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追求:活出一段成功的人生。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用功讀書、努力工作賺錢、學習跟別人相處、盡心盡力養(yǎng)育下一代。那么,每天早上照鏡子的時候,你有沒有問過自己一個問題:「現(xiàn)在我的人生,過得還算成功嗎?」 一本談如何衡量人生的書這問題看似簡單,卻總是讓我們陷入沉思。因為我們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衡量」自己的人生。更多時候,這個衡量的方式很可能是「錯的」,是社會的價值觀影響你的,不一定是你真正想要的。 特別是當我們每天都在忙工作和家庭,以及許多永無止盡的物質(zhì)追求的時候,這樣的提問就會直搗你的內(nèi)心深處。 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就是在這個議題上面,談得非常好的一本書。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這作者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也是提出「破壞性創(chuàng)新」這個理論的管理學權威,克萊頓·克里斯坦森。 他在這本書中,透過溫暖又睿智的語氣,帶我們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這本書跟一般的成功學書籍不太一樣,它不教你怎么賺更多錢或成為業(yè)界翹楚,而是啟發(fā)你用更深層的價值觀來衡量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曾經(jīng)懷疑、或正在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過好這一生,那么這本書會給你全新的視角。 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堂課 這本書的副標題寫「哈佛商學院影命運的一課」,什么意思呢? 因為整本書的內(nèi)容,是源自于作者在哈佛商學院「每學期的最后一堂課」。在這堂課上,他帶著學生停下腳步,鼓勵他們仔細思考這三個問題: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在商學院不就是要學「商管理論」嗎?應該快點讓學生學完滿滿的商管知識,出社會開始賺大錢啊?作者怎么會在最后一堂課講這種「人生大道理」呢? 因為在他多年的創(chuàng)業(yè)和教書經(jīng)驗當中,他觀察到身邊有太多的同儕、甚至是他仰慕的大人物,雖然獲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婚姻卻一敗涂地、與孩子形同陌路,有些人甚至變成作奸犯科的壞人,被關進堅牢里面。 讓他不解的是,這些人明明很聰明、很努力,然而,他們卻不知不覺走上這條悲慘的道路。原因到底是什么? 這就是他想透過最后一堂課提醒學生的事情,在他的心中,他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一堂課」。也因為太重要,影響了太多學生,很多人希望他把這堂課的內(nèi)容,出版成一本書。也就是后來這本書。 一、人生的真正衡量標準是什么?讀完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發(fā),就是我們必須有清楚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這樣才不會隨波逐流,甚至用了錯誤的方法來追求成功。 作者強調(diào),如果我們只用「外部」的數(shù)字或指標來衡量自己的人生,例如每年賺多少錢、爬到多高的職位、擁有幾間房子或名車,甚至追求幾十萬、幾百萬的社交粉絲量,那我們就很容易就會迷失方向,忽略掉自己真正關心的人,甚至忘記自己的原則,為了達成這些數(shù)字而不擇手段。 書中提到許多例子,有些人把賺錢當作唯一目標,結果把全部時間都丟在工作上,卻疏忽了家人和朋友。甚至有的人因為急著達成業(yè)績目標,選擇了違法的手段,最后進了監(jiān)獄。 作者提到他有許多同學就是這樣——事業(yè)看起來非常成功,收入和地位也都很高,但人生卻一塌糊涂,跟家人關系不好,跟朋友斷了聯(lián)系,最后留下無盡的遺憾。這些例子讓人很有感,因為它提醒我們:單純追求外在的成就,其實不一定會帶來真正的幸福,反而可能讓人生越走越偏。 但是,如果你有清楚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一切就會不一樣。 