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多方查考可知,王季友公乃唐代赫赫有名的詩人。在當時,他與杜甫、岑參、錢起、郎士元、于邵、辜子春、沈千運、李季友、崔高士、張說等一眾詩人交往密切,詩詞唱和往來頻繁。在留存于世的唐宋詩詞以及《四庫全書》之中,諸多資料均可印證這段文壇佳話,為研究季友公的生平與文學成就提供了珍貴的線索 。 王季友公隨父母、兄弟姐妹從萬年業(yè)里遷居至豫章東湖后傅。至于其父景肅公在南昌居住的時長,如今已難以考證。待季友公與兄長仲友長大成人,為減輕家庭負擔,兄弟二人效仿先輩,來到了世稱“南州高士徐孺子”的故鄉(xiāng)。他們在距離此地約三華里的豐城縣正信鄉(xiāng)云嶺里定居下來,此地即現(xiàn)今豐城市白土鎮(zhèn)屯溪村委會東山自然村。 徐孺子,名稺,乃東漢時期的名士。他多次婉拒朝廷及地方的征召,終身未仕。漢靈帝初年,徐孺子逝世,享年七十二歲。因其秉持“恭儉義讓,淡泊明志”的處世哲學,深受世人推崇,被尊為“人杰”的典范與楷模。 仲友、季友二人以徐孺子為榜樣,在山腳下搭建棚舍,開墾荒地,過上了農(nóng)耕生活。他們勤奮苦讀,潛心鉆研,不久便成為當?shù)仡H具名氣的儒生。云嶺里是櫧山山脈下的一座小山,后來,季友公的四世孫——子邳公在此練兵,在與黃巢作戰(zhàn)時不幸陣亡?;实蹫楸碚闷涔儯n封子邳公為“護國將軍”,這座山也因此被命名為“皇恩山” 。 如今,已無法考證兄弟二人在東山云嶺里居住了多久,但當?shù)亓鱾髦@樣一個故事:當時,兄弟二人在此開荒種田。因當?shù)厝丝谙∩伲瑸榱松?,他們虛心向當?shù)匕傩照埥谭N田技能。恰逢風調(diào)雨順,莊稼竟獲得了大豐收。此后,他們的生活蒸蒸日上,學業(yè)也日新月異。 彼時,距離此地不遠處有一位財主,膝下有一女兒,生得國色天香,正待字閨中。財主見季友公人品端正、眉清目秀,有意招其為婿。在父母的默許之下,這位女子時常幫季友公料理家務(wù),二人漸生情愫,不久后喜結(jié)連理。在季友公進京之前,他們便育有一子,取名承顯。夫妻二人伉儷情深,女子亦有才學,深知夫君苦讀不易,故而照料得無微不至。在妻子的支持下,季友公更加奮發(fā)圖強,兩年后考中狀元,這份榮耀自然也有他妻子的一份功勞。而季友公的兄長仲友,在他成婚后,便回到了河南老家。 王季友公生于公元714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22歲的他登進士首第。在京城任職兩三年后,因與當朝宰相李林甫政見不合,便辭官回到豐城老家,創(chuàng)辦了龍澤書院。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41歲的季友公再次得到朝廷啟用,歷經(jīng)升遷,官至河西郡守、御史中丞、金紫光祿大夫,再次回到京城任職。 唐玄宗晚年逐漸疏于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導致忠臣難以得到重用。唐玄宗李隆基生于685年9月8日,歿于762年5月3日,享年78歲。其在位時間從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年(756年),實際在位44年。豐城始祖王季友公于先天三年(公元714年)出生,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登進士首第。當時,季友公本考中第三名,經(jīng)唐玄宗殿試后改為第一名,因其才華出眾而被錄用,在京城擔任御史中丞。 季友公重回京城任職后,寫下了《代賀若令譽贈沈千運》一詩: “相逢問姓名亦存,別時無子今有孫。山上雙松長不改,百家唯有三家村。村南村西車馬道,一宿通舟水浩浩。澗中磊磊十里石,河上淤泥種桑麥。平坡冢墓皆我親,滿田主人是舊客。舉聲酸鼻問同年,十人六七歸下泉。分手如何更此地,回頭不語淚潸然?!?/span> 沈千運(713—756),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家居汝北(今河南汝州)。天寶年間,他多次參加科舉卻均未中第。年事漸高后,他在襄、鄧一帶游歷,拜謁名公。據(jù)《元結(jié)篋中集序》《書史會要》記載,沈千運“工文,善八分”,擅長創(chuàng)作舊體詩。他的詩作反對華詞艷語,氣格高古,深受當時士人的敬慕,被尊稱為“沈四山人”。孟云卿、王季友、于逖、張彪、趙微明、元季川等人皆與他志同道合。沈千運有詩傳世,詩人元結(jié)曾將七人的詩編為《篋中集》,沈千運的詩被置于首位。其古詩共收錄5首,分別為: 1. 《感懷弟妹(一作汝墳示弟妹)》:“今日春氣暖,東風杏花拆。