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附地黃丸 桂附地黃丸是中醫(yī)經典方劑,出自《金匱要略》,是由漢代著名醫(yī)學家張仲景所創(chuàng),由六味地黃丸加附子、肉桂而成,以補腎陽為主,兼補腎陰。 全方肉桂20g 附子(制)20g 熟地黃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藥80g 茯苓60g 澤瀉60g,煉制為丸,中成藥同名。 ![]() ![]() 君藥 熟地黃,為全方補腎之核心。 臣藥 山茱萸:山藥附子肉桂 佐藥,澤瀉,茯苓 牡丹皮 熟地黃甘,微溫,歸肝、腎經 山茱萸 酸、澀,微溫,歸肝、腎經 山藥 甘,平,歸脾、肺、腎經 附子 辛、甘,大熱,歸心、腎、脾經肉桂 辛、甘,大熱 腎、脾、心、肝經 澤瀉 甘、淡,寒,歸 腎、膀胱經 茯苓甘、淡,平 ,歸心、脾、腎經 牡丹皮苦、辛,微寒,歸 心、肝、腎經 熟地黃滋陰補血,填精益髓 ![]() ![]() 山茱萸補肝腎,澀精氣 山藥補脾養(yǎng)胃,固腎益精 附子回陽救逆,補火助陽 肉桂溫腎助陽,引火歸元 澤瀉利水滲濕,泄腎濁 茯苓健脾利水,寧心安神 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方劑特點 陰陽雙補,以陽為主,通過補陰藥(熟地黃)與溫陽藥(附子、肉桂)配伍,實現“陰中求陽”。 補中有瀉 陰虛火旺、實熱證者忌用; 此方體現了中醫(yī)“陰陽互根”理論,臨床應用需中醫(yī)師辨證論治,切勿盲目濫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