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是一支無聲的筆,剛剛勾畫出花開的絢爛,又要匆匆描上花落的離愁。 歲月的漣漪已經(jīng)將“池塘生春草”的清淺新綠,暈染成“萬紫千紅總是春”的蓬勃盛景,時光已悄然來到暮春。 自古以來,春游便是人們擁抱春天、親近自然的浪漫儀式。 今天,一同品讀南宋抗金名將趙葵的春游詩,在閑適雅致的字句間,感受春日的蓬勃朝氣與灑脫意趣。 ![]() 【作者】 趙葵(1186年-1266年),字南仲,號信庵,南宋抗金名將、畫家、詩人。 趙葵工詩善畫,尤其擅長畫墨梅。他的詩詞風(fēng)格清新自然、情景交融,充滿詩意和生活情趣。 他寫春天: “日融鶯語滑,風(fēng)軟蝶身輕”,暖陽、鶯啼、和風(fēng)、蝴蝶等春日景象,盡顯春天的美好生機(jī)。 他寫美景: “雨馀漁釣玉奩開,煙生芙蓉翠屏列”,將湖面比作玉鏡、荷花比喻為翠屏,空靈而悠遠(yuǎn)。 他寫閑適: “偷閑把酒簪花去,不似兒童笑語喧”,兒童的喧笑相比,詩人忙中偷閑的愜意躍然紙上。 春游 宋·趙葵 載酒尋春二月天,子規(guī)啼破綠楊煙。 日斜醉倚秋千柱,石上桃花紅欲然。 “載酒尋春二月天” 開篇點明時間與行動,字里行間滿是期待與歡愉。 陽春二月,萬物復(fù)蘇,詩人帶著美酒,興致勃勃地踏上尋春之旅。 “載酒”二字,為出游增添了幾分灑脫與悠然。古往今來,載酒出游一直是的一大雅趣。 唐代劉兼“柳成金穗草如茵,載酒尋花共賞春”,在美酒與繁花中愜意悠然。 蘇軾泛舟赤壁,“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把酒臨風(fēng),盡顯閑適灑脫。 杜牧重陽節(jié)登高,“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借酒消解內(nèi)心的郁悶。 趙葵同樣以酒拉開了春游的序幕。 “子規(guī)啼破綠楊煙” 一路上,子規(guī)鳥清脆婉轉(zhuǎn)的啼鳴聲,仿佛要沖破如煙似霧的綠楊美景。 子規(guī),即杜鵑鳥,它的啼聲清亮,喚醒沉睡的大地,為畫面增添了一絲靈動。 “綠楊煙”三字,描繪出一幅如夢如幻的景象:嫩綠的楊柳在微風(fēng)中輕舞,枝葉間彌漫著一層淡淡的霧氣,朦朧而美妙。 一個“破”字,堪稱神來之筆,它讓子規(guī)的啼鳴有了一種沖破靜謐的力量,整個畫面也隨之鮮活起來。 “日斜醉倚秋千柱” 時光在不知不覺中流逝,太陽漸漸西斜。詩人一路酌酒賞景,早已沉醉在美景中。 此時,他已是微醺的狀態(tài),于是斜倚在秋千柱旁,享受著這片刻的寧靜與歡愉。 “日斜”,點明時間的流逝,暗示春游已近尾聲; “醉倚”刻畫出詩人陶醉于春光的神態(tài),那份悠然自得、心滿意足,躍然紙上。 “石上桃花紅欲然” 此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 在夕陽的余暉下,石頭旁的桃花開得如火如荼,那鮮艷的紅色仿佛要燃燒起來。 “然”通“燃”,“紅欲然”三個字,運用的夸張的手法,描繪出桃花的艷麗與熱烈。 濃烈的紅色,與前文“綠楊煙”的淡雅朦朧,形成鮮明的對比,一濃一淡,一明一暗,相互映襯,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滿生機(jī)的春日畫卷。 ![]() 這首詩宛如一幅精妙的水墨丹青,筆觸清新,意境悠遠(yuǎn),蘊(yùn)含著無盡的韻味。 時值暮春,不妨走出家門,漫步山野,在草木清香中,在青山綠水間,奔赴一場與春日的浪漫約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