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歷史名縣:禹州(夏邑、陽翟、潁川)

 zqbxi 2025-04-04 發(fā)布于江西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緣的中心城市,屬許昌市管轄,地處伏牛山余脈與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潁河自西至東橫貫全境。禹州市被譽(yù)為華夏第一都,以鈞瓷文化、大禹文化、中醫(yī)藥文化著稱。禹州市社會經(jīng)濟(jì)快速發(fā)展,位列全國各項綜合實力百強(qiáng)。禹州市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6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40余處。境內(nèi)各類古建筑群26處,官宦墓葬300余處,帝王陵墓7處,大型寺廟宮觀8座,小型古跡景點763處。

歷史沿革

        舜時期,禹在此受封為夏伯。禹的兒子啟又于此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并大饗諸侯于鈞臺,舉行開國典禮?!端?jīng)注》載:"河南陽翟縣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為夏國"?!吨駮o(jì)年》載:"夏禹之子夏啟,即位夏邑,大享諸侯于鈞臺,諸侯從之"。帝相失國后,少康中興,也由夏眾滅浞,奉少康歸于夏邑,諸侯始聞之,立為天子,而都于此。故在史籍中,早期多稱禹州為夏邑。

       商朝置歷國。西周以此地為歷邑。禹州在春秋時,為鄭國別都櫟邑。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稱狄人)入據(jù)櫟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陽,改稱陽翟(音狄)。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韓景侯虔將韓國國都自平陽遷至陽翟。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韓滅掉鄭,遂遷都鄭(今新鄭市)。五年之后,在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韓懿侯將國都復(fù)遷陽翟。

       潁川,郡名,秦王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轄境相當(dāng)今河南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其后治所屢有遷移,轄境漸小,最大時管轄至今駐馬店地區(qū)。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使內(nèi)史騰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潁川郡,郡治首府設(shè)在陽翟。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項梁立韓公子成為韓王,仍置都于陽翟。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立故韓王信為韓王,置都陽翟。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徙韓王信于太原,復(fù)以韓國之地為潁川郡,郡治首府設(shè)在陽翟,領(lǐng)縣二十(陽翟、昆陽、潁陽、定陵、長社、新汲、襄城、郾城、郟縣、舞陽、潁陽、高、許、鄢陵、臨潁、父城、成安、周承休、陽城、綸城)。

南城門

       新莽時期,王莽復(fù)古改制,在天鳳年間(公元9--14年),將潁川改為左隊郡。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左隊郡為潁川郡,治所仍置陽翟,領(lǐng)縣十八。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分治,陽翟屬魏。禹州,簡稱郡,古稱陽翟、周俊、潁川,又稱夏都、杜軍、杜堯。

      西晉時期屬司州部河南郡。東晉十六國時,陽翟曾先后屬東晉(改陽翟縣為陽翟郡)、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后秦等政權(quán)。南北朝初,陽翟屬南朝宋,歸豫州,潁川郡寄治睢陽,領(lǐng)陽翟。北魏孝昌二年(526年),陽翟分為陽翟、陽城兩郡。東魏興和元年(539年),原陽翟縣劃為陽翟、黃臺(今郭連鎮(zhèn)黃臺村)兩縣,均屬陽翟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陽翟郡,以陽翟屬襄城郡,隸汝州。大業(yè)元年(605年)黃臺縣并入陽翟縣,隸屬豫州部襄城郡管轄。唐武德三年(620年),析陽城、嵩陽、陽翟各一部,置康城縣。貞觀三年(629年),廢康城縣,并入陽翟縣。北宋時陽翟縣屬京西北路潁昌府。靖康元年(1126年)后,陽翟縣歸金管轄。

       在金代偽齊劉豫統(tǒng)治時期,在陽翟縣設(shè)潁川郡。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改軍為州,稱潁順州。陽翟縣仍為其附郭。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州有古"鈞臺"遺跡,改潁順州為鈞州。轄陽翟、新鄭二縣和一個郭店鎮(zhèn)。

       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鈞州改領(lǐng)陽翟、新鄭、密縣3縣。明洪武初年,撤銷陽翟縣制并入鈞州州治(沿用1700余年的陽翟縣名,至此告終),仍轄密縣、新鄭二縣。

       明神宗萬歷三年(1575年),為避神宗朱翊鈞名諱,改鈞州為禹州。闖王李自成曾一度將禹州改為均平府。

      清初沿襲明制,清初仍改為禹州,屬開封府,至雍正二年(1724)升禹州為直隸州,十二年降為散州,乾隆六年(1741)復(fù)隸屬開封府。

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元年1913年3月1日,廢府存縣改禹州為禹縣,隸豫東道。1914年6月2日,改隸開封道。1932年9月27日,改屬河南第一行政督察區(qū)。1946年河南又劃成12個區(qū),禹縣屬第一區(qū)。另,民國十七年(1928年)析登封縣(今登封市)、禹縣(今河南省禹州市)置民治縣,治白沙(今禹州市花石鎮(zhèn)白沙)。取資產(chǎn)階級"民享、民有、民治"的主張中"民治"一詞命名。1931年撤銷,其地復(fù)歸登封縣、禹縣。1945年以后,共產(chǎn)黨曾分別在禹縣、郟縣交界設(shè)禹郟縣;在城北扒村一帶設(shè)禹北縣;在禹縣、密縣和新鄭交界設(shè)密禹新中心縣;1948年在許昌、禹縣交界設(shè)許西縣。存在時間較短,多未形成真正的建置和轄區(qū)。

       中華人民共和國仍設(shè)禹縣,先后隸屬河南省許昌專署和許昌市。1988年6月25日,國務(wù)院批準(zhǔn)撤銷禹縣設(shè)立禹州市,為省直轄縣級市,計劃單列。

行政區(qū)劃

       21世紀(jì)初,禹州市轄潁川、夏都、韓城、鈞臺4個建制街道;神垕、方山、順店、無梁、鴻暢、梁北、古城、火龍、文殊、鳩山、褚河、郭連、范坡、朱閣、淺井、萇莊、張得、方崗、花石19個鎮(zhèn);小呂、磨街、山貨3個鄉(xiāng)。

地理環(huán)境

禹州位置(陽翟)

位置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處伏牛山脈與豫東平原過渡帶,在東經(jīng)113°03′-113°39′和北緯33°59′-34°24′之間。總面積1461平方公里。東接許昌、長葛,北靠新鄭、新密,西北鄰登封,西及南部連汝州、郟縣、襄城縣。


地勢

禹州整個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以橫貫西北、東南的潁河為界,構(gòu)成北(具茨)、南(箕山)兩大山系,環(huán)抱潁川平原。

山脈

        禹州市的山均屬伏牛山余脈。禹州市有大小山峰913座,分屬具茨山脈和箕山山脈。據(jù)《禹州市地名志》記載,禹州市的山均屬伏牛山余脈,以潁河為界,分為南北二支,共有大小山峰913座,較為著名的約有200座。

       伏牛山,是中國河南省西南部山脈。東南與南陽的桐柏山相接,為秦嶺東段的支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400公里,為淮河與漢江的分水嶺。海拔1,000米左右,三大主峰分別為雞角尖、玉皇頂、老君山,其中雞角尖的海拔2222.5米,是伏牛山最高峰。伏牛山是著名暴雨區(qū)。1975年8月上旬河南泌陽縣林莊最大日降水量1,005毫米,方城縣郭村最大日降水量999毫米。《伏牛山》-- (唐)薛能   虎蹲峰狀屈名牛,落日連村好望秋。不為時危耕不得,一黎風(fēng)雨便歸休。《適》-- (唐)宋之問   晨登歇馬嶺,遙望伏牛山。孤出群峰首,熊熊元氣間。太和亦崔嵬,石扇橫閃倏。細(xì)岑互攢倚,浮巘競奔蹙。白云遙入懷,青靄近可掬。徒尋靈異跡,周顧愜心目。晨拂鳥路行,暮投人煙宿。粳稻遠(yuǎn)彌秀,栗芋秋新熟。石髓非一巖,藥苗乃萬族。間關(guān)踏云雨,繚繞緣水木。西見商山芝,南到楚鄉(xiāng)竹。楚竹幽且深,半雜楓香林。浩歌清潭曲,寄爾桃源心。

       秦朝的時候,我國人多地少,有的地方只好在石板上堆土種莊稼,收獲的糧食遠(yuǎn)遠(yuǎn)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許多窮人經(jīng)常忍饑挨餓。而官府不是抓丁,就是搜刮錢糧,百姓沒有活路,到處都是造反的人。朝中一個奸臣想出了一個歪主意上朝奏道:"皇上,世上人多容易生是非,不如多殺些刁民。人少了,糧食就夠吃了,百姓就不造反了。"

      秦始皇聽了,覺得有理,就派人鑄了頭萬斤鐵牛,讓官兵們把鐵牛拉到百姓家,并規(guī)定:鐵牛推到誰家,限三天推到別家去,推不走就殺掉全家!這萬斤鐵牛成了吃人獸,推到哪那兒,哪兒的老百姓就哭聲一片。有一天,萬斤鐵牛推到了河南省一寡婦家門口。寡婦抱個沒滿月的娃娃,望著那頭吃人獸,眼看到了三天期限,只好哭天抹淚。正哭哩,感覺有人拍了她一下:"別哭了,我給你指條活路吧。"寡婦抬頭一看,是個白胡子老頭兒,趕忙跪地下磕起頭來。白胡子老頭兒亮出一樣?xùn)|西,亮晶晶的像根繡花針。他對著繡花針吹了口氣,說聲:"變!"眨眼間,繡花針變成了一根鞭子。老頭兒說:"這叫趕山鞭,是件寶物。到了今天晚上三更天,你拿著它,對著鐵牛打三下,保你母子平安。"說完,金光一閃,老頭兒不見了。到了夜里三更,寡婦悄悄地起來,拿起趕山鞭,對著鐵牛身上就打。咦,萬斤鐵牛真地晃起來了!寡婦又喜又驚,把眼一閉,啪!啪!又是兩下,鐵牛先是一陣抖動,接著一搖三晃,越走越快。

朝陽門

       由于用勁太大,趕山鞭都戳到牛屁股里了!鐵牛走著晃著,趕山鞭左右甩著,一直等到趕山鞭甩掉了,鐵牛才慢慢停著不動了。第二天,官兵們發(fā)現(xiàn)鐵牛不見了,就來逼著問寡婦。寡婦把白胡子老頭兒的事兒,一五一十地說了。官兵們一聽有寶貝,趕緊去追。找著了趕山鞭,又趕緊獻(xiàn)給秦始皇。秦始皇得著趕山鞭,急忙去趕萬斤鐵牛,誰知道無論怎么揮鞭,鐵牛只是紋絲不動??吹竭@種情況,秦始皇心里不禁有些發(fā)毛,心想:"這也許是上天在警示我?"從此以后,秦始皇再也不敢用萬斤鐵??託⒗习傩樟?。他拿著趕山鞭,把陸地上許多大山趕進(jìn)了大海,填海造田,也算干了件好事。從此,萬斤鐵牛就留到了河南,天長日久,變成了八百里伏牛山。據(jù)說送趕山鞭的白胡子老頭兒,是天上的太上老君。見秦始皇殺人太多,為了搭救老百姓,才把寶物送到人間。

