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帛書老子》 原文 譯文(共81章)馬王堆甲本修訂校正版

 搜經(jīng)閣 2025-04-10 發(fā)布于廣東

應(yīng)大家需要,補充譯文,水平有限,僅供參考,如有不足,多多指教!

道經(jīng)篇

第1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命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可以通過表達和形容出來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可以通過表達和形容出來的名稱,不是永恒的名稱。沒有名稱的狀態(tài)(也就是無的狀態(tài))是萬物的初始開端,有名稱的狀態(tài)(也就是有的狀態(tài))則是萬物由來的源頭。

因此,保持無欲無求的狀態(tài),也就是“無”的狀態(tài),就可以觀察到道的奧妙;保持有欲有求的狀態(tài),也就是“有”的狀態(tài),就可以觀察到道的蹤跡。無和有同時出現(xiàn),從名稱上來看是不同的,但是它們的來源卻是相同的。道是非常玄妙神秘的,是一切事物奧妙的法門。

第2章:天下皆知美為美,惡矣,皆知善為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當我們對美好有所定義時,就有了丑惡的概念,當我們對善有所定義時,就有了不善的概念。有和無是相互對立而生的,困難和容易是相互比較而生成的,長和短是相互比較而生成的,高和下是相互對照而生的,音和聲是相互附和而存在的,先和后是相互跟隨而出現(xiàn)的。

因此,得道的人,采用“無為”的方式對待和處理事物,采用“不言”的教導(dǎo)方式。道生成萬物卻沒有去干涉萬物的發(fā)展,維系萬物的生長發(fā)展卻沒有認為是自己的能力,成就了萬世的功德卻沒有認為是自己的功勞,因為道沒有居功,所以他的功績就永遠不會失去。

第3章: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不推崇賢良,民眾就不會為了賢良而去爭名奪利。不讓難以得到的物品價值變得貴重,民眾就不會為了想要獲得貴重的物品而去偷盜。不展現(xiàn)讓人產(chǎn)生貪欲的事物,民眾就不會為了滿足自我的貪欲而引發(fā)動亂。

這就是得道之人的治理世事之道,使民眾的內(nèi)心清虛平靜,保證民眾的身體溫飽,弱化民眾爭名奪利這類不端正的志向和思想,強健民眾的體魄,保持健康狀態(tài),永遠使民眾處于沒有虛妄心態(tài)和貪欲的狀態(tài)。使得有虛妄和貪欲的民眾也不敢胡作非為,就沒有什么是治理不好的了。

第4章: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

道保持虛空的狀態(tài),但是在發(fā)揮作用時又仿佛用之不盡。仿佛深淵一樣無盡深邃,好似世間萬物的宗主。道不顯露自身鋒芒,去除自身的繁雜紛擾,收斂自身的光芒,融入塵世之中的每一處,看起來好像是幽深虛無的,若有若無的存在著。我(老子)不知道他是從何而來的,好像在象帝出現(xiàn)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

第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尤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于中。

天地沒有所謂的仁愛,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祭祀用的芻狗一樣(用草編織成的狗,表示很最普通不過的事物),讓事物按著自己的規(guī)律發(fā)展。圣人也沒有所謂的仁愛,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芻狗一樣,讓百姓按自己的方式發(fā)展。

天和地的之間的空間,不就像燒火的風箱一樣嗎,其雖然是空心的但卻仿佛無窮無盡,越拉動風量就越大越多。太過于繁多紛雜的要求,反而會加速衰亡終結(jié),不如保持虛空的狀態(tài),才是最佳狀態(tài)。

第6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

山谷中空神妙幽深而生生不息,這就是玄妙的生育萬物的雌柔之地。玄妙雌柔之地的源頭,就是天地的根源。神妙的山谷就這樣以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樣子存在著,無論怎么發(fā)揮作用都沒有窮盡。

第7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天和地永恒且又長久的存在著。天和地之所以可以永恒長久的存在,是因為天地不是為了自己而生存,因此可以得以永恒長久的生存。

所以得道的人同于天地,凡事處于眾人之后為眾人考慮所以得以成為眾人之先,凡事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所以得以長存,不正是因為得道的人沒有自己的私心,所以可以成就自我。

第8章: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猶如安定的水一般,安定的水善于對萬物有利而且處于安靜的狀態(tài),處在人們所厭惡的地方,因此接近于道。

安定之水善于選擇合適的地方,其心性善于像深淵那樣的深遠淵博,其給予善于順應(yīng)自然,其行為表現(xiàn)善于誠信,其治理萬物善于安定,其行事善于發(fā)揮專長優(yōu)勢,其行動善于選擇合適的時機。正因為水不爭,因此就不會犯錯。

第9章: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貴而驕,自遺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總是想持有事物就會盈滿溢出,不如停止持有。通過不斷地錘擊鍛造以保持鋒利,是無法保持長久鋒利的。金銀和寶玉堆滿了屋子,終究屬于身外之物,無法永遠守得住。富貴了就驕傲自滿,就會給自己帶來災(zāi)禍。功成名就之后全身而退,才是順應(yīng)天道的處事辦法。

第10章: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修除玄覽,能毋疵乎?愛民治國,能毋以為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靈魂與身體保持統(tǒng)一,能做到不分離嗎?把氣聚在一起形成柔軟的狀態(tài),能達到嬰兒一樣的柔軟嗎?修煉心境去除雜念以觀世事,能做到?jīng)]有瑕疵嗎?愛護百姓和治理國家,能做到無為而治嗎?

天道的門開關(guān),萬物從出生到死去,能做到一直保持安靜柔弱的狀態(tài)嗎?要想明白天下所有的事,能做到不使用自己固有的見識嗎?生育萬物,養(yǎng)育萬物,生育而不去占有,養(yǎng)育而不去主宰,就是真正玄妙而深遠的道德。

第11章: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根橫條組合在一個圓形的輪轂上,當輪轂的中心為空心時,可以用作車輛行駛的車輪。通過糅合泥土制作成陶器,當其內(nèi)部為空心時,就可以作為盛裝物品的容器。鑿了門窗之后,當其內(nèi)部為空心時,就可以擁有空間作為臥室居住。因此,存在的事物(有)可以利用,當事物處于空心的狀態(tài)“無”方能真正有用。

第12章:五色令人目明,馳騁田獵,使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圣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疲取此。

色彩斑斕會讓人的眼睛目不暇接而導(dǎo)致看不清事物的本色只追求視覺刺激,馳騁在田野間狩獵,會不由地使得人的內(nèi)心變得狂野不受控制。難以得到的貴重物品,會讓人行使正常的行為受到阻礙,而產(chǎn)生不正當?shù)谋I竊行為,各種各樣的美味會讓人喪失吃東西意義而只追求味覺刺激,各種各種美妙的音樂會讓人的耳朵失去正常分辨聲音的能力而只追求聽覺刺激。

圣人的治世之道,應(yīng)為解決饑餓保證溫飽而不是為了觀賞。因此應(yīng)該去除外在影響內(nèi)心判斷的繁雜紛擾,保持身體的純真質(zhì)樸。

第13章: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于為天下,若可以逅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安可以寄天下。

對于人而言,受到寵愛或是羞辱跟驚慌一樣,重視大災(zāi)難跟自己的身體一樣。什么是寵愛和羞辱跟受到驚嚇一樣?被寵愛的對象屬于卑微低下的,得到了會擔心失去所以會驚慌,失去了擔心不會再得到也會到驚慌,這就是寵辱若驚。什么是重視大災(zāi)難跟自己的身體一樣?

