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支球隊里,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外向、健談、自信。教練與球員之間的連接方式,往往決定了一名球員在球隊中的歸屬感。 很多傳統(tǒng)的執(zhí)教方式,比如高聲激勵、強調集體榮譽、甚至帶有點打擊性質的刺激,其實更適用于外向型球員。但問題是,內向與外向并不是性格“極端”,而是兩種天性中處理情緒的方式。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提出,人處理情緒有兩種方向:向內與向外。 內向的人,會把情緒吸收并內化;外向的人,則傾向于釋放和表達。 而足球比賽中的競爭壓力、團隊關系以及教練的反饋,對球員的情緒影響極大。一名教練的執(zhí)教風格,不只是影響球隊的技戰(zhàn)術執(zhí)行力,還直接決定了球員的心理體驗。 - 內向型球員并不是“沉默寡言”那么簡單 - 很多人誤以為“內向”就等于“害羞”、“不合群”,但事實并非如此。內向球員并不代表沒有社交能力,只是他們更敏感、更容易被情緒擊中,尤其在不想讓別人失望這件事上格外在意。 他們或許不會主動表達情緒,卻可能在訓練或比賽后出現(xiàn)頭疼、胃痛等“情緒躲進身體”的反應。和外向型球員通過發(fā)火來釋放壓力不同,內向球員常常是沉默中扛下所有。 你或許會第一時間注意到那個大大咧咧走進球場的外向孩子,卻容易忽略了那個低調走進來、甚至不小心撞倒椅子的孩子。 ![]() - 幫助你走進他們的世界 - - 尊重是第一原則 - 內向球員對批評極其敏感,使用諷刺、憤怒或羞辱的語氣,只會讓他們更加退縮。他們并不是不努力,而是害怕讓你失望。 保持中性語氣去溝通,不要用吼叫來主導訓練氛圍。尊重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教練風格的起點。球隊內部也必須建立明確的相處規(guī)則,防止內向球員在無聲中被孤立。 - 保持冷靜,降低音量 - 訓練時的高聲指令、尖銳哨聲、情緒失控,對內向球員來說是一種壓迫。他們更愿意聆聽平靜的聲音和明確的指令。 盡量簡潔地傳達信息:說得越多,球員越容易走神。說得越重,他們越可能關掉“情緒的耳朵”。 - 傾聽,而不是灌輸 - 不要急于評判,先試著多問一句:“你覺得剛才這個球該怎么打?”你會發(fā)現(xiàn)內向球員其實有非常細膩的思考,只是過去缺乏表達的出口。 - 讓他們看到自我提升的價值 - 贏球當然重要,尤其對追求認可感的外向型球員。但對內向球員來說,他們更在乎自己有沒有比昨天更好一點。 鼓勵他們去設定個人目標,比如提升左腳傳球質量、改進體能習慣,這種“內驅動”更能激發(fā)他們的長期投入。 ![]() - 給他們時間,不要強推社交任務 - 強迫他們在訓練結束后帶頭喊口號,或者做團隊游戲的組織者,反而會加重他們的不安。營造一個安全、溫和的環(huán)境,比“逼一把”更有效。等他們準備好了,他們會自己走出來。 - 主動“探一探”他們的情緒 - 你不需要成為心理咨詢師,但你可以在合適的時間問一句:“你覺得上一場比賽輸球,自己表現(xiàn)怎么樣?”或“對陣那個比你大一歲的隊,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 你無需直問“你難過嗎?”,但這些開放式的問題,往往能讓他們開口,釋放那些藏得很深的情緒。 - 懂他們,才能真正帶動他們 - 當下的青訓環(huán)境,正面臨參與人數(shù)的下降,也需要更長遠的視角去思考“留得住孩子”的方式。你能掌控的,是你對球員的態(tài)度。 ![]() 你若能理解不同性格的情緒表達方式,你的球隊將容得下更多樣的孩子,他們也才更愿意留下來,享受足球帶來的成長與熱愛。
|
|
來自: 昵稱27831771 > 《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