       另一個傳說是在嫦娥奔月之前,有一神人把她養(yǎng)的一頭黑牛帶進(jìn)了天宮,被王母娘娘派往蟠桃園耕地。有一次,嫦娥去天宮借牛耕地,王母娘娘不同意。黑牛便悄悄地銜著嫦娥的衣帶來到月宮。王母娘娘知道后大怒,將黑牛打入東海受罰。善良的嫦娥派蟾蜍把黑牛搭救出海。王母娘娘又派天將去捉拿黑牛,黑牛一頭扎進(jìn)地穴躲了起來,被兇惡的天將封死在里面。黑牛運(yùn)功變成了巨大的神牛,但是,始終沒能撐破地皮鉆出來。從此,平地便隆起了八百里伏牛山。 這里曾經(jīng)有個具有數(shù)百年歷史鐵牛廟,是后人祭祀所建。每年正月十八至二十二,充滿山村風(fēng)味的鐵牛廟會在此舉辦,搭臺唱戲、民俗表演使得十里八村的鄉(xiāng)親們都來此一聚??上鲜兰o(jì)70年代,鐵牛廟被毀,如今鐵牛廟重新被建立起來,2008年,嫦娥奔月神話被申報為南陽市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三峰山:位于禹州市區(qū)南偏西,在歷史上特別是史前時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活動區(qū)域。因三座山峰連綿而得名。主要景點有唐代畫圣吳道子墓。淇山山脈的東段,位于禹州城區(qū)西南十公里處,山不高,坡不陡,海拔大約200米,山脊平緩。在數(shù)不清崇山峻嶺的中國大地上,三峰山微不足道,不是佛教名山,不是道教名山,也沒有偉岸的身姿,也沒有秀麗的風(fēng)景,比起三山五岳來講,太平凡了。但是發(fā)生在公元1232年2月的一場戰(zhàn)役,卻讓三峰山載入史冊,聲名遠(yuǎn)播。1232年天寒地凍的季節(jié),在這里崛起于北方的蒙古帝國和統(tǒng)治這里的金國進(jìn)行了一場決定金國命運(yùn)的戰(zhàn)役,史稱三峰山之戰(zhàn)。三峰山之戰(zhàn),1232年是蒙古滅金的一個重大戰(zhàn)役。此役,蒙古軍以少勝多,取得重大勝利。金主力崩潰,再無力量復(fù)興,滅亡已成定局。三峰山之戰(zhàn),是蒙古滅金的一個重大戰(zhàn)役。1232年,蒙古軍拖雷部繞過金朝的軍事重鎮(zhèn)潼關(guān),越過秦嶺,出漢中盆地,迂回到南方,然后直奔汴京。金將完顏合達(dá)率主力 15萬前往攔截,雙方在三峰山(河南禹州西南)展開會戰(zhàn)。蒙古軍隊采取了疲勞金兵的戰(zhàn)術(shù)。蒙軍知道金兵急于突圍,就故意讓出一條路。當(dāng)金兵爭相逃跑之時,蒙軍伏兵四起,大敗金兵。完顏合達(dá)、完顏陳和尚率金軍殘部退至鈞州城內(nèi),旋即被蒙軍破城,合達(dá)被殺,陳和尚不欲無名地死于亂軍中,親自來到敵營,卻不肯投降而被殺。金軍最后的主力在此役潰敗,損失驍將多員,“兵不復(fù)振”,亡國已是不可避免了。

三峰山行(郝經(jīng))

朔方善為干腹兵,豈肯掠地還攻城?北王戰(zhàn)罷馬首回,十年大軍不南行。

西域既定殺李王,疾雷破柱關(guān)中驚。鷙鳥匿形深且蟠,汴梁不悟空椎冰。

小關(guān)幸勝未足多,舉朝刻日期中興。都人盡喜識者懼,俄聞繞出西南路。

突騎一夜過散關(guān),漢江便著皮船渡。襄陽有兵隔岸看,鄧州無人渾不顧。

縱入腹心將安歸?彼騎豈足當(dāng)吾步!脫兔一去不可及,卻兵洛澗苻堅誤。

日日鏖戰(zhàn)深且艱,我?guī)浺婷骋嚅e。短兵相擊數(shù)百里,孤窮轉(zhuǎn)斗甲盡殷。

直向虎穴探虎子,既入重地寧肯還?掃境盡至欲一賭,前后百匝相回環(huán)。

就中真人有天命,躍馬直上三峰山。黑風(fēng)吹沙河水竭,六合乾坤一片雪。

萬里投會卷土來,鐵水一池聲勢接。丞相舉鞭摔沾言,大事已去吾死節(jié)。

彥章雖難敵五王,并命入敵身與決。逆風(fēng)生塹人自戰(zhàn),冰滿刀頭凍槍折。

一敗涂地真可哀,鈞臺變作髑髏血。二十萬人皆死國,至今白骨生青苔。

壕塹已平不放箭,城門著炮猶自開。大臣壅蔽骨肉疏,事急又送曹王來。

至了不去誤國賊,向非汝南死社稷。欲為靖康不可得!

三峰山歌(乃賢)

       落日慘淡黃云低,懸崖古樹攢幽溪。三峰山頭獨長嘯,立馬四顧風(fēng)凄凄。溝邊老翁行傴僂,勸我停驂為君語。山前今日耕種場,誰識當(dāng)年戰(zhàn)爭苦。金原昔在貞佑間,邊塵四起民雕殘。燕京既失汴京破,區(qū)區(qū)恃此為河山。大元太子神且武,萬里長驅(qū)若風(fēng)雨。鏖兵大雪三將死,流血成河骨成堵。朱鸞應(yīng)瑞黃河清,金將亡,新鄉(xiāng)河清,鼓山鳳出,應(yīng)國朝開基之兆。圣人啟運(yùn)乾坤寧。當(dāng)時流離別鄉(xiāng)井,歸來白發(fā)歌承平。

        薈萃山:又名鄶對山,凌云山,灰堆山,薈翠山。薈萃山不屬于任何山脈,它是獨立存在的。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禹州市、新密市交界處,許昌市的正北方向約七十公里處,海拔約1000米,山頂有祖師爺廟。因與古鄶國國都正對而得名,為古鄶國、以及后來鄭國、韓國的軍事要地,有鄭韓長城綿延至東百尖山約十公里,附近有歷代修筑的古寨十余座。

       五坪村位于萇莊鄉(xiāng)西北,薈萃山南麓,西接登封,北鄰新密,綿延三市之交,橫亙遠(yuǎn)古寂寞。薈萃峰海拔792米,是禹州市北部山區(qū)最高峰,也是百里具茨山西起第一峰。這里山高林密,溝壑縱橫,群山拱托,諸峰競秀,古樹參天,植被茂盛,原始森林覆蓋率達(dá)80%以上,堪稱“天然氧吧”。村民們大部分仍居住在依山而建、背風(fēng)向陽、墻寬頂厚、冬暖夏涼的石砌建筑里,謂之“自然空調(diào)間”。這里山清水秀,風(fēng)和景明,層巒疊嶂,曲徑通幽,自然風(fēng)光與人文景觀俱佳,是人們旅游、登山、觀光、度假、享受自然、品味古今的絕佳勝地。

      五坪,原名“落雁坪”,因歷史上曾有南飛的大雁在此降落覓食而得名。這里四面環(huán)山,北鄰溝谷,空氣濕潤,氣候適宜。山底地勢平坦,土質(zhì)優(yōu)良;山澗堰灘有良田200多畝,土壤肥沃,旱澇保收,稱之為“山頂小平原”,故能誘使大雁在中原大旱、赤地千里的大遷徙中在這里棲息補(bǔ)充營養(yǎng)。明朝末年,呂氏族人自山西洪洞縣遷居至此。后因人們口耳誤傳,將“落雁坪”改名為“五雁坪”。解放后,隨著人口的逐漸增多,行政區(qū)域的不斷整合,在地名普查時,把周邊 的幾個小自然村也連在了一起,統(tǒng)一命名為“五坪村”,沿用至今。

       目前,全村共有住戶271戶,傳統(tǒng)石砌建筑就有190多家,總建筑面積26200平方米,且保存完整。

      張家地主莊園:位于五坪村張家溝自然村,張姓財主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現(xiàn)存主房9間,廂房9間,青石墻基,磚瓦結(jié)構(gòu),背靠大山,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通風(fēng)向陽,總面積900多平方米。該莊園選址巧妙,規(guī)模龐大,造型精美,建筑手法細(xì)膩,雕刻藝術(shù)華麗,在當(dāng)時的農(nóng)村堪稱建筑精品。

       呂家青石峒:位于五坪村東莊自然村,東、北各臨溝谷,地勢相對平緩。該老宅始修于清朝末年,呂姓族人所建?,F(xiàn)存主房4間,面積3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整座老宅全部用青一色條石砌成,加工精細(xì),端莊大方。

劉家老宅:坐落在五坪村劉家莊自然村?,F(xiàn)存主垌4間,坐北朝南,選址于直立性很強(qiáng)的高大土崖,鑿?fù)谕鳞矶?;東西各有廂房2間,青石墻體,紅磚漿券,峒頂呈拱形;院墻和大門全部用石頭壘成,建筑面積600多平方米,居住舒適,冬暖夏涼。該老宅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間,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

古井:位于凌云山寨西山腳下,已有130多年的歷史,是當(dāng)年附近幾個自然村的村民集體挖鑿而成。井深數(shù)丈,用石頭券成圓形,水質(zhì)甘甜,四季取用不盡,為解決當(dāng)?shù)厝诵笥盟龀隽司薮筘暙I(xiàn)。目前仍在使用。

古松柏:現(xiàn)生長在五坪村張家溝自然村,胸徑210厘米,樹大根深,枝繁葉茂,高大挺拔。甚為奇特的是:此樹的樹冠分為上下兩層,上部為松針,下部為柏葉,故稱“松柏樹”,被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神樹”,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橿樹:現(xiàn)生長在五坪村小石自然村,胸徑240厘米,樹身矮,樹冠大,枝繁葉茂,狀如大傘,遮天蔽日,夏天很多人都在此樹下乘涼。據(jù)傳為自然生長,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槐楝樹:現(xiàn)生長在五坪村劉家莊自然村,胸徑250厘米,樹身高大,枝葉茂盛,長勢喜人,果實可入藥。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凌云山:薈萃山主峰,為群峰拱托之峰,海拔792米,是禹州北部最高峰,也是百里具茨山西起第一峰。

       凌云山寨:位于凌云山頂,是用紅色大石壘成的圓形古寨。該山寨始建于明朝中期,山高坡陡,地勢險要,寨墻高大,極難攀登,據(jù)此守險,易守難攻,為古代兵家必爭之軍事要地。匪患盛行時期,數(shù)路土匪曾先后多次圍寨攻打,均未成功,為保護(hù)當(dāng)?shù)匕傩盏钠桨沧龀隽司薮筘暙I(xiàn)。寨體分為內(nèi)外兩層,外寨有80余畝,內(nèi)寨有10余畝,總面積達(dá)60000多平方米,現(xiàn)存石洞20余間,保存完好。寨墻用巨大的長石砌成,大的條石重逾千斤。山寨的東寨門上方,“凌云山”石刻赫然醒目,見證著昔日那段難忘的滄桑歲月。峰頂建有石碹戲房峒和祖師爺廟,廟內(nèi)敬有諸神,四季香火不斷,絡(luò)繹不絕的香客不辭勞苦到此虔誠叩拜,真誠乞求一方神靈護(hù)佑三縣百姓之平安。

允諧寨:位于薈萃山南麓,五坪小學(xué)背后,碑文記載為清道光年間由寨北張姓大戶倡導(dǎo)修建,用以防盜、避難、抵御匪冦、兵患之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石寨通體用青色條石和紅色長石混雜筑成,墻體厚實,高大堅固。南北皆有寨門,總面積1800余平方米。東北角的鎮(zhèn)寨基石是一塊10米見方的紅色天然巨石。寨內(nèi)四周修建有20多間石瑄峒,東北、西南兩角的寨墻上各設(shè)一個炮樓,并筑有防御工事。解放后至今,這里一直是五坪村村部的駐扎地。早些年,村里的大隊部、醫(yī)療室、代銷點、縫紉社、鐵匠鋪、學(xué)校等都設(shè)在這里,熱鬧非凡,曾一度成為五坪村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的活動中心。這在許昌市絕無僅有,在河南省恐怕也難多見。

祖師爺廟:坐落于凌云山頂?shù)牧柙粕秸瘍?nèi)。廟宇3間,磚木結(jié)構(gòu),石砌墻體,青瓦蓋頂。此廟建于明朝末期,占地500多平方米,內(nèi)敬祖師爺、祖師奶奶諸神。廟前香爐用紅石壘成方臺,別具一格。由于非常靈驗,附近善男信女到此求神拜藥者絡(luò)繹不絕,香火旺盛?,F(xiàn)保存完整。

打鐵手藝是農(nóng)村流行的最為原始的鍛造工藝,是五坪村幾百年來農(nóng)民打造農(nóng)具、修補(bǔ)鐵器的傳統(tǒng)技術(shù)。成品主要是生產(chǎn)、生活用的鐵具,有鐮刀、菜刀、鋤頭、鍋鏟、門插、門環(huán)、犁、耙等,鍛造出來的產(chǎn)品具有韌性較好,結(jié)實耐用的特點。鍛造手藝工藝復(fù)雜,選料精細(xì),技術(shù)含量高,打造一件產(chǎn)品包括選料、燒火、捶打、成型、淬火、打磨、制作等十幾道工序。給鐵料燒火也要掌握火候,火小夾生,不易捶打,火大難以成型。在鍛打過程中,必須找準(zhǔn)鐵錘落點,掄大錘的要與執(zhí)手錘者配合默契,通力合作,用力也要恰到好處。整個打鐵工序最為關(guān)鍵的就是淬火,這是打鐵工藝的精華部分,火候控制也要精準(zhǔn)把握。

