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號表示提示語后的停頓。它提示后面還有內(nèi)容,以引起讀者注意——或表示提示下文,或總括上文等。 一、冒號的作用。 (一)、總領下文。 例如: 1.毛主席說:“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2.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3.領導指出:“廠里要實行兩項改革措施,一是持證上崗,二是脫產(chǎn)培訓?!?/span> 4.記者:您二位一向關心中學語文教學,請談一談一個中學生怎樣才能學好語文。 5.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 6.例如:3+4=7 (二)、總結上文。用于總括性話語之前,總結上文。 例如: 1.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在化學系學習;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讀機械制造專業(yè);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2.這就好比一人遠遠而來,最初我們只看到他穿的是長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臉或圓臉,最后,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這時候,我們算把他全部看清了。 (三)、解釋詞語。用在需要解釋的詞語后邊,表示引出解釋或說明。 例如: 1.精益求精:已經(jīng)很精致了,還要更加精致。 2.社會主義:一種社會學思想,誕生于16世紀初,主張整個社會應作為整體,由社會擁有和控制產(chǎn)品、資本、土地、資產(chǎn)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眾利益。 (四)、用在書信、演講中對象稱呼語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例如: 1.親愛的老師: 您好!上月您寫給我的信,已經(jīng)收到。 2.同學們: 我們中學畢業(yè)20周年,有人建議搞一個同學聚會。 (五)、用于隔開作者與書名、篇名或作品名與引文。 例如: 1.魯迅:《吶喊》。 2.《憫農(nóng)》: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六)、分隔標題中的主題詞和說明補充部分。 用在人名、書名等之后,表示后文是對其評價、說明等文字。 例如: 1.孔子:一代圣人,萬世師表 2.《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3.中國農(nóng)業(yè)方向:發(fā)展生態(tài)農(nóng)業(yè)4.信息消費:現(xiàn)代社會新潮流5.范長江:報道紅軍長征的第一人6.瑞典:高稅收維持高福利7.《早年周恩來》:一部充滿魅力的佳作(七)、用于時間表上的時與分之間。 例如: 1.8:15(八點一刻)。 2.9:00——9:50 第一節(jié)課 語文 (八)、應用文中提示時間、地點、單位、事件等。例如:首屆廣西(桂林)書市將隆重舉辦 主辦單位:廣西新聞出版局 桂林市人民政府 書市時間:1998年10月1日至5日 書市地點:桂林市體育館 二、注意事項。 (一)、不要濫用冒號。 A.沒有特別提示的必要就不要用冒號。 例如: 1.他表示:一定要來參加會議。 ——冒號應該刪去。 2.比賽的結果出人預料:老年隊竟打敗了青年隊。 ——冒號應該改為逗號。 B.“某某說”、“某某想”等后邊常用冒號。但有時不想強調(diào)提示語,則不用冒號而用逗號。 例如:他在想:如果不這樣做,情況會不會更好? ——此處“他在想”之后,可以不用冒號,而是用逗號。 C.如果“某某說”是在所有引文的后邊,“說”后用句號。 例如:“李老師,阿尹他說肚子疼!”班長匆匆跑過來,焦急地說。 ——“焦急地說”之后只能使用句號而不能使用冒號。 D.如果“某某說”放在所說的兩句話之間,那么,“某某說”之后不能用冒號,只能用逗號。 例如:“你過來呀!”他大聲說:“你快過來呀!” ——此處“他大聲說”后面的“冒號”應該改為“逗號”。 E.轉(zhuǎn)述的內(nèi)容不能用冒號。如果句子中的內(nèi)容是由第一人稱轉(zhuǎn)為第三人稱,那么冒號應改為逗號。 例如:班長告訴我們,老師說:“他正在吃飯,十分鐘之后過來看望我們?!?nbsp; ——應該改為:班長告訴我們:“老師說他正在吃飯,十分鐘之后過來看望我們。”或者改為:班長告訴我們:“老師說,他正在吃飯,十分鐘之后過來看望我們” F.“即”、“也就是”、“叫作”、“如”等提示語前不應使用冒號。 例如: 1.土豆的?常見別名?:又叫馬鈴薯、洋芋、地蛋、山藥蛋、洋番薯、荷蘭薯、薯仔、茨仔、山洋芋、洋山芋。 ——“土豆的?常見別名?”之后不應該用冒號,該應逗號?;蛘撸瑢⒚疤杽h去,在“又叫”之后加上冒號(也可以不加冒號)。 2.對于施工中出現(xiàn)的安全事故苗頭實行“三不放過”:即沒查出原因不放過,當事人和施工人員沒有深刻認識事故苗頭的后果不放過,整改措施沒有落實不放過。 ——句中的冒號應改作逗號,或者保留冒號去掉"即"字。 (二)、運用冒號時要注意其提示范圍。如果冒號提示的內(nèi)容已經(jīng)結束了,就要在文字的末尾及時用上句號、問號或嘆號,防止與后面文字內(nèi)容粘連,造成理解上的誤會。例如:這種驚人的事實證明:人如果老想著錢, 看不到敵人的腐蝕進攻,就會走入歧途,可見這些事實是可以作為活教材的。 ——句中冒號只提示到了“歧途”,不包括后邊文字內(nèi)容——“可見這些事實是可以作為活教材的”,所以用錯了。應把“歧途”后面的逗號改為句號。(三)、在句子內(nèi)部,不能用冒號。 例如: 1.老師說了一聲:“下課”,就走了。 ——句中不能用冒號,應刪去。 2.毛主席提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口號,至今仍在激勵著年輕的一代。 ——句中的冒號應去掉。 (四)、一般說來,一句話里只適合用一個冒號。如果一個冒號范圍里又用冒號,就形成了冒號的套用。應設法避免套用冒號。 例如: 1.他說:“毛主席告訴我們:'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nbsp; ——此處“毛主席說”后面的冒號可以改為逗號,句號可以放在后單引號之后。 2.心理學研究表明:影響兒童心理發(fā)展有三個重要因素:遺傳、環(huán)境和教育。 ——前一個冒號應改為逗號;或調(diào)整語序,變更為“心理學研究表明:遺傳、環(huán)境和教育是影響兒童心理發(fā)展的三個重要因素。 當然,如果實在需要連用兩個冒號,我個人倒是認為可以使用。 例如:這句話應該改為:班長告訴我們:“老師說他正在吃飯,十分鐘之后過來看望我們?!?/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