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2012.4丨王紅亮:《清華簡〈系年〉中周平王東遷的相關年代考》

 小夏ho78b993zg 2025-04-23 發(fā)布于江蘇
圖片

清華簡《系年》

 歷史文獻學 

清華簡《系年》中

周平王東遷的相關年代考

王紅亮

北京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

【原刊于《史學史研究》2012年第4期】

摘   要:清華簡《系年》第二章主要涉及到周平王東遷的相關史事及年代,其內容非常重要?!断的辍分兴^的“周亡王九年”即周幽王九年,亦即公元前773年,此乃周平王元年。東遷實際上在周平王三年,即公元前770年。而《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將其合二為一,而后者的年代系統(tǒng)顯然經過整合。這說明《系年》與《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實際上是兩套紀年系統(tǒng)。

關鍵詞:清華簡《系年》;周平王東遷;年代

清華簡《系年》第二章主要涉及到周平王東遷的相關史事,其內容非常重要,尤其是其中涉及到的年代問題,引發(fā)了學者濃厚的興趣與討論,并提出了很有意義的見解。筆者曾不揣鄙陋,也提出過一些看法?,F在再補充一些進一步思考的結果,以求教于諸位方家。

一、關于“周乃亡”與“□(攜)惠王廿〓(二十)又一年”

為便于討論,列清華簡《系年》第二章相關簡文如下: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坪(平)王〓(王。王)或<取>孚(褒)人之女,是孚(褒)(姒),生白(伯)盤。孚(褒)(姒)辟(嬖)于王〓(王,王)【5】與白(伯)盤(逐)坪(平)〓王〓(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坪(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繒)人乃降西戎,以【6】攻幽〓王〓(幽王,幽王)及白(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者(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7】立廿〓(二十)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者(諸)侯(焉)(始)不朝于周,【8】晉文侯乃逆坪(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晉人(焉)(始)啟【9】于京(師),奠(鄭)武公亦政(正)東方之者(諸)侯?!?0】

此段簡文中明顯的時間是四個定點:第一、幽王及白(伯)盤乃滅,周乃亡;第二、(攜)惠王立廿〓(二十)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于(虢);第三、周亡王九年,邦君者(諸)侯(焉)(始)不朝于周。第四、晉文侯乃逆坪(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下面對這四個定點分別考述之。下面先說前兩個定點。

第一、關于“周乃亡”的年代?!断的辍吩唬骸坝耐跫鞍祝ú┍P乃滅,周乃亡。”《國語·鄭語》說:“幽王八年而桓公為司徒,九年而王室始騷,十一年而斃?!睋妒酚洝なT侯年表》載,幽王被犬戎所殺在周幽王十一年,晉文侯十年,即公元前771年。《史記·晉世家》:“文侯十年,周幽王無道,犬戎殺幽王,周東徙?!边@說明《表》與《晉世家》是相符合的。這一點應該是無疑問的,即幽王與伯盤之死在公元前771年,《系年》認為這是“周乃亡”的標志。

第二、關于“(攜)惠王廿〓(二十)又一年”。清華簡《系年》:“邦君者(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立廿〓(二十)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于(虢)?!薄蹲髠鳌ふ压辍氛x引《汲冢書紀年》:“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所殺。”這與清華簡《系年》的說法一致,此二十一年為攜王的在位年。即(攜)惠王被殺是公元前750年,攜王立二十一年為晉文侯所殺。

二、關于“周亡王九年”

關于“周亡王九年”,學者爭議較大,就筆者所見,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第一、整理者認為“應指幽王滅后九年”。

第二、劉國忠先生認為,“周亡王九年”是指晉文侯殺攜惠王之后,周曾出現了長達9年的亡王狀況。按照這種說法,周幽王于公元前771年被殺后,出現了攜惠王的政權(公元前770—前750年),然后是周亡王九年(公元前749—前741年),平王被立(公元前740年),東遷是公元前737年。