筋力久不如,卻羨澗中石。神仙杳難準,中壽...” 2. 《贈史修文》:“故人阻千里,會面非別期。握手于此地,當歡反成悲。念離宛猶昨,俄已...” 3. 《濮中言懷》:“圣朝優(yōu)賢良,草澤無遺匿。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區(qū)區(qū),五十...” 4. 《山中作》:“棲隱非別事,所愿離風塵。不辭城邑游,禮樂拘束人。邇來歸山林,庶事...” 5. 《古歌》:“北邙不種田,但種松與柏。松柏未生處,留待市朝客......” 《代賀若令譽贈沈千運》這首詩是王季友晚年代賀若令譽所作,贈予沈千運。王季友與賀若令譽、沈千運二人交情深厚,常有詩歌唱和,故而對二人生平事跡頗為了解。從詩中可知,他們或許已有三四十年未曾謀面,所以此次相逢,還需先詢問對方姓名是否依舊。昔日分別時,沈千運尚未成婚,如今卻已子孫繞膝。當問及同年好友時,大多已離世。早年在此話別,如今又在此重逢,回首往事,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 王季友公寫這首詩時,已有孫兒。他的兒子承顯公,字元隆[容],號安甫,于唐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甲戌十二月初九日出生,居住在豐城縣正信鄉(xiāng)云嶺里。承顯公與從兄仲舒一同應良方正科,被授予江陵太守之職。于長慶甲辰(824年)年八月廿六日逝世,葬于株山龍澤坑智度寺后,生子緝輝、緝榮。王季友的孫子緝榮公,字宗貴,唐大歷七年(公元772年)壬子正月廿日卯時出生,八歲便能吟詩作文,被推舉為孝廉,授予監(jiān)察御史之職,生子三人,分別為琦、瓊(居吉州)、琫(居常州)。季友公活到81歲時,幼孫緝榮公已有23歲,長孫緝輝公或許都已做了爺爺,只是族譜上未見記載。緝榮公的孫子,即季友公的曾孫琦公,字國重,唐貞元丁丑年(公元797年)三月十一日出生,文學造詣頗高,在居所云峰山建造書屋,號東山,晚年尤其喜愛研讀《易經(jīng)》。咸通辛巳年(公元861年)逝世,葬于智度寺后,娶郭氏,郭氏于貞元戊寅(公元798年)正月十九日出生,葬于九貞山,生子五人:檜、柏、槐、椿、桂。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42歲的王季友公在時任左輔治書御史岑參、左拾遺工部臣杜甫、禮部尚書崔灝等人的舉薦下,重新回到京城任職。薦狀原文見王洲遷萬載仙源王氏老譜記載如下: “薦狀。中散大夫治書侍御史賜緋魚袋臣岑參等,切見王季友學問淵源識度廉潔、愛君尤國、論道經(jīng)邦,厥德不回寮佐所嘉,今臣忝職近侍,濫居清要。仰惟廣啟視聽之門,大開進賢之路。參等謹詣闕門,徑奉薦狀,以聞伏候。敕旨。天寶十四年四月日,左補闕治書侍御史臣岑參、禮部尚書臣崔顥、工部尚書臣鮑防、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臣杜甫、右補闕供奉知制誥臣李政。臣等旨闕以恭候敕命。” 此后,皇帝再次重用王季友公,他屢經(jīng)升遷,擔任河西郡守、御史中丞、金紫光祿大夫等職。王季友公考中狀元后在京城任職約三年,之后回到老家開辦龍澤書院。在這十五年間,朝政被宰相李林甫把持,唐朝幾乎走向滅亡。 唐玄宗在統(tǒng)治前期政治上頗有作為,他勤于政事,從多方面采取措施,鞏固和發(fā)展了唐朝政權(quán)。他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張九齡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然而,在位后期,他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為宰相,將賢相張九齡貶為荊州長史。此時,李林甫和楊國忠等把控朝政,唐玄宗又寵愛楊貴妃,再加上政策失誤以及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以穩(wěn)定邊疆的舉措,最終引發(fā)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的衰落埋下了隱患。 王季友公針對時局,上書陳述十條救時之策、九章君國重務(wù),卻因忤逆皇帝旨意而被罷官歸家。后來,他在離家(江西豐城縣正信鄉(xiāng)云嶺里)不到十華里的櫧山龍澤坑智度寺附近,開辦了一座書院,取名龍澤書院。季友公考取狀元后在京任職約2 - 3年,因與李林甫不合而辭職回家開辦書院。 他效仿高祖(45世)王通公(號文中子)開辦書院,為國培養(yǎng)人才,同時著手為家族修譜。