我們之所以擔心有大災(zāi)難,是因為我們有身體。如果我們沒有這具身體,那么還擔心什么大災(zāi)難呢?因此為了天下而珍惜自己的身體,才可以承擔得起天下,為處理天下事物而愛惜自己的身體,那么就可以寄托天下。

第14章: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謬,其下不惚,尋尋呵,不可名也,復(fù)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望。隨而不見其后,迎而不見其首。執(zhí)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看卻不能看見,稱之為“微”。聽卻不能聽見,稱之為“?!?。觸摸了卻感覺不到,稱之為“夷”。“微”、“希”、“夷”三者不能完全的區(qū)分得清楚,因此化作混沌成為了一體。對于這個混沌體,向上看不顯得明亮,向下看也不顯得昏暗,不能確定具體的形體和聲色,無法對其進行具象化的描繪形容。

因此把這個混沌體歸屬于“無”的一類事物,就是沒有具體形狀的形狀,沒有具體形象的物體,就是這樣深幽而遼遠的樣子。跟隨這個混沌體卻看不見它的背面,正面向著這個混沌體卻看不見它的正面。采用現(xiàn)在所存在的“道”,來處理現(xiàn)在所存在的事物,并從中獲得宇宙誕生以來運行的規(guī)律,這就是道的核心綱要。

第15章: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儼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凌釋;沌呵!其若樸;湷呵!其若濁;曠呵!其若谷。濁而靜之徐清,安以重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

自古以來善于運用“道”的人,給人的感覺微妙深遠而且通達,其行事及思想深不可測,不可琢磨。正因為深不可測,不可琢磨,所以只能勉強用一些描述來形容:其猶豫的樣子,就像在冬天的時候度河一樣,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其謹慎的樣子,就像害怕周圍的人隨時向他發(fā)難一樣;其莊重嚴肅的樣子,就像作為拜訪的賓客一樣;其放松的樣子,就像冰川消融一樣自然;其樸實的樣子,就像沒有經(jīng)過加工的木材一樣質(zhì)樸天然;其渾然天成的樣子,就像渾濁的的河水一樣,與周身的一切融合在一起無法區(qū)分;其寬容豁達的樣子,就像幽深的山谷一樣,仿佛可容納萬物。

渾濁的河水靜下來就會慢慢變得清澈,安靜的事物動起來就會慢慢變得充滿生機,保持在渾濁之中安靜得以清,安靜之中運動得以生,就會獲得自然生機,在這樣的自然之道下,就不會想著追求自我滿足。正因為不追求自我滿足,所以可以安靜穩(wěn)定的不斷發(fā)展而不終結(jié)。

第16章:至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fù)也。夫物蕓蕓,各復(fù)歸于其根曰靜,靜是謂復(fù)命。復(fù)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在思想和內(nèi)心達到極致的虛無空靈狀態(tài),以及自身也達到置身世外的極致寧靜狀態(tài),萬物在周圍不斷地生長發(fā)展著,我(老子)在空靈而寧靜的狀態(tài)下觀察萬物的生死循環(huán)。發(fā)現(xiàn)世間萬物的生長與發(fā)展,最終都回歸于其根本,回歸于根本稱之為靜,靜就是萬物生長發(fā)展最終會回歸于生命本源。

生長與發(fā)展回歸于生命本源是世間萬物的常態(tài),知道這樣的“常態(tài)”就會明白如何在世間進行自我生長與發(fā)展。如果不知道生長與發(fā)展最終會回歸于生命本源,肆意妄為的自我發(fā)展,那么就會招致兇險。

知道世間萬物生長與發(fā)展的常態(tài)是回歸于生命本源,就會包容萬物,能包容萬物,那么就可以讓萬物得到公平公正的生長和發(fā)展,當萬物得到公平公正的發(fā)展時,就會得到萬物的認可,得到萬物的認可也就可以得到天道的認可,獲得天道的認可也就是獲得“道”的認可,道則可以永恒長久的存在,那么我們自身也就終身不會陷入危險而受到傷害。

第17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謂我自然。

最高級的管理者,其所管理的人們只是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級的管理者,其所管理的人們都喜歡親近和贊譽他,再次一級的管理者,其所管理的人們都害怕他,最次一級的管理者,其所管理的人們都反抗、不遵從他。

管理者的信譽不足,其所管理的人們自然就不信任他了,所以啊,管理者要重視自己的言語,不隨意發(fā)號命令或政令。當事情最終成功完成了,而其所管理的人們就會認為事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們本來就是應(yīng)該成功。

第18章: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慧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亂,案有貞臣。

因此,大道被廢棄,于是就有仁義出現(xiàn)并被人們所推崇。智慧生成之后,于是投機取巧和自私虛偽也就隨之出現(xiàn)。親人之間不再和睦,于是就有了孝順和慈愛被眾人所提倡。國家的治理混亂,民不聊生時,于是忠臣和清廉就被推舉和贊美了。

第19章:絕圣棄知,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xué)無憂。

斷絕放棄圣賢和智巧的管理的概念與方式,對于民眾而言是有很多的好處的。斷絕放棄仁義的概念,民眾自然就會恢復(fù)孝順和慈愛。斷絕放棄技巧和利益的概念,偷盜和強取豪奪的情況就不會發(fā)生了。

以上三個概念,只是起到了文字上的表達修飾作用,還達不到可以直接踐行的效果,因此為了讓這些概念有更進一步達到可踐行的程度:需要展現(xiàn)純真堅持敦厚淳樸,減少胡思亂想和降低身心的欲望,不學(xué)習(xí)也不會感到憂慮。

