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王季友公詩詞,我進行了梳理,統(tǒng)一了格式,修正部分錯誤的表述,并補充一些必要的標(biāo)點和注釋,使文章更加條理清晰、易于閱讀。 下面是王季友公十六首詩詞的解釋 一、古塞曲 原文 進軍飛狐北,窮寇勢將變。日落沙塵昏,背河更一戰(zhàn)。骍馬黃金勒,雕弓白羽箭。射殺左賢王,歸奏未央殿。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見。東出咸陽門,哀哀淚如霰 。 題解 《古塞曲》講述古代邊塞連年征戰(zhàn)的史事,作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前后 。王季友假托古代征戰(zhàn)諷刺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其反戰(zhàn)思想與杜甫大致相同。杜甫的“三吏”“三別”及《兵車行》等篇反戰(zhàn)思想強烈且廣為傳誦,而此詩反戰(zhàn)思想較為含蓄。從“欲言塞下事”至“哀哀淚如霰”四句,表達了向天子進諫反對戰(zhàn)爭、解救百姓痛苦,卻因天子未能召見,走出咸陽門時內(nèi)心十分哀痛,淚下如霰。 校釋 1. 塞下曲:《全唐詩》原注“塞”字下,一本有“下”字?!短圃娂o(jì)事》作《古塞下曲》,與詩中“欲言塞下事”相吻合。《豐城鎮(zhèn)山王氏宗譜》作“題古塞曲”。古塞指古代險要邊境、與敵人作戰(zhàn)之處。 2. 狐北:猶言塞北。因塞北多荒野,狐貍野獸成群,此刺安祿山、史思明叛亂行為如同狡猾狐貍?!敦S城鎮(zhèn)山王氏宗譜》作“進城飛狐北”,“城”字誤。 3. 窮寇勢將變:指安祿山因受唐兵窮追鎮(zhèn)壓,將會激起兵變。 4. 日落沙塵昏:戰(zhàn)事從早到晚十分激烈,沙場塵土飛揚,呈現(xiàn)一片昏暗景色。 5. 背河更一戰(zhàn):決一最后死戰(zhàn),語出《春秋左氏傳》“請收合余燼,背城借一” ,是古代兵家“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戰(zhàn)術(shù)。 6. 骍馬:赤黃色的戰(zhàn)馬,《詩經(jīng)》中有“有騂有騏”。 7. 雕弓白羽箭:雕弓,又作“彫弓”;白羽箭是一種箭名。司馬相如《上林賦》有“彎擊弱,滿白羽”,陳子昂詩有“黃金裝戰(zhàn)馬,白羽集神兵”。 8. 左賢王:少數(shù)民族匈奴的封號,有左右賢王之分。匈奴稱賢為屠耆,常以太子為左屠耆。 9. 歸奏未央殿:歸奏即奏明、上奏?!度圃姟贰督髟娬鳌贰敦S城鎮(zhèn)山王氏宗譜》均作“歸來”,但“歸奏”意境更深刻,“奏”已含“來”意。未央殿是漢代未央宮殿名,在今陜西長安縣西北,唐代亦建都于此。 10. 塞下事:指與安祿山、史思明作戰(zhàn)之事。 11. 天子不召見:作者王季友自言重至長安,唐代宗不予召見,感到悲憤,淚下如雨而歸。 12. 東出咸陽門:咸陽是古地名,秦孝公始建都于此,地在九巙之南,渭水之北,山水皆陽,故稱咸陽,即現(xiàn)咸陽市東北,唐代亦建都于此?!皷|出咸陽門”指王季友辭別咸陽門返回江西。 13. 霰:雪珠。作者因感到國事不可為,內(nèi)心十分哀痛悲切,故淚下如雪珠般不止。 二、還山留別長安知己 原文 出山不見家,還山見家在。 山門是門前,此去長樵採。 青谿誰招隱,白發(fā)自相持。 惟余澗底松,依依色不改。 題解 還山指作者在長安與杜甫等友話別,將歸豐城鎮(zhèn)山家中時所作,當(dāng)作于唐大歷元年(766年)罷官隱居豐城以后。其間作者曾復(fù)至長安,訪問舊日詩友岑參、杜甫、李十六歧等知己,返棹江西之前特作此詩留別。 校釋 1. 還山:返回作者自己的故鄉(xiāng),“還”讀若“旋”。知己指作者在長安任御史中丞時結(jié)識的好友岑參、杜甫、韋子春、李季友、沈千運、李十六歧等人。 2. 出山不見家:意即作者不忍離開自己隱居的故鄉(xiāng)。 3. 山門:《唐詩紀(jì)》作“山前”,《全唐詩》《唐詩紀(jì)事》《豐城縣志》《江西詩征》均作“山門”。 4. 此去長樵採:作者自言今后隱居故鄉(xiāng)時,將從事採樵、耕種以自活,不再復(fù)出。 5. 青谿誰招隱:青谿,或作青溪,“誰招隱”意謂誰人與我同作隱居之計。 6. 白發(fā)自相持:言與我隱居者只有白發(fā)而已,有隱居白發(fā)終老之志,可見詩的意境十分高古。 7. 