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代漢語中,“俊”屬于常見的字,但它的起源可以溯源到先秦時期,早期它的形體非常復(fù)雜,屬于舜的專名。秦漢以后,“俊”開始被用作人名,出現(xiàn)在當(dāng)時的印璽上,它的含義由早期的峻這個字引申而來,最初就是“高大”,因此就有了“才德超過千人”的解釋。本文結(jié)合歷史背景和語言文字來分享一下俊這個字的歷史起源。 大舜的名字在早期的歷史文獻中,俊和舜可以通假,《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提到了“帝俊生中容”,東晉郭璞認為,古代的俊和舜在發(fā)聲方面可以通假。楚簡的舜古字可以分解為“允”、“火”和“土”三個部分,其中土字旁屬于裝飾性的符號。楚地的簡帛多有類似的例子,這種火字疊加的寫法僅出現(xiàn)于三晉地區(qū)?,F(xiàn)代“舜”的寫法見于馬王堆漢墓帛書和銀雀山漢墓,反映出秦國文字的特點。根據(jù)《說文解字》的說法,舜本來是一種花,“蔓地生而蓮華”,屬于象形字。有人認為舜就是木槿花,古代的讀音與堇是一樣的。舜華在古代被認為屬于眾花之首,《詩經(jīng)》的”顏如舜華”,這個舜就是蕣。
峻族漢字隨著時代的變遷,西漢以后開始有人以“俊”這個字作為人名,在印璽中發(fā)現(xiàn)了“州俊印信”和“趙俊印信”,至少有六個人。上古時代,俊屬于精母部,發(fā)音為tz,讀作tziuen,它有很多同源字。峻的意思就是“高”,《尚書·五子之歌》“峻宇雕墻”。“俊乂在官”,其中的“俊”就是峻的引申義,解釋為“才德超過千人”,換句話說就是品德超群。這種美好的寓意和對賢德的追求使得漢代人傾向于這個字。從漢語聲韻角度來看,俊、狻和峻它們右邊偏旁發(fā)音都是一樣的,無一例外地都有具有“絕特”的含義,著名學(xué)者楊樹達至少舉出了八個這樣的實例。后來,俊這個字,出現(xiàn)于《玉篇》。實際上,儁在古代的意思就是“肥肉”,但含有甜美深長的說法,這就是儁本來的意思。下儁縣的“儁”假借于俊這個字。在《漢語詞族叢考》中這幾個漢字被認為屬于“峻”族,發(fā)音非常接近。 ![]() 見于《山海經(jīng)》第十卷 俊的引申義夋與俊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俊右邊的偏旁夋(qun)與峻和畯都屬于雙聲疊韻關(guān)系,在上古時代能夠通假。有人認為,古代的俊發(fā)音出自夋這個聲韻,夋源于允這個字的聲音,所以俊的發(fā)音與夋是一樣的。到了元代以后,俊字開始有了容貌漂亮的意思,最早見于元代喬吉《揚州夢》的第三折?!豆视?xùn)匯纂》列出了“俊”有六十三個義項,但不包括這個解釋。正如有人指出,實際上,俊主要指的還是才能和內(nèi)質(zhì)超出眾人的意思,不一定包含有外表美。在《世說新語·言語》中,有標俊的說法,就是標志俊美,這在元以前古籍中也是很少提到的。俗文學(xué)出現(xiàn)了不少這樣的解釋,大多出自元明清以后,《紅樓夢》也吸收了這樣的用法。 ![]() 這是北朝到隋唐時期碑刻中“俊”的異體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