第20章: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望呵!其未央哉。眾人熙熙,若享于太牢而春登臺。我泊焉未佻,若嬰兒未孩。累呵!似無所歸,眾人皆有余,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俗人昭昭,我獨昏呵,俗人察察,我獨閔閔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鄙。吾欲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答允與奉承,又相差多少呢?美麗與丑陋,又有多少差別呢?人們所害怕的,也不可以不害怕人?;谢秀便薄o邊無際的樣子仿佛沒有盡頭。人們歡樂的聚在一起,仿佛在享受祭祀時舉辦的盛大的太牢宴,又仿佛是登上了春天的高臺,享受著生機勃勃的春景。唯獨我淡泊無欲無求,仿佛沒有開悟的樣子,就如剛出生的嬰兒一般,還沒有學(xué)會怎么笑和哭。

頹廢沮喪失意啊,就像沒有地方可去,而身邊的人都生活都有一定程度的富足有余,唯獨我,什么都沒有,我有的是一顆愚鈍的心,所以顯得蠢笨無知啊。未堅守根本的每個人都生活得光鮮亮麗,我卻是渾渾噩噩的樣子,每個人都目標明確,明察秋毫,我卻是懵懂無知,不知所以的樣子,迷迷糊糊就像大海一樣廣闊,朦朦朧朧仿佛沒有沒有止境。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追求的生活目標,而唯獨我頑固不化顯得愚笨無知。我之所以與他人不同,因為我注重堅守自己的根本,受食于天。

第21章: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大德幽邃而深遠的樣子,仿佛可容納萬物,是因為遵從了“道”。道這個物體,就是恍惚不定的,雖然恍惚不定的樣子,但是其中又存在著具體的形象,看上去朦朦朧朧仿佛什么都沒有,但是其中又存在著具體的物體??雌饋碛内ぐ得恋臉幼?,但是其中卻存在著孕養(yǎng)萬物的精華。且該精華特別的真實,根據(jù)事物和歷史的發(fā)展來看,是可信的。

從如今到古時候,道這個代名詞從未消失,順著道可以觀察和追溯萬事萬物的伊始根源。我怎么會知道萬事萬物的伊始根源是什么樣子呢?因此就通過道進行觀察和追溯。

第22章:炊者不立,自視者不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站著做飯的人,不能長久的站立,凡事只從自己的角度考慮的人,不會考慮得清楚,總是以自己固有的認知看待事物,不會看得明白,總是夸耀自己的功勞的人,不會有所成就,總是自負自傲的人,不會得到尊重。

以上這些在“道”的理解中,可以理解為:在自然的情況下吃了多余的食物,有了多余的行為,對于存在這類情況的事物,會被自然萬物所厭惡,因此有所成就的人,不會存在以上自吹自擂、固執(zhí)己在、自夸自耀、自傲自負的行為。

第23章:曲則金,枉則定。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執(zhí)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故彰,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金者,幾語才哉,誠金歸之。

金子屬于稀有之物,需要經(jīng)歷曲折的尋找才能獲得,樹根保持彎曲才能在有限范圍內(nèi)與地面建立緊密的連接而得以穩(wěn)定(形容曲折行事才能使事情獲得圓滿)。低洼之處才能存得下水,堅守生命本源才能持續(xù)發(fā)展保持生機。少一些欲望與想法才能有所收獲,過多的欲望和想法,只會增加自己的困惑。

以上這些都算自然之道的表現(xiàn),所以得道之人都是堅守“道”這個法則,來看待和處理天下的事物。不用自己固有的眼光看待事物,就會看得清楚;不以自己固有的見識來理解事物,就會理解明白;不夸耀自己的功勞,就會有所成就;不自負自傲,保持謙遜,就會得到尊重。正因為什么都不去競爭和對比,因此就沒有能與之(不爭的人)競爭和對比的人了。

從古至今所說的“委婉曲折行事就獲得圓滿”,不是沒有實際意義的空話,最終證實都得到了圓滿結(jié)束。

第24章: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少一些言語才是自然的狀態(tài),就如狂風不會持續(xù)的刮一整天,暴風雨也不會持續(xù)的下一整天,是誰在刮風下雨呢?是天地呀,天地狂風暴雨都不能持續(xù)的保持長久,更何況是人呢?因此做事遵從道的人就會獲得道的認可,與道同行,做事遵從德的人就會獲得德的認可,與德同行,做事不遵從道也不遵從德的人就會失去道和德。收獲德認可的人,會獲得道的認可。不遵從德的人,不會獲得道的認可。

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淵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個物體渾然猶如混沌般存在,在天地之前就誕生了,幽靜深遠而又寂寥的樣子,獨自存在著而且永不衰亡,可以作為誕生了天地的伊始本源。我不知道該猶如混沌般的物體叫什么,從字面上的表達為“道”,我勉強將其用“大”來形容。該猶如混沌般的物體,越來越大就會消逝,消逝了之后就會越來越遠去,越來越遠之后又返回原來的起點,如此往復(fù)。

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王是大的。天地間有這四個大,而王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人遵從大地的法則發(fā)展,大地遵從天的法則發(fā)展,天遵從道的法則發(fā)展,道遵從自然法則發(fā)展。

第26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雖有阛館,燕處則昭。若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沉著穩(wěn)重是靈活輕巧的根本,冷靜安靜是暴躁易怒的主宰,所以君子在日常的行事中都保持自我穩(wěn)重和安靜(輜重:行軍打仗用的物資,表示保持穩(wěn)重和安靜,以此來確保行事不輕率和暴躁)。君子雖然有豪華的地方可以享受,但是自己的內(nèi)心卻仍然淳樸自然,超然世外??墒菫槭裁醋鴵頍o數(shù)車乘的君主卻采用自我的方式,輕率治理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自己的根本,浮躁就會失去自我控制。

第27章: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shù)者不以籌策,善閉者無關(guān)楗而不可啟也,善結(jié)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襲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惟知乎大迷,是謂眇要。

善于行走的人走行走時不會留下痕跡,善于說話的人說話時不會留有紕漏,善于計算的人計算時不依賴計算的工具。善于關(guān)閉封鎖的人在設(shè)置關(guān)閉時不需要用關(guān)閉的鎖扣也打不開,善于捆綁束縛的在束縛時人不需要用繩子也解不開。因此得道的人永遠都是善于拯救他人而不會拋棄他人,每一個物件都有其本身的價值與作用,不應(yīng)拋棄,這就是道顯著的表現(xiàn)。

因此:善于教導(dǎo)他人的人,可以互為師友,相互學(xué)習(xí)進步,不善于教導(dǎo)他人的人,可以作為具備善人資質(zhì)的人才儲備加以培養(yǎng)。不珍惜自己的師友,不愛惜自己的資質(zhì),雖然具有智慧,但卻是非常的迷糊呀,這就是道精妙細微的表現(xiàn)。