惟余澗底松:《唐詩紀(jì)》《唐詩紀(jì)事》均作“唯伴澗底松”?!皾镜姿伞闭Z出晉·左思《詠史》“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三、別李季友 原文 棲鳥不戀枝,喈喈在同聲。 行子遲出戶,依依主人情。 昔時霜臺鏡,丑婦羞汝形。 閉匣二十年,皎潔舉猶明。 今日照離別,前途白發(fā)生。 題解 李季友名歧,行第十六,時人稱為李十六。此詩是王季友訪李季友,暢談極歡,盤桓數(shù)日,將別去時所作的留別詩 ?!锻跏霞页恕奉}作“季友公別李十五”,與“季友公宿東溪李十五山亭”中的李十五實即李十六,可見二人情誼深厚,難以分別。 校釋 1. 棲鳥:《唐百家詩選》等作“棲鳥”,《江西詩征》作“棲鳥”。 2. 喈喈:二鳥和鳴貌,以喻二人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投之意。 3. 行子遲出戶:《唐詩紀(jì)》《全唐詩》俱作“遲出戶”,原注云“馳出”,一作“遲出”,《豐城縣志》作“出馳”,“出馳”不如“出遲”意境高,“遲出戶”中“遲”字為佳,此句寫作者不忍與李季友分別的心情。 4. 依依主人情:主人亦因作者別去,含有依依難別之情。 5. 昔時霜臺鏡:《篋中集》作“昔日霜鏡臺”,《豐城縣志》作“昔時霜乍鏡”。 6. 丑婦羞汝形:《王氏家乘》作“丑婦憎汝形”,“羞”字不及“憎”字刻畫夫妻交惡之甚。王季友妻柳氏因季友家貧賣履,十分嫌棄而致憎恨。 7. 閉匣二十年:《江西詩征》作“閉匣三十年”。 8. 皎潔舉猶明:《唐詩紀(jì)》作“皎潔猶常明”,《全唐詩》《江西詩征》《豐城縣志》《王氏家乘》均作“皎潔常獨明”。 9. 今日照離別:《王氏家乘》作“照離別前別”。 10. 前途白發(fā)生:《唐詩紀(jì)》作“長途白發(fā)生”。此句是全詩的總結(jié),說明此番離去之后,將會年歲日老,白發(fā)日增,再會不知何年,故有不忍離別之深情。 四、贈崔高士瓘 原文 夫子保藥命,外身得無咎。日月不能老,化腸為筋否。 十年曾見君,甲子過我壽。云何今相逢,華發(fā)在我后。 近而知其遠,少見今白首。遙信蓬萊宮,不死世世有。 玄石采盈襜,神方秘其肘。問家惟指云,音氣常言酒。 攝生固如此,履道常不朽。未能太玄同,愿亦天地久。 實腹以芝術(shù),賤形乃芻狗。自勉將勉余,良藥在苦口。 題解 《文苑英華》題作《滑中贈崔高士》,此詩當(dāng)作于滑中。崔高士名瓘,博陵(現(xiàn)名不詳,或在今河北省境內(nèi))人氏。官潼州刺史時,為政不煩苛,人民安居樂業(yè),流亡者競相還居。后升任湖南觀察使,以禮法約束將吏,為世所重,時人稱為高士。王季友與崔瓘相識,詩中表達了對他的贊賞與感慨?!度圃姟贰段脑酚⑷A》均作“十年前見君”,“前”不及“曾”意境高,“曾”字含有“前”字之意。 校釋 1. 贈崔高士瓘:又作“崔高士”,《全唐詩》《文苑英華》《江西詩征》《豐城縣志》等均作“滑中贈崔高士”?;屑椿粢?,時崔瓘官潼州刺史,廉潔愛民,與后漢周紓相媲美。 2. 夫子保藥命:語出“樂天命復(fù)奚疑”,《全唐詩》等作“夫子樂天命”,“夫子”指崔瓘。 3. 外身得無咎:言其為官清廉,身外無一長物。 4. 日月不能老:謂崔瓘因能“樂天命”,善于養(yǎng)生,故日月雖逝,而他卻能青春長駐。 5. 十年曾見君:《全唐詩》《文苑英華》均作“十年前見君”,“前”不及“曾”意境高。 6. 甲子過我壽:此言崔瓘年長于作者。王季友生于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甲寅三月十一日,崔瓘則最晚生于唐睿宗景云(710 - 711年)、唐玄宗先天年間(712 - 713年)。 7. 云何今相逢:《全唐詩》作“于何今相逢”。 8. 華發(fā)在我后:此言白發(fā)初生,黑白相間,“華”通“花”,故稱人初生白發(fā)時為花白云。 9. 少見今白首:謂十年前曾經(jīng)相見,今日再次相逢,華發(fā)盈頭,年已五十左右。 10. 遙信蓬萊宮:蓬萊宮即大明宮,唐高宗所建,位于今陜西長安縣東。杜甫詩有“憶昔獻賦蓬萊宮”之句,因季友與崔瓘均不在長安,故云“遙信蓬萊宮”。 11. 玄石采盈襜:玄,《西江詩話》《王氏家乘》均作“元”;襜,《文苑英華》作“擔(dān)”。 12. 神方秘其肘:意指不明,或謂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該書凡三卷,是我國中醫(yī)藥史上一部比較重要的著作。 13. 問家惟指云:《文苑英華》《豐城縣志》均作“問家唯指云”,“云”或指作者自己故鄉(xiāng),而非泛指天邊的云。 