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心理學安上心植入道講透理 讓心理學回歸心之道理的中文邏輯 這是龍心理研究推送的第614篇原創(chuàng)文章 (總第630篇) 感謝參加中國心理學論壇的每一位伙伴! 中國心理學,因為有您而更加精彩! 以下是正文: 本次論壇繼續(xù)討論了生理過程與心理過程的關系,并結合對二者關系的描述探討構建心理學的意義,介紹了中國心理學體系下心理學學科構建的理論假設、獨特視角以及基本立場。中國心理學論壇由中國心理學研究第四代傳承人高行之老師發(fā)起,旨在推動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心理學的規(guī)范發(fā)展和實踐推廣。本場論壇由河南安陽的崔玉珍老師主持。 本次論壇嘉賓發(fā)言的主要內(nèi)容和重要觀點: (一)討論生理過程和心理過程的關系其意義何在? 上一次討論中有人認為心理過程和生理過程有一個交互的作用,交互就意味著這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但是這種交互的描述是以誰為主的,這是需要明確的。只有關系明確了,我們對于心理學應該研究什么、用什么樣的方法去研究,才能夠更清晰一些。(崔玉珍) 討論生理過程與心理過程的關系,其重點在于我們用什么樣的方法去研究這種關系。比如生理過程和心理過程到底是一個過程,還是兩個過程?如果我們認為它們就是一個過程,那么我們用同一個方法去研究,它就成不了兩個學科,也就是說心理學沒有存在的必要性,即便它短暫的存在,總有一天要被取代。因為它所有的研究都沒有自己獨立的東西,沒有存在的資本。換言之,如果我們認為它們是一個過程,那一定要求心理學和生理學、腦神經(jīng)學有不一樣的研究方法。所以,我們?nèi)绾稳タ创磉^程和心理過程,我們用什么樣的方法去研究它,直接決定著我們的心理學到底能走多遠。 如果我們認為生理過程和心理過程是同時進行著的兩個不同的過程(比如有人講“一體兩面”),那么從學科邏輯上來講它們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研究,但問題在于同樣的研究方法到底能不能行得通?比如西方心理學一直以來比較看重的實驗法,大家看看100多年來心理學到底有多少成果是通過實驗方法得出來的?心理學走到今天,心理研究實驗方法和技術工具越來越先進,但是心理學的理論是否有新的突破?現(xiàn)在有關心理學的知識確實是很豐富,但是大家看看這里面到底有多少其他學科的東西,與心理學有多大關系? (高行之老師) (二)中國心理學的學科假設及其與西方心理學的不同 學科假設是構建心理學的基礎,因此必須明確心理學的學科假設;心理學必須有著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獨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否則心理學將無法獨立成科。“龍心理研究”公眾號發(fā)布了《中國心理學有著自己獨特的學科假設,超乎絕大多數(shù)人的意料》一文,具體內(nèi)容可點擊鏈接閱讀。 西方心理學假設生理過程與靈魂過程各自遵循不同的原理與機制機理。因為這個學科科假設只有以生理學作為基礎借助生理學,才能脫離神學的這一點,所以,西方心理學不得不特別強調以生理學為基礎。而生理過程與心理過程是同時進行著的兩個不同的過程,并且這兩個過程都是以身體為基礎和載體,卻是中國心理學的研究結論。因為是研究結論,因此中國心理學根本不需要去反復提及生理學——心理學總是拿其他學科來說事,要么是確實沒有多少自己的東西所以不得不拿其他學科來站臺、幫襯,要么是雖然有自己的東西但缺乏學科自信。 許多搞心理學的中國人整天強調以生理學為基礎,說明大家要么是沉迷于西方心理學不能自拔,要么就是還沒有真正站在中國心理學視角去研究心理,而是不自覺地站在生理學、腦神經(jīng)學或者醫(yī)學的視角去看問題。 那么怎樣才算是心理學的視角?高行之老師認為在中國心理學的視角下,生理基礎是作為一個背景來看待的。既然是背景,自然就不是主角,就不必過于精細化和過于突出,否則就是喧賓奪主、主次不分了。 關于生理過程與靈魂過程的關系,馮特在他的《生理靈魂學基礎原理》中早就講得非常清楚了,他在該書的“序言”中寫道“借助顯微鏡去揭示大腦的更細小結構,自然是要留給(生理領域的)專家去進行研究的;我所能做的只不過就是將各位作者的說法相互比較,再與大腦的粗略解剖結果(the gross anatomy of the brain)進行比較而已”。馮特在“引論”中還寫下了這樣的一段話:“在這兩門科學相互補充發(fā)展當中,我們所得到的關于生理和靈魂活動過程及其相互之間如何進行聯(lián)系的這些知識,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正確的或者不正確的成分在里面,這個問題又很難有一個答案。