宗譜中有一篇唐開元己卯(公元739)年荊州刺史張九齡撰寫的譜序。 記載如下:“昔我高祖龍飛晉陽,元良輔弼以成厥熏,皆王公仲淹先生之門弟,今圣天子恢隆駿業(yè),忠良委任不外王君季友之道義,相傳季友為仲淹先生之后,博極群書根深源邃,又況孝經(jīng)準的動見事為,四書六經(jīng)之著述,傳誦學者雖董仲舒、楊雄、鄭康成輩莫能及之,孟氏之后一人而已,其有光于仲淹先生也不既多乎。且世系本于周靈王太子晉,由直諫不用遂為庶人,至子成敗狄始賜以王姓焉。其后世居太原,支分派別不可勝紀。至景肅則家豫章之東湖,其家豐城之云嶺里者,季友其始也。季友居此不數(shù)年,而登首第,歷具表激濁揚清,奸邪迸跡雖去國何愧焉。故閉門不接客者二年,益切以昆季散處之為慮也。遂輯世系,備以仲淹先世舊法而成之。自晉公以下越秦漢晉宋,陳隋勛名行實周悉詳備。余與王為姻家,故熟知王氏之宗源,有非當時鉅族名家之可仿狒。而季友以下懋盛光大,足繼前修,又非他族之足頡頏者亦可驗矣!且手書遠徵以序其端,因備而告諸方來。開元己卯春桐月,荊州長史張九齡識。” 經(jīng)查證張九齡生平如下:“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罷相,為荊州長史。生于唐朝儀鳳三年(公元678年) ,歿于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五月初七日日,享年六十三歲,病逝于韶關(guān)曲江老家。 張九齡是西漢留侯張良之后,西晉開國功勛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七歲知屬文,二十歲時武則天順圣皇后,圣歷元年(公元698年)進士,始調(diào)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開元六年(718年)春,九齡41歲被召入京拜左補闕,主持吏部選拔人才;開元七年,改任禮部員外郎。開元八年,遷任司勛員外郎;開元十年,宰相張說薦九齡為中書舍人。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張說罷了宰相。九齡48歲因此事改任太常少卿,出任冀州剌史;后改授洪州(南昌)都督。不久又轉(zhuǎn)授桂州都督,充嶺南按察使。開元十九年(731年)三月,九齡54歲時為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開元二十年二月轉(zhuǎn)為工部侍郎。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九齡56歲升任檢校中書侍郎,十二月,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國史。開元二十二年五月,九齡遷升中書令集賢院學士知院事修國史。開元二十三年三月,九齡進封為始興開國公,食邑四百戶。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八月五日千秋節(jié)(玄宗生日),九齡59歲送《千秋金鑒錄》作賀儀,勸皇帝勵精圖治。終於升到了正三品的中書令,加封金紫光祿大夫稱號。及從二品開國縣公的高爵位,食邑五百戶。位居尚書左丞相之上。后因受同朝為官的李林甫所嫉,降了半級,改任尚書右丞相,并剝奪了他參與政事的權(quán)利,后又因周子諒觸犯玄宗一事受株連,貶為四品的荊州長史。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春,張九齡回故鄉(xiāng)掃墓,五月七日因病逝世于韶關(guān)曲江老家,享年六十三歲。被追封為荊州大都督,謚文獻,拜同平章事?!?/span> 從上述介紹,我們知道張九齡是唐代著名良相,也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 開元24年即公元736年,張九齡看到登進士首第的新科狀元王季友,自然喜愛萬分。此時張九齡59歲,正遭到奸相李林甫的排擠,為了忠君報國,扶植與奸相作斗爭能臣,不僅對季友公提攜重用,還將夫人的叔伯妹許配他做二夫人。 后世有人對張九齡所作譜序存疑。那是南昌灣里2008年出版的譜編(唐·張九齡)《王氏譜系敘》時間是開元己巳年(公元729年)春三月吉旦,也有的誤為唐開元辛巳年(公元公元741年)。因此有人說譜序是后人炮制出來的。 經(jīng)我查證所知,凡是季友公四世孫五十四世椿公位下,十個兒子裔孫的老譜,都有這篇譜序,時間為唐開元己卯年春桐月,即公元739年。灣里后新編的譜序時間有誤,提出質(zhì)疑是有道理;張九齡生于公元673年,歿于公元740年。如寫序時間在公元741年,人已死是不可能的。