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用“東山再起”來形容一個人在經(jīng)歷低谷之后,重新振作,重返權力或事業(yè)巔峰。這個成語不僅廣泛應用于政治、商界、文藝界,也常出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但你是否想過,這個“東山”,究竟是一座真實存在的山嗎?它在哪里,又為什么成了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東山再起”的確與一座真實的山有關,更與一位歷史人物緊密相連。他就是東晉著名政治家、軍事統(tǒng)帥、書法家——謝安。 一、謝安其人:名門之后,早年淡泊仕途謝安出身于“陳郡謝氏”,這是東晉時期極負盛名的士族門閥之一。這個家族世代仕宦,與“王謝”齊名,是南朝時江南最有影響力的家族之一。謝安的侄子謝玄、謝石、謝道韞,皆為當時名流。 謝安自幼聰慧,兼具文采與氣度。他精通詩文、擅書法,又能言善辯,深受世人敬仰。然而,與家族中許多積極入仕的成員不同,謝安早年對仕途并不熱衷。他曾拒絕了朝廷多次征召,選擇歸隱江南山水之間,過著一種“竹林名士”般的生活。 據(jù)《晉書·謝安傳》記載,謝安曾隱居于會稽郡(今浙江紹興)境內(nèi)的一座山上,此山名為“東山”。在那里,他每日與好友王羲之、許詢等人吟詩作畫,或泛舟曹娥江畔,或在林間對弈,過著悠然自得的隱士生活。謝安這段歸隱歲月,不僅體現(xiàn)了他的個人情志,也為“東山再起”一語埋下了伏筆。 二、“屢辭官職”背后:并非完全無意仕途雖然謝安多次謝絕朝廷征召,看似完全無心仕進,但這并不代表他毫無政治抱負。實際上,他一直密切關注政局動向。揚州刺史庾冰曾親自寫信邀請他出仕,謝安也曾短暫前往揚州,后來又以身體為由辭歸東山。 當時的東晉政局復雜,外有強敵,內(nèi)有權臣。朝廷屢召謝安,是因為他不但具備政治才能,更因其出身世族,被視為穩(wěn)定局勢的重要人物。而謝安選擇暫時退隱,更多是基于謹慎觀望。 三、家族重擔壓肩:謝安“再起”之因謝安最終決定出山,并非單純出于個人抱負,而是迫于家族與政局的雙重壓力。公元357年,堂兄謝尚病逝,次年,長兄謝奕亦亡。家族中倚重的兄弟相繼去世,使得“陳郡謝氏”在朝中的力量迅速削弱。 公元359年,弟弟謝萬因軍事失誤被罷職,謝家在政壇的影響力幾近消失。在這種情勢下,身為家族長輩的謝安必須挺身而出,承擔起維護家族榮譽與地位的責任。 恰逢權臣桓溫試圖挾天子以令諸侯,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來平衡朝局,于是便邀請謝安出任司馬一職。謝安接受任命,正式踏上仕途,由此開啟了他“東山再起”的政治生涯。 四、政壇顯才:從文官到戰(zhàn)略指揮出仕之后,謝安并非一開始就身居高位。他曾先后擔任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等職務。隨著他對政務的熟悉及政治手腕的展現(xiàn),逐步被皇帝與朝中大臣倚重。 謝安最為人稱道的貢獻,是他在對抗北方強敵中的關鍵作用。公元383年,前秦天王苻堅率號稱八十萬大軍南下,企圖一舉吞并南方。東晉面對這場空前的軍事危機,朝野震動。 在這場決定南北命運的“淝水之戰(zhàn)”中,謝安臨危受命,任命侄子謝玄統(tǒng)兵迎戰(zhàn)。他本人雖未親赴前線,但在建康城中穩(wěn)坐中樞,冷靜調(diào)度兵力,準確把握時局。最終,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挽救了危在旦夕的國家局勢。 這場勝利不僅鞏固了東晉的統(tǒng)治地位,也讓謝安的政治聲望達到巔峰。而他“隱居東山,再登仕途,以一戰(zhàn)定乾坤”的經(jīng)歷,正是“東山再起”這一成語的由來。 五、“東山”究竟在哪?謝安早年隱居的東山,正是今天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的東山,又稱“謝安山”。這是歷史上明確記載他隱居之地,且有《晉書》、地志和謝氏族譜等文獻可考。 然而,南京市江寧區(qū)亦有一座名為“東山”的小山丘,今為“東山公園”。據(jù)說謝安在擔任朝中要職期間,常居于建康(今南京)城外,遠望山丘,思念早年在紹興隱居的東山生活,便將此地也命名為“東山”。 因此,有些人誤以為“東山再起”指的是南京東山。但事實上,成語所指的,是紹興的東山。南京的“東山”是謝安仕途后期的寓居地,是他政治生涯中回望隱居往事的一種象征。 六、謝安之死與成語流傳公元385年,謝安病逝,時年六十六歲。朝廷追贈其為太傅,謚號“文靖”。他一生淡泊名利,后期又以沉穩(wěn)的政治判斷和指揮才能扶危濟困,被后人尊為一代名相。 “東山再起”一語,也由此傳開。如今,當我們再說起“東山再起”時,不妨回望謝安的生平。他既有歸隱山林的閑適,也有力挽狂瀾的果決。他的“東山”,既是一座山,也是一種精神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