下面我們對上述兩種說法進行一下分析,首先說第一種說法。

整理者認為“周亡王九年”是指幽王滅后九年,許多學者提出了質疑,其原因何在呢?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其一、《系年》曰:“周亡王九年,邦君者(諸)侯(焉)(始)不朝于周?!标P于“幽王滅后九年”,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說周幽王滅后第九年,即公元前762年呢?還是說周幽王滅后的九年中,即公元前770——公元前762年這一時間段呢?整理者的說法似乎均可以按這兩種說法理解,但無論哪一種,其必須跟簡文中“邦君者(諸)侯(焉)(始)不朝于周”相聯系。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孔疏引《汲冢書紀年》云:“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以為大子,與幽王俱死于戲。先是,申侯、魯(“魯”當作“曾”)侯及許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稱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攜,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所殺。以本非適,故稱攜王?!卑凑沾苏f,則整理者所認為的“周亡王九年”即幽王滅后九年,應該屬于攜惠王政權二十一年中的前九年,當屬“二王并立”時期。如果說在周幽王滅后第九年,那么,為何不在幽王剛死后就不朝,偏偏要等到第九年后呢?如果說周幽王滅后的九年中,那么,其為何要限制在這一段時間呢?難道九年后又開始朝周?可見,無論如何,都使人疑竇重重,此其一。其二,按照傳世文獻的記載,諸侯不朝周應該在周幽王未滅之前?!妒酚洝ぶ鼙炯o》載:“當幽王三年,王之后宮見而愛之,生子伯服,竟廢申后及太子,以褒姒為后,伯服為太子?!Σ缓眯?,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熢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熢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熢火。其后不信,諸侯益亦不至?!薄妒酚洝で乇炯o》載:“(秦襄公)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秦襄公七年即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因此,如果說幽王滅后九年開始不朝周,勢必與傳世文獻相矛盾。

下面我們再來分析第二種說法,這種說法首先由劉國忠先生提出,與此同時,劉先生又提到這種說法所面臨的問題:首先,這一年代與許多傳世文獻的記載不合。如果平王即位定在公元前740年前后,東遷在公元前737年左右,那么秦襄公、衛(wèi)武公、鄭武公等人就不可能擁立周平王并護送平王東遷。其次,此說法也與《系年》本身的內容相矛盾?!断的辍份d“晉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可見周平王是由晉文侯所立。但是根據《史記·晉世家》,晉文侯十年,周東徙;三十五年,晉文侯卒。因此晉文侯卒應在公元前746年,如果周平王是在公元前740年左右即位,那么晉文侯就不可能擁立周平王了??梢姡@一說法面臨的矛盾更大。

實際上,劉先生提出以上說法,其論證的主要依據是《左傳》中的一段話?!蹲髠鳌べ夜辍罚骸俺?,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被發(fā)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铮?、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劉先生據此,認為魯僖公22年為公元前638年;而按照《左傳》的這一敘述,周平王東遷的時候,辛有預言不到百年,這一地區(qū)將為戎人所有。結果,到了魯僖公22年亦即公元前638年的秋天,秦國和晉國把陸渾之戎遷到伊川,這一地區(qū)果然為戎人所有。如果平王東遷確實是在公元前737年左右,正好就應驗了辛有的這個預言。實際上,這一論據并不充分,杜預對上引《左傳》內容注曰:“計此去辛有過百年,而云不及百年,《傳》舉其事驗,不必其年信?!笨梢?,連親見《竹書紀年》的杜預也認為這具體的年代不能憑信,這或許也說明《竹書紀年》的記載亦不能支持上述論斷。楊伯峻先生說:“平王元年距此一百三十三年,而此言不及百年者,或辛有之言說于中葉”,此雖為推測之語,但也不失為一種說法。

那么,“周亡王九年”到底該如何理解呢?筆者曾不揣鄙陋,提出過兩種說法,并認為后一種說法可能性較大,當時因未對這種說法予以詳細論證,下面再做一些補充。

筆者以為,“周亡王”指周幽王,“周亡王九年”即周幽王九年,亦即公元前773年。古人習以亡國之君稱“亡王”,如西晉潘岳《西征賦》:“鑒亡王之驕淫,竄南巢以投命”,李善注:“亡王,謂桀也。”《國語·周語下》:“觀之《詩》《書》,與民之憲言,則皆亡王之為也?!备鶕碚叩目捶ǎ断的辍纷饔诔C王或更晚的楚宣王之世,也就是在戰(zhàn)國中期,此時稱周幽王為“亡王”完全可能。因此,“周亡王九年”即周幽王九年,亦即公元前773年。那么,在此時期“邦君者(諸)侯(焉)(始)不朝于周”,其原因何在呢?

