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chuàng) 丨首發(fā)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從前看《西游記》,總對玉兔精冒充天竺公主的橋段印象深刻。 作為全劇最后一位出場的妖精,這個玉兔精性格多情又張揚,對心中渴求的情愛,更是大膽又主動。 和蝎子精等兇殘暴戾的妖獸相比,她是和善的,一心只想與唐僧組成美好的姻緣。 但她為報素娥一掌之仇,鳩占鵲巢,做了天竺公主的替身,也是走了偏路。 假的終究是假的,李鬼難敵李奎,即便偽裝的技術再高超,也逃不過火眼金睛的洞察。 如此想來,老白茶市場如今的亂象,倒是與之相符。 茶商們給劣質(zhì)茶披上“福鼎老茶”、“十年陳香”的標簽與噱頭,卻總在細節(jié)上露出馬腳。 這些在市場中渾水摸魚,偷雞摸狗的茶掌柜,連玉兔精那份坦蕩的癡態(tài)都比不上。 采造不精,飲之成疾。 造假的老白茶,買了,便是助長無良茶商的氣焰;喝下去,喝不到老白茶的純正滋味,對身體也無益。 這些經(jīng)不起推敲的假茶,到底假在哪里,今天我們就來一一撕開它們的“幻術”。 《2》 造假方式一:原料造假。 萬丈高樓平地起,一磚一瓦皆根基。而原料造假的老白茶,可以說根本沒有任何根基。 原料造假,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產(chǎn)地造假,二是品級造假。 我們先說產(chǎn)地。 白茶,以福鼎白茶享譽全球。 從福鼎出身的白茶,自帶產(chǎn)地優(yōu)勢,質(zhì)樸的風土人情滋養(yǎng)出了最純粹的滋味。 只有使用當?shù)夭枨圊r葉,就地進行質(zhì)樸的萎凋、干燥兩道工序,加工出品,才能被稱之為福鼎白茶。 而產(chǎn)自福鼎的優(yōu)質(zhì)茶青,價格往往都不低。 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壓縮成本,一些茶商會選擇以價格低廉的外地茶青作為原料,冒充福鼎白茶。 這些茶青并非福鼎土生土長的白茶,而是零散地分布在周邊縣市,甚至其他省份。 和福鼎本地茶青比起來,外地茶青形狀很不規(guī)整,內(nèi)質(zhì)也遠不及福鼎白茶豐厚。 便宜的老白茶,基本都是以外地茶青為原料,偽裝成福鼎白茶的“冒牌貨”。 若不是本身有缺陷,這些外地茶又何必套用“福鼎白茶”的名號,躲在本地茶青的光輝之下呢? 除了產(chǎn)地造價外,老白茶中品級造假的現(xiàn)象也十分普遍。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將老壽眉,當成老白牡丹來賣。 每年壽眉的采摘在白牡丹之后,按照價格來看,壽眉級別的原料,確實比白牡丹成本低。 白牡丹采茶樹的一芽一葉、二葉,芽頭粗,白毫密,葉片狹長,茶梗短且細。 壽眉采茶樹的一芽三葉、四葉,芽頭略瘦,白毫較少,葉片舒展,茶梗較粗。 二者的香氣、滋味均有不同,買茶時,要時刻留意細節(jié)。 若是花了白牡丹的價格,買到了壽眉,貨不對板,心中難免不痛快。 《3》 造假方式二:邊角料制茶。 邊角料制茶的情況,也有兩種。一是箱底邊角料壓餅,二是巖茶邊角料壓餅。 茶商手中一大箱七八斤起步的茶葉,每次開箱取茶、打包售賣的時候,一般只會賣出半斤、一斤。 取茶時難免會產(chǎn)生一些碎茶碎渣,留在箱底,這些碎茶,我們稱之為“箱底料”。 雖說只要茶葉品質(zhì)好,箱底料也能泡出好滋味,但這種品相不佳的邊角料,二次壓餅出售,就是濫竽充數(shù)了。 由邊角料壓成的茶餅,根本看不到一片完整的葉片,除了碎葉,就是粗枝老梗。 