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種教育成功了,那么,個體的任何一種德性就都是一種公共的好處,一種至高的私人目標意義上的私人的不利情況,——很可能是某種精神-感性的萎縮,或者甚至于是過早的沒落:讓我們根據序列,從這個觀點出發(fā),來考量一下順從、貞潔、虔誠、公正之類的德性。對無私者、犧牲者和有德性者的贊揚——也就是贊揚那個人,他不會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理性使用到自己的保存、發(fā)展、提升、推動、權力擴張上面,相反,關于他自身,他倒是活得謙遜而不經意,也許甚至是漠然或者反諷,——這樣一種贊揚無論如何都不是起于無私的精神!” 如果這種教育成功了——事實上它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和絕對的統(tǒng)治力——德性這個詞的積極意義就僅在于它對社會是有好處的。一旦我們將個體放置在渺小的位置上,造成的就是精神的萎縮和沒落,它遲早會回過頭反噬那個以為無所不能的共同體。不過,作為哲學家的尼采似乎并不絕望,他開始了一段論證里程,反形而上學的哲學家又回到了形而上學的起點,企圖用形式邏輯說服我們,在這里就是矛盾律。但首先,尼采已經回答了“我們可以如何”的問題,那就是“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理性使用到自己的保存、發(fā)展、提升、推動、權力擴張上面”,這才是生命個體應當呈現(xiàn)的真正樣態(tài),真正本真的生活。 ![]() ![]() “'鄰人’贊揚無私,是因為他能從中獲得好處!倘若鄰人本身是'無私的’,那么,他為有利于自己,就會拒絕那種對力量的損害,那種傷害,就會抵制此類傾向的形成,首要地恰恰并不把這種無私稱為善的,由此來表明自己的無私!——這就暗示出了那種恰好現(xiàn)在深受尊重的道德的基本矛盾,這種道德的動機是與其原則相矛盾的!對于這種道德想用來證明自己的那個東西,它又以自己的道德標準來加以反駁!'你應當棄絕自己和犧牲自己’——為了不至于與自己的道德相違背,這個命題就只能由一個人來宣告,此人由此放棄自己的利益,并且也許在所要求的個體之犧牲中招致他自己的沒落。不過,一旦鄰人(或社會)為功利之故而倡導一種利他主義,那么,與之恰好相反的命題'你應當追求自己的利益,即便以其他的一切為代價’就會得到應用,也就是說,'你應當’與'你不應當’就會一口氣得到說教!” 道德原則要求無私,道德動機卻是為了某種好處,真正的矛盾于是體現(xiàn)在無私和自私的不可調和和互相消解。當一個道德主義者在“你應當棄絕自己和犧牲自己”的呼召下“去存在”的時候,為了不自相矛盾,他只好放棄自己的利益,將自己空心化,結果就是一個生命個體的沒落?!耙布搓P于某個存在物,它在兩種匱乏和沒落中看到了[尋求][這個]此在的目的!關于無私的學說必然地只在[悲觀的虛無主義嘴里(舉例說來也就是在佛陀的嘴里)],只在一種關于此在之絕對被拋扔狀態(tài)的教師嘴里。” ![]() ![]() 如果承認形式邏輯矛盾律基本的真理性,我們就不會滿意上述似乎無解的矛盾公式。但其實出路已經蘊含其中,我們不必違背矛盾律,只要做出正確的選擇即可。 此時,鄧紫棋的《存在》在耳邊響起。面對尼采指出的德性真相、教育誤區(qū)以及我們可以如何的問題,唱詞中也許蘊含著些許答案。讓我們放空自己,靜靜地聆聽存在的真諦: “多少人走著卻困在原地/多少人活著卻如同死去/多少人愛著卻好似分離/多少人笑著卻滿含淚滴/誰知道我們該去向何處/誰明白生命已變?yōu)楹挝?是否找個借口繼續(xù)茍活/或是展翅高飛保持憤怒/我該如何存在 多少次榮耀卻感覺屈辱/多少次狂喜卻倍受痛楚/多少次幸福卻心如刀絞/多少次燦爛卻失魂落魄/誰知道我們該夢歸何處/誰明白尊嚴已淪為何物/是否勇敢堅持隨波逐流/或是勇敢前行掙脫牢籠/我該如何存在 誰知道我們該去向何處/誰明白生命已變?yōu)楹挝?是否找個借口繼續(xù)茍活/或是展翅高飛保持憤怒/我該如何存在”(完) ![]() 評價:5星 (本文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對本稿件的異議或投訴請聯(lián)系26071432@qq.com。) ![]() 微信號|琴弦在霧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