古本《竹書紀年》曰:“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曰伯服,為太子”,“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以為大(太)子”。但在幽王八年,周幽王雖廢嫡立庶,但并未導致王室騷亂。按照史書的記述,這種廢嫡立庶所導致的王室騷亂開始于周幽王九年?!秶Z·鄭語》載:“(周幽王)九年而王室始騷?!表f昭注:“騷,謂嫡庶交爭,亂虐滋甚?!卑凑枕f昭注,嫡庶的正式斗爭應該始于幽王九年;而曰“滋甚”者,應該是指“宜臼稱天王”,古本《竹書紀年》:“先是,申侯、魯侯(“魯”當作“曾”)及許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稱天王?!睆亩叫纬闪艘司逝c幽王兩大政治勢力,這應該是《國語》所謂的“王室始騷”。與此同時,“邦君者(諸)侯”也分化為幽王與平王兩派勢力,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等屬于平王一派,其自然不朝幽王,此即《系年》所謂的“邦君者(諸)侯(焉)(始)不朝于周”。

《系年》曰:“王與白(伯)盤(逐)坪(平)〓王〓(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坪(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即是平王在西申時,周幽王與伯盤曾率軍隊攻西申,但西申沒有屈服于周幽王。《國語·鄭語》史伯曰:“王室方騷,將以縱欲,不亦難乎?王欲殺大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若伐申,而繒與西戎會以伐周,周不守矣!繒與西戎方將德申,申、呂方彊,其隩愛大子,亦必可知也,王師若在,其救之亦必然矣。王心怒矣,虢公從矣,凡周存亡,不三稔矣!”聯系到《竹書紀年》所載的平王在西申稱天王,我們可以理解為正是這一導火索引發(fā)了幽王的攻西申。另外,還反映出,這時雙方力量對比的優(yōu)勢實際上在幽王與伯盤——其是進攻者。幽王與伯盤攻西申在周亡三年前,即周幽王九年。而此年很可能就是宜臼稱天王之年。

總之,如將《系年》中“周亡王九年”理解為周幽王九年,亦即公元前773年,不僅可以跟簡文中“邦君者(諸)侯(焉)(始)不朝于周”相聯系,并且與傳世文獻相契合。

但是,這里還有兩個問題仍需考慮:第一、既然“周亡王九年”指周幽王九年;而前面簡文直接稱為“周幽王”(簡5)、“幽王”(簡6、7),此處為何單獨稱其為“周亡王”呢?第二、只要對《系年》進行研讀,我們就會發(fā)現在每章內部其基本上是按照年代順序記事,罕有例外;如果“周亡王九年”是周幽王九年,而前面簡文所講“幽王及白(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者(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立廿〓(二十)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于(虢)”均在周幽王九年之后;那么,是否就與這種按照年代順序記事的體例相矛盾呢?

首先說第一個問題。此處之所以要稱“周幽王”為“周亡王”,無疑是為了承接前面簡文“幽王及白(伯)盤乃滅,周乃亡”,而“邦君者(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立廿〓(二十)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于(虢)”則是插入這兩件事之內,這應該是插敘手法。這種敘事手法也見于《竹書紀年》,如前文所引《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孔疏引《汲冢書紀年》云:“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以為大子,與幽王俱死于戲。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稱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攜,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所殺。以本非適,故稱攜王”一段敘述中,“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稱天王”這一句話明顯是追敘內容,其插入其前后兩句之中,而后一句“幽王既死”即是為了承接前句“與幽王俱死于戲”而發(fā)。《系年》與此非常相似,前文講“周乃亡”,后面簡文講“周亡王”,正是這種承接關系的表現。