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恒德不離;恒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恒德乃足;德乃足,復(fù)歸于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忒;德不忒,復(fù)歸于無極。樸散則為器,圣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知曉如何成為強大的存在,也愿意接受弱小,就可以成為容納世間萬物的溪流;成為了容納世間萬物的溪流,永恒的德就不會離開;永恒的德不離開,那么就可以重新回到嬰兒狀態(tài),也就是最原始,接近于自然,合乎于道的狀態(tài)。

知曉如何獲得榮華尊貴,也可以接受卑微平庸,就可以成為衍生養(yǎng)育萬物的山谷;成為衍生養(yǎng)育萬物的山谷,永恒的德就會充足;永恒的德充足后,就會回歸自然純樸,合乎道的狀態(tài)。知曉如何抵達光明,也接受安于黑暗,就可以成為天下萬物效仿的典范;成為天下萬物效仿的典范,永恒的德就不會出現(xiàn)差錯;永恒的德不出現(xiàn)差錯,就會回歸無限。淳樸分散于世間化作器物,得道之人使用這些淳樸的器物就會成為管理萬物的官長,因此好的管理是不需要對淳樸的器物再進行分割處理。

第29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坯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想要獲取天下萬物據(jù)為己有的,我從未看見誰得到了。天下萬物是神妙且奇特的器物,不是誰可以占有的。想將天下萬物占為己有的人都失敗了,持有天下萬物的人都失去了。

天下萬物有的獨立,有的順從,有的溫和、有的冷漠,有的強大、有的弱小,有的容易生長、有的容易衰亡,因此得道的人去除過多和過度,去除驕傲自大,去除奢華享受。

第30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于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則老,是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根據(jù)道的運行規(guī)律來輔佐君主管理天下,不用武力強行管理壓制,如果用武力強行壓制的話,那么就很容易會遭到反噬。大軍戰(zhàn)爭所波及的地方,到處都長滿了荊棘(表示戰(zhàn)爭會消耗人力、物力、財力和破壞自然環(huán)境資源),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以達到最初的目的就好,不會過度地進行戰(zhàn)爭。

達到目的了不驕傲自滿,達到目的了不自負,達到目的了不自我夸耀,達到目的也只是迫不得已而為之,這就是達到目的而不過度的意思。事物過于強大就會衰老,這就是不合乎道的運行規(guī)律的體現(xiàn),不合乎道就會過早終結(jié)。

第31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襲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用武力作為武器,是不好的管理工具,會遭到萬物的厭惡,因此想要有所作為的人不會采用兵力作為武器。君子在日常的行為處事中以左為尊,而武力行事則以右為尊,所以用兵以武力解決問題不是君子行事的方式。武力不是好的管理工具,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使用。

采用武力一般以鋒利快速的突擊為上策,不應(yīng)該贊美這樣的方式,贊美這樣的方式,就是在認可鼓勵傷害他人。鼓勵傷害他人,是得不到天下人的認可的。因此吉利的事以左為主,喪事以右為主,偏將軍安排在左邊,上將軍安排在右邊,所以用武力以右為尊屬于是喪禮一類的。用武力行事,會使得很多人受到傷害,因此人們會感到悲傷而哭泣,獲得了勝利之后,需要給逝去的人安排喪禮。

第32章:道恒無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也。

道一直都是沒有名稱的,雖然淳樸微小,但是天下萬物沒有一個敢讓道臣服,如果諸侯和君主可以像道一般保持淳樸自然,那么天下萬物自然就會來依附,天地的發(fā)展就會達到和諧,降下滋養(yǎng)萬物的雨水,不需要對民眾施加政令,民眾也會自我對物資進行分配,過上平等的幸福生活。

萬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誕生開始存在了,既然已經(jīng)存在了,那么我們應(yīng)該知道不要再進行額外的干預(yù)控制,知道不干預(yù)控制,所以萬物就可以自然發(fā)展不會受到傷害。道的運行規(guī)律在天下萬事萬物的呈現(xiàn),就像每個山谷的溪流都來源于江河大海。

第33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壽也。

了解他人的人是具備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清楚明白的。戰(zhàn)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戰(zhàn)勝自己的人是強大的。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的,不怕困難,努力前行的人是有志向的。不失去自己所擁有的人是長久的,死去而不被忘記的人是長壽的。

第34章: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恒無欲也,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道是那樣的寬泛無垠呀,其既可以處于左邊也可以處于右邊,成功完成了事情但是卻沒有任何功名。萬物歸附于道,道卻沒有主宰控制萬物,永遠保持無欲無求的狀態(tài),可以稱之為渺小,萬物歸附于道卻不被主宰控制,又可以稱之為偉大。所以得道之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不為了偉大行事,所以成為偉大的存在。

第35章: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啖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遵從道而行事 ,天下萬物就會來追隨,追隨而不受到傷害,自然就會安平樂泰,生活幸福,從而創(chuàng)造美妙的音樂與可口的美食,經(jīng)過的萬物都會停留下來。因此,用語言來表達道的話,可形容為:嘗起來好像沒有味道,看起來好像看不見,聽起來好像聽不到,怎么用都使用不完。

第36章:將欲拾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與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脫于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將要收攏的,一定已經(jīng)擴張了的。將要削弱的,一定是已經(jīng)強大了的。將要去除的,一定是已經(jīng)盛行了的。將要奪走的,一定是已經(jīng)給予了的。這就是道微妙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的道理:柔弱可以戰(zhàn)勝剛強,魚不離開深淵,才能得以不斷的生長,國家的利器不可以展示出來,才能得以不斷的發(fā)展進步。

第37章:道恒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貞之以無名之樸。貞之以無名之樸,夫?qū)⒉蝗琛2蝗枰造o,天地將自正。

道一直以來都沒有名號、名稱、名望,諸侯君王如果能保持和遵守道的運行規(guī)律,世間萬物都將可以實現(xiàn)自我管理。在萬物的自我管理過程中,如果有偏離道的想法或行為出現(xiàn),可以用道本身也沒有名號的淳樸進行補充引。采用道無名的淳樸進行補充引導(dǎo),萬物就不會覺得受到強迫和委屈。也就可以達到平和寧靜的狀態(tài),天地萬物也就得以自然有序的發(fā)展。

德經(jīng)篇:

第1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而取此。

上德不需要刻意的展現(xiàn)自己的德行,所以是真的有德,下德刻意的展現(xiàn)自己沒有失德,實際卻是無德的。

上德不干預(yù)事物的發(fā)展也就不采取任何措施,下德干預(yù)事物的發(fā)展且采取一定程度的控制措施,上仁干預(yù)事物的發(fā)展但是不采取控制,上義干預(yù)事物的發(fā)展并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上禮干預(yù)事物的發(fā)展但不符合要求時,就會采取強硬的手段使得事物屈服。