       五旗山:史稱龍山,民稱大寺坡,位于禹州市西北23公里,為方山鎮(zhèn)和花石鄉(xiāng)的界山。奇石林木滿山,以桑果樹木為最,古垌穴多而深,狼蟲、虎、山猴、野牛、野山羊等野獸群結(jié)湖泉。至今仍有十幾座殘垣斷壁的古山寨遺址孤獨地矗立在一些山頭上,盡管這些古山寨面積大小不一,寨墻高低不等,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依山勢而建,防御匪患,且易守難攻。在這些古山寨中,最神奇的莫過于位于花石鄉(xiāng)的大寺坡寨了。

  大寺坡寨位于禹州市花石鎮(zhèn)馮家門村,大寺坡也叫五旗山,山頭上一座山寨古老而神奇,因此叫大寺坡寨。寨門前的路口中央,有一塊巨大的山石,當(dāng)?shù)厝私信Q凼?,大有一“石”?dāng)?shù)?,萬夫莫開之勢。繞過巨石,沿寨墻登上山頭,古山寨一覽無余。山寨西高東低,南北連接崇山峻嶺,一望無際;西部寨墻建在懸崖絕壁之巔,懸崖陡峭,高數(shù)百米,根本無法攀爬;東部寨墻依山勢而下,遠(yuǎn)離村莊,視野開闊,天晴時可直接看到禹州市區(qū),山坡上怪石嶙峋,十分難行。山寨設(shè)有北門和東南門,寨墻高約10米,寬約1.8米,長約4公里,由當(dāng)?shù)厣绞善龆伞?/p>

       民國初期,當(dāng)?shù)胤嘶紘?yán)重,群眾在經(jīng)界寺的遺址上建起了大寺坡寨,面積大約5.4公頃?!按笏缕抡瘡耐饷婵磁c其他山寨差不多,但走進(jìn)寨內(nèi)你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神奇的山寨?!?/p>

  大寺坡寨神奇之一在于寨內(nèi)泉水豐沛。寨內(nèi)有五眼井,分別是酸味、甜味、苦味、辣味和咸味,千百年來從不斷流。

       大寺坡寨神奇之二在于寨內(nèi)有土,可種糧種菜。在該寨的周圍,遍地巨石,樹木少生,極少有土。但在寨內(nèi)東部,地勢平緩,土地肥沃,既可種糧,又可種菜,而且四周泉水潺潺,即使不出寨,也可自足?! 〈笏缕抡衿嬷谟谡杏姓?。在大寺坡寨的西北角,還有一個小山寨,其圍墻比東面的大山寨更高、更寬,只在寨內(nèi)圍墻的中間留有一個寨門,寨門前后留有掩體,可攻可防。

具茨山脈:禹州市有大小山峰913座,分屬具茨山脈和箕山山脈。據(jù)《禹州市地名志》記載,禹州市的山均屬伏牛山余脈,以潁河為界,分為南北二支,共有大小山峰913座,較為著名的約有200座。潁河北岸諸山發(fā)脈于嵩山,由登封縣陽城山西來入禹,沿禹州北部逶迤東去,止于瑯城崗,統(tǒng)稱具茨山脈。

       箕山山脈:潁河南岸諸山,因發(fā)脈于登封市境內(nèi)的箕山而統(tǒng)稱箕山山脈,繞禹州市西南境,呈弧狀分布,長55公里,平均寬度14公里;綿亙花石、方山、鳩山、磨街、神垕、文殊、鴻暢、梁北、方崗等9個鄉(xiāng)鎮(zhèn),余峰散落在張得、小呂、范坡3個鄉(xiāng)鎮(zhèn)。

大鴻寨風(fēng)景區(qū)位于素有“夏都、瓷都、藥都”之稱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優(yōu)秀旅游城市——河南省禹州市西北邊陲鳩山鎮(zhèn)境內(nèi),景區(qū)面積36平方公里,屬伏牛山余脈嵩-箕山系,地質(zhì)地貌典型復(fù)雜,人文景觀星羅棋布,自然景觀美不勝收。

水系水文

       禹州市屬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境內(nèi)主要行洪溝河31條,承擔(dān)著轄區(qū)各鄉(xiāng)(鎮(zhèn)、辦)的行洪除澇任務(wù)。流域面積大于50km的河流15條,河流總長約324.2km,其中:流域面積超過3000km的有潁河,境內(nèi)河長約59.5km;流域面積200~3000km的河流有蘭河、肖河、呂梁江、石梁河等4條河流,累計境內(nèi)河長約71.0km;流域面積50~200km的河流有小泥河、高底河、紅河、白水河、扒村河、書堂河、龍?zhí)逗?、潘家河、涌泉河、小青河?0條河流,河道總長約193.7km。50km以下的溝河有16條,它們是:磨河、犢水溝、尚溝河、水磨河、秦北溝、梁北溝、禁溝、石柱河、鴻暢石板河、萇莊石板河、馬溝河、嚇?biāo)?、柳河溝、吳河、和山房溝、花園河。

周口古碼頭

潁  河

       潁河如一條銀練蜿蜒穿行于中原大地,攜千年風(fēng)霜,裹萬頃碧波,自登封奔涌而下,經(jīng)禹州、襄城、臨潁、周口和安徽潁上縣等地,直赴淮河懷抱。其水勢浩蕩,時而激越如雷霆破空,時而溫宛若玉帶拂塵。兩岸沃野平疇,稻菽翻浪;市鎮(zhèn)星羅棋布,人煙輻輳。

白沙水庫

       這條古老的河流,不僅是自然的血脈,更是文明的搖籃,承載著沿途各地的興衰榮辱,見證著中原大地的滄桑巨變。2024年10月至今,潁川行報道組一行先后赴潁河上游、中游、下游,對沿途地理風(fēng)貌、風(fēng)土人情進(jìn)行深入采訪,見證這條古老河流的入淮之旅。

潁河第一壩——禹州北關(guān)橡皮壩

        源頭至周口沙河入口處,長261千米,是潁河的上游。潁河有三源,均發(fā)源于河南省登封市北部、東西綿延60千米的嵩山南麓。三源中西者右潁,名為后河,是主源;中間中潁,名為太后廟河,又稱顧家河;東者左潁,名為少林河,也稱少陽河。嵩山古稱中岳,綿延于潁河源頭和黃河支流伊洛河之間,山勢挺拔巍峨,森林植被密布,人文古跡眾多,被列為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

      后河發(fā)源于嵩山西段當(dāng)陽山、萬安山之間的李家溝,這里古稱陽乾山潁谷。山有潁源廟,谷為方圓2至2.5千米盆地,群山環(huán)抱、林木蔥郁。谷底珍珠泉水四溢噴涌?!蹲髠鳌氛f,春秋鄭國大夫潁考叔奉親至孝居住于此,后人因名潁水。后河向東南至大金店鎮(zhèn)西南,右匯石道河。大金店古稱負(fù)黍、黃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該地是韓、鄭、楚經(jīng)常爭奪之地,唐宋始稱金店。其東7千米有商貿(mào)大集,明清時也稱之為金店。為區(qū)別兩金店名稱,東為東金店。大金店鎮(zhèn)的潁河右岸有王莊河注入,潁河左岸有中源太后廟河注入。中源發(fā)源于少室山南麓。

       潁河過中源河口東至東金店東,左有東源少林河注入。少林河源于少室山梯子溝,中經(jīng)少林水庫,向東南至少陽寨注入潁河。少林河源頭西為少室山,東為嵩山,兩山各有36峰,嵩山海拔1440米。少室山海拔1512米,其西南側(cè)三皇寨林木繁密,地質(zhì)類型齊全,巖齡古老,在不大范圍內(nèi)能看到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5個地質(zhì)年代地貌,被稱為“天然地質(zhì)博物館”。嵩山古稱外方,夏商稱嵩山、嵩高,西周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稱中岳。五代后,中岳稱嵩山。相傳這里建有72座寺廟,加之歷代不少帝王到此巡游,文人墨客多有吟詠,故名勝古跡較多,被稱為“中原文物寶地”。

       潁河向東至告成鎮(zhèn),先后有支流白坪河自右注入,有鐵爐溝、五渡河自左注入。五渡河源頭的嵩岳寺院、嵩陽書院以及中經(jīng)的中岳廟均是登封市重要名勝古跡。五渡河入潁口西的八方村,有20多萬平方米的原始社會民居遺址,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和骨器。這里的五渡河西岸已發(fā)掘出4000多年前夏初古城遺址,稱王城崗遺址,城址里還有多處殉葬坑。專家推測可能是“禹都陽城”之址。戰(zhàn)國時期因軍事需要,此城從王城崗東遷至今告成鎮(zhèn)北陽城山南麓坡地上。陽城遺址1980年發(fā)掘,南北長2700米,東西寬700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戰(zhàn)國時代古城的供水設(shè)施,有陶制管道,有三通管、四通管,管有閘門,另有凈化池、蓄水池。供水是從北山取水,利用高處水的壓力而輸送至陽城,雖屬原始,但如果同韓人為秦修鄭國渠聯(lián)系起來,可見當(dāng)時韓人已具有高超的水利技術(shù)。

       告成鎮(zhèn),夏稱陽邑,秦設(shè)陽城縣,唐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岳”,為紀(jì)念自己大功告成,而改稱告成縣。其北觀星臺原為周公觀天象測日影的土圭臺?,F(xiàn)為元代建筑。臺如覆斗,高9.46米,用于測日影。告成鎮(zhèn)南的潁河南岸有箕山,北坡隔子溝經(jīng)隔子溝村入潁河。隔子溝因陽城槐里人許由不接受唐堯封其為九州長而隱居于箕山,許由之子尋父,隔澗溝未能得見,故稱隔子溝。據(jù)晉皇甫謐《高土傳》記載,許由想盡快忘記唐堯封其為九州長之語,就到潁河邊洗耳。其友巢父牽牛飲水,問明洗耳原因,立即牽牛趕至上游,表示不愿讓牛飲洗耳之后的水。司馬遷說自己曾登箕山頂覽許由家,今箕山許由冢仍存。

       潁河至告成鎮(zhèn)南左匯石淙河,向東南經(jīng)曲河村西,再東南注入白沙水庫。水庫大壩位于登封、禹州兩市界。潁河自源頭至大壩全長約57千米,流域面積1037.5平方千米,歷史上最大洪水流量5130立方米每秒,正常流量僅為0.3至0.5立方米每秒。嚴(yán)重干旱時,潁河斷流。

      潁河過二龍山、逍遙山夾持的白沙水庫大壩進(jìn)入禹州市區(qū),潁河過白沙水庫,東西各有白沙水庫的干渠順地勢向東南。潁河至楊址瓏村,左有13千米的磨河注入。河源自禹州市西北薈萃山,經(jīng)玩花臺、柏村、萇莊入潁河。柏村有五代后漢皇帝劉知遠(yuǎn)墓。萇莊因春秋周敬王大夫甚弘居住而得名。薈萃山區(qū)有九里山、邱溝、柏村、棠梨山等多處小流域治理的典型。

       潁河折向南,經(jīng)花石鎮(zhèn)東至順店鎮(zhèn)北右匯長23千米的潘家河。潘家河源自登封、禹州邊界的三古洞,向南經(jīng)方山蜿蜒向東南入潁。方山,相傳黃帝時代方媛氏部落居此。這里的方姓鼻祖方雷公是海內(nèi)外方姓發(fā)源地。方雷公后裔一支以雷為姓,故方山又是雷姓發(fā)源地。潁河向東南至賈漫村,左有長18千米的龍?zhí)逗幼⑷?。龍?zhí)逗铀?jīng)的康城村,相傳是夏啟第三代仲康失國40年后,其遺腹子少康招夏遺民而復(fù)國的舊址。

