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發(fā)展,讓學(xué)習(xí)的渠道多了起來。當(dāng)遇到情緒方面,心理方面的問題總想?yún)⒓舆@個靈班,那個心咨詢。我沒有參加任何的咨詢和靈修學(xué)習(xí),只是靠自己尋找答案。以書為師,請它們?yōu)槲议_示。開示了你不做沒啥意義,開示了用于了行動才有了意義。 把娜塔莉哥德堡的《寫出我心》讀了多遍,抄了一遍。通過每天的書寫踐行書中的理論,我懂了這本書。 她說:寫作的練習(xí)擁抱你整個生命,但不要求任何邏輯形式:沒什么第十九章需承續(xù)十八章的動作這回事。這是一個你可以狂野自在,無拘無束,把夢見奶奶的湯的事和窗外千奇百怪的云層糅合在一起的地方:它沒有特定的走向,只與當(dāng)下整個的你息息相關(guān)。 我寫難過,憤怒,哀傷,快樂,驚喜,平靜。有時候?qū)懙臅r候會痛苦流涕,這意味著你可以覺醒,那些曾經(jīng)隱藏在深處的傷痛正在紙上瓦解。它們本身不會讓你痛,只是你認同了它。那么這個認同的人,和傷痛的人又是誰?當(dāng)不斷地探視自己的心靈。原來認同的人和傷痛的人都是自我。 我們?yōu)閭磮?zhí)著,覺得生活為什么這么對自己?生活就是生活,它對眾生都是如此。你執(zhí)著的只是自己的認知,并認為是對的。生活卻不是這個樣子。它超越多了對錯,善惡,只是為了讓你體驗。風(fēng)來了感受風(fēng),雨來了享受雨。 有時候坐在桌子前,不知道寫什么。想起路上買菜時,父母大聲呵斥孩子。孩子頂多4,5歲??赡軇偝酝觑?,一邊走,一邊跳。好動本來是孩子的天性。父親說:不準跳,會肚子疼,再跳我揍你。嚴肅的表情,責(zé)備的語氣。讓此刻腳下的草木為之振動。 我在想,吃完飯,籃球我都打過,也沒有肚子疼。不知道吃完飯,跳動會肚子疼得觀點是從那里得來的。記得很多專家說過,吃完飯不能劇烈運動,也不說不能一邊走,一邊跳呀。再說專家說的也不一定對,可以自己感受。有的專家說每天吃三頓飯,睡8小時。但蔡志忠先生每天吃一頓飯,睡3個小時,依然能量很足。 這個父親并沒有意識到他指責(zé)的話語比未發(fā)生的肚子疼傷害性更大。 一個父母在朋友圈發(fā)了孩子從70分考到90分的對話,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同;父母表揚真是個好孩子。原來成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如此簡單,滿足他們的期待。想想這是對孩子要求很高的-----讓他們放下自我。在無我的情況下,才會接受父母任何的要求。 但是孩子沒有達到無我,在有我的情況下的接受,自我就會被強制改變。改變成父母認為的好孩子,父母眼中的乖孩子。痛苦也就產(chǎn)生了。和自我的需求產(chǎn)生了沖突。 當(dāng)成人之后,我們一直被這個沖突下的情緒掌控著。別人的否定會激起曾經(jīng)父母批評你吃飯后跳動的場景;上司批評你工作做錯了,這個場景又被激活。當(dāng)你無法出離時,才會回到自我。當(dāng)層層撥開,才會認識自己。 藏傳佛教大師創(chuàng)巴仁波切說:“遭遇巨大的反對力量時,我們必須保持開放。雖然沒有人鼓勵我們開放,但我們?nèi)皂氁粚訉觿冮_心扉?!?/span> 練習(xí)寫作亦是如此。我們必須保持開放,找到痛苦的原點,它們本身是虛幻的,脆弱的。只是自己讓它們變的如此真實,強大。當(dāng)放下自我的時候,它們也就消失了。如果你不經(jīng)過開放的過程,它們會一直都在。 你要從書中找到方向,行中實踐。功夫是要靠自己,不是靠師父,靠佛陀。他們會告訴你他們的體驗,但不是你的體驗。你可以高談闊論,沒有體驗到,與你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就像娜塔莉哥德堡的《寫出我心》,這時她的寫出我心。你要寫出自己的心,就要自己去寫。 我懂了寫作,因為每天都在寫。不是寫小說,也不是寫回憶錄,只是信任自己的聲音。當(dāng)你信任了自己,你對這個世界也就開放了。那些曾經(jīng)壓抑,隱藏的情緒也就散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