14. 音氣常言酒:《唐詩紀(jì)》《全唐詩》《西江詩話》《王氏家乘》均作“愛氣常言酒”,言二人意氣相投,以詩酒互娛。 15. 履道常不朽:《江西詩征》《豐城縣志》均作“履道當(dāng)不朽”。 16. 未能太玄同:《唐詩紀(jì)》《全唐詩》均作“未能太玄同”?!度圃姟纷⒃啤耙蛔魈摗?,《河岳英靈集》校文云:“太元作太虛”,《江西詩征》亦作“太虛”,一作太元,因避清圣祖康熙皇帝名玄曄諱,遂改作“太元”。 17. 實腹以芝術(shù):《文苑英華》作“實腸以芝術(shù)”。 18. 賤形乃芻狗:《全唐詩》注云“賤形一作賤體”。《唐詩紀(jì)》《王氏家乘》《豐城縣志》均作“賤形仍芻狗”。 19. 自勉將勉余:王季友以自己芻狗賤形自勉,并勉崔瓘。 20. 良藥在苦口:王季友以自勉與互勉,均屬苦口良藥。 五、山中贈十四秘書兄 原文 出山秋云曙,山木已再春。 食我山中藥,不憶山中人。 山中誰余密,白發(fā)惟相親。 雀鼠晝夜無,知我廚廩貧。 依依北舍松,不厭吾南鄰。 有情盡棄捐,土石為同身。 夫子質(zhì)千尋,天澤枝葉新。 余以不材壽,非智免斧斤。 題解 此詩為王季友晚年辭官后隱居豐城時所作,告訴朋友自己的隱居生活狀況,赤貧如洗,雀鼠晝夜俱無,惟有松石相伴。詩格調(diào)高古,情意盎然。元道州云“忘草學(xué)草木”,沈德潛認(rèn)為二公詩每有契合。 校釋 1. 十四秘書:即韋子春,《唐詩紀(jì)》作《寄韋子春秘書》,故《篋中集》《全唐詩》《唐百家詩選》《江西詩征》等書均題作“寄韋子春”,《豐城縣志》則為“山中贈韋子春十四秘書”,十四為韋子春行第,秘書為其所任官職。 2. 出山秋云曙:《唐詩紀(jì)》及《全唐詩》注云“一作秘蕓署”,徐乃昌《篋中集札記》云“明本作秘云楣,誤”。又校云“毛本、唐百家詩本同,明本作秘云楣誤”,《河岳英靈集》校文“蕓作楣”。 3. 山木已再春:《全唐詩》注“山木作山色”?!逗釉烙㈧`集校文》“山色本作山水,山木作山河”。此句言返家時山木已再度逢春、星移物換。 4. 食我山中藥:言自己采山中草藥為食度日。 5. 不憶山中人:山中草藥生長千百年,早年居此山中采藥而食的不知更有何人。 6. 山中誰余密:山中難道還有誰和我最親密。 7. 白發(fā)惟相親:《唐詩紀(jì)》《全唐詩》《唐詩別裁集》《豐城縣志》均作“白發(fā)日相親”。又《全唐詩》注云“一作'白發(fā)惟相親’ ”,《江西詩征》作“白發(fā)自相親”。 8. 雀鼠晝夜無:言山中晝夜無有雀鼠為害,原因在下句。 9. 知我廚廩貧:此句緊接上句,說明家貧狀態(tài),廚廩屢空,人食尚且不夠,雀鼠自然不會來光顧。 10. 依依北舍松:此言北舍的古松,與我依依相親為鄰,長相廝守。這四句,《唐詩紀(jì)》一作“有情盡捐棄,土石為周身,依依北舍松,不厭我南鄰”。 11. 不厭吾南鄰:《江西詩征》作“不厭我南鄰”,此言北舍古松不厭和我作鄰居。 12. 有情盡棄捐:《豐城縣志》作“有情盡捐棄”。 13. 土石為同身:《唐百家詩選》以此為最后一句。 14. 夫子質(zhì)千尋:《全唐詩》注云“夫子以下四句,《篋中集》本無”。 15. 天澤枝葉新:此言山中受到天澤,草木枝葉均日益茂盛。 16. 余以不材壽:《豐城縣志》作“余以不材棄”,《唐詩紀(jì)》則作“余也不材壽”。 17. 非智免斧斤:《豐城縣志》作“非知免斧斤”,“智”與“知”通。此句言自己因無智、不材,所以得免斧斤砍伐。 六、青出蘭 原文 芳蘭滋匹帛,人力半天經(jīng)。浸潤加新氣,光輝勝本清。 還同冰出水,不共草為螢。翻覆衣襟上,偏知道化靈。 題解 此詩乃王季友以樸實的詩句,描述了芳蘭染料染制衣物,青出于蘭而勝于蘭的造化之功。 校釋 1. 青出蘭:“青出于蘭”的略語,源出《荀子·勸學(xué)》“青,取之于蘭,而青于蘭。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多用來我將對內(nèi)容進行梳理,統(tǒng)一格式,修正部分錯誤表述,并補充一些必要的標(biāo)點和注釋,使文章更加條理清晰、易于閱讀。 七、雜詠 原文 採山仍採隱,在山不在深。持斧事遠游,固非匠者心。 翳翳青桐枝,樵爨日所侵。斧聲出巖壑,四聽知無音。 豈為鼎下薪,尚復(fù)堂上琴。鳳鳴久不棲,且與積荊林。 題解 此詩是王季友因忤逆帝意,掛冠回鄉(xiāng),與仲兄一同隱居豐城時所作。詩中描述了以采桐為薪、種稻為生的生活,王季友感慨青桐枝葉繁茂,它不僅可作釜底之薪,更重要的是能制成廟堂上的古琴,具有大用。