為外感病六類特定證候的符號。因此,依據(jù)原文而言,傷寒病的演變過程中,只要有“頭項痛,腰脊強”這一辨證要點,就可診斷為“太陽病”;在傷寒病的演變過程中,若出現(xiàn)“煩滿而囊縮”這一辨證要點,即可辨識為“厥陰病”??梢姡谩叭幦枴睒擞浀膫×洸∽C,各自具有特定的病變機理和相應的臨床癥狀特點。 《黃帝內經》應用“三陰三陽”符號,作為標記/和辨識相關證候的思路,還體現(xiàn)在對“厥頭痛”的六經辨證施治,從其針刺取穴的經脈,就可體現(xiàn)在對“厥頭痛”的六經辨識思路(《靈樞·厥病》)。 《黃帝內經》應用“三陰三陽”,分別標記外感熱病六類不同證候類型的思維方法,得到東漢張仲景的傳承和發(fā)展,由此發(fā)展為傷寒六經辨證的理論體系,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 標記六氣 《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五運六氣理論,其六氣部分正是運用“三陰三陽”符號進行標記的。如“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素問·天元紀大論》)。因為風、寒、暑、濕、燥、火(熱氣)是該理論的核心,是“三陰三陽”標記事物的“本體”,故用“所謂本也”表述。此處所論事物的“本體”,就是風、寒、暑、濕、燥、火(熱氣)六者,這就是文中所說的“六元”。 在六氣理論中,又有“主氣”(一年六步常態(tài)的主時之氣)和“客氣”(一年六步可能發(fā)生的特殊的、非常態(tài)的氣候)之分。二者雖然都用“三陰三陽”符號予以標記,但是卻有不同的排序方法。 主氣六步的排序方法,是依照五行相生之序排列,因而標記六步主氣的“三陰三陽”符號之序為:初之氣,厥陰風木;二之氣,少陰君火熱氣;三之氣,少陽相火暑氣;四之氣,太陰濕土;五之氣,陽明燥金;終之氣,太陽寒水。 客氣六步的排序方法,是按照“先三陰,后三陽,一二三之序排列”。因而標記六步客氣的“三陰三陽”符號之序為:初之氣,厥陰(一陰)風木;二之氣,少陰(二陰)君火熱氣;三之氣,太陰(三陰)濕土;四之氣,少陽(一陽)相火暑氣;五之氣,陽明(二陽)燥金;終之氣,太陽(三陽)寒水。此處的“一二三”,僅僅表達“三陰三陽”的排序,不表達“量”的大小、輕重。如“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甚則咳……少陰司天,客勝則鼽嚏,頸項強,肩背瞀熱,頭痛,少氣,發(fā)熱,耳聾,目瞑,甚則胕腫,血溢,瘡瘍,咳喘;主勝則心熱煩躁,甚則脅痛支滿……太陽司天,客勝則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則咳;主勝則喉嗌中鳴”;又如“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憒憒欲吐,胃鬲如寒……少陽之勝,熱客于胃,煩心、心痛,目赤”等(《素問·至真要大論》)。原文中的“三陰三陽”符號,分別標記的是“客氣”六步的風氣、熱氣、濕氣、暑氣、燥氣、寒氣淫勝,成為傷害人體,致病的邪氣,以及由此所致的季節(jié)性流行病癥譜。如果言五運六氣理論中的“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時, “三陰三陽”符號之間就不存在“開闔樞”關系。因為《黃帝內經》所論“三陰三陽”之間的“開闔樞”關系,以建筑學中的門窗結構為喻,專指人體“三陰三陽”六經之間的整體聯(lián)系(《靈樞·根結》和《素問·陰陽離合論》)。風(厥陰)、寒(太陽)、暑(少陽)、濕(太陰)、燥(陽明)、火(少陰,熱)之間有何以有“開闔樞”關系呢?否則,難以契合邏輯思維的基礎。 因此,《黃帝內經》運用“標本”概括 “六氣”與“三陰三陽”符號之間的關系,認為風、寒、暑、濕、燥、火(熱)六氣為“本”,厥陰、太陽、少陽、太陰、陽明、少陰為“標”。這就是運氣學說中的“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素問·至真要大論》)。 正因為“三陰三陽”是標記相關特定事物陰陽屬性的符號,所以,一旦脫離/或者離開所要標記的特定事物/或者事物本體,那么,“三陰三陽”這個符號,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這是學習和理解《黃帝內經》“三陰三陽”符號特征的關鍵。如《黃帝內經》有單獨應用“三陰三陽”的原文,如“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蓋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素問·六微旨大論》)。此處原文是在特定背景之下應用“三陰三陽”符號的?!吧舷掠形弧保侵噶鶜馑咎欤ㄉ希?、在泉(下)有一定的時位;“左右有紀”,是指客氣的司天、在泉各自的左間氣、右間氣之升降,有一定的次序。有鑒于此,故而下文的“三陰三陽”符號,就分別標記風(厥陰)、熱(少陰)、濕(太陰)、暑(少陽)、燥(陽明)、寒(太陽)??梢?,但凡涉及《黃帝內經》構建中醫(yī)理論中的“三陰三陽”符號時,必須確定符號所標記的具體事物及其內涵,決不可將“三陰三陽”符號等同于某種特定的事物/或事件,更不可以將“三陰三陽”與具體事物相混淆。 編 輯|徐婧 審核|白曉蕓 黃蓓 |
|
來自: 用戶08204546 > 《三陰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