如果寫序時間在公元729年,王季友時年15歲,既不可能編撰宗譜,也請不到唐宰相、文學家、大詩人張九齡寫序?,F(xiàn)在按我們遷萬載縣仙源王氏,仍保留的老譜記載為唐開元己卯年春桐月,即公元739年,正是張九齡貶為荊州長史時,回廣東韶關(guān)掃墓省親,順便到姨妹夫季友公老家——豐城正信鄉(xiāng)(白土云嶺),那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勤于政事,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張九齡等賢相,開創(chuàng)“開元盛世”,將唐朝推向極盛。后期卻怠慢朝政,寵信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又因?qū)檺蹢钯F妃、政策失誤及重用安祿山,最終引發(fā)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衰落埋下隱患。 王季友在龍澤書院辦學期間,與李勉、杜甫、岑參等名臣詩人往來密切。李勉因不附權(quán)宦李林甫被貶,任江南西道觀察使時,曾支持龍澤書院。書院名師云集,聲名遠播,求學者絡(luò)繹不絕。 王季友歷經(jīng)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晚年重回仕途,被德宗賜封“豫章伯”。其詩作風格多樣,或感慨人生、或借物言志,現(xiàn)存《代賀若令譽贈沈千運》《雜詩》等十余首,以質(zhì)樸筆觸展現(xiàn)淡泊心境與懷才不遇的憤懣,在唐代詩壇獨具特色。 由此可知,公元739年至755年期間,王季友公一直在豐城老家修譜,并在櫧山的《龍澤書院》辦學。 季友公在龍澤書院期間生活工作十多年,目前我們還沒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記載,但從季友公行傳中,看到他交往的人員中,一定得到高官和名人資助。我們知道季友公中狀元,雖然任職只三年,但結(jié)交的朋友可謂不少。 下面介紹其好友李勉生平如下:李勉(717-788年),字玄卿,別名李汧公。唐朝宰相、宗室。唐高祖李淵玄孫,鄭王李元懿曾孫,岐州刺史李擇言之子。李勉早年曾任開封縣尉,后任監(jiān)察御史,累遷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拜嶺南節(jié)度使。大歷十年(775年)李勉任工部尚書,封汧國公,不久出為永平軍節(jié)度使,又兼任汴宋節(jié)度使,加封同平章事、檢校左仆射。建中四年(783年),李勉被李希烈擊敗,丟失汴州,以司徒平章事之職召回朝中,后以太子太師罷相。貞元四年(788年),李勉病逝,終年72歲。冊贈太傅,賜謚貞簡。 李勉是鄭王李元懿的曾孫,父親李擇言歷任四州刺史,封安德郡公,以嚴厲干練著稱。李勉自幼勤讀經(jīng)史,成年后沉靜文雅、清正嚴峻,崇尚道家思想,累升至開封縣尉。當時,天下承平已久,汴州(今河南開封)又是水陸交通要路,民居龐雜,最難治理。李勉在任時,與縣尉盧成軌等人都有擒拿奸邪、揭發(fā)惡事的名聲。 至德元年(756年),李勉隨唐肅宗前往靈州(今寧夏靈武),被任命為監(jiān)察御史。當時,朝廷崇尚武功,勛臣依仗恩寵,大多不知禮儀。大將管崇嗣在朝堂上背向而坐,談笑自如,被李勉彈劾,遭到拘押。唐肅宗赦免管崇嗣,嘆道:“我有李勉,才知道朝廷的尊貴啊?!庇谑翘岚嗡麨樗旧艈T外郎。至德二年(757年),關(guān)東諸將送來戰(zhàn)俘一百多人,肅宗命全部處死。李勉進諫道:“現(xiàn)在元兇還沒有消滅,戰(zhàn)亂波及了大半個國家,許多人都受到了牽連,他們得知陛下登基,都想著洗心革面,現(xiàn)在如果把這些被俘的人全部殺掉,是逼迫那些跟隨反叛的人繼續(xù)作亂?!泵C宗立即命令赦免戰(zhàn)俘。 郭子儀收復長安后,李勉歷任清要官職,逐漸升為河南少尹,先后擔任河東節(jié)度使,王思禮、朔方河東都統(tǒng)李國貞的行軍司馬,不久又任梁州都督、山南西道觀察使。 寶應元年(762年),羌族、奴剌等聯(lián)軍入侵梁州(今陜西漢中),李勉守不住城池,被召回朝廷,擔任大理寺少卿。但是,肅宗一向看重他的正直不阿,提拔他為太常少卿。后來,肅宗準備對李勉加以重用,但是李勉卻不肯阿附權(quán)宦李輔國,被貶出朝廷,歷任汾州刺史、虢州刺史、京兆尹、檢校右庶子、兼御史中丞、都畿觀察使、河南尹、江南西道(南昌)觀察使。 767年(大歷二年),李勉入朝,拜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大歷四年(769年),李勉被任命為廣州刺史,兼嶺南節(jié)度觀察使。