詩末,他以“鳳鳴久不棲”自比,表明自己只是暫時與枳荊為伴,不久果然被皇帝起用,官至御史中丞。這是一首抒發(fā)個人情志、感慨懷才不遇的詩,所以以“雜詠”為題。原載于《河岳英靈集》 ,《王氏家乘》記載:唐丹陽殷璠評價王季友的詩力求險遠,超出言情之外。 校釋 1. 雜詠:《全唐詩》《江西詩征》均作“雜詩”,《豐城縣志》作“雜詠”。 2. 採山仍採隱:王季友與兄長一同隱居故里,每日從事躬耕和采薪,過著隱居生活?!叭浴保度圃姟纷⒃啤耙蛔鞑弧?;“採”又作“采”。 3. 在山不在深:“山”指故鄉(xiāng)的鎮(zhèn)山,位于豐城白土墟,山上有云嶺,雖不是高山密林,但別具特色,人跡罕至?!霸谏健?,《全唐詩》注、《江西詩征》均作“在木”,《豐城縣志》《王氏家乘》則作“在水”。 4. 持斧事遠游:王季友采樵時曾持斧遠游崇山峻嶺,這里借指外出做官之事。 5. 固非匠者心:《全唐詩》注、《豐城縣志》及《王氏家乘》均作“固悲”。此為王季友自言外出采樵并非出于匠者的本心,只是隨意為之。 6. 翳翳青桐枝:形容青桐枝葉繁茂,蔽日成蔭。 7. 樵爨日所侵:由于每日做飯需要柴火,所以青桐枝葉日益被砍伐,逐漸減少。 8. 斧聲出巖壑:“斧”,《全唐詩》注、《豐城縣志》及《王氏家乘》均作“樵”,指砍伐青桐的聲音從深山巖壑中傳出。 9. 四聽知無音:《豐城縣志》作“無知”,因為采伐青桐的聲音出自巖壑,聽起來仿佛沒有聲音。王季友借此表達自己獨處深山,知音難覓。 10. 豈為鼎下薪:《豐城縣志》作“豈謂”,意思是自己所采伐的青桐,難道僅僅是為了用作釜底的薪火。 11. 尚復(fù)堂上琴:青桐更重要的用途是制作廟堂上的古琴,至此,作者點明全詩主旨?!锻跏霞页恕纷鳌爱?dāng)作堂上琴”。 12. 鳳鳴久不棲:作者以鳳鳥自比,表明自己不會長久棲居在這青桐巖壑之中?!傍P鳴”一作“鳳鳥”。 13. 且與積荊林:枳荊是一種惡木,《后漢書》有“枳荊非鸞鳳所棲,百里非大賢之路”的說法,此處表示自己暫時與枳荊相伴。 八、文帝為移晦日為中和節(jié) 原文 皇心不向晦,改節(jié)號中和。 淑氣同風(fēng)景,佳名別詠歌。 湔裙移舊俗,賜尺下新科。 歷象千年正,酺醵四海多。 花隨春令發(fā),鳥度艷陽過。 天地齊休慶,歡聲欲蕩波。 題解 《西江詩話》作“皇帝移晦為中和節(jié)”。唐朝原本以正月晦日為一節(jié),李和朝有《晦日行幸》等詩。到唐德宗即位后,他深感以前各代每逢上巳、重九佳節(jié),都會集群臣大宴,但寒食節(jié)往往與上巳節(jié)同時。于是李泌上奏請求廢除正月節(jié),將二月朔日定為中和節(jié),德宗下令將中和節(jié)與上巳、重九日定為三大令節(jié)。每逢這些節(jié)日,朝廷內(nèi)外都會賜錢舉辦宴會。本詩就是吟詠這件事。 校釋 1. 文帝:即唐德宗李適,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己未年)十一月即位,次年庚申年(公元780年)正月改元為建中元年 ,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去世,在位26年,廟號為神武孝文帝。 2. 晦:包含昏、暗、昧等含義,《詩經(jīng)》中有“風(fēng)雨如晦”,指的是不光亮。這里的“晦”指晦日,即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唐德宗認(rèn)為這不吉利,所以進行更改。 3. 淑氣:指溫和太平盛世的氣象,唐太宗有詩“韶光開令節(jié),淑氣動芳年”。 4. 佳名別詠歌:中和節(jié)是吉祥佳節(jié)的名稱,因此王季友寫詩歌頌。 5. 湔裙移舊俗:“湔”音同煎,是滌洗的意思,此句說的是滌洗裙布,轉(zhuǎn)移舊日風(fēng)俗。 6. 賜尺下新科:“尺”在這里指法度,《道德指歸論》中有“我身彼身之尺寸,我家者,彼家之權(quán)衡”。這里指唐德宗下令將中和、上巳、重九定為三大佳節(jié)。 7. 歷象千年正:“歷”是紀(jì)數(shù)的書,“象”是觀天的器,此句說的是推歷觀象,歷經(jīng)千年,如今才得到正確的正朔。 8. 酺醵四海多:“酺醵”一作“酺□酺”,意思是王德遠布,百姓合聚飲食。但凡國家有歡樂之事,臣民就會大飲。漢律規(guī)定三人以上無故群聚飲酒要罰金四兩,只有天子行酺時,詔賜臣民才能會聚飲酒,所以唐德宗推行此令,德被四海。 9. 花隨春令發(fā):到了春初季節(jié),百花齊放,呈現(xiàn)出太平盛世的景象。 10. 