這樣的茶葉,且不說年份真假,單看外觀,就一言難盡,不買也罷。 初入茶時,我本以為箱底邊角料壓餅已經(jīng)夠糟糕,沒想到還有更匪夷所思的邊角料茶餅。 那就是巖茶邊角料壓餅。 巖茶,和白茶根本不是同一茶類,怎么還能做成老白茶呢? 對想要投機取巧的茶掌柜來說,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做不到。 挑巖茶,還是以機器居多。將多余的茶梗、老葉片、雜質(zhì)等通過機器篩選出來的過程,叫做色選。 色選出來的茶梗、老葉片等,價格非常便宜,一般會由制藥廠收購,用來提取茶多酚等等。 有心之人在此,又抓到了“商機”。 他們會收購這些巖茶的邊角料,用來壓餅做老白茶,且大概率會用做舊的工藝,利潤很高。 即便只賣十幾塊一餅,也有利可圖。 這樣的“老白茶”,年份不真,甚至原料都脫離的白茶的范疇,沒有絲毫的品飲價值。 《4》 造假方式三:做舊工藝。 說造假的老白茶,就不能不說做舊茶。 渥堆暴曬的做舊老白茶,在白茶圈可以說是相當普遍。 為了快速改變茶葉的外表,使新茶看起來更接近老茶,有的茶商會使用渥堆、高溫烘干等極端手段制茶。 說來也冤,渥堆本是黑茶的常見加工步驟,有章可循,技術也十分規(guī)范。 偏偏被這些居心叵測的茶掌柜利用,拿來加工白茶,使渥堆在白茶圈成了令人聞之色變的存在。 要想讓茶葉渥堆發(fā)酵,就需要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對于追求干燥的白茶來說,這無疑是在毀茶。 萎凋時,一大堆茶青攤沒有離地70公分,只隔著水篩或一層塑料袋,就被厚厚地堆在地上。 茶葉堆積在一起,水分無法及時排出,過度發(fā)酵,導致內(nèi)質(zhì)嚴重流失,茶青素消失,原本充滿生機的綠色,逐漸轉變?yōu)楹诤稚?/p> 這些通過渥堆快速變色的茶葉,被隨便烘干降低雜味后,就會標上“陳年老白茶”的標簽上市出售。 還有部分做舊茶的生產(chǎn)者,抓住了“自曬”這個概念,為做舊工藝,開辟了暴曬的新道路。 一批便宜的茶青鮮葉,在陽光下暴曬,不出半天,就能曬紅、曬變色。 茶葉內(nèi)部的葉綠素受損嚴重,看起來死氣沉沉,飽經(jīng)滄桑。 正常的白茶,在密封、干燥、避光、無異味、溫度適宜的環(huán)境下,存上十年都能保持鮮嫩的顏色,只是略顯暗淡。 而做舊茶,僅用幾天,便能達成老白茶十年都達不到的效果。 在絕對臟亂差的環(huán)境中生產(chǎn)出來的做舊茶,不僅內(nèi)質(zhì)俱失,還很有可能生出各種難聞的渥味、霉味,再怎么洗,都難以去除茶葉間深藏的有害物質(zhì)和污濁。 《5》 做舊的技術再怎么高超,做出來的茶終歸不如老白茶。 真老茶葉片色澤自然明快,做舊茶顏色死板如枯葉。 老白茶的自然陳化帶有濃郁的藥香棗香,做舊茶多是酸味、悶味濃重。 老白茶的滋味,鮮爽中又有醇厚甘甜,做舊茶大多茶味淺薄寡淡。 造假者的手段固然狡猾,但就像孫悟空有火眼金睛能識破玉兔精的詭計,作為消費者,我們也并非沒有還手之力。 用豐富的茶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遇到造假老白茶時,你也能一眼識破。 原創(chuàng)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yè)原創(chuàng)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jīng)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chuàng)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