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應拳姚志賢武耀紐約時代廣場》對聯(lián)五副 (作者:李武) 第一副、 上聯(lián):精研妙應,一招一式,皆蘊含中華武道至理,從歲月深處走來,歷經(jīng)風雨洗禮。 ![]() 第二副、 上聯(lián):妙應拳法,淵源久長,融匯南少林精華,借紐約展播東風,聲名遠揚四海。 ![]() 第三副、 上聯(lián):拳出妙應,在紐約屏幕,憑借精湛技藝,展示東方武術(shù)絕技,吸引目光無數(shù)。 ![]() 第四副、 上聯(lián):姚師志賢,拳法行云流水,一招一式,剛?cè)岵g,盡顯深厚功夫底蘊,于紐約街頭,引得眾人驚嘆。 ![]() 第五副、 上聯(lián):賢師賢燦,德藝雙馨傾囊授,矢志傳承武道,育就姚志賢。寒來暑往,于拳場一方天地,精研拳法腿功,一招一式,樁樁凝心血,汗水浸濕衣衫無數(shù),終得技藝爐火純青。 ![]() 姚志賢經(jīng)非遺申報已被北京炎黃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作為非遺人才入庫中國非遺記錄工程非遺人才庫非遺傳承人數(shù)據(jù)庫;師承南少林妙應拳傳人釋賢燦、三十六寶拳方玉榮、佛祖拳鄭金賢等南北各派隱士高手,釋賢燦曾參與拍攝14集電視劇《南少林》(此劇由歷任福建省武術(shù)協(xié)會副主席、莆田南少林研究會會長林德榮任制片人和總策劃),賢燦在片中扮演方丈并指導武術(shù)。 ![]() 姚志賢歷任莆田學院體育學院武術(shù)客座教授兼顧問;莆田市武術(shù)協(xié)會名譽會長;莆田市武術(shù)協(xié)會南北派武術(shù)中心總教練。 ![]() 姚志賢編著的《莆田民間武術(shù)》《南少林拳械武醫(yī)匯宗》《南少林真?zhèn)魑涔γ伢拧贰赌媳迸晌湫g(shù)拳醫(yī)散打》《少林武當峨眉武醫(yī)實戰(zhàn)》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及多家出版社出版;應邀到泰國、俄羅斯等國家進行武術(shù)交流比賽獲金牌;撰寫武術(shù)文章被《少林與太極》《武當》《武術(shù)家》武術(shù)雜志錄用刊登。 ![]() 備注:妙應禪師(820—898年)即黃妙應(820—898年),俗名黃文矩,黃巷(今福建莆田市涵江國歡鎮(zhèn)黃霞村)人。出家后,法名涅槃、辟支、圓智、慧日,著有《博山篇》,唐末著名高僧,人稱伏虎祖師。妙應禪師創(chuàng)建“石室?guī)r精舍”(又名“伏虎巖”,即今筱塘巖)。其后隱居于靈云巖和紫霄巖重修二巖。乾符年間駐錫靈云巖,創(chuàng)建山寺。還在崇福里礪山興建梵林庵。妙應禪師在囊山創(chuàng)建延福院,禧宗皇帝賜匾,改名為囊山慈壽禪寺,俗稱囊山寺。 拳禪合一是修習少林功夫的最高境界,在少林武學的發(fā)展歷程中,武學與禪宗思想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囊山寺自唐朝伏虎祖師妙應(黃妙應)開創(chuàng)以來,一直是佛教曹洞禪宗的古道場。妙應祖師不僅在武學上有非凡造詣,其胞弟本寂更是佛教曹洞禪宗的創(chuàng)始人。曹洞禪宗強調(diào)“即事而真”,注重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領(lǐng)悟佛性,這種理念也深刻影響了囊山寺武學的發(fā)展,為其注入了深厚的禪意。 妙應禪師與虎的淵源也頗為傳奇。一日,妙應禪師在山林間行走,突然遭遇一只猛虎。常人見此情景,早已嚇得癱倒在地,妙應禪師卻鎮(zhèn)定自若。猛虎張牙舞爪地撲來,妙應禪師不退反進,一個箭步上前,竟一把抓住了虎的尾巴,猛虎拼命掙扎,卻無法脫身。緊接著,妙應禪師舉起手中竹杖,擊打老虎身上穴位,挑刺其經(jīng)絡,幾下之后,猛虎便失去了反抗之力,乖乖趴在地上。妙應禪師將竹杖擲插入地,竹杖入土,竟發(fā)出如金屬撞擊般的聲音,令人稱奇。 妙應禪師不僅武功高強,還精通禪醫(yī)之術(shù)。曾有五百僧染疾,痛苦不堪。妙應禪師聽聞后,趕來相助。他手持竹杖,在眾僧之間穿梭,以竹杖點穴,為眾僧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和氣血。說來神奇,在妙應禪師的醫(yī)治下,眾僧的病情逐漸好轉(zhuǎn),身體也慢慢康復。莆田國歡寺和囊山寺妙應伏虎祖師,實乃一位禪拳、禪醫(yī)雙修的開悟高僧。 妙應禪師與擅長南少林武功的智廣禪師也有著一段佳話。仙游九座寺南少林智廣禪師俗家姓陳,出生于公元807年,比妙應大13歲,18歲出家,后到禪宗祖庭嵩山少林寺學武參禪。唐武宗滅佛時,智廣回到閩中,住錫仙游鳳山九座寺。一日,妙應與智廣在九座寺喝茶聊天,忽然聽到寺內(nèi)傳來兵器相擊的聲音。智廣告知妙應,是寺僧們正在練武。兩人由此相談甚歡,探討武學與禪機,所謂志同道合、英雄結(jié)識英雄,妙應禪師與智廣禪師的往來,也為南少林武學的交流與發(fā)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追溯妙應拳的歷史,其根源可回溯至清代。彼時,莆田囊山寺來了一位武僧,人稱桂林禪師。他本是南少林寺游方武僧,云游四方,遍訪名師,積累了深厚的武學造詣。落腳囊山寺后,他一邊潛心修行,一邊教拳授藝。在福建莆田方言里,“桂” 與“繼” 發(fā)音雷同,因而也有人稱他為繼林禪師。桂林禪師在囊山寺時,將妙應禪師流傳在民間的伏虎武術(shù)散招(唐代妙應禪師伏虎拳功因年代久遠體系已失傳,僅存部分伏虎招式)與南少林多派武技巧妙融合,經(jīng)過不斷地鉆研與實踐,演變出了一套獨特的拳法—— 三叉拳。他的弟子們也將這門由桂林禪師所傳的三叉拳,稱作桂林拳(繼林拳) 。為紀念囊山寺開山祖師妙應禪師(伏虎祖師黃妙應)及他流傳民間的伏虎拳散招,桂林禪師將這門三叉拳(桂林拳或繼林拳),亦名為妙應拳或妙應三叉拳。從此,妙應拳在南少林的武學體系中生根發(fā)芽,傳承不息,其拳法中也蘊含著曹洞禪宗的“拳禪合一” 思想,一招一式皆有禪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