鳥度艷陽過:“艷陽”指歲名在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歲陽。百鳥趁著歲陽春暖之時,紛紛出巢爭鳴,歌頌盛世。 11. 天地齊休慶,歡聲欲蕩波:逢此中和佳節(jié),天地四海的百姓都深感美善,共同慶賀。這是極力形容全國百姓因為唐德宗定二月朔日為中和節(jié),朝廷內(nèi)外賜錢宴會,歡聲動地,聲波此起彼伏,經(jīng)久不息。 九、玉壺冰、(試帖) 原文 玉壺知素潔,止水復(fù)中澄。 堅白能虛受,清寒得自凝。 分形同曉鏡,照物掩曉燈。 壁映圓光澈,人驚爽氣凌。 金罍何足貴,瑤席幾迥升。 正值求珪瓚,提攜共飲冰。 題解 玉壺,既可以是玉雕成的壺,也可以指酒器,如司空圖詩“玉壺買春酒”;還可以指宮漏,如李商隱詩“玉壺傳點陋銅龍”。此處取清白高潔之意,鮑照有“清如玉壺冰”之句,王昌齡也說“一片冰心在玉壺”,本詩即承襲這種含義。全詩均為對偶句,屬于試帖詩,可能是王季友應(yīng)試時所作,主旨是歌頌玉壺的潔白高尚。 校釋 1. 玉壺知素潔:《全唐詩》中“潔”作“結(jié)”,此句說的是玉石雕成壺,本身就具有高尚的潔白品質(zhì)。 2. 止水復(fù)中澄:玉壺盛水后,里面的水依然十分澄清。 3. 堅白能虛受:“堅白”表示志節(jié)不可改,《論語》中有“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滋”。《唐詩別裁》說此句是在描述玉壺。 4. 清寒得自凝:《唐詩別裁》說“清寒”是在形容冰。 5. 分形同曉鏡:玉壺的形狀如同曉鏡一般圓且明亮,《全唐詩》中“曉”作“宵”。 6. 照物掩曉燈:玉壺的明亮可以照物,與晚上的燈光相互映襯。 7. 壁映圓光澈:《唐詩紀(jì)》《全唐詩》中“澈”均作“入”,又注“一作出”,《文苑英華》作“出”。 8. 人驚爽氣凌:人們看到玉壺時,都感到無比驚奇、喜悅,有一種爽快舒適之感。 9. 金罍何足貴:《文苑英華》中“罍”作“壘”,錯誤。罍?zhǔn)枪糯⒕频亩Y器,容量約一石,以木制成,外面飾以金,并刻有云雷花紋,所以稱為金罍。王季友認(rèn)為金罍并不足貴重。 10. 瑤席幾迥升:《全唐詩》《唐詩別裁》《豐城縣志》均作“回升”?!艾帯笔怯裰勒?,這里說的是滿席的酒杯都是用美玉制成,稱為瑤席?!皫族纳币馑际蔷骑嬃藬?shù)回。 11. 正值求珪瓚:“珪”是古圭字,珪石即石英或名矽石。此句意思是正值此時,只需要用石英做成的酒杯即可。 12. 提攜共飲冰:指群臣宴會,共同暢飲玉壺中的冰。 十、酬李十六歧 原文 煉丹文武火未成,賣藥販履俱逃名。 出谷迷行洛陽道,垂流醉臥滑臺城。 城下故人久離遠,一歡適我兩家愿。 朝飲杖懸沽酒錢,暮餐囊有松花飯。 于何車馬日幢幢,李膺門館爭登龍。 千賓揖對若流水,五經(jīng)發(fā)難如扣鐘。 下筆新詩行滿壁,立談古人坐在席。 問我草堂有臥云,知我山儲無擔(dān)石。 自耕自刈食為天,如鹿如麋飲野泉。 亦知世上公卿貴,且養(yǎng)丘中草木年。 題解 此詩是王季友晚年僑居豐城時所作,用以酬答李歧。李歧在家中排行十六,所以稱李十六,他是王季友的親密詩友之一。 校釋 1. 煉丹文武火未成:指唐天寶年間安史之亂時,文武百官募兵討賊,大多失敗而回,就像煉丹時火候未到,無法取得勝利。 2. 賣藥販履俱逃名:說的是世上公卿貴人都隱姓埋名,賣藥販履,以示與世無爭?!锻跏霞页恕纷鳌百u藥敗山不敗名”。 3. 垂流醉臥滑臺城:《王氏家乘》作“乘流醉臥滑臺城”。滑臺城在今河南滑縣,《晉書·慕容德載記》記載,慕容德自鄴至滑臺,紫星見于尾箕,漳水得白玉,狀若璽,于是開始在滑臺建都,后來名為滑州。 4. 城下故人久離遠:“城下故人”指李十六,李歧和王季友分別多年,未能相見,所以有離怨之苦。 5. 一歡適我兩家愿:《全唐詩》作“一歡適怨兩家愿”。 6. 暮餐囊有松花飯:“松花飯”是用松花煮的飯,《王氏家乘》作“暮餐囊有松花饌”。 7. 于何車馬日幢幢:《全唐詩注》作“二河車馬日幢幢”,《王氏家乘》作“兩河車馬日幢幢”?!短圃妱e裁》注“車馬幢幢一段,即所云當(dāng)世公卿貴人” 。 8. 李膺門館爭登龍:“李膺”有兩人,一是后漢襄城人,字元禮,漢桓帝、靈帝時為官,有正聲,后因黨宦之爭被殺;另一字公胤,有才辯,頗得南朝梁武帝信任,始以侯藻薦,曾任西昌益州主簿,入朝歷官衛(wèi)尉卿、太子左衛(wèi)率,卒于任,謚曰愍。這里可能借指李歧賓客眾多,人們都爭著拜訪。 9. 千賓揖對若流水:說的是李歧賓客很多,相互作揖對答如流水一般。 10. 五經(jīng)發(fā)難如扣鐘:“五經(jīng)”此處指五禮,即吉、兇、賓、軍、嘉五種禮儀,說的是在禮儀方面的問難對答如同叩鐘般流暢。 