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行業(yè)的從業(yè)者或稍微資深些的愛好者的都稱呼自己為——茶人。這是典型的“求同心理”,將自己標定為某種Title、劃歸某個群體以獲得某種虛幻的、自以為的優(yōu)越感、安全感與歸屬感。 想想也是,茶農(nóng)、制茶工、車間主任、廠長、業(yè)務(wù)員、代理商、零售商、消費者都是茶人。茶學研究又包括農(nóng)學研究、歷史研究、品飲應(yīng)用研究,也都稱茶人。玩茶藝的和搞審評的本質(zhì)上也是兩撥人,但也都自稱茶人。還有些退休的老干部、不在一線的企業(yè)領(lǐng)導(dǎo)也總愛泡個茶拍個照以茶人自詡。 雖然以上諸位都在開口閉口言茶、飲茶,但其各自的功能性與價值訴求還是帶有明顯的差異性,而這種差異性的背后是認知與價值觀各異。生活中,不同的社會角色就是不同的人,非要往一塊摻和就只能自說自話、雞同鴨講、對牛彈琴、驢唇不對馬嘴,儼然一個草臺班子。 單就茶領(lǐng)域而言,不同的角色就是不同的作用與分工,就有不同的衡量標準與價值取向。你讓茶農(nóng)給消費者介紹幾句種植、采摘技術(shù)尚可,但若沒完沒了還將其作為課程拿來換錢,那就是對消費者的冒犯了,——因為那些對消費者沒價值。 同樣,一個做理化分析的研究者,總愛給消費者講茶里有幾百種風味物質(zhì),——好的,你給我泡出來,——泡不出來就意味著你的這個研究在消費端無法落地,對消費者沒有意義,是空談。 同為賣茶者,品牌方、代理商、零售商,三者的立場、訴求都不同,在某些利益上甚至是矛盾的,不可能共用一套話語邏輯,而將其看作一類人就不太明智了,往往導(dǎo)致事情無法推進。 而上游將下游的經(jīng)銷商、消費者一并視為“買茶的”,也不得當。即便是消費者也是分門別類的,有著各自不同的興趣點。你不能將其細化也就無法將其需求細化,需求不細化何談精準滿足需求?所以上游在做下游推廣時的統(tǒng)一問題就是籠統(tǒng)粗糙、泛泛行事,——也細不下去,上游缺乏下游細化的能力,這是先天的。你經(jīng)??吹降氖清X花了,場面鋪了,人也請了,然收獲寥寥。 作為消費者若只是愛好,圖個樂即可。但若想在茶上有建樹、勝于人,那就要下工夫了,而且要下對工夫。有人把心思花在了裝修設(shè)計出新意,茶器茶席常換常新上,這定是破費了不少,而一到茶上就捉襟見肘、滋味尷尬,那這也只能證明你有錢,且有錢無品,——最拍的恰恰就是這個。 茶具有社交屬性,說人話就是可以拿來炫耀,——分享的同時實現(xiàn)了炫耀了品味,這也是彼此都能接受的一種社交形式。問題是你沒炫耀到點兒上那可就砸鍋了。明眼人看穿不說破,但你的底牌也就此彰顯無疑。說白了,雖然以茶人自居,但你其實并不知道你是誰?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每個社會角色都有各自的特點和位置。最好先理清楚自己是誰?知道了自己是誰才能進而去思考對面的那個人是誰?他在想什么?他要什么?又能給你什么?別唱了半天戲到頭來只是在瞎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