但不管怎樣,斷言靈魂生命活動缺乏因果聯(lián)系,因此靈魂學真正和主要的研究對象不是靈魂活動本身而是它的身體基質——此種說法是應該自己抽自己嘴巴子的。這種對于靈魂學的說教不會有任何好的效果,只能是有害的。首先,它把靈魂學研究的真正對象用那些從生理學當中借來的事實和假設給隱藏起來了。其次,也是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它建議使用實驗方法的同時卻絲毫沒有從靈魂學的視角出發(fā)去考慮問題,因此對于靈魂學來說,這種研究的結果通常是沒有價值的”。只可惜,西方的靈魂學研究者卻以割裂了身體與靈魂為由對馮特的這一觀點大加批判,從而錯過了走上正確道路的機會。 (三)關于學科假設的驗證 高行之老師在論壇上介紹了中國心理學的學科假設:其認識論假設是中國古代圣賢掌握的道確實揭示了天地萬物的本質與運行規(guī)律,自我是心之本體且生于道并遵循道;其方法論假設是中庸之道是比二元對立式思維更為高級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可以清晰地揭示人心活動的本質、原理和機制機理。 高行之老師強調,學科假設必須要在實踐中驗證,只有能解決實際問題并經(jīng)得起長期歷史實踐的理論才是正確的。對于西方心理學的學科假設,高之行認為其通過行為來研究靈魂過程的方法論假設,存在著實證主義的局限性,所以西方心理學的實驗和調查結果并不可靠,存在諸多理論和實踐上的問題。而中國心理學的學科假設,也就是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的道卻是至少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自孔子之后2500多年的長期社會實踐的檢驗。作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從未中斷過的人類文明,其認識論和方法論顯然要比西方二元對立的認識論更為先進、更為可靠。 高行之老師認為,中國心理學結合了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科學各自的優(yōu)勢,運用獨特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對于心理形成的解釋以及與心理相關問題的解決,具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幾千年來中國人不斷地通過廣泛的社會實踐來驗證著這套理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四)中國心理學特色理論模型:詩人、月亮與影子的生動展示 高行之老師借用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那首名為《花間獨酌》的詩,給出了中國特色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詩人—月亮—影子”模型,用詩人代表生理過程,用月亮代表心理過程,用影子代表人心活動的內(nèi)容,生動地展示了生理過程、心理過程與心理內(nèi)容三者的關系。主持人現(xiàn)場組織大家結合著這個模型對于生理和心理的關系展開了具體討論,具體內(nèi)容如下: 1、生理與心理的關系:合肥朱彩娣提到,中國的心理學一直以來是以西方心理學為主,但心理學其實是自古至今都有的;中國心理學應根植于中華文化,強調身心一體觀念和社群生活對心理的影響,并引用黃帝內(nèi)經(jīng)及儒家文化進行了說明。 2、中西醫(yī)結合:張愛靜認為,無論中醫(yī)和西醫(yī)都承認心理活動有統(tǒng)一的物質基礎,心理學研究應結合中醫(yī)與西醫(yī)的觀點,西醫(yī)強調身心交互影響,研究方法上多采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中醫(yī)則強調身心合一,融入了傳統(tǒng)文化的很多東西。 3、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河南鄭州市李繼凱認為,心理現(xiàn)象是外部環(huán)境作用于人體的結果,也是一種對外部刺激作出的反應現(xiàn)象,但又不像生理反應那樣直接性的生物反應,而是一種適應性的反應,認為心理過程的核心在于心理反應的適度性。 4、中國心理學要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北京的趙老師認為,生理和心理是兩個不同的渠道,有交互作用,相互影響,但是不一樣的過程。