當時,番禺叛軍首領(lǐng)馮崇道、桂州叛將朱濟時等作亂數(shù)年,攻陷十余州。李勉到任后,派大將李觀與容州刺史王翃合力征討,將它們?nèi)繑貧?,最終平定五嶺。大歷八年(773年),李勉擔任工部尚書,封汧國公。不久,永平軍節(jié)度使令狐彰病死,臨終前上表舉薦李勉接替自己,唐代宗遂任命李勉為節(jié)度使。李勉在永平軍八年,以素有德望,不威而治,關(guān)東諸藩鎮(zhèn)對他都很敬重。 大歷十一年(776年),汴宋留后田神玉去世,李勉又兼任汴州刺史、汴宋節(jié)度使。汴州大將李靈曜勾結(jié)魏博節(jié)度使田承嗣,起兵反叛,田承嗣派侄子田悅援助。李勉與淮西節(jié)度使李忠臣、河陽節(jié)度使馬燧出兵征討,大破田悅,部將杜如江生擒李靈曜。后來,李忠臣代李勉鎮(zhèn)守汴州,李勉回鎮(zhèn)。大歷十四年(779年),李忠臣因貪婪殘虐,被部下驅(qū)逐。李勉又加汴宋節(jié)度使,并將治所遷到汴州。不久,唐德宗繼位,加李勉為檢校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建中元年(780年),李勉又加檢校左仆射,充任河南汴宋滑亳河陽等道都統(tǒng)。建中四年(783年),李希烈反叛,兵圍襄城,朝廷派李勉與神策軍將領(lǐng)劉德信出兵救援。李勉上表道:“賊軍以精兵圍攻襄城,許州(今河南許昌)必然空虛,不如直搗許州,襄州之圍可解?!辈坏瘸⒋饛?,便命部將唐漢臣與劉德信攻襲許州。二將離許州還有數(shù)十里時,接到朝廷詔令,責他們違詔出兵,只得返回,結(jié)果在扈澗遭到敵軍襲擊,輜重兵械全部丟失。唐漢臣逃到汴州,劉德信逃到汝州。李勉擔心東都危急,又派四千兵馬前去助守,被敵軍截斷后路,不得返回。同年十二月,李希烈親自帶兵圍攻汴州。李勉閉城堅守,因數(shù)月援軍未至,只得集中全部兵力突圍而出,東奔宋州(今河南商丘)。不久,李希烈攻陷汴州。 興元元年(784年),李勉請求辭去都統(tǒng)之職,朝廷便賜以其檢校司徒平章事的官位將他召回。李勉回朝后,身穿白衣,向朝廷請罪,得到德宗赦免。李勉自覺慚愧,此后只是在位充數(shù),不敢再有所建議。 貞元元年(785年),唐德宗欲啟用新州司馬盧杞為澧州刺史。給事中袁高認為盧杞奸邪敗政,貶官尚不足以抵塞罪責,不肯發(fā)布詔書。德宗又問宰相道:“讓盧杞當一個小州刺史,可以嗎?”李勉道:“陛下打算給他官作,即便讓他當大州刺史也是可以的,只是會讓天下百姓失望?!钡伦谒烊蚊R杞為澧州別駕,后來,德宗問李勉道:“大家都說盧杞奸邪,朕怎么不知道!你知道他的罪狀嗎?”李勉答道:“天下都知道盧杞奸邪,唯獨陛下不知道,這正是他的奸邪之處?!睍r人都稱贊李勉正直,但德宗卻逐漸疏遠于他。貞元二年(786年),李勉罷相,加封為太子太師(一作太子太保)。貞元四年(788年),李勉病逝,終年七十二歲,冊贈太傅,賜謚貞簡。 李勉為江西觀察使時,部下有人因父親生病,按照迷信的方法,制作一木偶人,寫上李勉的姓名和官位,埋在土中。后來,此事被人告發(fā)。李勉道:“他是為父親禳災,值得同情?!庇谑菦]有追究此事。 從其生平中,我們知道他也是不肯阿附權(quán)宦李林甫,被貶出朝廷,任江南西道(南昌)觀察使。其任期可能與我們季友公,辭官回家時差不大,因而在櫧山開辦的龍澤書院,得到其支持和資助,更是其座上客。龍澤書院當時在全國名氣響亮,老師都是著名詩人,才學也算第一流,又有忠良權(quán)貴支持,一時名聲大振,前來求學者絡(luò)繹不絕。 當然王季友在豐城白土櫧山開辦“龍澤書院"期間,已是聞名全國著名詩人。并且與杜甫、岑參、崔灝、李十五、李十六、郎士元、于邵、張九齡等人唱酬來往,賦詩不一。免不了到全國名勝之地題詩答對,可謂朋友滿天下。宗譜記載季友公著有四書要說,六經(jīng)通義等龍澤遺稿千余篇,士大夫咸稱慕之。應該說季友公在家開辦書院十多年里,妻子柳氏十分賢慧。帶著原配田氏夫人生的兒子如同親生,生活過得也十分幸福。 下面介紹一下李林甫生平:“李林甫生于公元683年,歿于公元752年,小字哥奴。出身李唐宗室,是李淵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孫。祖父李孝斌曾任原州長史,父親李思誨官至揚府參軍。李林甫最初擔任千牛直長(宮廷侍衛(wèi)),開元初年,升遷為太子中允。不久后,通過舅姑夫的叔叔侍中乾曜的關(guān)系,升至國子司業(yè)。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他遷任御史中丞,兼管刑部、吏部侍郎,至此躋身李唐高層統(tǒng)治者行列。