因此,失去了道之后德才會出現(xiàn),失去德之后仁才會出現(xiàn),失去仁之后才會有義出現(xiàn),失去義之后禮才會出現(xiàn)。所以講究禮的人忠實和誠信是不足的,是禍亂的首位,所謂可以預(yù)知未來的人,只不過是道的片面顯現(xiàn)罷了,是愚笨的首位,所以真正有所作為的人,追求誠信可靠而不是弄虛作假,追求敦厚淳樸而不是表面華麗,因此要去除虛偽和華而不實,保持誠信可靠和樸實。

第2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廢,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其賤之本輿?非也?故致數(shù),輿無輿。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珞珞若石。

往昔所得道的,天獲得了道得以清朗,大地獲得了道得以安寧,神獲得了道得以靈驗,山谷獲得了道得以充盈,萬物獲得了道得以生長,諸侯君王獲得了道得以管理天下進入正道。

進一步來說:如果天不清朗,恐怕就會裂開;如果大地不安寧,恐怕就會破廢;神靈如果不靈驗,恐怕就會消逝,萬物如果不生長,恐怕就會滅絕;諸侯君王如果不將天下管理好抵達高位獲得尊貴,恐怕就會被推倒。

因此尊貴以卑微為根本,高臺以低下為基礎(chǔ),所以諸侯君王都以孤、寡、不谷自稱,這是以卑微為根本的贊譽嗎?難道不是嗎?所以達到了極致,最高的贊譽就是不需要贊譽。因此不需要,像玉石一樣美麗,像石頭一樣堅硬。

第3章:上士聞道,堇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zhì)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上等資質(zhì)的人領(lǐng)悟道,嚴謹?shù)膶W(xué)習(xí)和采取行動;中等資質(zhì)的人領(lǐng)悟道,感覺道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下等資質(zhì)的人領(lǐng)悟道,大聲的笑話道的存在,如果不笑,那就不足以證明是領(lǐng)悟的是道了。

因此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明顯的道好像模糊不清,前進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充滿了阻礙。因此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明顯的道好像模糊不清,前進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充滿了阻礙。

純真質(zhì)樸好似受到污染,好的方正是沒有邊角的,好的器物是不需要加工的,好的聲音是簡素單調(diào)的,好的形態(tài)是沒有具體的形狀的,道趨向于對不要求名號有利,所以對于道而言,其衍生發(fā)展了萬事萬物,也養(yǎng)育成就著萬事萬物。

第4章: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返回初始的狀態(tài),循環(huán)往復(fù),是道在進行運動的體現(xiàn);柔弱圓潤的狀態(tài),是道在發(fā)生作用的體現(xiàn)。天下萬物誕生于有,而有又誕生于無。

第5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故人之所教兮,議而教人。故強梁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xué)父。

道生成了初始的一,一化為了陰和陽為二,陰和陽相互作用生成了三,三繼續(xù)不斷的變化從而產(chǎn)生了天地間萬物。而天下萬物本身是帶有陰的,所以都趨向于靠近陽,保證陰陽之氣中和后達到平衡和諧的狀態(tài)。

天下人所厭惡的,孤、寡、不谷等帶有不好寓意的稱謂,然而君王和諸侯們卻以這些稱謂自居。事物受到損害那么也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好處,而得到好處了那么也同時會受到損害。因此他人教予我們的,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教予他人。因此只關(guān)注自己受益,蠻橫無理的人將不得善終,我將以此作為學(xué)習(xí)的指導(dǎo)思想。

第6章: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可以抵達任何天下最堅固的地方,虛無的狀態(tài)可以進入沒有間隙的空間中,因此我認為不干預(yù)事物的生長發(fā)展是有好處的。不采用過多言語的教導(dǎo)方式是好的,不對事物的生長發(fā)展干預(yù)是好的,但天下極少有人可以做得到。

第7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聲名望與身體,哪一個更加值得親近珍惜一些呢?身體與貨物財富,哪一個重要性要更多一些呢?獲得與死亡,哪一個更加可怕一些?想要得到、索取得越多,那么一定會消耗和付出的越多,儲藏得越多,那么一定會損失得也就越多。因此知道適時的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難受,知道適時的停止就可以不受到傷害,就可以使得自身保持長久。

第8章: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溶。躁勝寒,靜勝炅,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完善的成品好像是有所殘缺,但在使用的時候卻不會變舊。最充盈的狀態(tài)好像是內(nèi)部虛空的,但是在使用的時候好似用之不竭。完善的筆直好像是有些彎曲,靈活巧妙的樣子好像是笨拙的,好的利益和收獲好像是屬于所有人的。躁動可以戰(zhàn)勝寒冷,冷靜可以戰(zhàn)勝燥熱,清醒冷靜可以作為天下正確執(zhí)行和處理事務(wù)的綱要。

第9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天下遵從道而發(fā)展,馬匹就可以作為牲畜為農(nóng)耕所用。天下如果不遵從道的發(fā)展,馬匹就只能生于邊疆作為戰(zhàn)馬用于戰(zhàn)爭。最大的罪惡莫過于可以滿足欲望的太多,最大的禍患莫過于不知道滿足,最大的過錯莫過于想要得到的太多。因此只要知道滿足的足,就可以永遠滿足了。

第10章:不出于戶,以知天下。不窺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也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為而成。

不需要出門遠行,就可以知道天下的所有事物的發(fā)展情況。不需要通過窗戶觀察,就可以知道天氣變化。出行得越遠,知道得就越少。所以得道的人不需要出行就可以知道很多,不需要真正的看見也明白怎么回事,不需要刻意的追求就成功了。

第11章:為學(xué)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將欲取天下者恒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為了學(xué)習(xí)的人每天都在獲取知識進步,而追求道的人每天都在失去自身多余的知識,失去得越來越多之后,就可以勘破事物的本質(zhì)而不干預(yù)事物的發(fā)展。不干預(yù)事物和萬物的發(fā)展而萬物可以自己發(fā)展得很好,想要將天下治理好就不要進行額外的干預(yù)控制,如果進行額外的干預(yù)控制,那么天下就不會治理好。

第12章: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圣人一直都沒有自己的心念,而以百姓的心念作為自己的心念。對于善良的人,以善良對待,對于不善良的人,也以善良對待,這是崇高的善良。對于有誠信的人,以誠信對待,對于不誠信的人,也以誠信對待他們,這是崇高的誠信。圣人在天下的行為處事,沒有任何的偏倚,有著天下最淳樸自然之心,百姓屬于天下的耳朵與眼睛,圣人把百姓當作自己的孩子對待。