作為心理學要研究的問題是心理活動的原理、過程機制,要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包括“1-2-3”思維模型和中庸的方法。 關于“詩人—月亮—影子”在龍心理理論模型中各自代表什么,幾位嘉賓的理解不太一致,比如河南李繼凱老師認為月亮相當于外部環(huán)境,而甘肅的嘉力老師則說月亮是一個客觀、中性的事物;其他老師則表示還不太理解。(編者注:月亮代表我的“心”呀) 高行之老師講“詩人—月亮—影子”模型的重點在于讓大家用“1-2-3”思維全新地認識我們的心理和生理,這是由我們的身體和社會文化所組成的一個系統(tǒng)。在這三個概念之中包括“一陰一陽”,那具體哪個是“陰”哪個是“陽”,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月亮可以代表“社會和文化”,那在心理形成中相當于無形的方面(陰),那詩人就可以去和有形的生理方面(陽)相對應,影子就是一陰一陽產(chǎn)生的結果。詩人代表生理過程或心理過程都可以,反正它兩個是相對的,這個是陰另一個就是陽,哪個是陰哪個是陽都不影響三者間的邏輯關系。所以大家不要把它看成個死的,不要僵化地去理解。重要的在于我們不能只從生理學的角度去研究心理,必須得有文化和社會的因素。我們這個模型就是告訴你怎么樣處理生理學、腦神經(jīng)學與社會文化的關系,在這個模型里邊,互動或者叫交互影響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沒法解釋明白。我們通過這種“1-2-3”的認識論,它可以直接用數(shù)學公式來表達,影子的變化可以用數(shù)學公式來表達,動態(tài)變化的那種公式來表達這種相互影響的規(guī)律。我們的中國心理學有著一套完整的自主知識體系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有自己完整的學科假設,而且與西方心理學確實有非常大的不同。比方說我們的一個基本學科假設就是假設“道”先天地之生而生,人只能遵循“道”去活動,我們的古圣先賢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道”的普遍原理——這就是最基本的原理,是底層邏輯,這個不需要去證明,就像西哲里面所說的“第一性原理”,直接用就行了。 最后,高行之老師在論壇最后的總結發(fā)言中再次強調了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重要性,并講到了中國心理學的幾個獨特視角: 1、文化與社會的作用:中國心理學強調社會文化對心理活動的影響,不僅限于生理基礎。人類的心理活動其實是生理過程與社會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所謂的認知等概念都只是心理的一部分,不能把那些東西和心理相提并論。 2、習慣的力量:中國心理學認為習慣是心理活動的主要形式,所以通過改變習慣就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心理問題。西方心理學搞了一大堆的名詞,每個名詞都是一個標簽而已!而中國的心理學只把人分為兩類,一類是正常人,一類是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人去找醫(yī)生,那正常的人遇到的所有問題本質上是某些不良習慣讓他陷入了困境。所有的問題只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就叫“習慣”,改變習慣要通過反復地練習,用新的習慣取代舊的習慣。所以,中國心理學解決問題的理念是“學而時習之”,強調每個人是自己心理成長的第一責任人。 3、教育的重要性:中國心理學認為教育在心理健康中起到關鍵作用,通過教育可以有效預防心理問題的發(fā)生。對于大部分人來講,如果不加以教育讓他自然成長,大概率只能達到動物的水平,因為能夠生而知之的人太少了,大多數(shù)人都做不到。不僅如此,未經(jīng)教育的人甚至要比動物更加的殘忍,因為他比動物有更高的智能。這就是中國文化自古以來為什么要教育人的根本原因。 明天中國心理學論壇第110場的主題是:中國心理學的學科假設。歡迎大家光臨論壇分享看法,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心理學的建設獻計獻策! ![]() 傳普通人聽得懂的理論 教人人都學得會的技能 選素質高專業(yè)強的執(zhí)業(yè) 做老百姓買得起的服務 助人人成為最好的自己 發(fā)心理領域最強中國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