再說第二個問題。我們注意到,《系年》所載“周亡王九年,邦君者(諸)侯(焉)(始)不朝于周,晉文侯乃逆坪(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晉人(焉)(始)啟于京(師),鄭武公亦政(正)東方之者(諸)侯”,這一段簡文是完整敘事,其敘述的重點在于平王東遷。上文已述,“周亡王九年”實際上是承接前文的“周乃亡”的,正因如此,其不用“周幽王”而用“周亡王”。所以,此處的“周亡王九年,邦君者(諸)侯(焉)(始)不朝于周”雖然本質上是追敘內容,但由于用了“周亡王九年”與前文承接,所以并不違反《系年》按照年代順序記事的體例。

綜上兩點可知,《系年》在記事時,已經不是單純記事(即簡單的排年逐月記事),而是系統(tǒng)記事(即以時間為綱記錄史事,既可上溯往事,又可下敘后世,使復雜曲折之事皆能表明其原委),其體例已經比較成熟,而與之相似《竹書紀年》已經采用這種記事方式,所以我們也不必為奇。

圖片

清華簡

三、關于“三年乃東(徙)”

關于平王東遷的年代,歷來就有不同說法:

第一、公元前770年,為周平王元年,并于此年東遷洛邑。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幽王被犬戎所殺在周幽王十一年,晉文侯十年,即公元前771年。次年,即公元前770年,為周平王元年、晉文侯十一年,此年平王“東遷雒邑”?!妒酚洝x世家》:“文侯十年,周幽王無道,犬戎殺幽王,周東徙?!边@說明《表》與《晉世家》是相符合的。按照《史記》的說法,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第二年(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并且在這一年東遷雒邑。

第二、平王東遷在魯惠公三年,周平王五年,公元前766年?!洞呵镟②w集傳纂例》卷二:“惠公三年,平王東遷?!北彼蔚纳蚶ㄔ唬骸鞍础妒酚浤瓯怼罚?周平王東遷二年,魯惠公方即位?!ㄓ凇蹲肜?隱公’下注八字云:'惠公二年,平王東遷’,……然與《史記》不同,不知啖、趙得于何書?又嘗見士人石端集一紀年書,考論諸家年統(tǒng),極為詳密。其敘平王東遷,亦在惠公二年,予得之甚喜,亟問石君,云'出一史傳中,遽檢未得?!K未見的。據《史記年表》注:'東遷在平王元年辛未歲。’本紀中都無說,諸侯世家言東遷卻盡在庚午歲,《史記》亦自差謬,莫知其所的?!苯癜矗哼@里沈括所引《春秋啖趙集傳纂例》的“惠公二年,平王東遷”之“二年”當為“三年”之訛。

啖助、趙匡的這種說法究竟源自何書?《困學紀聞》卷七引《鹽鐵新論》認為啖、趙所云出何休《公羊音訓》。關于平王東遷在魯惠公三年的說法,宋代學者王觀堂以《春秋啖趙集傳纂例》為非,“蓋魯孝公二十五年,犬戎殺幽王,是年周平王立而東遷,既東遷三年,魯惠公始立也”,以“諸書考之,則周平王東遷三年,魯惠公始立明矣”?!独W紀聞》卷七引《鹽鐵新論》認為“啖、趙所云出何休《公羊音訓》,當作'平王東遷三年,惠公立’,此休一記錄之誤?!边@兩種說法都認為《纂例》為非。清人梁玉繩認為《春秋啖趙集傳纂例》為是,《史記》的說法乃后人傳寫之訛誤。其曰:

依沈括所引《春秋纂例》,疑《史表》“東遷洛邑”四字原本在平王五年,唐以前尚不誤,今本在元年,乃后人傳寫妄移之,未知是否?蓋平王初立在申,故《周紀》云諸侯即申侯而立平王。(鄭《王風譜》謂“晉、鄭迎于申而立之”,非。)倉促援立,未必即便徙都,亂定而乃至洛耳。

《世家》述幽王之禍,連及東遷,此史家順敘之法,并非以東遷在庚午歲也,沈括誤。

據梁氏之言,《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東遷洛邑”四字原本在平王五年,即東遷在公元前766年;而平王元年是指被諸侯立于申,而《王風譜》謂“晉、鄭迎于申而立之”,為了證成其觀點,他認為此“非”??梢姡菏蠈嶋H上認為平王東遷確實有一個過程,平王元年與平王東遷不在同一年,這里就涉及到兩個問題:首先是平王元年是哪一年?其次是平王東遷是哪一年?

