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有的讓人歡喜,有的讓人頭疼。但你知道嗎?面對事情時,你的第一反應、第一思維,往往決定了事情的最終走向,甚至影響你的人生軌跡。 《資治通鑒》這部歷史巨著,記錄了1362年的興衰成敗,里面的人物有的功成名就,有的身敗名裂。他們的結局,往往就藏在他們遇事時的第一反應里。 1. 遇事的第一思維:先冷靜,還是先沖動?《資治通鑒》里有個經(jīng)典案例——楚漢相爭時的韓信。 韓信年輕時受過“胯下之辱”,一個屠夫當眾羞辱他,讓他從自己胯下爬過去。換成一般人,可能要么暴怒拼命,要么羞愧逃走。但韓信的第一反應是:“不值得拼命?!?/strong> 他忍了,爬了過去。后來他成為大將軍,衣錦還鄉(xiāng)時,不僅沒報復那個屠夫,反而給了他一個小官做。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評價韓信:“能忍人所不能忍,方能成人所不能成。” 解讀:
生活中,很多人因為一時沖動打架、辭職、說狠話,事后后悔。但真正厲害的人,第一反應永遠是——先冷靜,再行動。 2. 遇事的第一思維:看眼前,還是看長遠?《資治通鑒》里還有個故事——三國時期的司馬懿。 諸葛亮北伐時,多次挑戰(zhàn)司馬懿,甚至送女人衣服羞辱他,激他出戰(zhàn)。司馬懿的部下都氣得要死,紛紛請戰(zhàn)。但司馬懿的第一反應是:“不戰(zhàn)?!?/strong> 他知道,只要拖住,蜀軍糧草不足,自然退兵。果然,諸葛亮最終病逝五丈原,魏國不戰(zhàn)而勝。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說:“善戰(zhàn)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善于打仗的人掌控別人,而不是被別人牽著走。) 解讀:
比如職場中,有人罵你一句,你立刻罵回去,爽是爽了,但可能影響升職;有人激你投資某個項目,你頭腦一熱投了,結果血本無歸。真正聰明的人,永遠先問自己:“這個決定,對三年后的我有利嗎?” 3. 遇事的第一思維:抱怨,還是想辦法?《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剛登基時,天下大旱,糧食短缺。很多大臣建議他“下罪己詔”,向天認錯,祈求降雨。但李世民的第一反應是:“天災不是靠認錯能解決的,得想辦法?!?/strong> 于是他下令開倉放糧、減免賦稅、興修水利,最終渡過難關。 司馬光評論:“明主救患于已然,防患于未然。”(英明的君主在問題出現(xiàn)時解決它,在問題沒出現(xiàn)時預防它。) 解讀:
比如公司突然裁員,有人罵老板黑心,有人立刻更新簡歷、學新技能。幾年后,前者還在抱怨,后者可能已經(jīng)找到更好的工作。 4. 如何培養(yǎng)正確的第一思維?《資治通鑒》里那些成功的人,并非天生聰明,而是習慣成自然。我們可以這樣訓練自己:
結語:儒家智慧——修己以安人《論語》里說:“不遷怒,不貳過。”(不把怒氣撒給別人,不犯同樣的錯誤。) 人生就像一盤棋,你的第一思維決定了下一步怎么走。有的人走一步看一步,最終陷入困境;有的人走一步想十步,最終掌控全局。 從今天起,試著改變你的第一反應——冷靜、長遠、主動。時間久了,你會發(fā)現(xiàn),人生真的會不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