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學習王羲之行書時,一般會選擇《蘭亭序》《圣教序》《半截碑》和其他書信手札來臨摹,但它們各自有缺點。《蘭亭序》真?zhèn)坞y辨,而且書寫時情感超過了筆墨,因此不適合初學?!妒ソ绦颉纺】躺鲜瘯r,行書入碑技巧尚不成熟,因此字與字的呼應、章法上存在不足。 ![]() 《半截碑》內容不完整且缺損嚴重,而其他書信手札用筆過于灑脫、字數寥寥,也不適合作為“日課”臨摹。綜合而言,最適合我們臨摹的王羲之法帖,要滿足三個要求:其一是來歷清晰、字跡真實可信;其二,內容完整、字數多,能滿足長期練習;其三,筆路要清晰、細節(jié)要完整。 ![]() 能同時滿足這些要求的只有一部作品,它就是《唐新集王羲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此作完成于唐大和六年(832年),由唐文宗李昂敕令集成,大書法家柳公權參與編纂,完成后由邵建鐫刻在石頭上,并立于長安興唐寺?。后來原石不存,所幸有拓本傳世。 ![]() 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件唐拓王羲之行書,珍貴性不言而喻。唐代拓本筆畫更加渾實有力,點畫之中的顆粒感也更豐富。此作是根據宮內所藏真跡,以及參考《圣教序》《半截碑》編纂而成,當時行書寫碑技藝已然成熟。字與字之間的呼應,整體的氣息都非常連貫,筆法、結字、章法、韻致無可挑剔,全卷更是超過5000字,價值比《圣教序》高出十倍。 ![]() 此作還有一珍貴之處,那就是內容上將《金剛經》傳世六個譯本進行了刪節(jié)纂集,世稱“七譯本”?,而且這部經文的前面有楊承和的序言,后面列有柳公權等人的贊語。后人將唐拓本進行了精裱,分為上下冊。 ![]() 上冊30開,下冊22開,每半開縱26.5厘米,橫15厘米,每行10字,字徑大小約3厘米。明代書法家陳繼儒盛贊此作:“文皇《圣教序》千余言,懷仁集右軍書未免湊合。若《金剛》梵字無多,不必假借,其為逸少真跡無疑矣!” ![]() 這部作品中處處可見王羲之行書的核心技巧,比如順鋒起筆、裹鋒而行、絞轉連帶、內擫、縱勢、欹側等,細心臨摹,便可學到純正的王氏筆法。此作遞藏有序,原為寶墨齋王英孫舊藏,后歸朱翼盦先生所有并手為題簽,先后五次題跋于冊之首尾,如今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 縱覽全卷,一字未損,拓墨黝然深厚,字口如新,即使是末尾字徑僅1厘米的小楷書亦筆筆清晰,值得畢生臨摹學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