按照梁氏的說法,則平王元年應該在申侯立宜臼年。《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孔疏引《汲冢書紀年》云:“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以為大子,與幽王俱死于戲。先是,申侯、魯(“魯”當作“曾”)侯及許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稱天王?!笨梢姡酵趿⒂谖魃陸撛谟耐醣粴ⅲㄊ荒辏┲?。那么,平王元年則在幽王十一年之前。關于“東遷”,梁氏認為應該在魯惠公三年,周平王五年,即東遷在公元前766年。因此,梁氏的說法可備一說。

總之,大多數學者還是認為《春秋啖趙集傳纂例》恐難為據,遵循《史記》的說法。梁玉繩的說法雖可備一說,然而也面臨許多問題難以解釋。如按梁氏所言,“東遷洛邑”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原本在平王五年,即東遷在公元前766年;那么,則平王元年應該是幽王死后的一年,即公元前770年;但是,梁氏卻認為平王被立申,如此則平王元年在幽王死之前。另外,《王風譜》(即王城譜)謂“晉、鄭迎于申而立之”,而梁氏卻認為此為“非”;但是,清華簡《系年》明確記載“晉文侯乃逆坪(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此與《王風譜》所載為一事(詳后文),可見《王風譜》所記并非孤證。因此,這種說法仍然矛盾重重,難怪梁氏發(fā)此論時自己也不確信,多言“未知是否”、“蓋”等辭。但是,梁氏認為平王東遷與平王元年不在一年的說法卻很具有啟發(fā)性。

無論如何,上述三種說法,可以說都有證據,但孰是孰非,確實難以辨別。值得慶幸的是,清華簡《系年》的公布,其有平王東遷的相關材料,這使得我們重新審視上述說法得以可能。

清華簡《系年》:“周亡王九年,邦君者(諸)侯(焉)(始)不朝于周,晉文侯乃逆坪(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笨梢?,正如前文所引梁玉繩氏所說,平王東遷確實有一個過程;而且,平王在東遷前,實際上已被晉文侯立于京師。三年后,才東遷。這就提醒我們,平王元年和平王東遷很可能就不在同一年,《史記》年表將其合而為一,大概另有隱情。

既然平王東遷有一個過程,那么,要弄清楚平王元年與平王東遷,首先必須將這一過程梳理清楚,下面,我們就根據現有材料,將這一過程進行一下考察。

四、平王東遷過程考

圖片

周平王像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孔疏引《汲冢書紀年》云:“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以為大子,與幽王俱死于戲。先是,申侯、魯(“魯”當作“曾”)侯及許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稱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攜,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所殺。以本非適,故稱攜王?!边@說明,平王始立在周幽王未死之前,申侯、曾侯及許文公立平王于申,稱“天王”?!断的辍份d:“王與白(伯)盤(逐)坪(平)〓王〓(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坪(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其未說平王在西申被立為天王之事?!洞呵铩冯[公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薄墩x》曰:“天王,周平王也。……幽王為犬戎所殺,平王遷都王城,今河南縣是也。平王四十九年,魯隱公之元年也。敬王又遷成周,今洛陽是也。”《春秋》隱公三年:“三月庚戌,天王崩?!倍抛ⅲ骸爸芷酵跻?。”這說明《春秋》對“周平王”的稱呼就是“天王”。可見,《竹書紀年》的記載應該不誤。因此,平王元年即平王在西申被立之年,此即《史記·周本紀》所謂的“于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

前文已述,平王在西申稱王后,周幽王與伯盤曾率軍隊攻西申,但西申沒有屈服于周幽王?!吨駮o年》所載的平王在西申稱天王,引發(fā)了幽王的攻西申,而此時雙方力量對比的優(yōu)勢在幽王一方,其是進攻者。幽王與伯盤攻西申在周亡三年前,即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而此年很可能就是宜臼稱天王之年。那么,幽王與伯盤一方為何會覆滅呢?《系年》說:“曾(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幽王)及白(伯)盤乃滅,周乃亡。”其突出了繒人和西戎的作用??暼怂档奈魅?,應該就是包括西申在內的戎人。

