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若你能細察此作中"明"字左半如蜻蜓點水的輕盈與右半刀刻斧鑿的力道,便能發(fā)現(xiàn)趙孟頫在筆墨間完成的是一場驚人的平衡術——不僅平衡了尖鋒與中鋒,更平衡了一個文化傳承者在政權更迭中的尷尬處境。 ![]() 《明肅樓記》是趙孟頫行書的經典之作,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以及文物保護的需要,很多人難以親眼目睹其真容,但這并不影響它在書法界的重要地位。這幅作品創(chuàng)作于至元十六年(1279 年),全卷縱 32.7 厘米,橫 252.5 厘米,共計 514 字。 ![]() 此作堪稱巔鋒之作一點也不為過,他在此作之中用筆堪稱一絕,其書寫筆力雄健,即藏露兼具,又能做到提按分明,多以尖峰入紙,為整幅作品奠定了俊秀的基調。 比如 “明” 字,左半 “日” 字以尖鋒輕點入紙,輕盈靈動,右半 “月” 字陡然轉成中鋒,筆勢如刀刻斧鑿,圓潤中暗藏筋骨,這種 “尖入中行” 的筆法,巧妙地融合了王羲之的靈動與李北海的力道。 ![]() 除此之外其中還不乏有魏晉書法之韻味,又融入了趙孟頫自身的創(chuàng)新元素。字跡雄渾有力又流暢自然,秀麗柔美中蘊含翩翩風度。 乾隆皇帝對其鐘愛有加,在他的影響之下整個清代從董風吹向了趙風。在這幅作品中,趙孟頫將李北海的雄健骨架與王羲之的飄逸外衣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 ![]() 太愛了真的太愛了,看了這字你說他人俗可以,但說這幅字俗的話,是萬點的不接受的,在《明肅樓記》中還完美的體現(xiàn)了趙孟頫所提出的“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 他的用筆清晰明了,為后世學者提供了易學的范例。其書法外觀圓潤,內藏筋骨,完美詮釋了剛柔相濟的特質。 ![]() 在楷書方面,他借鑒鐘王小楷和李邕碑體,摒棄險峻之勢,塑造出蒼勁雄渾、雍容端莊的行楷風貌,而這種風格特點在《明肅樓記》的行書之中也有所體現(xiàn),成功攻克了 “楷書難于飄揚” 的難題,引領了一代書風,對后世影響近800年。 ![]() ![]() ![]() ![]() ![]() ![]() 啟功曾感嘆“今人書寫”習慣多承趙體”,這充分說明了趙孟頫書法的影響力,也可說明一點就是趙體很符合當代的審美觀,所以才至今那么多人喜歡他的字。 他將王羲之的 “不可學” 化為可拆解的筆法模塊,把張旭的癲狂抽象成可控的節(jié)奏公式,實現(xiàn)了書法從文人玄學向大眾美學的范式轉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