比如說,你的人生目標是「幫助別人」、「為世界帶來正面影響」或是「成為一個有耐心的家長」,那么你的行動就會被這些價值觀引導。你會堅守一些原則,比如不去傷害別人、不違背內(nèi)心的想法,甚至不做自己明知道不認同的事。 當我們遵循內(nèi)心的原則來做事情,就不會因為外部的數(shù)字而亂了陣腳。如同作者所說:「勇于面對人生的驚濤駭浪,不要隨波逐流,以免漸漸遠離自己的原則和理想,最后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讀這本書,會讓你避免你明明不想碰到、卻不小心被困住的悲慘人生。 真正重要的,往往是那些無法用數(shù)字來計算的東西,比如你是否誠信正直,你對別人帶來什么影響,或者你跟家人朋友的關系有多親近。這些才是真正決定人生意義和價值的關鍵。 二、用資源分配的角度看人生作者認為,我們應該像經(jīng)營企業(yè)一樣,來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 他舉了一個例子:一家企業(yè)的成功關鍵在于如何「分配資源」,但很多企業(yè)為了短期的利益,反而犧牲了長期的價值。 同樣地,我們的人生時間和精力也很有限,如果沒有設定清楚的長期目標,很容易把時間浪費在那些「看似重要」但實際「無關痛癢」的事情上,比如無止盡的加班,或者為了取悅別人而做出不必要的犧牲。 他在書中進一步解釋,我們常常因為短期成效而感到滿足,卻忽略了長期投資的重要性。所以他提醒我們:「人生是否如你所愿,或是悔不當初,就看你如何分配自己的人生資源。」 他用一個簡單的比喻,指出像是經(jīng)營一段婚姻或是與孩子的關系,這些無法馬上看到成效的事情是一種投資,但往往因為被忽視了,而導致長遠的損失。 比如說,你想經(jīng)營一段幸福的婚姻,但如果每天都把全部的心力花在工作上,回家卻對伴侶非常冷漠,長期下來,你們的感情只會越來越淡。 這就像一家企業(yè)如果忽視自己的核心業(yè)務,光是在追逐帳面上的數(shù)字,最后只會面臨危機。作者提醒我們,要把時間投資在真正重要的人和事上,就像企業(yè)在經(jīng)營核心業(yè)務一樣,持續(xù)投資我們和伴侶、孩子和朋友的關系。 當我們用分配資源的角度來看人生,就會明白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值得追求。我們要懂得把資源分配給「少」但是「重要」的事情。 三、小決策的累積會塑造人生方向人生的成功,并不是靠著一兩次的大決策,而是很多次的「小決策」累積起來的結果。書里提到,我們經(jīng)常低估一次「偏離核心價值」的影響,覺得偶爾「妥協(xié)」一下沒什么,但事實上,許多人的失敗就是從這樣的小妥協(xié)開始的。 作者強調(diào),這種小妥協(xié)就像一種「邊際思考」的陷阱:我們會對自己說:「只有這一次破例,應該沒關系」。但正是這種心態(tài),讓我們的原則開始瓦解。 例如他身邊一些事業(yè)曾經(jīng)非常成功的同學,因為一次又一次看似無害的妥協(xié),最后不僅破壞了自己的婚姻,甚至牽涉到非法行為,導致家庭破碎或被關進監(jiān)獄。他舉這些案例警示我們,人生的每一個小選擇,都是對核心價值的一次檢驗與強化。 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他自己的故事。他在學生時期參加籃球校隊,他們一路打到全國賽前四強。后來,他發(fā)現(xiàn)冠軍賽即將在星期天舉行,他感到非??鄲馈?/span> 因為他本身是很虔誠的人,在十六歲那年就對上帝許下承諾,由于星期天是安息日,他將不會在這一天打球。他跟隊友和教練解釋之后,大家都不敢置信。再加上,他是隊上的先發(fā)中鋒,而后補的中鋒因為在準決賽的時候肩膀脫臼,無法頂替他。所有人都來慫恿他「破例這一次」。 結果呢?他堅守自己的原則,選擇不上場。最讓人跌破眼鏡的是,他的球隊在缺乏先發(fā)中鋒的情況之下,仍然贏下了總冠軍。許多年后,他回想起來,這仍然是他做過最正確的決定之一。 因此,他在書中寫下這段話:「100% 堅守原則,要比98% 來得容易。如果你不越界,個人道德界線的力量將非常強大。但是,如果你用好理由說服自己,那就成了一個沒有原則的人,什么事都做得出來。」這句話提醒我們,一次小小的例外,很可能會成為價值觀全面崩塌的開端。 好好想想你要堅守什么樣的原則,然后絕不妥協(xié)。 四、激勵你的是外在獎賞還是內(nèi)在滿足?書中探討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你的工作動力來源是什么?」作者把人們的工作動力區(qū)分為「外在激勵」和「內(nèi)在滿足」。 