       潁河折向南,右有長40千米的涌泉河注入。涌泉河源自汝州、禹州交界海拔1156米的大鴻寨東麓。大鴻寨及四周叢山經(jīng)水土保持植樹造林,現(xiàn)已建成國家級森林公園。其生態(tài)景觀主要有溪流、瀑布、泉水、壑谷、林木、峰崖等。源頭于石門水庫匯溪澗之水,蜿蜒向東,中經(jīng)黑龍?zhí)端畮欤^鳩山鎮(zhèn)向東南進(jìn)入1959年建成的中型紙坊水庫,再東南入潁。

       潁河過涌泉河口不遠(yuǎn),左岸先后有書堂河、扒村河注入,兩河均源自禹州、新密兩市交界的大鴻寨山南麓。大鴻寨山以黃帝之臣大鴻氏屯兵于此得名,東西長9千米,南北寬6千米,山勢挺拔,南緩北陡。大鴻寨山是40千米長的具茨山的中段,主峰具茨峰海拔787.8米。具茨山400至600平方米的峭壁上有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的鑿刻符號,被稱為“神秘天書”。目前雖不為人所識,但確是原始古人所為,是原始符號的一種書寫形式。書堂河因源頭有書堂村得名,其源頭流經(jīng)石鵬溝、黃土嶺、逍遙觀等小型水庫,中經(jīng)小龜山、大龜山東,淺井鎮(zhèn)西,向南入潁。扒村河源頭經(jīng)張桐、龍頭、龍尾小水庫,中經(jīng)鄭灣水庫,向南入潁。

       潁河自白沙水庫大壩向東南至禹州北關(guān)橡膠壩,全長34千米。禹州北關(guān)橡膠壩1974年建成,集水面積1599.5平方千米。壩體下部為漿砌塊石溢流壩,長100米,高4.5米,頂寬11米;壩體上部為橡膠壩,長114米,高3.5米,最大充水容積2300立方米;上下壩體共高8米,最大蓄水量480萬立方米,水面面積達(dá)30公頃,引水閘流量1.5立方米每秒,可灌溉1700公頃農(nóng)田,并為禹州市居民和工業(yè)提供用水。近幾年,禹州市在蓄水區(qū)四周植樹養(yǎng)花,建起亭榭軒閣,為市民開發(fā)出一處美麗的水利風(fēng)景區(qū)。

       禹州北關(guān)橡膠壩下的潁河南岸有禹王鎖蛟井、鈞臺和鈞窯遺址。禹王鎖蛟井是依據(jù)大禹治水,降服興風(fēng)作浪的水怪蛟龍,鎖在禹都城深井中的故事而得名的。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因地近鈞臺故稱鈞窯。今窯址堆積1至2米。鈞窯創(chuàng)建于北宋初年,北宋后期以其質(zhì)優(yōu)、窯變美妙而專為宮廷制作。鈞臺原在禹州市南8千米梁北鎮(zhèn)境內(nèi),早已被毀。明代在北門的潁河南岸建禹湯廟,康熙年間為禹湯廟題寫“古鈞臺”,至清末又毀于兵火。今鈞臺遺址是指北門禹湯廟遺址。

       禹州是禹受封夏伯之地。禹子啟繼位后于鈞臺大宴天下諸侯,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地方志還記載夏桀囚湯于鈞臺。金因這里有鈞臺設(shè)置鈞州,明代設(shè)置為禹州。潁河過禹州市向東南經(jīng)褚河南、范坡東進(jìn)入建安區(qū)、襄城縣境。潁河在禹州市區(qū)全長60千米。

      潁河于襄城縣先是蜿蜒向南至潁橋回族鎮(zhèn)東,再折向東南經(jīng)潁陽鎮(zhèn)東。潁橋回族鎮(zhèn)址,春秋時為鄭國之潁邑,兩漢、曹魏均為潁陽縣治所。后縣治遷出淪為村鎮(zhèn),以潁河上有橋而名潁橋,而其南本是回族人居住的馬莊,因沿襲古潁陽之名而改馬莊為潁陽。

        潁河自潁陽鎮(zhèn)又折向東南,穿過潁汝總干渠。潁汝總干渠自襄城東接白龜山干渠,向東北于此過潁河,直至建安區(qū)北。潁河流向東南,穿過過閘流量1720立方米每秒、設(shè)計灌溉2萬公頃的化行大型節(jié)制閘后進(jìn)入建安區(qū)。潁河自化行閘上的蓄水區(qū)起,兩岸始建有堤防。自此以下,有建設(shè)較好的堤防始終約束潁河洪水直至入淮。

       潁河于建安區(qū)西南,經(jīng)榆林鄉(xiāng)西向東南至建安區(qū)、臨潁兩縣界。左岸有1966年建成的14孔、流量500立方米每秒的吳劉閘,控制潁河水進(jìn)入老潁河。潁河在臨潁縣始終有新老兩條潁河縱貫?zāi)媳?。老潁河原是潁河主河道,流向是自吳劉村北沿兩縣界向東約10千米,至鍋壅口村西折向東南。老潁河沿東岸長25千米的崗地向南,經(jīng)杜曲鎮(zhèn)西,再南于丁灣村南進(jìn)入郾城區(qū)境,不遠(yuǎn)即與潁河合流。

       老河道西今潁河主河道本是古潁水之灌溝,灌溝實質(zhì)是灌溉渠。古籍記載灌溝于此引潁水向東南,于臨潁縣南而合于潁水,兩端均建有斗門以節(jié)制分流的潁水。也許是經(jīng)常引潁灌溉之需,這灌溝后來就成為潁河主河道,老潁河卻變成泄洪道。

       潁河于吳劉閘西向東南,經(jīng)臨潁縣繁城鎮(zhèn)南。繁城,春秋稱狼淵,“楚子師于狼淵以伐鄭”就是這里。三國曹丕于曲蠡筑繁陽臺,接受漢獻(xiàn)帝禪讓漢帝之位于曹魏。曹丕置繁昌縣,以賀曹魏繁榮昌盛。唐將其并入臨潁縣。臺旁“受禪碑”傳為王朗文、梁鵠書、鐘鷗鐫字,故世稱“三絕碑”。

       潁河向東南穿過臨潁縣進(jìn)入漯河市郾城區(qū),于坡村西與老潁河合流,潁河向東南于商橋鎮(zhèn)南,右有吳公海注入。商橋古因小商河經(jīng)此入潁,河上有隋代建成的可通過行人的橋而名小商橋,村、鎮(zhèn)也因此得名。橋東有南宋抗金名將楊再興陵園。楊再興是岳飛麾下一員戰(zhàn)將,于郾城打敗金兀術(shù),又北追至小商橋,時逢漫天大雪,遍地皆白,楊再興戰(zhàn)馬誤陷小商河,在金兵亂箭射殺中壯烈殉國。

       潁河、吳公河交匯后,向東進(jìn)入西華縣。潁河于西華址坊鎮(zhèn)西折向東北。其左岸4千米處奉母鎮(zhèn),因明初村內(nèi)有同母異父二兄弟,爭著贍養(yǎng)其母,鄉(xiāng)人先稱該村為孝里村,明末改稱奪母村,清末改為奉母村,今為奉母鎮(zhèn)。潁河至逍遙鎮(zhèn)北穿過1972年建成、蓄水可灌溉0.7萬公頃農(nóng)田、排澇達(dá)0.9萬公頃的逍遙中型節(jié)制閘。逍遙,隋因其居民為鄢陵陶城遷來改陶城縣。宋末置清水縣。明代因居民善制陶而稱小陶。小陶(音姚)與逍遙諧音又改成逍遙。

       潁河過閘東北流5千米,左岸有清潩河穿過趙莊閘來匯,再折向東至李灣村西,左岸有清流河注入。潁河折向東南經(jīng)黃土橋西,穿過1981年建成、蓄水可灌溉1.6萬公頃的黃土橋大型節(jié)制閘。潁河向東南,經(jīng)李大莊南,又折向東進(jìn)入川匯區(qū),右岸有沙河注入。

       周口至豫皖界溝,長88千米,是為潁河中游。作為潁水之畔的千年渡口,“周口”之名源于明初周姓人家在此擺渡,聯(lián)結(jié)潁河與賈魯河兩岸的集市。彼時,舟楫往來,商賈云集,一葉扁舟搖出了“周家渡口”的傳奇。至清康熙年間,此地已是“糧船塞河,市聲沸天”的繁盛之地,與朱仙、道口、賒旗并稱河南“四大名鎮(zhèn)”。到了清雍正年間,官府在此設(shè)糧捕水利廳,乾隆時期升為“周口鎮(zhèn)”,其地位之重,可見一斑。

       周口之魂,在于潁河、賈魯河、沙河三川交匯的磅礴氣象——潁河自西北奔涌而來,賈魯河自東北注入,沙河則從西南蜿蜒而至,三水在周口市區(qū)中心激蕩相擁,浪濤翻卷如龍爭虎斗,最終融為一股浩蕩洪流,東向直撲淮河。

周口港

       潁河兩岸,石砌堤壩如蒼龍盤踞,夏秋季節(jié)美景如畫,水泥護(hù)坡上藤蘿垂掛,野菊叢生。北岸老城區(qū)保留著明清街巷的肌理,青磚灰瓦的商鋪鱗次櫛比,酒旗斜挑,茶香漫溢;南岸新城高樓林立,玻璃幕墻倒映著粼粼水光,現(xiàn)代與古樸在此隔河對望。

        河心沙洲上蘆葦密布,白鷺翩躚其間,偶有漁舟蕩槳而過,驚起一片銀鱗躍水。三川交匯處的地標(biāo)——周口大閘巍然橫跨潁河,閘門開啟時,水瀑轟鳴如雷,白沫飛濺似雪;閉合時則蓄水成湖,鏡面般的碧波倒映著兩岸燈火,宛若星河墜地。

       關(guān)帝廟前的鐵牛,是三川交匯處最滄桑的見證者。這尊鑄造于清乾隆年間的鎮(zhèn)水神獸,高約兩米,重逾三噸,通體黝黑如墨,風(fēng)雨侵蝕下已泛起斑駁銅綠。牛首昂然向天,雙目圓睜似怒視洪峰,脊背筋肉虬結(jié),四蹄深陷石基,仿佛隨時欲躍入河中與惡浪搏斗。牛身銘文“鎮(zhèn)水安瀾”四字隸書蒼勁如刀刻,雖歷經(jīng)兩百余年,仍清晰可辨。

       鐵牛腳下,香火從未斷絕。曾幾何時,每天清晨,老船工佝僂著腰,將三炷黃香插進(jìn)石縫,青煙裊裊中低聲禱告:“鐵牛老爺,護(hù)佑今年汛期平安?!秉S昏時,孩童攀上牛背嬉戲,銅鈴般的笑聲驚飛檐角倦鳥。最動人的是暴雨將至的傍晚:烏云壓城,狂風(fēng)卷起河面濁浪,鐵牛在電閃雷鳴中愈發(fā)顯得威嚴(yán)肅穆。老人們說,每當(dāng)洪水逼近,鐵牛雙目會泛起紅光,低吼聲穿透雨幕——那是它與河神角力的號角。

        如今,雖已筑起現(xiàn)代堤防,鐵牛仍是周口人心中的“定河神針”。它的影子被夕陽拉長,投在泛著金光的河面上,仿佛一條亙古的鎖鏈,將奔騰的江河與人間煙火緊緊相系。

       漫步今日周口,仍可窺見歷史的殘影:潁河岸邊的關(guān)帝廟巍然矗立,朱漆斑駁的殿宇間,香火繚繞不絕;廟前鐵牛昂首向天,其足下銘文鐫刻著“鎮(zhèn)水安瀾”四字,寄托了世代百姓對潁河馴順的祈愿。

        水灌臺遺址靜臥城西,斑駁石階上苔痕青青,仿佛低語著1938年黃河決堤的慘痛記憶——那年,黃河水自賈魯河倒灌潁河,周口城郭幾成澤國,哀鴻遍野。而今,潁河兩岸石砌堤防如銅墻鐵壁,水泥護(hù)坡上藤蔓攀附,歷史的傷痕已被歲月悄然撫平。

       新中國成立后,潁河迎來新生。1950年,周口設(shè)市,治水工程轟轟烈烈展開:賈魯河潁河大閘拔地而起,如巨擘扼住洪魔咽喉;河道疏浚拓寬,堤防加高加固,塊石水泥護(hù)岸如鎧甲般護(hù)衛(wèi)城池。1975年8月,特大洪水席卷豫東,潁河水暴漲至警戒線以上,卻終未能逾越人類筑就的防線。周口百姓立于高堤,望濁浪排空而城郭安然,無不慨嘆:“此真千秋之功也!”

