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與主治】 大補(bǔ)元?dú)?,?fù)脈固脫,補(bǔ)脾益肺,生津養(yǎng)血,安神益智。用于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nèi)熱消渴,氣血虧虛,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yáng)痿宮冷。 【用法與用量】 3~9g,另煎兌服;也可研粉吞服,一次2g,一日2次。 【注意】不宜與藜蘆、五靈脂同用。 ![]() 【功能與主治】 補(bǔ)氣養(yǎng)陰,清熱生津。用于氣虛陰虧,虛熱煩倦,咳喘痰血,內(nèi)熱消渴,口燥咽干。 【用法與用量】 3~6g,另煎兌服。 【注意】 不宜與藜蘆同用。 ![]() 【性味與歸經(jīng)】 甘、微苦,溫。歸脾、肺、心、腎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大補(bǔ)元?dú)?,?fù)脈固脫,益氣攝血。用于體虛欲脫,肢冷脈微,氣不攝血,崩漏下血。 【用法與用量】 3~9g,另煎兌服。 【注意】 不宜與藜蘆、五靈脂同用。 ![]() 太子參: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干燥塊根。 【性味與歸經(jīng)】 甘、微苦,平。歸脾、肺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益氣健脾,生津潤(rùn)肺。用于脾虛體倦,食欲不振,病后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用法與用量】 9~30g。 ![]() 【性味與歸經(jīng)】 甘,平。歸脾、肺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健脾益肺,養(yǎng)血生津。用于脾肺氣虛,食少倦怠,咳嗽虛喘,氣血不足,面色萎黃,心悸氣短,津傷口渴,內(nèi)熱消渴。 【用法與用量】 9~30g。 【注意】 不宜與藜蘆同用。 ![]() 明黨參:為傘形科植物明黨參的干燥根。 【性味與歸經(jīng)】 甘、微苦,微寒。歸肺、脾、肝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潤(rùn)肺化痰,養(yǎng)陰和胃,平肝,解毒。用于肺熱咳嗽,嘔吐反胃,食少口干,目赤眩暈,疔毒瘡瘍。 【用法與用量】 6~12g。 ![]() 北沙參: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 【性味與歸經(jīng)】 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養(yǎng)陰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熱燥咳,勞嗽痰血,胃陰不足,熱病津傷,咽干口渴, 【用法與用量】 5~12g。 【注意】 不宜與藜蘆同用。 ![]() 南沙參:為桔??浦参镙喨~沙參或沙參的干燥根。 【性味與歸經(jīng)】 甘,微寒。歸肺、胃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養(yǎng)陰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氣。用于肺熱燥咳,陰虛勞嗽,干咳痰黏,胃陰不足,食少嘔吐,氣陰不足,煩熱口干。 【用法與用量】 9~15g。 【注意】 不宜與藜蘆同用。 ![]() ![]() 丹參:為唇形科植物丹參的干燥根和根莖。 【性味與歸經(jīng)】 苦,微寒。歸心、肝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脅痛,癥瘕積聚,熱痹疼痛,心煩不眠,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瘡瘍腫痛。 【用法與用量】 10~15g。 【注意】 不宜與藜蘆同用。 【性味與歸經(jīng)】 甘、微苦,溫。歸肝、脾、肺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散瘀止血,消腫止痛,祛痰止咳,補(bǔ)虛強(qiáng)壯。用于癆嗽咯血,跌撲損傷,咳嗽痰多,病后虛弱。 【用法與用量】 6~9g。 華山參:為茄科植物漏斗泡囊草的干燥根。 【性味與歸經(jīng)】 甘、微苦,溫;有毒。歸肺、心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溫肺祛痰,平喘止咳,安神鎮(zhèn)驚。用于寒痰喘咳,驚悸失眠。 【用法與用量】 0.1~0.2g。 【注意】 不宜多服,以免中毒;青光眼患者禁服;孕婦及前列腺重度肥大者慎用。 拳參:為蓼科植物拳參的干燥根莖。 【性味與歸經(jīng)】苦、澀,微寒。歸肺、肝、大腸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血。用于赤痢熱瀉,肺熱咳嗽,癰腫瘰疬,口舌生瘡,血熱吐衄,痔瘡出血,蛇蟲咬傷。 【用法與用量】5~10g。外用適量。 珠子參:為五加科植物珠子參或羽葉三七的干燥根莖。 【性味與歸經(jīng)】 苦、甘,微寒。歸肝、肺、胃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補(bǔ)肺養(yǎng)陰,祛瘀止痛,止血。用于氣陰兩虛,煩熱口渴,虛勞咳嗽,跌撲損傷,關(guān)節(jié)痹痛,咳血,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 【用法與用量】 3~9g。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 苦參:為豆科植物苦參的干燥根。 【性味與歸經(jīng)】 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用于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fēng);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用法與用量】 4.5~9g。外用適量,煎湯洗患處。 【注意】 不宜與藜蘆同用。 ![]() 【性味與歸經(jīng)】 甘、苦、咸,微寒。歸肺、胃、腎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jié)。用于熱入營(yíng)血,溫毒發(fā)斑,熱病傷陰,舌絳煩渴,津傷便秘,骨蒸勞嗽,目赤,咽痛,白喉,瘰疬,癰腫瘡毒。 【用法與用量】 9~15g。 【注意】 不宜與藜蘆同用。 【性味與歸經(jīng)】 苦,寒。歸肺、胃、肝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于風(fēng)熱感冒,咽喉腫痛,喉痹,痄腮,脘腹疼痛,痢疾,跌打損傷,癤腫,毒蛇咬傷。 【用法與用量】 9~15g。外用適量。 |
|
來(lái)自: 一葉一如來(lái) > 《植物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