第13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zhí)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揣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所有出生和衰老逝世的人,出生的人有十分之三,衰老逝世的人有十分之三,而活著的人因為變故而逝世的有十分之三,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為其為了生存而生存呀。聽說善于掌握生存的人,在山陵之中行走時,不會遇到犀牛和猛虎這些猛獸,在行軍打仗時,不會被兵器所攻擊。

犀牛在他身上找不到用角攻擊的部位,猛虎在他身上找不到用抓攻擊的部位,兵器在他身上也找不到可以刺入的部位,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為善于生存的人沒有受傷和致命的弱點。

第14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行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覺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道衍生萬物,德養(yǎng)育萬物,自然塑造了萬物的外形,基礎(chǔ)物質(zhì)成就了萬物的發(fā)展,所以萬物以道為尊且珍視德行,道受到尊崇,德受到珍視,萬物就可以在沒有感覺自身被限制的情況下保持長久的自然發(fā)展。道衍生萬物、為萬物提供生存發(fā)展的環(huán)境、使萬物得以成長、教育萬物、塑造萬物的外形、為萬物提供營養(yǎng)、滋養(yǎng)萬物、為萬物提供保護。生養(yǎng)萬物卻不去占有,為萬物提供了生長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資源卻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將萬物養(yǎng)育成長卻不主宰,這就是真正的玄妙深遠的德行呀。

第15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fù)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fù)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天下萬物都有一個最初始的狀態(tài),是天下萬物的伊始本源,既然知道萬物的伊始本源,那么就可以知道萬物發(fā)展的方向,知道萬物的發(fā)展方向,再保護/遵從萬物的伊始本源,萬物終身就可以不受到傷害。

堵塞以欲望的行事想法,關(guān)閉以欲望的行事的途徑,終身不會受到困擾。打開以欲望行事的想法,跟隨欲望行事,終身將受到困擾。能觀察到正常事物的細微之處或生長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稱為清楚明白,能保持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持續(xù)的進步成長的狀態(tài)稱之為強大。用觀察萬物的方式方法,以及所觀察到的情況特性,反過來觀察自身,使得自身的生長和發(fā)展清楚明了,那么就不會使身心遭受災(zāi)禍,這就是道明顯的基本運行規(guī)律。

第16章:使我介然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貨財有余,是謂盜夸。盜夸,非道也。

在我(老子)有所認知的時候,就已經(jīng)遵從大道的規(guī)律行事了,唯獨害怕在行事的過程中誤入歧途。大道是如此的廣闊平坦,但是人們卻喜歡將大道分解成小道理解。朝廷是那樣的腐敗,田地是那樣的荒蕪,倉庫是那樣的空虛,百官的服裝是那樣的華麗多彩,佩戴鋒利的寶劍,吃飽喝足而且財務(wù)還有富余,這就是強盜的行為呀,強盜的行為是不符合道運行規(guī)律的。

第17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茲以此。

善于建造的人所建的建筑不會倒下,善于環(huán)抱的人抱住了東西逃脫不了,子孫后代一直來祭祀說明延續(xù)沒有斷絕。修養(yǎng)好自身,那么德行是純真質(zhì)樸的;維護好家庭,那么德行是有富余的;發(fā)展好家鄉(xiāng),那么德行是長久的;治理好城邦,那么德行是豐富的;治理好天下,使得天下自然有序地發(fā)展,那么德行是淵博深遠的。

通過自身來觀察他人,通過自己的家來觀察別人家,通過自己的家鄉(xiāng)來觀察其他的家鄉(xiāng),通過觀察自己的城邦去觀察其他的城邦,通過自己的國家來觀察其他的國家,我(老子)是如何知曉天下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呢?就是采用以上這樣的方式。

第18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蠆虺蛇弗蜇,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嚘,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亡。

擁有深厚德行的人,就如身心純真無邪的嬰兒一樣,蜂蟲毒蛇不會蜇他,擁有利爪的飛禽猛獸不會攻擊他,骨頭弱小筋脈柔弱卻能握得很緊。還不知道男女之事,生殖器就已經(jīng)勃起了,這是精氣達到極至狀態(tài)的表現(xiàn),整天哭嚎但是聲音卻不沙啞,這是與自然和諧達到最佳狀態(tài)的表現(xiàn)。

與自然和諧是常態(tài),知道與自然和諧是常態(tài)是清楚明白,過度的養(yǎng)生是妖祥的,心念控制自身的精氣只是表面強大。事物達到強大的狀態(tài)后就會走向衰老,這是因為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會過早的衰亡。

第19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明白的人一般不會多說,多說的人一般不明白。堵塞以欲望行事的想法,關(guān)閉以欲望行事的途徑,中和自己的光芒,將自己化作微末歸于塵世,打磨掉自己鋒利的地方,解除自己的繁雜紛擾,這是與道奧妙深遠的同步和諧。因此,就沒有人可以與自己親近和疏遠,沒有人可以使自己獲得利益或受到傷害,也不需要人認可自己是高貴或貧賤,因此就可以得到天下人的尊重。

第20章: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國家滋昏,民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以順應(yīng)自然的方式治理國家,以奇智謀略用兵,以不制定規(guī)章制度控制的方式獲取天下。我如何知道這些道理呢?因為天下忌諱的事物越多,民眾就越貧窮,人們擁有越多鋒利的武器,國家就越混亂,民眾的技能越多奇怪的物件就會出現(xiàn),法律規(guī)定得越多,不法分子也就越多。因此用得道的人話來說就是:不干預(yù)民眾的發(fā)展,民眾可以實現(xiàn)自我良好發(fā)展,保持自我安靜,民眾就可以回歸自然的發(fā)展狀態(tài),不制定各種規(guī)則限制民眾,民眾就會自己富裕起來,保持自我無所欲求,民族就會自我變得淳樸。

第21章: 其政閔閔,其民屯屯,其政察察,其邦缺缺。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絏,光而不曜。

管理政策寬宏仁厚,民眾就會誠信淳樸,管理政策細致繁多,鉆政策的空子或是違反政策獲利的人也會多。災(zāi)禍,伴隨著吉利;吉利,潛伏有災(zāi)禍,有誰知道哪個更好呢?沒有純粹的正常,正常也可以變?yōu)榉闯?,善良也可以變?yōu)樾皭?。這就是人類最明顯不過的道理,而且已經(jīng)這樣很長時間了。所以要保持方正但是不會割傷,鋒利但是不會刺傷,正直但是不會束縛,光芒萬丈但是不耀眼奪目。