       如今的潁河,早已褪去暴戾之氣。閘上碧波如鏡,倒映著兩岸垂柳依依;水電站機(jī)聲隆隆,將清流化作萬家燈火。春日里,河畔桃花灼灼,游人泛舟戲水;秋深時,蘆花似雪,漁舟唱晚。昔日的“害河”,已成滋養(yǎng)城市的命脈——農(nóng)田得灌溉之利,工廠獲水源之便,周口城更因水而秀,因水而興。

       尤其是,作為淮河流域的重要水系之一,潁河歷史上曾是重要的水路運(yùn)輸通道,使得周口依托其水運(yùn)優(yōu)勢,催生出沙潁河航運(yùn)的重要內(nèi)河港口——周口港,成為區(qū)域物流的重要樞紐,推動了周口及周邊地區(qū)的物流運(yùn)輸和經(jīng)濟(jì)發(fā)展。

       周口港坐落于潁河與沙河交匯處,吊機(jī)林立,貨輪云集。晨曦初露,碼頭上已是一片沸騰:煤炭如山,建材成垛,糧食麻袋壘若金城。汽笛聲中,皖籍貨船“淮運(yùn)號”緩緩靠岸,船頭水手拋出纜繩,在朝陽中劃出一道金色弧線;下游方向,“豫航168”滿載集裝箱鳴笛啟程,船尾螺旋槳攪碎一河碎金,向著安徽界溝迤邐而去。

潁河與沙河交匯處

        作為沙潁河航運(yùn)樞紐,周口港年吞吐量逾千萬噸,輻射豫皖蘇三省。2019年,河南省政府啟動“通江達(dá)?!惫こ?,潁河航道升級為三級,可通航千噸級船舶。如今,自周口港啟程,貨物可經(jīng)淮河入長江,直抵上海洋山港。這條“黃金水道”的復(fù)活,不僅讓“中原糧倉”的麥浪化作江南餐桌上的饅頭,還讓周口這座內(nèi)陸城市,擁有了向海而生的雄心。

       暮色中的周口港更是別有一番詩意。晚霞將潁河水染成琥珀色,龍門吊的剪影如巨人守望長河。遠(yuǎn)處,周口大橋華燈初上,車流似銀河落地;近處,夜航船燈火點點,宛如星河墜入人間。水聲、機(jī)聲、人聲交織成韻,奏響一曲古老河流與現(xiàn)代文明的交響樂章。

       潁河出周口市區(qū),東南經(jīng)商水、淮陽二縣。在淮陽縣田莊村南,新、老運(yùn)河如雙龍戲珠,自左岸匯入潁河。老運(yùn)河身世坎坷,其前身可追溯至后漢賈侯渠,歷經(jīng)唐宋疏浚、明清整修,方成貫通南北的漕運(yùn)要道。而1958年“大躍進(jìn)”時期開鑿的周商永運(yùn)河,今僅存柘城伯崗至淮陽曹河一段殘渠,荒草叢生的河床上偶見銹蝕的鐵鍬,無聲訴說著那個狂熱年代的壯志與遺憾。

       潁河流至項城,水勢漸緩。此處乃春秋古項國故地,秦置項縣,隋改項城。歷史煙云中,這里走出了一位爭議人物——袁世凱。項城縣城西郊的袁寨村,青磚灰瓦的袁氏故居如今依然保存完好——宅院深深,古槐蔽日,少年袁世凱曾在此誦讀詩書,亦于谷河畔策馬揚(yáng)鞭。袁寨村村北王明口渡,傳說南宋義士王明曾在此聚眾抗金,旌旗獵獵,鼓角爭鳴。1956年,為分泄汾河洪峰,谷河改道東流,古渡口遂成平野,唯余老人口中“王明渡金兵”的掌故,隨風(fēng)散入稻花香里。

       同樣與袁世凱密切相關(guān)的,還有項城市區(qū)十字街西南,一座悄然佇立、中西合璧的樓宇。它便是袁世凱籌劃稱帝時修建的行宮,33間廳堂雕梁畫棟,歐式立柱與飛檐斗拱奇異交融。然樓未成而人已歿,空留回廊曲折、蛛網(wǎng)密布,夕陽斜照時,恍若一部未及寫完的帝王夢。

       潁河過項城,東入沈丘縣境。沈丘縣城所在的槐店鎮(zhèn)是西周時期古項國都城,曾見證西周車馬蕭蕭、秦漢驛道塵揚(yáng)。其中,明萬歷《開封府志》卷五·古跡記載,“項城縣城槐坊店,楚項羽所筑。”因此,槐店又稱“項羽城”。至今,該鎮(zhèn)西蔡河與潁水交匯處,至今留存漢代夯土城墻殘垣,風(fēng)雨剝蝕的墻縫間,陶片碎瓦時隱時現(xiàn)。

       到了明宣德年間,黃河奪淮,洪水漫溢,項城縣治被迫遷離,唯余槐店碼頭桅檣如林,商船滿載絲綢瓷器,順流直下江淮。有關(guān)宣德年間的遷治,民間有一種傳說:一日縣令升堂,忽然幾案晃動,就用手順著桌腿往下摸,觸一熱乎乎的軟物,明白了這是龍角,是龍在提醒要在這里拱開一條河,于是急命三班衙役在全城鳴鑼,讓全城百姓撤離,百姓剛逃出城外,城池陷入滔滔大河之中。

       類似的說法在槐店《高氏族譜》中也有記載,“官府一日蒞堂事,階下突出紅柱二,高丈許,眾驚怖,官府下階諦視之,曰:'龍角也!’傳諭居民速乘舟筏遠(yuǎn)避。至夜,地果陷。城郭廬舍悉為澤國,公廨歸烏有矣!高氏四世墳?zāi)辜疤镎蜎]無存。越二十八載,宣德三年,御史劉公奏遷今治(今項城秣陵鎮(zhèn))。治本名殄寇鎮(zhèn),今之后老街是其處也。”

       今日槐店,古碼頭遺址已改建為濱河公園。晨光熹微時,老者于老槐樹下打拳舞劍;暮色蒼茫處,情侶憑欄遠(yuǎn)眺潁河落日。河水湯湯,帶走千年繁華,卻帶不走鐫刻在青石板上的艄公號子,帶不走茶館里“沈丘梆子”的蒼涼唱腔。

       潁河滔滔,不舍晝夜。它見過周口渡口的篳路藍(lán)縷,聽過項城行宮的黃粱夢碎,撫過槐店古鎮(zhèn)的斷壁殘垣,而今又托起黃金水道的千鈞重載。這條河,是地理的脈絡(luò),更是文明的基因。

潁河簡圖

潁上閘

潁河流經(jīng)安徽省潁上縣河段。

潁川行報道組搭乘年近80歲的村民余樹福的農(nóng)用三輪車,顛簸4公里,終于一睹入淮口的美景。

潁河(上部)入淮河口。

潁河自豫皖界溝奔涌而下,如一匹掙脫羈絆的銀練,攜帶著中原大地的厚重與滄桑,蜿蜒212千米,終至沫口入淮。

下游的潁河,既是自然的血脈,亦是歷史的見證者。從界首至沫口,每一段河道都鐫刻著歲月的印記,每一處彎折都藏匿著文明的密碼。

潁河過豫皖界溝即安徽省界首市。此地原名“界溝”——南宋時,宋、金以溝為界,因而得名。鐵馬金戈的硝煙如今早已消散,唯余一條古溝靜臥于潁河南岸,倒映著千年興衰。抗日戰(zhàn)爭時期,界首因避戰(zhàn)火而盛極一時,商賈云集,碼頭晝夜喧囂。木船滿載布匹、鹽鐵,自潁河駛向四方,岸上茶館酒肆林立,說書人拍案講述《三國》《水滸》,聲浪與槳聲相和。今日的界首,雖褪去昔日的繁華,但河畔仍可見青石砌就的老碼頭,苔痕斑駁,仿佛低聲訴說著“小上?!钡呐f夢。

界首市南,界南河與界洪河如雙龍盤踞,前者南引洙洼分洪,后者北通洪澤碧波。1958年的河網(wǎng)化工程,將人力與自然之力熔鑄一體,河道縱橫如棋盤,灌溉沃野,潤澤蒼生。夏汛時節(jié),潁河水位驟漲,界洪閘開,濁浪轟鳴東去,氣勢如虹。沿岸百姓立于堤上,目送洪水馴服入湖,眼中既有敬畏,亦有欣慰。

潁河過界首,東南流至阜陽市太和縣境。舊縣集西,萬福溝悄然匯入,此地曾是北宋水患的悲愴之地。據(jù)史料記載,北宋宣和年間,茨河洪水如怒獸撲城,太和縣治幾度遷徙,最終湮沒于泥沙。如今的舊縣集,僅余殘垣斷瓦掩映于荒草,唯有一株千年古槐,枝干虬結(jié),似在默誦歐陽修筆下“水毀城垣,民徙流離”的哀歌。

而新太和縣城,則因近代治水煥發(fā)生機(jī)。潁河兩岸,櫻桃園緋云漫卷,香椿林嫩芽吐翠,薄荷田碧浪翻涌。春末夏初,河風(fēng)裹挾著果香穿街過巷,農(nóng)人駕牛車運(yùn)果至碼頭,竹筐堆疊如小山,在船夫的號子聲中,舟楫順流而下,載著太和的甘甜遠(yuǎn)銷江南。

說到太和縣,不得不提一道聞名全國的美食:太和板面。潁川行報道組一行在太和縣采訪時,還專程尋找小店品嘗。

老街深處,一家老字號板面館早已座無虛席。灶臺上,師傅將揉好的面團(tuán)搟成薄片,手腕一抖,面片在空中劃出優(yōu)美的弧線,“啪”的一聲摔在案板上。這清脆的聲響,是太和人最熟悉的晨曲。

滾燙的骨湯中,板面翻騰起伏,配上秘制的牛肉臊子,撒上翠綠的香菜,一碗熱氣騰騰的太和板面便端上了桌。面條筋道爽滑,湯汁濃郁醇厚,牛肉軟爛入味,每一口都是地道的太和味道。

潁河入阜陽,泉河攜清流來匯。阜陽閘巍然矗立,如巨臂扼住洪峰,閘下白浪激蕩,水霧騰空成虹。此閘設(shè)計精妙,可泄洪3500立方米每秒,護(hù)佑4.5萬頃良田旱澇無虞。

阜陽閘東三里,張家湖舊址早已淤為平野。然而,歐陽修《張龍公碑文》中的傳說猶在民間口耳相傳:唐代張路斯化龍治水,與九子共斗惡蛟,終使?jié)}水安瀾。如今,阜陽人于端午賽龍舟,船頭必繪龍紋,鼓聲震天中,仿佛再現(xiàn)張龍公馭浪而行的英姿。

泉河畔,古潁州城墻殘跡依稀可辨。北魏時此處設(shè)潁州,唐宋時更名順昌府,岳飛曾在此練兵抗金,馬蹄聲碎,箭鏃沉沙。今日的泉河碼頭,貨船滿載阜陽剪紙、柳編工藝品,緩緩駛向淮河。夕陽西下,船工倚桅吹笛,笛聲悠揚(yáng),驚起一行白鷺掠過如鏡水面。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文壇巨擘歐陽修調(diào)任潁州知州。彼時潁河“夏潦秋洪,田廬屢毀”,百姓苦不堪言。歐陽修甫一上任,便率眾疏浚河道,筑堤防洪,更以文人之筆將治水工程熔鑄于神話之中。他親撰《張龍公碑文》,講述唐代縣令張路斯化龍治水、九子助戰(zhàn)的故事:“路斯為宣城令,嘗自督民修陂塘,導(dǎo)水溉田……后與九子皆化龍,鎮(zhèn)潁水,蛟螭遁跡?!贝宋囊怀?,張龍公祠香火鼎盛,百姓視其為潁河守護(hù)神。歐陽修更在潁州西湖畔寫下“平湖十頃碧琉璃,四面清陰乍合時”的佳句,將治水功業(yè)化入湖光山色,至今湖畔仍有“歐公堤”遺跡,柳絲拂水,似在低吟《醉翁亭記》的余韻。