宜臼在西申被立為天王既然是周幽王九年,從此年到周幽王被滅十一年,宜臼還去過其晉國,《系年》說:“周亡王九年,邦君者(諸)侯(焉)(始)不朝于周,晉文侯乃逆坪(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笨梢?,在周幽王九年,宜臼被立為天王后,實際上產生了兩方勢力:一方為幽王與伯盤,另一方為平王;“邦君者(諸)侯(焉)(始)不朝于周”,應該理解一部分邦君者(諸)侯開始支持周平王一方。而在幽王與伯盤進攻西申時,周平王很可能輾轉到了晉國,先到了少鄂。后晉文侯接其到了京師,整理者認為,此京師“此處當指宗周”;今按:此說恐非,其應為《晉姜鼎》的“京(師)”,為晉國都城,或認為在今夏縣。三年后,平王才東遷成周。

此成周是不是雒邑?《左傳》隱公元年《正義》曰:“幽王為犬戎所殺,平王遷都王城,今河南縣是也。平王四十九年,魯隱公之元年也。敬王又遷成周,今洛陽是也?!眲t成周就是洛陽。《國語·鄭語》:“當成周者”,韋昭注:“成周,雒邑?!标悐J曰:“成周,雒陽,非雒邑也?!稘h書·地理志》:'河南郡,雒陽,周公遷殷民,是為成周。河南,故郟鄏地,周武王遷九鼎,周公致太平,營以為都,是為王城,至平王居之。’又云:'雒邑與宗周通封畿,東西長而南北短,短長相覆為千里?!峭醭且辉祸靡兀瑸闈h之河南縣。平王遷于王城,謂之東都。周公營成周,為漢之雒陽縣。韋注以成周為雒邑,誤矣?!痹a按:“成周在今河南省洛陽縣西北?!卑凑贞悐J的說法,成周在雒陽,故郟鄏;雒邑又名王城,屬漢代河南縣。成周,王先謙曰:“平王東遷,至景王十一世,皆居此。敬王遷雒陽,王城遂廢”;周振鶴認為,在今河南洛陽市。漢雒陽在今洛陽市東。

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即是平王之立在西申還是在“京師”?上文已言,按照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平王在西申稱天王?!断的辍穭t說:“孚(褒)(姒)辟(嬖)于王〓(王,王)與白(伯)盤(逐)坪〓王〓(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坪(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幽王)及白(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者(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立廿〓(二十)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者(諸)侯(焉)(始)不朝于周,晉文侯乃逆坪(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上文已述,“周亡王九年”即周幽王九年,那么,宜臼立于京師也應該是周幽王九年。上文又提到,宜臼在西申被立為天王也是周幽王九年。也就是說,在周幽王九年,宜臼先是被申侯等在西申立為天王。宜臼被立為天王,結果惹怒了周幽王,幽王起師,圍平王于西申。而就在此時宜臼逃至少鄂,于是“晉文侯乃逆坪(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這種推論有無依據?是有的。

《史記·周本紀》載:“于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則說明申侯等已擁立平王,此即《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孔疏引《汲冢書紀年》云:“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稱天王。”

又,《詩·王城譜》:“晉文侯、鄭武公迎宜咎于申而立之,是為平王。以亂,故徙居東都王城。”《系年》作:“晉文侯乃逆坪(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此當以《系年》為是,因此時應為鄭桓公,武公尚未即位。無論如何,這兩則材料說明在平王東遷之前,其曾被晉文侯所立,并且是在平王在申被立之后,《詩·王城譜》所說的晉文侯迎宜咎于申而立之,準確的說應該是宜臼先在申立,由于幽王圍攻導致之亂,平王到了少鄂,晉文侯從少鄂將其迎接至京師而立,三年后,平王東遷。

平王東遷后,《系年》載:“晉人焉始啟于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眴⒂诰?,整理者認為,見《鄭語》:“楚蚡冒于是乎始啟濮”,董增齡《國語正義》云:“啟是拓土”?!笆紗ⅰ闭?,應為剛開始開疆土之義?!蹲髠鳌焚夜迥贻d,晉文公幫助周襄王平定了王子帶的叛亂,周襄王賜“與之陽樊、溫、原、欑茅之田。晉于是始啟南陽”?!澳详枴奔搓柗?、溫、原、欑茅等地。與此類似,《系年》“人焉始啟于京師”的“京師”應該是周平王為賞賜晉文侯而新賜予的。如此,則“京師”自此以后應屬于晉國。那么,如認為“京師”是宗周,其顯然是不合適的。