李林甫為人奸佞狡詐,與眾多宦官、妃嬪交往密切,因而能第一時間知曉皇帝的一舉一動,每次奏旨都能迎合皇帝心意,深受唐玄宗賞識。當時武惠妃專寵,李林甫極力逢迎諂媚。武惠妃之子壽王深得玄宗鐘愛,李林甫通過宦官向武惠妃表示“愿護壽王(李瑁)為萬歲計”,即擁護壽王登上皇位,武惠妃對此感激不已,常在玄宗面前稱贊李林甫的“德政”。后來,李林甫因諂附武惠妃,被擢升為黃門侍郎 。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五月二十八日,玄宗任命裴耀卿為侍中,張九齡為中書令,李林甫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從此李林甫逐漸專權(quán)。在他長達19年的為相生涯中,玄宗始終對他深信不疑。李林甫是著名的奸相,擅長玩弄權(quán)術(shù),表面甜言蜜語,實則背后陰謀暗害他人。凡是被玄宗信任或者反對他的人,他都會先去結(jié)交,待掌握權(quán)位后,便設(shè)計鏟除。即便老謀深算之人,也常常敗在他的手下。李林甫精通音律,卻無才學,善于機變鉆營。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十月,他抱病而終”。 天寶十五(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玄宗李隆基為太上皇。寶應元年(762年)唐玄宗李隆基病逝于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于金粟山,陵號泰陵,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 天寶十五(756)年七月九日,唐肅宗李亨在杜鴻漸等人的陪同下,抵達朔方軍大本營靈武。經(jīng)過一番籌備,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城的南門城樓舉行了簡單的登基儀式,登基后改年號為至德,當年改為至德元年,玄宗被尊為太上皇。至德元年(756年),他命郭子儀與李光弼等討伐安史叛軍,先后于至德二年(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寶應元年(762年),李亨病危,張皇后企圖廢除皇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李輔國、程元振出兵保護太子李豫,逮捕張皇后、李系等人。當夜,唐肅宗病逝,時年五十二歲,廟號肅宗,謚號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傮w而言,肅宗是一位亂世天子,他繼承了天寶盛世的成果,在全力平叛的同時,嘗試解決天寶以來政治、經(jīng)濟體制運作中的各種弊端,為后世帝國的發(fā)展奠定了一定基礎(chǔ)。然而,由于他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平叛上,未能有效限制后宮和宦官勢力的膨脹,給安史之亂后的重建留下了難以消除的隱患,這既是肅宗個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國的悲哀。 唐代宗李豫生于727年1月9日,歿于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是唐肅宗李亨的長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殤帝),公元762年-779年在位17年。他原封廣平王,后改封楚王。安史之亂期間,他以天下兵馬元帥的名義先后收復長安、洛陽。乾元元年(758年),被立為皇太子。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李豫即位,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豫在位期間,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等,實行了“以養(yǎng)民為先”的財政方針,致力于安定社會、發(fā)展生產(chǎn)。大歷十四年(779年),李豫崩逝,在位18年,謚號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 唐德宗李適(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是唐代宗李豫的長子,唐朝第九位皇帝(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李適初封奉節(jié)郡王,寶應元年(762年)擔任天下兵馬元帥,改封魯王、雍王,名義上統(tǒng)軍平定安史之亂,次年拜尚書令。