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白酒, 我曾在白酒相關的行業(yè)工作多年,如今有了喜歡品嘗酒味道的愛好,有點名氣的基本都嘗過,對于白酒的品質還是能分辨一二,這篇文章把幾款爭議款的真實感受說給大家聽,權當是選酒路上的一盞小燈。 1、瀘州老窖六年窖頭曲營銷號總把它稱作 "濃香入門標桿",可入口那股甜,像拆開包裝發(fā)現(xiàn)糖果已受潮,黏膩里帶著不自然的化工感。初聞的窖香還算親切,可惜這香味跑得太快,中后段突然變得糙辣,尾端的苦味像忘記沖洗的茶杯,總留著點讓人皺眉的余味。 標價 75 元實在讓人猶豫。低端酒有些小毛病能包容,比如尾段微苦、層次簡單,但花 75 元買一杯 20多元品質的酒,總覺得像買了件溢價的快消品。想起之前的 "二曲事件",心里更是打鼓 —— 買酒和做人一樣,實實在在比什么都強,噱頭再足,也蓋不住酒質的底子。 2、北大倉部優(yōu)經典1984很多文章推薦 "部優(yōu)",卻沒說清楚:本地熱賣的是樸素包裝的 "北大倉部優(yōu)",而不是這款 "經典 1984"。兩者外觀像孿生兄弟,價格卻差了不少,稍不留神就會認錯。 入口后醬味與焦苦味不分主次地涌上來,后段的酸澀感尤其突出,喝完后太陽穴像被輕輕揪住,昏沉感遲遲不散。普通部優(yōu)的口感倒還平順,雖說標著 "一級酒",比起那些往酒精酒里貼 "優(yōu)級" 標簽的廠家算實在,但一級酒的原料究竟是新糧還是復用的酒糟,終究讓人心里存疑。 3、沱牌 T68"特級酒" 三個字讓不少人多看兩眼,可仔細瞧瞧執(zhí)行標準,會發(fā)現(xiàn)這更像一道算術題 —— 所謂的 "特級" 指標,不過是總酸比優(yōu)級酒多了 0.1g/L,總酯卻連優(yōu)級標準的六成不到。數(shù)據(jù)或許不直接等于口感,但作為濃香型白酒,連基礎的風味物質含量都低于同行,卻用 "特級" 做賣點,總讓人覺得像在玩文字游戲。 圖一是沱牌特級理化要求:圖二是優(yōu)級酒理化要求:入口是清蒸玉米般的清甜,可惜這股香味像清晨的薄霧,轉瞬即逝,剩下的只有生澀的谷物味和尾端的苦味。不明白為何那么多推薦里有它,或許是營銷太會講故事?但對我來說,在標準上耍小聰明的酒,就像相處時總玩套路的人,哪怕表面再光鮮,也難讓人真正信任。 4、玻玢作為百億級的 "網紅選手",它的名氣確實響亮,可喝起來更像一場期待值的博弈。入口的酒精刺激感很強,像剛打開高度酒時撲來的熱氣,中段閃現(xiàn)的香蕉果香像童年的水果硬糖,可惜很快被生豌豆的青苦取代 ,還有苦味—— 這是屬于清香酒的味道,卻少了汾酒該有的清香與干凈利落香。 好在沒有明顯雜味,適合新手入門。但基酒太新,刺激感重,建議買回家放一年再喝,或者用溫水燙著喝,能柔化不少棱角。35 元以內值得一試,但別信夸張說法,平常心對待,反而更容易發(fā)現(xiàn)它的優(yōu)點。 5、雙溝大曲金獎味道是真的好!但喝完后總覺得不太舒服,倒不是頭疼,就是腦袋有點發(fā)沉,像沒睡夠似的,連著喝了幾次都是這樣,喜歡買這個酒的可能要多考慮考慮。 不過低度的喝著沒事,高度的不太舒服。 與黃蓋汾酒對比著喝,會發(fā)現(xiàn)它的香味確實更有層次,糧食香和發(fā)酵香交織在一起,比黃蓋汾更多了些復雜的韻味,能明白到底什么是愉悅感。 入口能感受到玉米的清甜,像剛煮熟的嫩玉米散發(fā)的香氣,還帶著一絲發(fā)酵谷物的微酸氣息,不刺鼻,像是雨后糧倉里淡淡的潮氣;細品還有點若有若無的水果香,像洗干凈的蘋果皮味道。中前段能嘗到清蒸糧食的樸實香味,只是混著一絲經過公共廁所的氨水味,果酸感稍顯突出,像是咬了一口熟透的梅子。喝到后面,香味漸漸淡了下去,舌根處有一點點苦,喉頭也跟著泛起輕微的辣意,像被輕輕燙了一下。 6、尖莊榮光在130元以內,味道都是屬于非常好的,但喝完腦袋也有點不舒服。 很像五糧液的味道,只不過各方面的滿足感沒有那么強。 入口時有納豆發(fā)酵的獨特氣息略帶苦味,混著若有若無的礦物感,緊接著蜂蜜的溫潤帶著一點酸甜、葡萄干的蜜餞香與清新,糖漬菠蘿的熱帶風情依次綻放,整體味道都帶著一定的粘稠感;尾調有一點甘草、菝葜、小豆蔻等香料的氣息,清涼明快。 尖莊榮光的味道是真的好,是真的有五糧液的感覺,我只嘗過幾口是什么味道,當時一桌十幾個人都說,味道跟五糧液很像,但喝完有點不得勁,也不是頭疼,就是感覺腦袋不舒服。 這種又愛又恨的矛盾感,像件剪裁精致卻略扎皮膚的衣裳,好看也好穿,卻總讓人忍不住想松松領口。 在這個營銷滿天飛的時代,選酒就像在霧里走路,得自己擦亮眼睛。別被華麗的包裝和夸張的推薦迷惑,80元價位的白酒,不需要太多故事,只要喝著干凈、舒服,就足夠了。 希望這些分享能幫你避開一些坑,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杯酒。 |
|
來自: 溫故畫面規(guī)劃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