第22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氐,長生久視之道也。

不管是治理民眾還是天下,沒有比愛惜精氣更重要了,愛惜精氣,就是早準備。早做準備就是重視德行的積累,重視積累德行就沒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沒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就沒有什么問題不能解決,沒有什么問題不能解決就可以擁有治理國家的能力,掌握治國的法則,具備治國法則的國家就可以長久的存在,這就是深扎根牢固生長,長久的生存之道。

第23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神不傷人也,圣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治理大國就像烹飪生長不久的鮮嫩食材,遵從道治理天下,將道普及至天下。鬼怪不就不存在神秘力量了,不僅鬼怪沒有神秘力量。神秘力量不就也無法影響人了,不僅神秘力量不影響人,得道的人也不影響人。神秘力量和圣人都不影響人,那么所有的德行就會回歸眾人。

第24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靜勝牡,為其靜也,故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大的國家,就像所有水流的匯聚的下游,是天下的雌柔所在,是天下萬物的交匯聚集之處,雌柔通過寧靜安定而戰(zhàn)勝雄強,則是因為雌柔處于安靜居下的容納狀態(tài)。因此大國通過謙讓包容則可以取得小國的信賴,小國通過謙卑、忍讓大國則可以取得大國的包容。因此通過采取“下”的方式以取得相應(yīng)的事物,或通過采取“下”的方式獲得相應(yīng)的事物。因此,大國不過是想要兼并小國以求壯大,小國不過是想要加入大國成為大國之人。要想大國和小國雙方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更需要大國謙讓包容才行。

第25章:道者,萬物之主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拱之璧,以先駟馬,不若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

道維系著萬物生長和發(fā)展,是自然淳樸之人的法寶,是心懷惡意之人的依靠。華麗的語言表達可以獲取利益,優(yōu)良的行為舉止可以使人獲得贊譽和尊敬。人即使心懷惡意,又有什么好嫌棄的呢?因此:在百姓擁立天子,設(shè)置三卿的時候,雖然有先用拱玉,再用駟馬進獻的儀式流程,不如就進獻無欲無求無為的“道”。自古以來之所以珍惜這樣的“道”是為了什么呢?不就是有所求的時候可以獲得回應(yīng),犯錯的時候可以免于責罰?所以是天下最珍貴的存在。

第26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也,為大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于無難。

以“無為”的方式做事,以沒有事的心態(tài)處理問題,品嘗清淡無味中的味道,大來源于小,多來源于少,把抱怨化作德行。要想解決困難,需要考慮容易之處,要想成就大事,需要考慮細節(jié)之處。

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開始做起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節(jié)開始做起的。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開始做起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節(jié)開始做起的。輕易承諾必然會導(dǎo)致缺乏誠信,容易的事多了必然會經(jīng)歷諸多的困難。所以得道的人將所有的事都當作難事來看待,因此終身不會遇到困難。

第27章: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羸;百仞之高,始于足下。為之者敗之,執(zhí)之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zhí)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恒于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xué)不學(xué),而復(fù)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在事物安靜或安定時,易于把持控制。在事情未出現(xiàn)征兆時,易于制定應(yīng)對策略。在事物脆弱時,易于擊潰。在事物微小時,易于將其分散。控制措施應(yīng)該在問題還沒出現(xiàn)時就要開始制定,治理手段應(yīng)該在混亂還未出現(xiàn)時就應(yīng)該執(zhí)行。大得需要合抱的才能圍住的樹木是從種子萌芽的狀態(tài)慢慢成長起來的,九尺的高臺是用土塊一點點堆砌砌起來的,很高的頂峰是一步步爬上去的,刻意為了成功反而會失敗,執(zhí)著于得到反而會失去。

所以得道的人不刻意為了追求成功,因此不會失敗,不執(zhí)著于追求得到,就因此不會失去。民眾在做事時,總是在幾乎成功的時候失敗了,如果對待事情的結(jié)尾如開始一樣慎重,就不會失敗。所以得道的人追求無欲求所以不存在難以得到的東西,不刻意的追求學(xué)習(xí)只是反思眾人的過錯,可以幫助萬物回歸自然的狀態(tài)但是不敢認為是自己的功勞。

第28章: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因此說:遵從道的人不采用使民眾投機取巧、爭名奪利的方式管理,而采用使民眾淳樸、敦厚的方式。民眾之所以難以管理,是因為已經(jīng)學(xué)會了投機取巧和爭名奪利。因此采用投機取巧、爭名奪利的方式治理城邦,是城邦的盜賊;采用淳樸、敦厚的方式治理城邦,是城邦的福報。

一直保持知道以上兩種治理方式的差別,這就是道的一種治理法則。知道這樣的治理法則,就是玄妙的德行。玄妙的德行是深邃而淵遠的,可以與事物一起返回質(zhì)樸,使事物達到自然發(fā)展的狀態(tài)。

第29章: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也。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

江河湖海之所以成為百川峽谷的水流最終流往的地方,是因為其善于居在海拔低的位置。因此得道的人要想管理民眾,一定要保證自己的言行謙卑。要想在民眾的前面領(lǐng)導(dǎo)民眾,一定要將自己的利益放在民眾身后。因此得道的人在民眾前面領(lǐng)導(dǎo)不會使民眾感覺到阻礙,管理民族不會使民眾感到負擔,天下人都愿意推舉而不討厭。因為得道的人不去爭名奪利,所以天下就沒有人可以與之相爭。

第30章:小邦寡民:使什佰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舟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犬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小的城邦人口少:有需要多人同時使用的器械卻不使用,使得民眾注重死亡而遠離遷徙。有行駛的車輛和船只卻沒有需要乘坐的地方,有盔甲兵器卻沒有需要放置的地方,使民眾恢復(fù)結(jié)繩的記事方法以使用。吃著自己美食,穿著自己好看的衣服,愉快的按著自己的習(xí)慣生活,在自己的居所安定下來。與鄰邊的城邦相互可以看得見,雞鳴狗吠也互相聽得見,雙方的民眾直至衰老死去,也不互相來往交流。

第3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真正可以相信的言語并不華麗,華麗的言語不可信。真正智慧的人并不認為自己博學(xué),認為自己博學(xué)多才人并不智慧。善于成事的人不需要很多外在輔助,需要很多外在輔助的人則不善于成事。得道的人不會積累占有:為他人貢獻越多,自己就擁有得越多;越多的給予他人,自己就獲得越多。因此:天所遵從的道,對萬物有利而不傷害;人所遵從的道,為他人考慮而不爭名奪利。

第32章:天下皆謂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細久矣。我恒有三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事長。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后且先,則必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健之,如以慈垣之。