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因反對新法外放杭州,途經(jīng)潁州拜謁張龍公祠。見歐陽修碑文斑駁,他慨然提筆續(xù)寫《昭靈侯碑記》:“龍公之德,配天無極……雖古之禹稷,何以加焉!”文中不僅頌揚(yáng)張龍公神威,還借古喻今,諷喻時政:“水旱之災(zāi),非天意也,人事不修耳?!焙筇K軾二度赴潁,見潁河“泥沙壅塞,舟楫難行”,遂奏請朝廷撥款疏浚,并賦詩《潁州初別子由》云:“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xiāng)?潁水清且淺,沙石自斕斑?!痹娋渲屑扔谢潞8〕恋纳n涼,亦含治水安民的赤忱。今日阜陽潁河公園內(nèi),蘇軾手書碑刻猶存,鐵畫銀鉤間,仿佛能聽見千年前驚濤拍岸的回響。

20世紀(jì)50年代,新中國以“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為號角,開啟潁河治理新篇章。

1958年,皖北河網(wǎng)化工程啟動,十萬民工肩挑手扛,開鑿界南河、界洪河,疏浚河道百余里。據(jù)界首老船工回憶:“那時紅旗插滿堤岸,號子震天,挖出的泥土堆成山,閘門一開,水龍直奔洪澤湖!”至1981年,潁河裁彎取直工程再掀高潮。潁上縣3千米新河道如利劍劈開淤土,24孔潁上閘橫跨碧波,最大過閘流量達(dá)4200立方米每秒,灌溉良田2.3萬公頃。

潁河過阜陽,東南奔至潁上。此地河道原如九曲回腸,明代縣令屠隆曾上書《治水疏》:“潁水三折,民罹其害,若取直如矢,則萬世利也?!比还こ涛窗爰凑{(diào)任,唯留“曲直之間,系民生死”的慨嘆。直至清乾隆年間,縣令孫多和率民開鑿新河1.5千米,百姓立“孫公堰”以紀(jì)。

1981年,現(xiàn)代工程機(jī)械轟鳴而至,3千米筆直河道破土而出,潁上閘如鋼鐵巨龍鎮(zhèn)守水脈。閘旁碑亭鐫刻《治潁賦》:“昔有屠公志未酬,今見鐵臂馴洪流。一河清波映日月,盡是黎民血汗稠。”

潁上城北,管鮑祠古柏森然。殿內(nèi)管仲持簡凝思,鮑叔牙拱手含笑,香案上《管子》竹簡殘卷與潁水濤聲共鳴。酈道元《水經(jīng)注》載:“慎縣故城,南臨潁水”,今湯坪孜村出土春秋慎城遺址,夯土層中猶嵌吳楚鏖戰(zhàn)的箭鏃殘片。潁河自此東南奔流,過甘羅村傳說故里,經(jīng)賽澗鋪古泉遺址——昔日《水經(jīng)注》所記“七十二泉珠噴星散”之景,已湮沒于黃河奪淮的泥沙之下,唯余老船夫指點河心漩渦:“聽!那底下泉眼還在冒泡哩!”

潁河?xùn)|南最后一程,過甘羅村、賽澗鋪,終抵沫口?!端?jīng)注·潁水》載:“潁水東南至慎縣東,沙水注之……又東南入于淮?!惫艜r潁淮交匯處,“勢如奔馬,沫涌淮濤,聲聞十里”。浪激處銀沫飛濺,日光下恍若星河傾落,蘇軾曾賦詩贊曰:“珠噴星散,淮潁交輝”。

然自南宋黃河奪淮,泥沙壅塞,至明清時沫口已成“濁浪吞舟楫,淤沙沒古城”的險地。1950年治淮工程啟動,沫河口筑起分洪閘,馴服狂瀾。今日的入淮口,河道平闊如鏡,水勢溫馴,唯余一座斑駁古碑,篆書“沫口”二字半沒荒草。

深冬時節(jié),潁川行報道組一行趕赴潁河入淮口采訪。因河灘泥濘,汽車不能前行。報道組臨時搭乘年近80歲的村民余樹福的農(nóng)用三輪車,顛簸4公里,終于一睹入淮口的美景。

暮色蒼茫時,潁河入淮處煙波浩渺,水天相接。殘陽如血,染紅半江濁浪,鷗鷺掠過水面,翅尖挑起碎金萬點。遠(yuǎn)處貨輪汽笛長鳴,驚起蘆葦叢中宿雁,恍如千年前歐陽修筆下“平沙落雁”的意境。

《水經(jīng)注》云:“水德含和,變通在我?!迸R淮遠(yuǎn)眺,但見長河如練,煙村如畫。潁河入淮,不僅是一脈清流的歸途,還是一部流淌的史詩。潁河用它的波瀾,書寫著土地的堅韌與文明的傳承。文明的薪火,終在長河的滌蕩中,愈顯璀璨。

地方特產(chǎn)

       禹州粉條:禹州紅薯種植面積大,農(nóng)民有加工紅薯粉條的傳統(tǒng)。紅薯粉條,又稱紅薯粉絲、粉皮、活折,是禹州傳統(tǒng)的名特產(chǎn)品,已有600余年的歷史。

       燜子:燜子是禹州常見的一款風(fēng)味小吃。制作"燜子",是把當(dāng)?shù)靥禺a(chǎn)的禹州粉條和紅薯粉芡、蛋清、水加以蔥花、姜末、料酒、小磨香油、精鹽等調(diào)味料調(diào)和均勻,堆成圓盤狀放入蒸籠,大火燜蒸而成,因此而得名"燜子"。禹州燜子的食法多種多樣,可與多種食材搭配。常見的是香煎、燜炒和燴菜。

       制作“燜子”,是把粉條和紅薯粉芡按一定比例摻在一起,加以蛋清、水、蔥花、姜末、料酒、小磨香油、精鹽等調(diào)味料調(diào)攪拌均勻,堆成圓盤狀放入蒸籠,用大火燜蒸而成,因此得名“燜子”。

        這粉條和粉芡的比例可有講究,粉條多了,做成的燜子糟而易碎,少了吃起來不夠蓬松可口。

       很多吃過燜子的人也未必知道它是用什么東西做成的,能把紅薯做成燜子來吃,這真是一種絕頂聰明的飲食方式。

       禹州十三碗:具有地方特色的"禹州十三碗"飲食文化。相傳大明皇帝嘉靖曾巡視禹州,為體察民俗民風(fēng),召鄉(xiāng)下名廚為其操辦地方特色菜肴,鄉(xiāng)廚急中生智,將民間操辦喜事的地方特色菜"十三碗"精心調(diào)制,獻(xiàn)于圣上,嘉靖皇帝品后大為贊賞,賜名水席。

      禹州奇石:禹州市山地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和南部,屬伏牛山脈,境內(nèi)共有大小山峰913座,以潁河為界,構(gòu)成北(具茨山)、南(箕山)兩大山系。

      鈞瓷:鈞瓷發(fā)端于東漢,是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漢族傳統(tǒng)制瓷工藝中的珍品,被稱為國寶、瑰寶。以獨特的窯變藝術(shù)而著稱于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yù)。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zhèn)獨有的國寶瓷器,憑借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復(fù)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云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被譽(yù)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國成立后,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guān)懷下,恢復(fù)鈞瓷燒制,鈞瓷得到了快速發(fā)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鈞瓷生產(chǎn)工藝與水平都得到了劃時代的提升,鈞瓷不斷作為國禮現(xiàn)身世界。2008年,鈞瓷燒制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藥材:禹州地理氣候優(yōu)越,盛產(chǎn)動、植、礦物藥材1084種,蘊(yùn)藏量達(dá)到12萬噸。唐朝藥王孫思邈曾長期游居禹州,行醫(yī)采藥、著書立說,孫思邈去世后,禹州人民在西關(guān)購地建"藥王閣"永久紀(jì)念。禹州的中藥文化自此開始繁榮。進(jìn)入新時期以來,禹州成為全國17家標(biāo)準(zhǔn)化、規(guī)范化的國家級中藥材專業(yè)市場之一,也是河南唯一的國家級中藥材專業(yè)市場。年交易額居全國第三位。在中藥材貿(mào)易中的影響力愈加增強(qiáng),被批準(zhǔn)為"全國中藥飲片配送中心"。同時標(biāo)準(zhǔn)化的中藥材生產(chǎn)規(guī)模也進(jìn)一步擴(kuò)大,通過國家GAP認(rèn)證的藥材基地數(shù)量逐年增加。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豫西丹參4種道地藥材取得國家原產(chǎn)地域地理標(biāo)志保護(hù),在全國名列前茅。兩年一度的中國·禹州藥王孫思邈國際醫(yī)藥文化節(jié)暨中醫(yī)藥交易大會不僅為禹州帶來了交易收入,而且又把禹州與全國聯(lián)系得更加緊密。

風(fēng)景名勝

鈞官窯址博物館

      河南禹州鈞窯址博物館位于河南省禹州市鈞官窯路北段,國家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宋鈞官窯遺址保護(hù)區(qū)內(nèi),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是全國唯一的展示鈞瓷文化和鈞瓷發(fā)展歷史的鈞瓷專題博物館,它是在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宋鈞官窯遺址保護(hù)區(qū)內(nèi),以北宋鈞官窯遺址為核心創(chuàng)建的遺址類鈞瓷專題博物館,由主體展館、宋鈞官窯遺址展示館和鈞瓷工程技術(shù)研發(fā)中心三個部分組成。

       主體展館分為六廳:一廳大禹之州,二廳浴火千年,三廳御用官鈞,四廳成器之道,五廳萬彩永輝,六廳為臨時機(jī)動展廳。展館用實物、圖版以及聲、光、電等新穎的展示手法,把禹州的悠久歷史和鈞瓷的燦爛文化展示給廣大觀眾。

      北宋鈞官窯,始建于我國宋微宗時期(公元1101-1125年),原是專為皇家燒造宮廷用品的官辦窯場,歷史上曾經(jīng)是鈞瓷藝術(shù)鼎盛時期的瑰麗寶庫,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鈞官窯遺址于1964年被發(fā)現(xiàn),1974年對該遺址進(jìn)行發(fā)掘保護(hù),1988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目前,已發(fā)掘清理出兩座完整的窯爐(編號分別為一號和七號),一號窯為長方形窯室雙乳狀火膛窯爐,造型獨特,極為少見,七號窯則是北方常見的饅頭窯。鈞官窯址博物館已經(jīng)成為集科研、博物、旅游、教育為一體的對外窗口。

神垕hòu古鎮(zhèn)

       神垕鎮(zhèn)位于禹州市西南。"神垕古鎮(zhèn)"之名歷史上曾被四次皇封。2012年,神垕鎮(zhèn)區(qū)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3處,各種古寺廟、古民居、古祠堂等40余處。

      神垕古鎮(zhèn)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處,馳名中外的鈞瓷文化發(fā)祥地,是中國北方陶瓷的主要產(chǎn)地和集散地,是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積淀而成的具有典型區(qū)域特色的歷史文化名鎮(zhèn)。神垕因鈞瓷而得名,因陶瓷而興盛,“神垕”兩字曾被四次皇封而聲名顯赫,鈞瓷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 神垕老街俗稱“七里長街”。

       唐宋以來,隨著陶瓷業(yè)的興盛,許多富商大賈在此置田、建宅、經(jīng)商,使五個村莊逐漸連成一片,形成了初具規(guī)模的神垕鎮(zhèn),老街由東、西、南、北四座古寨構(gòu)成,從東到西有東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紅石橋街、關(guān)爺廟街等街道,道路兩側(cè)店鋪林立,古民居依地勢而建,保存比較完整的有伯靈翁廟、鄧禹樓、溫家大院、白家大院、王家大院、霍家大院、苗家大院、苗家祠堂等,炮樓、古民居、廟宇鱗次櫛比。

王家大院

紅石樓(基督教福音堂)

古跡見證小鎮(zhèn)繁榮。漫步神垕小鎮(zhèn),古老的街道,鱗次櫛比的老房屋,仿佛讓人回到了遙遠(yuǎn)的年代,從這些建筑中,也讓人們見證了這個小鎮(zhèn)昔日的輝煌?!斑M(jìn)入神垕山,十里長街觀,七十二座窯,煙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進(jìn)斗金錢?!蓖瑫r神垕古鎮(zhèn)也是電視劇《大河兒女》風(fēng)鈴寨的原型。

