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生活可謂是處處有京味兒。一說起來京味兒民俗小吃,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鹵煮火燒了。 我家樓下的胡同里,有一家鹵煮老店,據(jù)說已經(jīng)有百年歷史了。我和爸爸最喜歡在冬日里來這家店大快朵頤。北京的冬天非常冷,寒風(fēng)凜冽,屋瓦上覆蓋著薄薄的雪被,冰晶在晴空下閃著亮晶晶的光??墒?,不管外面的天氣多么寒冷,只要一推開這家老店的棉布門,一下就能感到那撲面而來的、由絲絲縷縷的水汽織成的火熱市井氣,暖融融,熱騰騰,伴隨著京腔京韻的寒暄、香噴噴的肉香氣, 混雜交織在一起,把你瞬間帶到一個(gè)滿是煙火氣和人情味兒的熱乎乎的新世界,跟外面凜冽的寒冬形成鮮明對比。 店面不大,家具和裝飾都很樸素整潔,透出濃濃的年代感。最顯眼的,是一整面墻的壁畫,專門介紹了鹵煮火燒的歷史。鹵煮火燒的源起,藏著老北京人的生活智慧。一百多年前,北京的平民老百姓仿效當(dāng)時(shí)流行的宮廷“蘇造肉”,用廉價(jià)的豬下水替代昂貴的五花肉,加入戧面火燒充饑,于是就有了“鹵煮火燒”這樣一道深受普通人喜歡的民俗小吃。這種"窮人的蘇造肉",在百年演變中,竟淬煉出獨(dú)特的滋味,也在一代代北京人的心上烙下痕跡,也逐漸成為了市井氣和京味兒的代名詞。胡同里的鹵煮攤前,永遠(yuǎn)坐著形形色色的食客:蹬三輪的老漢就著二鍋頭細(xì)嚼慢咽,西裝革履的白領(lǐng)捧著青花碗大快朵頤,說著各國語言、各地方言的游客,則舉著手機(jī)拍下這"重口味"奇觀。 我不禁來了興趣,叫了份店里的招牌鹵煮火燒一份,服務(wù)員們報(bào)菜聲像是在叫陣一般:“招牌鹵煮火燒一份!”我由著聲音的去向投去了目光,那守在紅鋼大鍋旁的老師傅早已擺好了架式,用一柄長叉伸進(jìn)沸騰的鹵鍋之中,隨后翻一翻手腕,豬雜、豬肉、油豆腐瞬間像是變戲法一樣地被他挑了出來,用那磨得程光瓦亮的大板刀剁成小塊,刀影上下翻飛中,食材全成了均勻的大小。那老師傅再抓起一塊死面火燒,三橫三豎切碎鋪在碗底,上面鋪好食材再澆一大勺鹵湯,“呵!熱乎著勤,您拿好”一碗鹵煮便做好了。 坐了下來,看著面前一碗還冒著熱氣的鹵煮,學(xué)著別人的方法,把油豆腐的焦皮夾開,吃了下去,一股咸香在口中爆開。再夾起一塊死面火燒,沾上蒜泥辣油,就著一小塊肥腸入口,筒直是人間絕味啊!從這些不起眼的食材中,竟能組合成如此美味的佳肴,這不正是京人們的生活寫照嗎?縱使現(xiàn)實(shí)如此亦要追尋自己的天地,這就是“京味兒”。 在一碗美味的鹵煮里,在熱火朝天的市井氣息中,在人們補(bǔ)實(shí)無華的生活中就有京味。也正是京人們心中一縷一縷的熱氣編織成了如今富有京味兒的民俗生活。 作者簡介:李長澤,男,2011年3月生,初中二年級“求知少年”。『小小少年說』周六專欄小作者。自2019年10月19日起,每周一篇,紀(jì)錄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