天下人都說我多講述的道過于宏大,宏大到?jīng)]有具體的形象,就是沒有具體的形象所以才能宏大呀。如果保持具體的形象久了,就會慢慢變得小了,因此我一直保持有三件法寶,持有這三件法寶來保持道的宏大:一是慈愛,二是節(jié)儉,三是不敢處于天下的前面。

因為慈愛所以勇敢,因為節(jié)儉所以能大方,因為不敢處于天下的前面所以能成功的把事情做得長久。如果現(xiàn)在舍去慈愛只顧著勇敢,舍去節(jié)儉只顧著大方,舍去不在天下人后而在天下人先,那么一定會終結(jié)。保持慈愛,采用慈愛的方式戰(zhàn)斗就會勝利,采用慈愛的方式進行防守就會守得堅固,上天要想使某個事物茁壯成長,就如同讓其對萬物都充滿慈愛一般。

第33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善于領(lǐng)兵打仗的人不崇尚使用武力,善于戰(zhàn)斗的人不會輕易被激怒,善于取勝的人不正面參與爭斗,善于用人的人是對所用之人總是保持謙下的態(tài)度。這些就是不爭的德行,用人的道理,應(yīng)順應(yīng)天道行事,是自古以來的自然法則。

第34章: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zhí)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于無敵,無敵近亡吾寶矣。故乘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用兵的策略中有一句話:我不敢主動進攻,而保持防守,不多前進一寸,而退后一尺。所以說擺了陣型仿佛沒有陣勢,揮舞了又仿佛沒有使用手臂,拿起兵器卻仿佛沒有兵器,戰(zhàn)斗時仿佛沒有可攻擊的敵人一樣。最大的禍患就相當于自恃沒有敵人,自恃沒有敵人相當于失去了我的法寶。因此勢均力敵的兩軍交戰(zhàn)之時,哀傷的一方會獲得勝利。

第35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則我貴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我(老子)所表達的意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踐行,但是人們卻不能理解,也不能踐行。任何話語都有其所表達的主旨,每一件事都有其根源,但是人們都不知道這些,所以不知道我所講述的。知道我所講述的人很少,選擇效法我的人就更加珍貴了,所以圣人雖然外表看起來粗陋,但是內(nèi)心卻懷揣著美玉。

第36章: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高尚清楚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有缺陷的。所以得道的人不會有缺陷,是因為得道的人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個缺陷當作缺陷來認真對待,所以不會有缺陷。

第37章:民之不畏威,則大威將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取此。

民眾如果不敬畏權(quán)威,則大的災(zāi)禍將會降臨。不打壓民眾所居住的地方,不壓榨民眾所依賴生存的資源。只有不壓迫民眾所依賴生存發(fā)展的地方和資源,才不會遭受到民眾的厭惡反噬。因此得道的人保持自知之明但不表現(xiàn)自己,自我愛惜但不認為自己尊貴,所以要去除自見和自貴,保留自知和自愛。

第38章:勇于敢者則殺,勇于不敢者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戰(zhàn)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敢為、不畏死亡的人容易被傷害,勇于不敢為、克制自我不沖動的人容易存活,這兩種情況有好也有不好。上天所厭惡的,誰知道具體有什么原因呢?天所擁有的道,不需要戰(zhàn)斗也可以輕易獲得勝利,不需要言語也能很好的給予回應(yīng),不需要召喚事物也會自己歸附,從容坦然卻善于謀略,天道的法則無處不在,表面稀疏實際卻沒有出現(xiàn)任何遺漏。

第39章: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恒畏死,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則恒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如果民眾一直保持不怕死亡的狀態(tài),用殺害來威脅民眾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民眾一直保持害怕死亡的狀態(tài),對于為非作歹者,我將直接進行處決,誰還敢為非作歹呢?如果民眾一直保持一定害怕死亡的狀態(tài),那么就應(yīng)該設(shè)置會有專職管理處決的行刑者。如果代替行刑者執(zhí)行處決,就相當于代替工匠砍伐樹木。代替工匠砍伐樹木的人,很少有不傷害到自己的手的。

第40章:民之饑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饑。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為也,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民眾之所以饑餓,是因為上交的糧食稅太多了,所以饑餓。百姓之所以治理不好,是因為管理者約束干預(yù)得太多了,所以治理不好。民眾之所以輕易死亡,是因為民眾過于追求生存,所以輕易死亡。唯有不為了生存而生存的人,才是真正的珍惜生命。

第41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者,生之徒也。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梗。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人在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纖弱的,在死亡之后尸體就會變得僵硬。萬物花草樹木在存活的時候也是柔韌清脆的,在死亡之后也變得枯萎干燥。所以說:堅硬的事物,屬于沒有生命的一類;柔軟纖弱和微小細膩的事物,屬于有生命的一類。因此如果武力強硬不知變通就不會獲得勝利,樹木堅硬不會彎曲就會容易斷裂。所以堅固強硬處于劣勢,柔弱微細處于優(yōu)勢。

第42章: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取奉于天者?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天下所遵從的道,就像拉弓射箭的人一樣。拉得高了需要放低一些,拉的低了需要抬高一些,拉得過了就放松一些,拉得輕了就用力一些。所以上天所遵從的道,多余出來的要減少,不足的要進行補充。人們所實際執(zhí)行的道則不同,不足的要減少,多余出來的還要進行補充。誰能做到把自身多余的部分取出奉獻于天道呢?只有得道的人嗎?所以得道的人有所作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功成名就卻不居功。因此,得道的人不愿意展現(xiàn)自己的賢能。

第43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詳,是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用于攻堅的強大物體沒有可以戰(zhàn)勝水的,因為水是沒有事物可以替代的呀。水可以戰(zhàn)勝剛強,柔弱可以戰(zhàn)勝強大,天下沒有人知道,更不用說執(zhí)行了。因此得道的人說:能承受城邦的屈辱不堪,是城邦的君主,能承受城邦的災(zāi)禍和災(zāi)難,是天下的王者。正向的言語好像所表達的意思是反著的。

第44章: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責于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恒與善人。

調(diào)解了大的恩怨糾紛,一定會存在殘留的恩怨糾紛,怎么可以稱之為善呢?所以得道的人在掌管借據(jù)時遵從借債人的還款意愿,而不會主動索取。因此有德的人,如遵從他人的還款意愿的借據(jù)的管理者,而無德的人,如強制索取稅務(wù)或債務(wù)的管理者。天道不會對任何人親近偏愛,一直伴隨著有德之人。

《帛書老子》 原文+譯文(共81章)馬王堆甲本修訂校正版

注:本版本內(nèi)容依據(jù)《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校正修訂,斷句根據(jù)傳世版本以及參考其他相關(guān)版本綜合后斷句,或有不足之處,需結(jié)合個人理解參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