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在高處想要飛,很正常,但腳永遠不能離地?!睗撆_詞是,你是在藍洋起飛的,你不能背叛藍洋。 胡曼黎的回應如下:
胡曼黎的表達重點是,我拼出來的成果(如客戶資源),誰也搶不走。我愛工作像黨堅持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一樣,一百年不動搖。 這沒有消除金總的疑心,反而適得其反。 金總接收到的信息是,你是藍洋培養(yǎng)起來的精英,藍洋也不能拿走你的客戶資源嗎?你愛工作,那你愛藍洋嗎? 這就是打工人和大領導之間的區(qū)別。大領導看重公司利益,打工人看重個人利益。 可以肯定,即便沒有陳放使絆子,胡曼黎也可能會被金總找借口辭掉。 看金總半低頭說“那我就放心了”,類似于庫布里克凝視的視角,非常讓人不安。 他對胡曼黎是一點都不放心。 ![]() 胡曼黎沒有聽出金總的潛臺詞,不是因為她傻,更可能是因為她秉性純良。 她與金總不是純粹的上下級關系,也有知遇之恩。胡曼黎見對家高管,當然是職場大忌,不過站在她的角度看,對家開的工資高,但金總對我有恩,我胡曼黎不是這種見利忘義之徒。 胡曼黎對王春露說,金總對自己這么好,拿到保險之星就跳槽,這種事她做不出來。 ![]() 這應該是真心話。 當陳放拿出胡曼黎騙保的證據(jù)后,金總決定辭退胡曼黎,胡曼黎還會打情感牌,請求金總再救她一次。 只有性情中人,信賴這份感情的人,才會做出這樣的事。 然而,金總是個典型的工具理性主義者,他對胡曼黎的不信任由來已久。劇中提到,“胡曼黎以前做團隊,做十多年到經(jīng)理的位置上不去了”。 從金總和胡曼黎的談話中推測,這未必是藍洋不給胡曼黎升職的機會,更可能是胡曼黎的主動選擇。 胡曼黎失業(yè),繼而被行業(yè)封殺兩年,陳放是明面上的壞人,金總也難辭其咎。 當胡曼黎被保險行業(yè)封殺兩年后,她的第一反應是去藍洋找金總。 薛曉舟告訴她,“行業(yè)除名,誰也救不了你?!?/span> 或許在這一刻,胡曼黎意識到,金總不會幫她。但凡金總還是庇護她的金總,她當初就不會被藍洋開除。 ![]() 從人物角度看,《蠻好的人生》算不得一部精彩的電視劇。 因為劇中角色相對扁平化,概念化。 如胡曼黎是個充滿市井氣但內心善良的銷售精英,薛曉舟是個講原則不懂變通的職場菜鳥,兩人都是善的代表。 其他人則有各種夸張的惡,比如一心一意來搞錢的邱麗蘇,塑料同事陳放,當眾給薛曉舟難堪的唐玲。 他們的碰撞是兩種理性的較量。 馬克斯·韋伯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中,理性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他將理性區(qū)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可以理解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而價值理性則能概括成“為守信念不計后果”。 胡曼黎和薛曉舟更像是價值理性的堅守者,而金總、陳放、邱麗蘇等人則是工具理性的代表。事實上,工具理性未必極惡,價值理性未必善。而劇情傾向于謳歌有價值理性的人物角色,把堅持工具理性的人變成惡人。 這削弱了劇作的思想深度。 或許是因為人物形象的概念化和扁平化,我們能在劇中看到大量狗血俗套的橋段。 比如胡曼黎拉邱麗蘇下水,給丈夫出難題,“我和小三同時落水,你會救誰”。 ![]() 老天奶,即便胡曼黎贏了又怎樣? 像胡曼黎這么精明的女人,怎么會在公共場合做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我不是說胡曼黎不應該憤怒,我的意思是胡曼黎這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太狗血。她是要靠良好形象吃飯的金牌銷售,她丈夫更是體面人。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像是胡曼黎會做的事。 就前六集的觀感來看,我更確定,看汪俊的職場劇,一定要降低心理預期。 ![]() |
|
來自: 塵飛揚說經(jīng)典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