大鴻寨

大鴻寨風(fēng)景區(qū)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地處河南省禹州市西北邊陲鳩山鄉(xiāng)境內(nèi),為伏牛山系余脈。主峰大鴻寨高1156米。大鴻寨風(fēng)景區(qū)集自然、山、水、洞、林為一體,是河南省少有的自然生態(tài)旅游區(qū)之一。

       主峰大鴻寨高1156米,駐足山巔,俯視遠(yuǎn)眺,萬壑縱橫,群山拱圍,峰巒疊翠,氣象萬千。景區(qū)以涌泉河流為界,自然分成南北兩大區(qū)域。

      北區(qū):自西向東,巍峨雄壯的大鴻寨主峰、尖峭峻拔的摘星樓,開闊平坦的坷垃垛依次排列。有簸箕掌、鉆天洞、烽王臺、一線天、白果樹、水簾洞、佛爺廟、樊梨花臺、老羊山等28處景觀。這些景點或高懸于峭壁之上,或掩映于原始林木之間,或盤踞于溝壑之處,或令翅于高峰之巔,置身其間,移步換景,身若飄然;四季更替,風(fēng)景變幻;晝夜有分,各具洞天;晴雨有別,致趣各般。

       南區(qū):自東向西,有蜘蛛山、梨轅山、蘭花山、瑪瑙山等19處景觀。由于50年代鳩山鄉(xiāng)人民大戰(zhàn)荒山,現(xiàn)如今自東至西,松柏流翠,白楊參天,花椒飄香,刺槐成片,紅山楂掛滿枝頭。春夏季節(jié),萬木崢嶸,百花吐艷,與北區(qū)原始的自然林木花卉爭奇斗妍,著實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禹州森林植物園

禹州森林植物園位于禹州市潁北區(qū)中部,距市中心2公里,設(shè)計投資8.5億元,分兩期開發(fā),建設(shè)工期為5年。園內(nèi)匯集國內(nèi)外各種樹種、變種達(dá)千余種,是以山林野趣為主體,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文化娛樂、科研科普、生產(chǎn)示范、接待會務(wù)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的生態(tài)型森林植物園。全園共分九個景區(qū)、三個景觀帶。

       九大景區(qū)分別是:大門景區(qū)、引種林區(qū)、常青林區(qū)、色葉林區(qū)、百果林區(qū)、百藥苑區(qū)、百花林區(qū)、觀光苗圃區(qū)、文化娛樂區(qū);三個景觀帶分別是溪流融夢、花溪澤芳、玉溪瀟徑。

      禹州森林植物園為國家AAA級景區(qū),是河南省藥用植物園、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教學(xué)(科研)基地,總面積213.3公頃,森林覆蓋率89.9%。園區(qū)匯集國內(nèi)外各類植物1200多種,其中珍稀植物116種,分9個景區(qū)、3個景觀帶和107個景點。


白沙湖

       白沙湖位于禹州西北30公里,為國家級水利風(fēng)景區(qū)。是集觀光、會務(wù)、度假、娛樂于一體的自然風(fēng)景區(qū)。白沙水庫東起二龍山,西接逍遙嶺。景區(qū)內(nèi)有石崖峭壁,石雕佛龕,石徑幽壑,飛瀑清泉,湖心小島。景區(qū)東嶺關(guān)是三國時期關(guān)羽保護(hù)二位皇嫂"千里走單騎"尋找劉備時"過五關(guān)斬六將"的第一關(guān),至今還遺存有"義勇武安王廟"。廟前有戲樓和望嵩橋等文化遺跡。

       滾滾沙山環(huán)抱一泓碧水,湖面平滑如鏡,湖中蓮花朵朵,蘆葦搖曳,擲石子于水中,鸕啼鳧飛,熱鬧異常,湖邊樺挺楊秀,花妍草青,如在空中俯視,宛若寶鏡鑲翠,在岸邊林中尋覓,可見各種菌類爭相生長,如雨后游汕湖,能看到彩虹飛架,恰似人間仙間,好一幅大漠水鄉(xiāng)的畫面。

       白沙湖,位于一八五團(tuán)東北部的三連境內(nèi),距離團(tuán)部25千米,西北距中哈邊境2千米,有公路相通,內(nèi)有專車往返相送。白沙湖位于沙漠之中,海拔650米,南北長約2100米,東西寬1300米,被稱為"沙漠奇景",水面約10公頃。無論春秋冬夏,湖水始終不增不減,不凝不濁,此水來自何處,又為何能常年保持常態(tài)?這是纏繞在人們心中的一個疑問,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這也正是白沙湖充分魅力的一個重要原因。據(jù)史書記載,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親率蒙古鐵騎大舉西征,蒙古軍隊從貝爾加湖南面的蒙古國都喀拉和林出發(fā),沿蒙古大草原經(jīng)烏里雅蘇臺,在阿爾泰山脈東面的科布多翻越秦萊克烏兒莫該臺山峽到達(dá)克蘭河源。然后順流而下,于1219年6月駐蹕也爾的石河畔(現(xiàn)稱為額爾齊斯河)。沿北而行到此安營扎寨,停歇飲馬,故被譽(yù)為"成吉思汗"的飲馬池。

周定王陵

       位于無梁鎮(zhèn),周定王陵景區(qū)由明代周定王墓、王妃陪葬墓及其周圍的自然景觀所構(gòu)成。周定王陵 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及其王妃們的墓區(qū)。墓區(qū)左邊是青龍嶺,右邊有臥虎山,主峰坐北向南,山嶺呈彎曲狀向左右兩邊延伸為椅子形。周定王墓就坐落在椅子的環(huán)抱之中。背依險峻的山峰,長約五華里,五中間一峰名叫"太白崖",稱為"中天一柱"。南200米處的一座石峰,名為"龍拉磨",稱為"南天一柱"。北300米處有一奇石,名為"金字石",稱為"北天一柱"。三柱鼎立,形成擎天之勢。

       周定王陵就建造于金字石下側(cè),金字石兩側(cè)的老鴉坪和旋磨頂,兩峰各延展一嶺,于二里外匯合,匯合處的高地有座府城隍廟,鳥瞰整個山貌,在此形成"二龍戲珠"。北山山半腰有一石洞,名叫"炸龍洞",山下兩塊奇石,名為"龍炸石",南山有一石虎,名為"太虎石",形成龍虎把門之勢。周定王陵背靠明山,面對陘山,左有青龍山,右有白虎山,是一塊風(fēng)水寶地。

畫圣故里

      畫圣祠位于禹州市西南鴻暢鎮(zhèn)山底吳村。村中舊有畫圣神祠一座初創(chuàng)于唐朝末年,文革中被毀,公留殘碣數(shù)片。新修的畫圣祠,背靠九龍山。前有山門,陳列有道子珍跡遺物;畫圣大殿,正對三峰山陽的道子墓、飲牛坑、祖師洞和謎語峰。殿后有角門,真通十八連環(huán)彩石洞,山下是蘭河,乘游艇可觀看吳道子垂釣臺。

       吳道子是盛唐時期的畫家,大約與李白同時。他雖然生前就很著名,但史書對他的事跡記載甚少,所以今人只是大概知道,他出身窮苦,少年時就展現(xiàn)了非凡的繪畫天賦,后來被召入長安,成為宮廷畫師,只為皇家作畫,名重于當(dāng)世。

       吳道子死于四川,葬于四川,其墓在今天的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qū)李家溝,而禹州這個是其衣冠冢,實際上是當(dāng)代所立。關(guān)于這兩個墓,一真一假,其實還有一些糾葛淵源。1990年吳道子的后人曾到四川真人墓處尋訪、祭拜,然后,從墓旁取土,帶回禹州山底吳村,建起了衣冠冢。

       紀(jì)念館很小,大概就兩進(jìn)院子深。進(jìn)到院子里面,兩側(cè)最前面有碑林,內(nèi)容是與畫圣相關(guān)的評論、詩文,或書法、繪畫,或是捐建者名錄之類,沒有古碑。

古鈞臺

      古鈞臺又名夏臺。位于禹州市第一高級中學(xué)老校區(qū)。是夏啟大宴諸侯、舉行開國典禮的地方。臺上筑起的亭殿為雙重檐,兩滴水宮殿式,周圍有24根明柱支撐,紅柱黃瓦,透花門窗。鈞臺,又名“夏臺”,是夏啟舉行“繼位大典”的地方,是國家政權(quán)誕生的標(biāo)志,是中華民族在四千年前進(jìn)入文明時代的實物佐證,是我國稀有的上古遺跡。

       禹州,就是“大禹之州”的意思。因為禹初封于此,稱“夏禹國”,大禹則稱“夏伯”?!吨?/span>書紀(jì)年校 正》曰:“元歲癸亥,帝(啟)即位于夏邑,大饗諸侯于鈞臺,諸侯從。”《有夏志傳》說:“元年丁亥,鈞臺之會諸侯,九州之牧與各國之君長皆來朝會”。《中國通史》也說 :“夏啟襲位以后,召集眾部落酋長,在鈞臺大宴會,表示正式繼位?!边@些史料說明,鈞臺是夏代的文化遺跡,因此,十分珍貴。

       今古鈞臺遺址,在舊縣衙西,古鈞臺街北口,為禹王廟之山門。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知州于國璧移建。臺基呈方形,下洞上閣。閣為宮殿式,樸素典雅,小巧玲瓏。洞門兩側(cè)嵌有磚刻 對聯(lián)一副曰:“得名始于夏,懷古幾登臺?!倍撮T上嵌有石刻“古鈞 臺”三個大字。《水經(jīng)注》載:“潁水經(jīng)上棘城南(今朱閣鄉(xiāng)南趙莊村),有潁水支流所出。其故瀆經(jīng)三封(峰)山北(今已無水),渠中有泉出焉,謂之嵎水。東經(jīng)三封山東南,歷大陵西。陵上有啟筮亭,夏啟曾享神于大陵之上。”這個啟筮亭就是古鈞臺。從這段水文記載看,更早的古鈞臺遺址當(dāng)在禹州城南十余里處的柏塔山上,即大陵之上。鴻暢鎮(zhèn)山底吳村北,三封山西峰有座湯王廟。因為史籍上有“桀囚商湯于夏臺”的說法,后人便有以此地為夏臺者。但此地是三封山西峰,不是三封山東南,也不歷大陵,更沒有嵎水及坡和濕地,所以最早的古鈞臺遺址應(yīng)該是三封山東的柏塔山,而不是三封山西峰?!犊たh志》上記載說:“(古鈞)臺在陽翟縣西南十五里”,應(yīng)為“陽翟縣東南十五里 ”之誤。1991年,禹州市人民***在清康熙年間于國璧移建古鈞臺的舊址上,重修“古鈞臺”,仍為下洞上閣式。臺基略呈方形,高4.4米,寬7 .4米,進(jìn)深6.15米。正中有洞門,寬2.46米,高2.87米。于國璧題寫之“古鈞臺”石匾及磚 刻對聯(lián),仍移嵌于門周。山門兩扇,虎釘獸環(huán),一仍舊制。臺上閣樓為宮殿式建筑,透花門窗,周圍24根明柱,支撐二重檐頂,上覆赭黃琉璃瓦。閣樓四邊設(shè)石欄20塊,上刻歷史掌故、風(fēng)景文物等圖畫20幅,更加突出了禹州古老的歷史文化底蘊(yùn)。

        大禹神話,是我國最古老的神話之一,從古代典籍《山海經(jīng)》、《越絕書》、《國語》、《荀子》到《淮南子》、《漢書》等均有記載。位于河南省中部的禹州市,是大禹神話的發(fā)源地之一。禹州市現(xiàn)有的與大禹神話有關(guān)的遺存眾多,古鈞臺、禹王廟、諸侯山、汗溝、禹王山、禹王村、大禹渡、禹妃廟、禹王鎖蛟井等豐富的歷史遺存,與大禹神話互為印證,使大禹神話傳說數(shù)千年來在禹州1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禹王鎖蛟井