廣德二年(764年),被立為皇太子。大歷十四年(779年),李適即位。李適在位前期,以強明自任,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任用楊炎為相,廢除租庸調(diào)制,改行“兩稅法”,展現(xiàn)出一番中興氣象。但后期任用盧杞等人,導致政局惡化。建中四年(783年),爆發(fā)“涇原兵變”,李適出逃奉天,后依靠李晟等人平定叛亂。執(zhí)政后期,李適委任宦官為禁軍統(tǒng)帥,在全國范圍內(nèi)增收間架、茶葉等雜稅,致使民怨沸騰。他對藩鎮(zhèn)多采取姑息政策,使得藩鎮(zhèn)勢力日益壯大。不過,他在位期間,對外聯(lián)合回紇、南詔,打擊吐蕃,成功扭轉(zhuǎn)了對吐蕃的戰(zhàn)略劣勢,為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創(chuàng)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適于會寧殿駕崩,享壽六十四歲,在位二十六年,謚號神武孝文皇帝,廟號德宗,葬于崇陵。 王季友公生活在這個時期,歷經(jīng)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天寶年間)、唐肅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寶應、大歷年間)、唐德宗李適四位皇帝。自天寶十四年(公元755) 重回京城任職后,直至唐貞元十年(公元794) 甲戌十二月十八日壽終正寢,他一直在皇宮擔任要職,并被唐德宗李適賜封為“豫章伯”,為其輝煌的一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王季友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頗有成就,其詩作風格獨特,內(nèi)容豐富,涵蓋了諸多主題。以下是他存世的部分詩詞: 《代賀若令譽贈沈千運》:相逢問姓名亦存,別時無子今有孫。山上雙松長不改,百家唯有三家村。村南村西車馬道,一宿通舟水浩浩。澗中磊磊十里石,河上淤泥種桑麥。平坡冢墓皆我親,滿田主人是舊客。舉聲酸鼻問同年,十人六七歸下泉。分別如何更此地,回頭不語淚潸然 。 這首詩通過描寫與沈千運相逢時的情景,感慨歲月流逝、人事變遷,流露出對故人的深厚情誼以及對時光易逝、人生無常的喟嘆。從“別時無子今有孫”等詩句,能深切感受到時光的滄桑巨變;“十人六七歸下泉”更是直白地體現(xiàn)出生命的消逝,盡顯人生的無奈與悲涼。 《雜詩》:采山仍采隱,在山不在深。持斧事遠遊,固非匠者心。翳翳青桐枝,樵夫日所侵。斧聲出巖壑,四聽無知音。豈為鼎下薪,當復堂上琴。鳳鳥久不棲,且與枳棘林。 詩中以采山采隱起筆,表達自己雖身處山林,卻有著更高的志向。借青桐枝被樵夫砍伐,卻難成堂上琴的遭遇,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展現(xiàn)出他渴望施展才華,卻無人賞識的落寞心境 。 《滑中贈崔高士瑾》:十年前見君,甲子過我壽。于何今相逢,華發(fā)在我首。近別傷遠心,故人知行久。所獻知國寶,豈盡匹夫有。浮云難系日,白璧易埋塵。勸君收古物,在德不在珍。 此詩是贈給崔高士瑾之作,回憶了與友人十年間的變化,從青春年少到如今華發(fā)上頭,飽含歲月之感。詩中還表達了對人生的思考,認為真正的珍貴在于品德而非珍奇寶物,體現(xiàn)出王季友的價值觀和對友人的勸勉。 《酬李十六岐》:煉丹文武火未成,賣藥販履俱逃名。出谷迷行洛陽道,乘流醉臥滑臺城。城下故人久離怨,一歡適我兩家愿。朝飲杖懸沽酒錢,暮餐囊有松花飯。于何車馬日憧憧,李膺門館爭登龍。千賓打?qū)θ袅魉褰?jīng)發(fā)難如叩鐘。下筆新詩行滿壁,立談主人坐在席。問我草堂有臥云,知我山儲無儋石。自耕自刈食為天,如鹿如麋飲野泉。亦知世上公卿貴,且養(yǎng)丘中草木年。 詩中回顧了自己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如煉丹未成、賣藥販履等,與友人重逢后,描述了當下的生活狀態(tài),雖生活清苦,自耕自食,但也享受著山林間的寧靜?!耙嘀郎瞎滟F,且養(yǎng)丘中草木年”表明他雖知曉仕途顯貴,卻更愿意在山林中修養(yǎng)身心,展現(xiàn)出一種淡泊名利的人生態(tài)度。 《別李季友》:棲鳥不戀枝,喈喈在同聲。行子馳出戶,依依主人情。昔時霜臺鏡,丑婦羞爾形。