11. 下筆新詩行滿壁:指李歧擅長寫詩,下筆就能寫成新詩,很快滿壁都是。 12. 立談古人坐在席:《王氏家乘》作“立談古人坐前席”。 13. 問我草堂有臥云:王季友自稱在豐城的居所是“非云草堂”。 14. 知我山儲無擔(dān)石:《文苑英華》作“曬我山居無擔(dān)石”,“石”指粟,王季友說自己隱居豐城時生活貧困,櫥柜中沒有多少糧食儲存?!锻跏霞页恕纷鳌爸液檠掠醒┚?。 15. 自耕自刈食為天:《文苑英華》作“自耕自種食為天”。 16. 如鹿如麋飲野泉:《全唐詩》注云“知我一作哂我山櫥,一作廚中”,此句極力形容山居生活如同鹿飲野泉一般快樂。 17. 亦知世上公卿貴,且養(yǎng)丘中草木年:意思是雖然知道世上公卿尊貴,但自己還是愿意在山丘中過著與草木相伴的生活。 十一、代賀若令譽贈沈千運 原文 相逢問姓名亦成,別時無子今有孫。 山上雙松長不改,百家唯有三家村。 村南村西車馬道,一宿通舟水浩浩。 澗中磊磊千里石,河上淤泥種桑麥。 平坡塚墓皆我視,滿田主人是舊客。 舉聲酸鼻問同年,十人六七歸林泉。 分手如何更此地,回頭不語淚潸然。 題解 此詩是王季友晚年代賀若令譽贈給沈千運的。賀若令譽和沈千運都與王季友交好,時常有詩歌唱和,所以王季友對他們的生平事跡頗為了解。從詩中可知,二人或許有三四十年未曾見面,此次相逢,甚至要先詢問對方姓名。昔日分別時,沈千運還未成婚,如今卻已抱孫。詢問同年好友,大多已離世。早年在此地分別,如今又在此重逢,真是不堪回首,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校釋 1. 賀若令譽:賀若為復(fù)姓,名令譽?!度圃娮ⅰ吩啤百R若,一作賀枝”,《豐城縣志》亦作“賀枝”。岑仲勉《唐人行第錄》說“按復(fù)姓有賀拔,無賀枝,枝為拔之訛。令譽是姓賀若抑賀拔待考” 。沈千運,《西江詩話》誤作沈千連,《全唐詩·小傳》記載:“沈千運,吳興人,家于汝北,為詩力矯時習(xí),一出雅正。王季友、孟云卿、趙征明、元季川皆其同調(diào)也。乾元中(758 - 759)季川、元結(jié)匯編七人詩為《篋中集》,千運為之冠,詩五首。元結(jié)《篋中集》序云:'千運獨挺于澹俗之中,強攜于已溺之后,窮老不惑。五十余年,凡所為文,皆與時異’”。 2. 相逢問姓名亦成:描述離別多年后再次相逢,甚至連對方姓名都快忘記的情景。 3. 別時無子今有孫:緊接上句,昔日分別時還未成婚生子,如今已經(jīng)有了孫子。 4. 山上雙松長不改:與上句形成對比,雖然二人分別三四十年,但山中雙松常年依舊未改?!度圃姟纷⒃啤半p松一作雙峰”。 5. 百家唯有三家村:描寫分別后的三四十年間安史之亂的情景,村民死亡眾多,十室九空?!度圃姟纷⒃啤鞍偌乙蛔靼倌辍?,《西江詩話》《王氏家乘》“唯有一作惟有”。 十二、宿東谿李十五山亭 原文 上山下山入山谷,谿中落日留我宿。 松石依依當(dāng)主人,主人不在意亦足。 明花出地兩重階,絕頂平天一小齋。 本意由來是山水,何用相逢語舊懷 。 題解 李十五生平待考,與王季友為詩友。本詩記述作者前往東谿山中拜訪李十五,恰逢主人外出未能見面,而此時日落無法返回,于是夜宿山亭,因而賦此詩以記此事。 校釋 1. 李十五:岑仲勉《唐人行第錄·李十五》記載“《全唐詩》四函,王季友'宿東谿李十五山亭’ 名未詳。岑參亦有'宿東谿王屋李隱者’一詩,載《全唐詩》卷198”。詩題或作“宿東谿李十六山亭”,此處作“十五”,存疑。 2. 上山下山入山谷:《全唐詩》注云“山谷,一作溪谷”。 3. 谿中落日留我宿:《全唐詩》“谿”作“溪” ,指在溪中,因落日而被留下住宿。 4. 松石依依當(dāng)主人:謂主人雖不在家,但松石如同主人一樣,有著依依難別的深情?!八墒币蛔鳌鞍貥洹?。 5. 主人不在意亦足:“意亦足”,《唐詩紀(jì)》與《全唐詩》均作“情亦足”,即雖主人不在,但這份情誼已讓人滿足。 6. 明花出地兩重階:“名花”,《唐詩紀(jì)》與《全唐詩》均作“花石”,描繪花石從地面長出,好似有兩重臺階。 7. 絕頂平天一小齋:指主人李十五有一小齋,建造在山頂絕高之處,仿佛與天平齊 。 8. 本意由來是山水:“由來”,《唐詩紀(jì)事》作“猶來”,疑誤,本就為欣賞山水而來。 9. 何用相逢語舊懷:《全唐詩》《王氏家乘》《豐城縣志》均作“話舊懷”,又作“憶舊懷”“是舊懷”,意為何必相逢時再訴說往日情懷。 十三、觀于舍人壁畫山水 原文 野人宿在山家少,朝見此山謂山曉。 半壁仍棲嶺上云,開簾欲放湖中鳥。 獨坐長松是阿誰,再三招手起來遲。 于公大笑向予說,小弟丹青能汝為 。 