外在激勵,例如金錢、地位和名聲,確實能帶來短暫的快樂,但它們的效果往往很快就消失,因為追求的過程只會讓你不斷渴望「更多」。相反地,內(nèi)在滿足來自于內(nèi)心深處的價值感,當你做的事情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并對他人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時,那種快樂是持久且深刻的。 作者進一步指出了一個常見的盲點:我們通常過于重視「外在激勵」,例如高薪、福利、舒適的工作環(huán)境,這些確實可以減少我們對工作的厭惡感,但卻不足以讓我們真正愛上這份工作。 他指出:「對工作不滿意的反面,不是對工作滿意,而是你對工作的厭惡感消失了。」也就是說,改善外在激勵的因素,頂多讓你「不討厭」上班,但遠遠無法激發(fā)你對工作的熱情。 相反地,作者提醒我們,內(nèi)在動機的力量非常強大,讓人難以估計。什么才是激發(fā)內(nèi)在動機的關鍵?這份工作讓你有成就感、學到新東西的喜悅,或者在團隊中扮演重要角色。 當我們從事一份有內(nèi)在動機的工作,就會如同作者所說:「如果你找到你愛的工作,你將沒有一天覺得自己在工作。」 假設有兩個人。第一個人選擇一份高薪但挑戰(zhàn)性很低的工作,薪資和福利非常好,卻每天只是在重復相同的任務,久而久之,他感到無聊和迷失。雖然他不討厭這份工作,但他也無法從中獲得任何滿足感。這時候的外在獎勵,就會變成「黃金手銬」,隨著外在獎勵越來越高,你反而變得越來越無法脫離那份工作。 而第二個人選擇了一份薪水可能跟第一個人差不多,甚至低一些些,但能讓他參與有意義的專案,并且持續(xù)學到新技能,與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看到自己的貢獻改變了公司或社會。他雖然偶爾會感到壓力,但每當完成一項挑戰(zhàn)時,他都感受到成就感,甚至期待迎接下一次挑戰(zhàn)。 作者的建議是,如果你現(xiàn)在的工作已經(jīng)同時滿足「外在激勵」和「內(nèi)在滿足」,那你就可以心無旁騖,全心全意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不要被其他機會給分心。 但是,如果你的工作缺乏「內(nèi)在滿足」的條件(成就感、學習新東西、扮演重要角色),那你就要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不斷摸索和尋找更適合的機會。必要的時候,勇敢做出改變。 總結:更重要卻不容易被觀察的事情 關于《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這本書,我這次的分享只涵蓋了書中的一小部分。 如果你想經(jīng)營好婚姻關系或做好親子教養(yǎng),作者還會告訴你如何用「建立企業(yè)文化」的方式,培養(yǎng)你希望看到的家庭文化。他也提到父母要以身作則地展現(xiàn)價值觀,讓孩子從你的行為中自然學會,而不是靠單純的規(guī)定來強迫他們遵守。 最近,我也趁著過年后的這段時間,回顧我目前的「一人公司」經(jīng)營方式,思考新的經(jīng)營策略,尋找新的伙伴,這本書的架構就幫上很多忙。 我會仔細區(qū)分,哪些事情是外在獎勵,哪些事情又是內(nèi)在滿足。我也會想,我對別人的生命還可以帶來哪些影響,我可以做哪些事情,會更有效地幫助到他們。 既然是新的策略和做法,難免會有失敗的可能性。但我試著在做足準備的前提之下,用書中的一段話來鼓勵自己:「失敗也是可喜可賀的,因為你瞄準高遠的目標,失敗其實是努力過的痕跡。」這也讓我轉(zhuǎn)換想法,與其空留遺憾,不如留下痕跡。 老實說,過去這一個多月來,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內(nèi)心也充滿了惶恐跟不安。畢竟很多外在的數(shù)字是比較容易被看見的、被量化的,像是營收、成本、費用、粉絲數(shù)量,我依然會為了這些數(shù)字而煩惱。 還好有這本書提醒了我,除了數(shù)字之外,那些更重要的事情,雖然不容易被觀察到,但是仍然要納入優(yōu)先考量。我很慶幸能讀到這本書,讓我可以放慢腳步,把重要的事情想清楚,把資源優(yōu)先安排給它們。 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問自己:「我的人生過得如何?」的時候,我不需要回答任何的數(shù)字,也不需要提到任何的數(shù)量;我只需要知道自己是否始終遵循心中的價值觀,是否有帶給這個世界正面和深遠的影響就可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