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智,要遠比所謂的智商、聰明重要得多。 興趣、觀念、感知力、自我管理能力、信仰、愿力,這些要素隨便拿一個出來,都遠比所謂的聰明要重要得多,而這些可以統(tǒng)稱為“心智”。 歸根到底,這個社會(包括財富、地位等),并不屬于聰明人,而是屬于有信仰、有情懷的人,“心智”強悍的那一批人。 如果你發(fā)現(xiàn)一個人: 內心安定有靜氣;社交話少,常常獨來獨往;自律又堅持;喝酒從來沒有醉過…… 那這個人很可能就擁有過人的心智,這也是我定義中真正聰明的人。 曾國藩背書,很多遍都背不出來,馬云復讀三年,也只上了個杭州師范…… 但這些并不妨礙他們是真正聰明的人,或者最終進化成真正聰明的人。 一直在構建自己的系統(tǒng) 同等智商和生存環(huán)境的兩個人,A有構建思維框架的意識和動力,B沒有。 10年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A已經構建了一個龐大精深的思維體系,而B還是和10年前一樣。 有些人終生都在構建、更新、完善自己的認知體系和思維框架,并樂此不疲。 因為透徹理解底層原理,所以“偏見”相對更少。 話少、說話慢半拍,因為他們正在為要說的內容構建思維模型。 重視自己的感覺 巴菲特說,小時候他父親給過他一個很重要的建議:尊重你的感覺。 興趣背后是感覺,感覺背后真實,只有真實的東西才能生長,假的東西沒法生長,這也是高手之所以成為高手的原因,也普通人之所以成為不了高手的原因。 感知力,是真正聰明的人區(qū)別于普通人的另一個核心。 普通人是“單核系統(tǒng)”,要么理性,要么感性(情緒化)。 而真正聰明的人是“雙核系統(tǒng)”,用感覺以定向,用邏輯理性來校驗。 和人溝通,大部分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和頻道上,對對方說的話漠不關心,大家本質上是各說各的。 而真正聰明的人,則會感知對方的頻道,然后調整自己的頻率來和對方溝通。 因為經常用“感覺”,而不僅僅是“頭腦”,所以這些人內心往往有更豐富的感覺和“詩意”。 面對痛苦和困難(比如失戀、失業(yè)),內心“詩意”不足的人,苦就是實實在在沒有任何慰藉的苦,很容易一蹶不振,長期生活在黑白世界。 而“真正聰明的人”則能從中品味到一些美好和色彩,進而化悲痛為力量,快速切換到自己一貫的彩色世界。 有思想的人總是孤獨的。 越是聰明人,越不喜歡和那些沉浸在表面話題、只會抒發(fā)情緒的人交流。 相比之下,獨處、和有見識的人交流,他們更容易產生“愉悅感”。 所以,這些人往往獨來獨往,顯得不怎么合群。 普通人喜歡往熱鬧的地方湊,把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安放在亂糟糟的外部世界。 這些人則會把注意力和大腦的控制權,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進而把生存、事業(yè)、命運的主動權,一點點掌握在自己手里面。 早起、跑步、做計劃、復盤,克制欲望……看起來很自虐,其實是在修行,并且樂在其中。 當普通人還在信息碎片里狗刨,這些人早已潛入深海捕魚。 《光哥認知圈》,專注修煉兩大內核:認知結構+強大心態(tài) 關注我,這是一個持續(xù)給你帶來力量,助你持續(xù)成事的公眾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