題解 于舍人,生平不詳。舍人是官職名,唐代太子屬官曾設(shè)舍人和中舍人。于舍人工于畫山水,也擅長作壁畫,為世人所看重。王季友前往觀賞其壁畫后,作詩以記。全詩都在描繪山水畫 水,也擅長作壁畫,為世人所看重。王季友前往觀賞其壁畫后,作詩以記。全詩都在描繪山水畫中的意境。 校釋 1. 于舍人:《王氏家乘》作“題于舍人壁畫山水”。 2. 野人宿在山家少:謂畫中的野人居住在深山里,人煙稀少?!短圃娂o(jì)》《西江詩話》及《河岳英靈集》校文均作“野人宿在人家少”。 3. 朝見此山謂山曉:意思是居住在深山的野人,每天早上起來看到的山色十分清明蒼翠。 4. 半壁仍棲嶺上云:說的是畫中半壁之處,仍隱約藏在嶺上的云霧里。 5. 開簾欲放湖中鳥:《唐詩紀(jì)》《全唐詩》注及《王氏家乘》“欲放”均作“放出”,“湖中鳥”《豐城縣志》作“洞中鳥”,描繪畫中開窗似要放出湖中鳥的情景。 6. 獨坐長松是阿誰:指山居的主人獨自坐在長松之下,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 7. 再三招手起來遲:《西江詩話》作“再來招手起來遲”,但“再來”不如“再三”意境高遠。意思是有人來訪,向他再三招手后,他才遲遲起身。 8. 小弟丹青能汝為:此句點題,于舍人問王季友“小弟所作的山水丹青畫你看如何”?!靶〉堋?,譚友夏云“嘉州詩稱人為足下。此詩自稱為小弟,只好說話可悟真詩之妙” 。 十四、甘露賦有序 原文 大歷五年十月十二日,甘露降于鐘山。內(nèi)臣採掇以進。上御泰和殿,群臣拜舞稱慶。天顏甚怡,勅給假一日,俾即鐘山而觀之。翌日車駕亦臨幸焉。 臣徵謹(jǐn)按老聃曰“天地相合以成甘露?!薄度饝?yīng)圖書》曰“王者德至于天,則甘露降”?!儿煿谧印吩弧笆サ律霞疤澹屑叭f寧,下及太寧,則膏露下,乃王者太平之應(yīng)”。然則斯之降,實國家之上瑞,圣世之禎符。臣徵等目睹盛事,親蒙圣恩,敢不作為賦頌,以鋪張圣德之萬一。惟陛下赦其蕪陋,臣徵再拜稽首而獻賦曰: 圣神之降臨兮,承景運以降興。揮天戈而撥亂兮,沛甘露以洗兵。肇華夏而綱紀(jì)兮,大一統(tǒng)而無外。四方繽其貢職兮,萬國矗而來會。躋民生于仁壽兮,播和氣于隆平。宜天地之儲祥兮,儼川岳之效靈。既嘉瑞之屢書兮,復(fù)天乳之明潤。征吉占于太史兮,知體信而達順。惟乾坤之訴合兮,散玄精于軒轅。溥華滋以凝彩兮,仰圣德之格天。當(dāng)白鶴之警夜兮,瑤階湛其初濕。轉(zhuǎn)精明以流輝兮,鴛瓦爛其厭浥。含素液乎真竹兮,飛靈津于蒼松。爛玉潤之珠璉兮,恍露集而冰融。味逾密以流甘兮,凝如脂而勞潔。號天酒之醇美兮,配神漿之清冽。光奪目以璀璨兮,氣騰芳而芬霏。綴密葉而增固兮,睹朝陽其未晞。爰採綴以登進兮,堆金盤其如雪。匪瓊屑之乍和兮,豈池鹽之初結(jié)。遂蒙天顏之一笑兮,召群臣以同觀。儼環(huán)珮之鏘鳴兮,歷有虞而已遷。陋漢武之荒唐兮,鑿金莖以求仙。彼唐室之寡謀兮,宜叮嚀夫圣誠。茲甘露之薦瑞兮,垂盛美乎昭代。 頌曰:皇德著兮,遺彼穹蒼。仁澤蒸兮,甘露穰穰。和氣磅礴兮,委秘發(fā)祥。皇壽齊天兮,斯民以康。圣子神孫兮,萬世永昌。 題解 古人認(rèn)為天下太平則天降甘露,漢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甘露降于未央宮,人們都認(rèn)為是祥瑞。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甘露又降于鐘山,內(nèi)臣采集后進獻給皇帝,群臣拜舞稱慶,王季友特撰寫此賦,以歌頌李唐皇室的德化。 注釋 1. 大歷五年:唐代宗李豫年號五年,即公元770年,十月十二日為公歷十一月三日。 2. 鐘山:昆侖山的別稱,《淮南子》記載“譬若鐘山之玉”,注“鐘山,昆侖也”。 3. 泰和殿:唐朝時長安宮殿名。 4. 天顏:指天子容顏,《宋書》有“仰祗天顏,厥猷孔昭”,杜甫詩云“天顏有喜近臣知”,后用來特指皇帝,此處指唐代宗。 5. 徵:王季友自稱。據(jù)康熙年間所修《鎮(zhèn)山王氏宗譜》載,王季友兄弟三人,長兄孟友名政,次兄仲友名致,三即季友名徵。 6. 老聃:即李耳,字伯陽,謚曰聃,后人稱老聃,周守藏室史官,孔子至周曾向其問禮,著有《道德經(jīng)》。 7. 《瑞應(yīng)圖書》:古代記載祥瑞的書籍。 8. 《鶡冠子》:共十九篇,作者及成書年代不詳。《漢書·藝文志》注稱作者為楚人,居深山,以鶡為冠,故人稱鶡冠子。其書內(nèi)容雖雜有刑名,但大旨本原于道德,文辭博辯宏肆,劉勰、韓愈都曾稱贊。 9. 太清:指天空。 