“奠(鄭)武公亦政(正)東方之者(諸)侯”,整理者注:“'政’與'正’通,訓為'長’,此云鄭武公為東方諸侯之長。”今按:如按照整理者所訓,“政”字后通常須有“于”字。筆者以為,“正”當訓為“定”,《周禮·天官·宰夫》鄭玄注:“正,猶定?!睂O詒讓曰:“《說文·正部》云:'正,是也?!卤厥嵌蠖?,故引申之定亦曰正。”《漢書·地理志》載:“后三年,幽王敗,(威)[桓]公死,其子武公與平王東遷,卒定虢、會之地,右洛左(沛)[泲],食溱、洧焉?!庇?,顏師古注《地理志》“新鄭”引應劭曰:“武公與平王東遷洛邑,遂伐虢、會而并其地,而邑于此”,其曰“伐”,所以也可以理解為“伐之”使“正(定)”。

綜上可見,平王之立是在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先是在西申被申侯等立為天王,由于遭到周幽王與伯盤圍西申,于是平王離開西申到少鄂,晉文公將其迎接到京師后重新立為王。如此,則周平王元年應該是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而東遷實際上在平王三年,即公元前770年。而《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將其合而為一。這說明《系年》與《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實際上是兩套紀年系統(tǒng),而后者正是由于幽王十一年滅,于是將次年定為周平王元年,此乃整合的結果。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載太史公曰:“于是譜十二諸侯,自共和訖孔子,表見《春秋》、《國語》學者所譏盛衰大指著于篇”,可見《十二諸侯年表》實際上主要根據《春秋》、《國語》等資料,但是,對這些資料,司馬遷并非完全照搬,而是經過取舍與整合的。如《系年》第一章“洹(宣)王是(始)棄(棄)帝(籍)弗畋(田),立卅=(三十)又九年,戎乃大敗周(師)于千(畝)”。《國語·周語上》:“三十九年,戰(zhàn)于千畝,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對應《系年》中“立卅〓(三十)又九年,戎乃大敗周(師)于千(畝)”事,均將戎敗周師于千畝系于宣王三十九年,即公元前789年?!妒酚洝ぶ鼙炯o》作:“三十九年,戰(zhàn)于千畝,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這應該是根據的是《國語》一類的書。而《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則將其系于宣王二十六年,公元前802年,同于《史記·晉世家》。陳夢家經過考證認為,《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史記·晉世家》的年數有誤。這說明,《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實際上并非完全照搬《國語》,而是經過取舍、整合;相反,清華簡《系年》跟《國語》一樣,則相對原始,其紀年系統(tǒng)未經過整合。

五、結論

經過上文的考察,我們對清華簡《系年》第二章主要涉及到周平王東遷的相關史事的四個定點作一總結:第一、“幽〓王〓(幽王,幽王)及白(伯)盤乃滅,周乃亡”這應該是幽王與伯盤之死在公元前771年,《系年》認為這是“周乃亡”的標志。第二、“(攜)惠王,立廿=(二十)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于(虢)”,即(攜)惠王被殺是公元前750年,攜王立二十一年為晉文侯所殺。第三、“周亡王九年,邦君者(諸)侯(焉)(始)不朝于周?!薄爸芡鐾蹙拍辍奔粗苡耐蹙拍?,亦即公元前773年。第四、晉文侯乃逆坪(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平王之立是在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先是在西申被申侯等立為天王,由于遭到周幽王與伯盤圍西申,于是平王離開西申到少鄂,晉文公將其迎接到京師后重新立為王。因此,周平王元年應該是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而東遷實際上在平王三年,即公元前770年。而《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將其合而為一,這說明清華簡《系年》與《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實際上是兩套紀年系統(tǒng)。

因排版限制,文中一些生僻字用標明,如需查閱或引用,請閱原文。注釋從略。

圖片全部來自于互聯網

排版:冉博文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