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天臺山蜿蜒的山道行駛,遠(yuǎn)遠(yuǎn)望見一排車輛靜靜停駐在狹窄的路邊。正疑惑間,"真覺講寺"的指示牌映入眼簾——原來這些虔誠的訪客,都是為朝謁智者大師而來。我們亦尋隙泊車,踏上那條被歲月磨亮的石階。 ![]() 微風(fēng)拂過,送來陣陣清新的草木香氣,仿佛在為我這個訪客洗去塵世的喧囂與疲憊。行至山腰,偶爾能聽到遠(yuǎn)處傳來的鳥鳴聲,清脆悅耳,為這清幽的山林增添了幾分靈動的氣息。路遇一位老僧在撿拾路邊的垃圾,問路得知一直往前走就到真覺講寺。 ![]() 石徑盡頭忽然開闊,一座蒼苔斑駁的六角亭默立林間。亭中石碑"智者塔院"四個隸書大字,墨色已褪成青灰,卻仍透著隋唐風(fēng)骨。這座始建于597年的古剎,原是智者大師圓寂后的肉身供奉之所,與國清寺、高明講寺鼎足而立,共鑄天臺宗三大道場。 ![]() 隋開皇十七年(597年),天臺宗實際創(chuàng)始人智者大師于天臺山石城寺(今新昌大佛寺)圓寂。弟子遵其遺愿,將其肉身遷葬天臺山佛隴(今真覺寺所在),建肉身塔供奉,稱“智者塔院”,寺因塔得名“真覺講寺”,俗稱“塔頭寺”。 ![]() 在唐代,塔院成為天臺宗朝圣中心,日本遣唐僧最澄入唐求法時曾參拜此地。 宋元時期寺院多次擴(kuò)建,南宋時增建“真覺講寺”大殿,確立講寺地位。 明萬歷年間高僧傳燈大師重修,清乾隆年間再修,香火鼎盛。 近現(xiàn)代歷經(jīng)戰(zhàn)亂,肉身塔幸存,20世紀(jì)80年代逐步修復(fù),現(xiàn)為全國重點寺院。 ![]() 門前的照壁上,“即是靈山”四個大字蒼勁有力,讓人瞬間心生敬畏。靈山通常指印度佛教圣地靈鷲山,是佛祖釋迦牟尼修行、講經(jīng)說法的重要場所。智者大師是中國佛教天臺宗開山祖師,被尊為“東方釋迦”。 ![]() 他在天臺山開創(chuàng)天臺宗,在此修行、弘法,其弟子及后世信徒為彰顯智者大師的崇高地位和天臺山對于天臺宗的重要意義,便將天臺山比作佛祖的靈山,認(rèn)為這里如同靈鷲山一樣,是具有殊勝佛法的修行圣地,所以在塔頭寺山門外的照壁上題寫“即是靈山”四字。故有“不到塔頭寺,未到天臺山”之說。 ![]() 寺內(nèi)的主體建筑便是供奉智者大師真身寶塔的大殿,大殿上方匾額鐫刻著:“智者肉身塔”五個遒勁有力的大字。 ![]() 智者大師作為佛教天臺宗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肉身塔靜靜地安放在這里,接受著后世信徒的朝拜。 ![]() 大殿內(nèi)莊嚴(yán)肅穆,香煙裊裊,塔身前擺放著信眾供奉的鮮花,我懷著敬畏之心,緩緩走上前,向智者大師的肉身塔鞠躬行禮,心中默默祈愿。 ![]() 在寺內(nèi)漫步,我發(fā)現(xiàn)這里的每一處角落都充滿了禪意。院子里的幾株古樹,枝繁葉茂,像是忠實的守護(hù)者,見證著塔頭寺的興衰變遷。 ![]() 角落里,一只小狗慵懶地躺在地上,見有人來,只是微微抬了抬頭,便又繼續(xù)享受它的愜意時光。 ![]() 寺內(nèi)的僧人,身著素袍,面容和善,在院子里打掃庭院,舉止間透著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舉手投足間都展現(xiàn)出對佛法的虔誠和對生活的淡然。深山里的寺院,生活雖然簡單清苦,但在這一方凈土中,卻更能獲得內(nèi)心的寧靜與滿足。 ![]() 不知不覺又到了要離開的時候了,懷著不舍的心情,離開了塔頭寺。雖只是匆匆一游卻依然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那份難得的寧靜祥和。 ![]() 這里不僅是一座寺院,更是一處心靈的棲息地,能讓在塵世紛擾中的游子,尋得了片刻的心靈安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