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wǎng)上看到一個帖子,帖主自己家境一般,但她有個朋友,家境比較差,屬于有上頓沒下頓的狀況。 于是,帖主平時去超市,常常會買兩份零食,分這個朋友一份。 時間久了,朋友便開啟了大蹭特蹭的模式,化妝品、日用品蹭帖主的,一起吃飯時,也常常和帖主吃同一份。 相處了一段時間后,這樣的“雙人開銷”讓帖主明顯感到生活費告急,有時帖主甚至開始壓抑自己的正常消費需求,比如吃飯時只敢點素菜…… 于是,帖主上網(wǎng)發(fā)問:該不該和家境差的朋友絕交? 網(wǎng)友大多還是清醒的,在評論區(qū)一針見血地道出了問題的本質: “這跟家境好不好沒直接關系,但跟人品有關。家境不錯的人也有愛占別人便宜的,家境一般的也有對朋友大方的,這是家教的分別?!?/span> “不是窮朋友不能交,而是你這個朋友不能交。占便宜不分貧窮,是個人品質?!?/span> “她的表現(xiàn)不是家境不好,是人品不好,不要繼續(xù)了,她不會記得你的好,也沒把你當朋友?!?/span> 這個看似簡單的求助帖,折射出一個普遍存在的人際矛盾:一方出于善意付出,另一方卻把這種善意當成了理所當然。 生活中,類似帖主朋友這樣的人很多: 比如,那個總說“忘帶錢包”的室友; 比如,那個每次聚餐都“剛好沒錢”的同事; 比如,那個把你的幫助當作義務的“朋友”。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把別人的善良當作取之不盡的資源。 就像帖主的朋友,可能早已忘記:那些遞過來的零食,是別人從自己的生活費里省出來的;那些借用的化妝品,本該是自己想辦法解決的日常開銷;那些遷就的素菜,是別人放棄的美食享受。 然而,一旦善良被當作理所當然,再溫暖的關系也會變得冰冷。 看過一個比喻,說善意就跟促銷贈品一樣,數(shù)量有限,時間有限,送完即止。 但有些人就不一樣,他們拿到贈品后,不僅不珍惜,還天天跑去客服那投訴:“你們怎么不再送點?” 曾經(jīng)在某論壇看到一個網(wǎng)友發(fā)的熱帖,帖子是一個關于“農(nóng)夫與蛇”的故事。 網(wǎng)友親戚家孩子來城里讀大學,父母希望網(wǎng)友能夠收留孩子,讓孩子在網(wǎng)友家借住一段時間,網(wǎng)友答應了。 考慮到孩子家境困難,網(wǎng)友不僅免費提供食宿,還經(jīng)常給他買衣服、文具,甚至周末帶他出去改善伙食。 起初,孩子表現(xiàn)得還算禮貌懂事,但三個月后問題開始顯現(xiàn): 孩子常常未經(jīng)允許使用網(wǎng)友的高檔護膚品、把書房珍藏的絕版書借給同學導致破損。 最過分的是臨走那天,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價值1.2萬的單反相機不翼而飛。 質問之下,這個大學生竟理直氣壯地說:"姑姑你家這么有錢,相機放著也是落灰,我攝影課正好需要器材。再說你們平時對我這么好,送我這個也不過分吧?" 更令人心寒的是,當網(wǎng)友堅持要回相機時,親戚打來電話指責:"孩子拿你個舊相機怎么了?當初要不是我們幫你介紹工作,你能有今天?" 這個故事最諷刺的地方在于,網(wǎng)友后來得知,這個所謂的"貧困生"其實每月有2000元生活費,卻把錢都花在了游戲充值和新款手機上。 帖子最后,網(wǎng)友無奈寫道:"我終于明白什么叫'升米恩斗米仇',有些人會把你的善良當作軟弱,把你的幫助當作理所當然,最后連基本的感恩都變成了奢侈。" 當善意沒有了底線,就會培養(yǎng)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他們一旦發(fā)現(xiàn)別人愿意幫自己,就開始不斷加碼,索取無度。 然而,健康的人際關系需要保持"情感賬戶"的收支平衡。長期單向支取的情誼,終將面臨"情感破產(chǎn)"。 健康的關系都遵循一個原則:把別人的付出當作饋贈,而非義務。 曾經(jīng)看過一位教育博主分享的故事。 博主的大學室友來自偏遠農(nóng)村,家里還有兩個弟弟要讀書,每個月生活費只有800元。 博主看她經(jīng)常吃泡面度日,便主動提出借錢給她改善生活。 沒想到這位室友堅持要用筆記本詳細記錄每一筆借款: “3月15日借200元買教材,4月2日借150元交班費……” 連5塊錢的公交費都要清清楚楚記下來。 畢業(yè)后,室友去了偏遠山區(qū)支教,月薪只有2800元,卻堅持每月雷打不動還500元給博主,有時候還會多還50元當作利息。 最讓人觸動的是,兩年后當她終于還清最后一筆錢時,特意從支教的山村寄來一箱土特產(chǎn),里面附著一張字跡工整的紙條: "這箱野山菌不值什么錢,但都是我和學生們親手采的。謝謝你當年沒有用'不用還'這三個字傷害我的自尊,你的尊重比金錢更珍貴。" 博主在故事結尾寫道:"現(xiàn)在這位室友已經(jīng)考回北京讀研,我們成了真正的摯友。這段經(jīng)歷讓我明白,真正的善良不是施舍,而是給予對方尊嚴的方式。" 博主的故事讓我明白,這世上最珍貴的善良,是那些看得見、懂得感恩、不會透支的善意。 對于那些索取無度、配不上你善良的人,拒絕就是最好的回饋。 你可以設立明確的邊界,直言不諱: “我的生活費也不寬裕,以后我們還是AA吧?!?/span> “這個化妝品我也常用,要不我推薦你一個平價替代品?” 作家三毛曾說:"朋友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 所有長久的關系,都需要雙方用心經(jīng)營。 那個總在索取的朋友可能沒意識到:每一次理所當然的接受,都是在透支別人的善意;每一次毫無負擔的索取,都在加速關系的破裂。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有義務為另一個成年人的生活買單。 善良很貴,請別讓它變得廉價。 你可以接受幫助,但不能把它當成習慣;你可以付出善意,但別讓它變成負擔。 *作者簡介:飛白,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個人公號“飛小白有話說”(ID:feixiaobai2018),用最正的三觀,分享走心的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