10. 禎符:“禎”是福兆,“符”是文告,《中庸》有“國家將興,必有禎祥”。 11. 圣神:指圣人神明,“臨御”指登基,本句指唐代宗臨朝即帝位。 12. 矗:高聳盛大之意,形容唐代鼎盛,萬國來朝。 13. 仁壽:《論語》有“仁者壽”,《王吉文》有“躋諸仁壽之域”,此指群生各安其業(yè),重視長壽。 14. 隆平:盛大之意,《禮記》有“道隆則從而隆”,《荀子》有“君者國之隆”,此處指國運興隆,播和氣于四方。 15. 玄精:“玄”有清舒之義,《漢書》有“人君以玄默為神,澹泊為德”。 16. 軒轅:指黃帝,史稱黃帝生于軒轅之丘,故后世稱之為軒轅氏。 17. 格天:指君主威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稌ぞ龏]》有“我聞在昔,成湯既受命,時則有若伊尹,格于皇天”,《隋書·高祖紀(jì)》有“表格天勛,彰不伐之業(yè)”。 18. 厭浥:濕的意思,《詩經(jīng)·秦風(fēng)·蒹葭》有“厭浥行露”。 19. 芬霏:與“芬菲”相通。 20. 晞:干的意思,《詩經(jīng)》有“白露未晞”。 21. 瓊屑:美玉細屑做成的器物。 22. 漢武:指漢武帝劉徹,他于公元前141 - 前87年在位,此處說他鑿金莖以求仙的行為荒唐。 23. 仁澤蒸兮:指帝德廣被于四海。 24. 穰穰:豐盛之意,形容萬物因甘露滋潤而繁茂,《詩經(jīng)·周頌·執(zhí)競》有“降福穰穰”。 十五、鑒水止賦 以“澄虛動照、遇象分形”為韻 原文 鑒于水者不在乎廣大而疑,在于澄渟。奔流則崇山莫辨,靜息則纖芥必形。故能倫之巨細,隨物色之丹青。皆一鑒而洞達,若三光之出冥。因見底之清成,照膽之朗。以無心而應(yīng)物,皆潔而呈象。如白日之輝輝,無孤蓬之振蕩。憑虛之狀,信有妍而有蚩。閱實之明,固無偏而無黨。 若乃仙井舊深,華池既瀦。中無浴鳥,下絕游魚。疑金鏡之湛寂,若琉璃之至虛。當(dāng)其來,見威儀之酷似;及其去,無朕跡于瀹胥。 向使潺湲不息,噴薄長住。將沃日而騰虹,或因山而瀑布。遭駭飏之歔起,值潛虬之交驚。雖有清明之本質(zhì),豈形影之相遇。 是知專而靜,可以居;要明而動,亦不能照。斯大道之指歸,豈常情之感召。得懲躁之為誡,知偽容之惟肖。人觀于水,既定而后詳;水鑒于人,當(dāng)止而為妙。 照其羨也,非所愛;照其惡也,非所憎。不分明于有位,不掩映于無朋。諒可移性,俾居于政治。豈懷鑒貌,獨貴于清澄。 想夫煙雨初霽,泥沙不雜。明看皎練,止若冰合。忽形來而影見,類聲往而響答。在良賢而暫窺,宜陋軀之慚納。 今者貞清特異,類耀前聞。雖萬形之森列,終一鑒而區(qū)分。 題解 此賦以水為鑒,闡述了水靜止時方能清晰映照萬物的道理,借水的特性表達對為人處世、政治治理等方面的思考,強調(diào)了沉靜、專一的重要性 。 注釋 1. 《文苑英華》原注疑:此處“疑”具體所指不明,可能是對某些字詞、語句含義或上下文邏輯存在疑問。 十六、商丘開泳得明珠賦 原文 專心所感,偽物皆成。若商丘之始泳,得明珠于至精。以荷畚之窘揖,乘軒之榮。曾狎侮之不暇,孰招延而有情。惟自翁者,古之愚也。存己性之任真,謂人言之無假。守其抱樸之意,不知玩人之事。信河水之深曲,是寶珠之所置。洪流沃日,吁萬丈之層潭。絕崖岸排云,抱千艘之險地。無鳥獸之敢近,豈泥沙之可得。何長舌之見欺,遂投身于不測。膺騰于泉客之繳,足跡于馮夷之域。□瀹未遠,覺圓質(zhì)之當(dāng)捫。滉瀁無涯,見孤光之上逼。于是握照乘之珍,重泉之濱。星輝耀掌,雪彩環(huán)身。當(dāng)太陽之益,照涉射眾象而驚新。虛白無暇,燦瓊?cè)A而納景。清規(guī)半溫,炯冰狀而流津。 是使居常者駭異,輕薄者居厚。瞪睢旰之拙日,鉗胡廬之甚口。不恃驪龍之睡,無勞巨蚌之剖。超萬頃而一合,由素?zé)o而忽有。彼非他能,道在至信。茍至氣之克專,實人靈之與進。脫用心之疑惑,必在物而多吝。故事無可否精求,乃獲泉非合浦,尚謂出其明珠。地比荊山,固可營其拱璧。彼移山于海,飲羽于石,皆非自然之致力,繄敢而后適。 題解 此賦講述商丘開因?qū)P南嘈潘酥?,投身河中竟獲得明珠的故事,借此強調(diào)了信念和專注的力量,只要信念至誠,專心致志,就能達成看似不可能之事。 注釋 1. 《文苑英華》原注“疑”:具體所指存疑,或?qū)υ~句理解、典故運用等存疑。 2. 《文苑英華》原注“疑作'志’”:此為對文中某字的猜測,認(rèn)為原字可能應(yīng)為“志” ,但具體所指文中字不明。 七寶老翁2025/4/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