閉匣二十年,皎潔常獨明。今日照離別,前途白發(fā)生。 這首離別詩以棲鳥戀聲、行子與主人的依依惜別之情開篇,后用霜臺鏡自比,雖被閑置二十年,但依然皎潔,暗示自己雖歷經(jīng)坎坷卻初心不改。在與友人離別之際,感慨前途未知,歲月催人老,充滿了離別的愁緒與對人生的感慨 。 《玉壺冰》:玉壺知素結(jié),止水復中澄。堅白能虛受,清寒得自凝。分形同曉鏡,照物掩宵燈。壁映圓光入,人驚爽氣凌。金罍何足貴,瑤席幾回升。正值求珪瓚,提攜共飲冰。 此詩以玉壺冰為意象,贊美其純潔、澄澈的品質(zhì),“堅白能虛受,清寒得自凝”體現(xiàn)出冰的堅貞與清冷,也借此表達自己的高尚情操和潔身自好的追求,同時也有希望得到賞識、施展抱負之意。 《宿東溪李十五山亭》:上山下山入山谷,溪中落日留我宿。松石依依當主人,主人不在意亦足。名花出地兩重階,絕頂平天一小齋。本意由來是山水,何用相逢語舊懷。 詩中描繪了在東溪李十五山亭留宿的情景,從上山入谷的行程,到溪中落日的美景,再到山亭周圍的松石、名花和小齋,展現(xiàn)出一幅寧靜優(yōu)美的山林畫卷。“本意由來是山水,何用相逢語舊懷”表明作者對山水的熱愛,來到此地本就是為了享受山水之樂,無需過多敘舊,體現(xiàn)出一種隨性自在的心境。 《還山留別長安知己》:出山不見家,還家見家在。山門是山前,此去長樵采。青溪誰招隱,白發(fā)自相待。惟余澗底松,依依色不改。 此詩寫還山時與長安知己告別,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和對未來生活的期許?!俺錾讲灰娂?,還家見家在”以樸實的語言寫出歸家的復雜情感;“惟余澗底松,依依色不改”則借澗底松表達自己堅守本心、不為世俗所動的意志 。 《觀于舍人壁畫山水》:野人宿在人家少,朝見此山謂山曉。半壁仍棲嶺上云,開簾欲放湖中鳥。獨坐長松是阿誰,再三招手起來遲。于公大笑向予說,小弟丹青能爾為。 詩人觀看于舍人壁畫山水后,生動地描繪出壁畫中山水的逼真與靈動,如“半壁仍棲嶺上云,開簾欲放湖中鳥”,賦予壁畫以動態(tài)和生機。同時,通過與于公的對話,側(cè)面展現(xiàn)出于舍人高超的繪畫技藝,也表達了自己對這幅壁畫的贊賞之情 。 《古塞曲》:進軍飛狐北,窮寇勢將變。日落沙麈昏,北河更一戰(zhàn)。骍馬黃金勒,雕弓白羽箭。射殺左賢王,歸奏未央殿。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見。東出咸陽門,哀哀淚如霰。 這首詩描繪了戰(zhàn)爭場景,從進軍飛狐北,到日落時的激烈戰(zhàn)斗,再到射殺左賢王的英勇,展現(xiàn)出戰(zhàn)爭的緊張與殘酷。然而,戰(zhàn)后天子不召見,詩人滿心的塞下之事無處訴說,只能黯然落淚,深刻地體現(xiàn)出報國無門的悲憤與無奈 。 《青出藍》:芳藍滋匹帛,人力,半天經(jīng)。浸潤加新氣,光輝勝本清。還同冰出水,不共草為螢。翻覆衣襟上,偏知造化靈。 詩中以青出于藍為主題,通過描寫芳藍染帛的過程,體現(xiàn)出經(jīng)過人力加工和浸潤后,產(chǎn)生了新的光輝和氣質(zhì),就如同冰出于水而更清,表達出事物經(jīng)過磨礪和發(fā)展會變得更加優(yōu)秀的觀點,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 《皇帝移晦日為中和節(jié)》:皇心不向晦,改日號中和。淑氣同風景,嘉名別詠歌。湔裙移舊俗,賜尺下新科。歷象千年正,醵醵四海多?;S春令發(fā),鴻度歲陽過。天地齊休慶,歡聲欲蕩波。 此詩是為皇帝將晦日改為中和節(jié)而作,詩中描繪了中和節(jié)時的景象和意義,如“淑氣同風景,嘉名別詠歌”體現(xiàn)出節(jié)日帶來的美好氛圍;“花隨春令發(fā),鴻度歲陽過”展現(xiàn)出時節(jié)的變化和萬物的生機,表達了對這一節(jié)日變革的贊美以及對天下同慶的喜悅 。 王季友的這些詩詞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他的人生經(jīng)歷、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無論是對山水的熱愛、對人生的思考,還是對理想的執(zhí)著、對離別的感傷,都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在唐代詩壇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七寶老翁2025/4/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