       禹王鎖蛟井是為紀(jì)念大禹治水功績而建造。殿內(nèi)有一座高達(dá)2.84米的大禹像,坐落于鎖蛟井邊,井口以巨石掩蓋,石上穿有鐵索一條垂于井口,青石雕刻的蛟龍頭部淺露于水面,俯視井中隱約可見。此外禹州境內(nèi)還有國家級水利風(fēng)景區(qū)潁河水利風(fēng)景區(qū)、大禹像、禹王廟、禹山、禹州城隍廟、文廟、天寧寺、朝陽門清真寺、柏山文峰塔、后漢祖劉知遠(yuǎn)的睿陵、張良洞、懷幫會館、十三幫會館以及紙坊湖、科技文化廣場等歷史古跡與自然風(fēng)景。

      禹王鎖蛟井,位于禹州市區(qū),禹王廟山門之外,古鈞臺街路東。史載,堯舜時期,寰宇之內(nèi),洪水橫流,平地水浸,民不聊生。大禹為民解困,率民治水。 他采取疏導(dǎo)方法,引水歸河,然后傾入大海。當(dāng)時,淮河之中,有一頭無角母龍,名喚蛟龍,是水獸之長,喜歡引發(fā)洪水,興風(fēng)作浪。它看見大禹通過治水,使陸地顯露,海河安瀾,危及龍宮,便率領(lǐng)九仔以及水蛇 、龜鱉之類,引潮呈兇,阻止禹王治水。

       大禹利用母蛟喜歡引水上涌的特性,令臣民立于山巔,等待蛟龍涌上來時,以滾木、滑石擊之,蛟龍屢戰(zhàn)屢退。大禹先與之戰(zhàn)于伊洛,又截于河朔,再追于陳蔡,最后圍困母蛟于潁河。大禹命人將潁淵堵住,使母蛟歸海。于是蛟龍敗陣,子孫四散。大禹又命勇夫百名躍入水中,以繩擲套,縛住母蛟。遂在高阜處挖一深井,立上樁柱,把母蛟鎖入井中,令其永世不得出來。只留下魚鱉蝦蟹之類,生存于江河湖沼之中,與人類為友。今市區(qū)古鈞臺街之禹王鎖蛟井,就是當(dāng)年大禹治水縛鎖 蛟龍的遺跡。鎖蛟井不知始于何時,原坐落在古鈞臺街路西,井口置一石塔,用漢白玉雕刻而成,塔高2米,分為七層,窗花層檐,層次分明。塔頂為一方城,城徑一米,城周四墻 ,雕工精細(xì),垛豁勻稱。城之中央,立一佛寺,四面透窗,內(nèi)有菩薩雕像。寺殿頂端,又有神龕,龕內(nèi)有神像,實為稀世之玉雕珍品。

文廟

       今之鎖蛟井,是禹縣人民***在1984年于原址稍東處重新修建的。井上建有一仿古亭閣,歇山磨角,上覆琉璃瓦,前面四根明柱,八扇透雕門窗。門額上刻著“禹王鎖蛟井”五個大字 。殿內(nèi)正中塑有禹王立像一尊,右手摁住蛟頭,左手緊握鐵鏈,一副威武氣概。像前有深井一口,以巨石掩蓋。石上穿有鐵鎖鏈一條,以示井內(nèi)縛有蛟龍。移開井蓋,則見井內(nèi)有水,水中有一石雕蛟龍,仰面朝天,似欲出之狀。觀者見之,無不緬懷大禹萬苦不辭、為民造福、治伏洪水的偉大功績。

天寧萬壽寺大殿

禹 王  廟

        禹州禹王廟最初創(chuàng)建于夏代。《有夏志傳》幾有這樣的記述:少康“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夏王之故都。命寧、艾、靡、抒修葺五廟,掃視諸陵,增立先王之廟。葺宮室,修鈞臺,視九鼎,告天下諸侯?!薄澳?/span>以明年壬午為元年元月,即夏王位,禘五廟,望諸陵,郊天祈地,祭九鼎,坐鈞臺而朝諸侯。遂為中興首君?!?/span>因此說,禹州禹王廟在全國來說,歷史最悠久,歷代都有修葺,規(guī)模越修越大,到明代為鼎盛時期。禹州現(xiàn)存禹王廟有兩座,一座在城內(nèi),一座在城西南禹王山,也叫禹山,俗名“拉王廟”。

       城內(nèi)之禹王廟在古鈞臺街,今古鈞臺即其山門,是明代遺存。當(dāng)時中軸線上有山門、祭殿、正殿、禹池。正殿臺基甚高,鋪石階九級。殿高24米,重檐歇山頂,氣勢雄偉。殿內(nèi)供大禹立像,像前楹柱上書寫一副對聯(lián):“ 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正殿兩廂有廊廡,廊廡南端有圓門,穿過圓門可進(jìn)入東西跨院。東院有三賢祠,西院有水德祠。正殿之后有“禹池”,又名“龍池”。池邊古柏森森,古槐蟠郁,藤蘿盤曲,松竹交翠。其間有奇石,上書“禹池”二字,是游覽留影的好去處。

 拉  王  廟

      拉王廟位于方崗鄉(xiāng)西南禹山北坡,創(chuàng)建于漢文帝甲子(177年)年間,歷代重修,碑文記載為“禹王廟”,俗稱“拉王廟”。從方崗向西四公里里至角子山,其北有禹山,標(biāo)高350米,是大禹治水紀(jì)念地。上古時期,低地洪水橫流,人們活動多在山上。大禹曾居于此山,指揮治理潁、淮地區(qū),使青龍河、騶虞 河、藍(lán)河、呂梁江各歸渠道。洪水退落,露出原地,民眾種植五谷,生活安定下來。當(dāng)?shù)厝巳罕姙榧o(jì)念大禹,稱此山為“禹山”,后人在山南坡修建禹祠一座,即禹王廟,內(nèi)祀禹王、禹妃。現(xiàn)在廟址在山北坡,俗稱“拉王廟”,磚石砌建,殿廡尚存,頗為鞏固,有北宋重修碑記。北宋末年,金人入居中原,宋人被迫南遷,人事不順,天道亦乖。傳說,有一夜晚,禹山周圍的村莊——韓家溝、趙家門、石家坑、楊家屯等,凡是養(yǎng)有牛馬的莊戶人家都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老翁要借用一下牛驢騾馬。天明到牛棚馬廄一看,見牛驢騾馬都是通身大汗,確實在夜里干了重活,出了大力,主人心中甚為納悶。出門一看,見山南的禹王廟竟跑到山北來了。大家十分驚訝,去到山南坡察看,見那里的禹王廟真的沒有了。廟宇的基石也都變了樣,滾的滾,翻的翻,面朝地,背朝天,成了亂石趴。從山南坡到山北坡有一條石徑,石徑路上的石頭,也都被掛得叉里叉外、東倒西歪,石碴一律朝北抿著,連山坡上的草都向北倒伏著。

       于是,有人就說,夜里托夢的老翁就是禹王爺。他老人家看到“宋傾金立,生氣不足,拉拉廟位,顯示圣力,警告金人,宋不可欺?!焙髞?,金兵到了這里,聽說大禹顯圣的故事,便停止腳步,不敢再動。宋朝因而保住了半壁河山,百年南宋。

       從此之后,拉王廟威名大震,香火極盛,規(guī)格越來越大,如今尚存廟宇舊跡五層,依山勢逐層升高。山門前,藍(lán)河水由西向東繞了半圓,環(huán)抱了禹王廟的大半邊。由浮橋過河就是山門,進(jìn)山門后是一條溝坡,崖高數(shù)丈,兩邊挖有許多古老的土窯洞,鈰以石砌門窗,供香客們齋戒和休息。向上走是一、二、三、四層大殿與廊房。一層建有拜殿,二層建有享堂,三層是禹王大殿,四層是禹妃娘娘殿,每層都有廂房和配殿。再向上是參差茂密的樹林,有小徑從林間迂廻而上,可達(dá)山頂。山頂有涼亭可供游人休息、遠(yuǎn)眺,回首看遠(yuǎn)山近水,廟宇參差,氣勢頗為壯觀。

 呂 梁 江

      呂梁江本性暴燥,一年四季洶涌澎湃,只因為大禹治水,使它變得溫柔可人,細(xì)語潺潺。呂梁江為三峰山南麓的一大河流。發(fā)源于柏山、金山、三峰山陰,有大小澗溪二十余條,經(jīng)過梁北、小呂、張得,逐漸匯合,稱為柳河,為呂梁江東源。另有父城河發(fā)源于晏窯村,北承九龍山和三峰山陽坡之水,為呂梁江西源。此水向東經(jīng)過張得村,再東至小呂鄉(xiāng)七娘廟呂不韋祠以北匯入柳河,向南流入?yún)瘟航O蚰贤ㄟ^呂梁山與父城岡之間的一個缺口——“龍門”,向南泄入郟縣境。

       呂梁江水面最寬處約270米,最窄處約30米,長年流水,每當(dāng)夏秋多雨,山洪暴發(fā),則有濁浪滔滔,甚為壯觀。甚而泛濫成災(zāi),崗陵為之淹沒,成為一片汪洋,需以舟船交通。今從崗陵地表上淤積的卵石、蚌殼,翻地挖出的鐵錨,可以想見呂梁江當(dāng)年波濤浩淼的壯闊景象。

       大禹治潁之后,打開了阻礙潁河?xùn)|南流的峽靡口,就是大陵與靡山崗相連的一處缺口,使?jié)}河水能夠順利南泄,經(jīng)襄縣潁橋,最終注入淮河。而不再漫入柳河,由呂梁江泄出,使呂梁江勁流大減。同時,大禹還打開了呂梁山與父城崗相連的一處缺口——龍門口,使呂梁江可以向南直泄,通過郟縣,經(jīng)汝河、沙河再回歸潁河,匯入淮河。因此,群眾中有“打開峽靡口,湖泊旱地走”和“打開龍門口,干了呂梁江”的俗語。

禹 王 山

禹王山簡稱禹山,在禹州市西南15公里,方崗鄉(xiāng)與文殊鎮(zhèn)交界處,東西走向,長3公里,高350米,山 體由石灰?guī)r構(gòu)成,屬箕山山脈。因大禹居此山,指揮治理潁淮河而得名。相傳,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從雍州、梁州、冀州、兗州,一路東下,劈壺口,鑿三門,度九澤,挖九河,使豐水東流,注入大海,解除了黃河危害。然而,經(jīng)由長江而東入大海的漢水流域和潁淮河流域,依然是河浸湖泡,沼澤千里。為解除豫州東南部的水澇災(zāi)害,大禹坐鎮(zhèn)禹山,指揮附近的申、陳、蔡、許、息、黃、鄝、江、道、弦、沈、蔣、呂等110個國,同心協(xié)力,治理潁淮河。潁河是淮河的主要支流,發(fā)源于豫西嵩山西南的潁谷,經(jīng)禹州東南流,到商水,納沙河、賈魯河,至安徽壽縣正陽關(guān),入淮河,全長557公里。

       在禹州境內(nèi)流程59.5公里,主要支流有涌泉河、潘家河、龍?zhí)逗?、書堂河、下宋河、犢水河等?/span>當(dāng)時,潁河古道從東陵關(guān)過來,至下毋折而向南,沿三峰山東峰折而向南,過東箕阿,匯呂梁江,經(jīng)龍門口,入郟縣,匯入沙河,東入淮河。因為龍門口地海拔110米,形成咽喉,水流不暢。禹州城內(nèi)海拔稍高,約130米,只露出荊山、煤山、丹山三個山頭,使禹州城南成為一片湖泊。至今許多村名仍叫湖坡、金坡、羅坡、梁北坡。潁河向南的出口仍叫“陳口”。大禹治水,在禹州境內(nèi)主要開鑿了龍門口,使呂梁江水順利南流入沙河;又沿三峰山向東,順嵎水疏通河道(即今小泥河),經(jīng)杜崗寺至范坡,在靡山口,開鑿?qiáng)A靡溝,引導(dǎo)潁水東南流,經(jīng)潁橋流入淮河。至此,禹州城南成為一片沃土,俗稱“金梁北”、“銀鴻暢”。大禹治水時,曾召潁河流域110個諸侯國國君集中到禹山,開師誓大會。在山頂置石棺材一具,凡不聽令者,完不成任務(wù)者,賜死,賞石棺材一副。至今,禹山山頂還遺存有一副天然的石棺材。大禹指揮治水的帳篷外邊,有大禹親手栽植的柏樹一棵,直到明萬歷年間尚在,樹齡三千多年,樹干五摟多粗。一年夏天,忽遇雷雨,被天火擊中,燃燒半個多月。山石被火燒炸,滾至山坡,俗稱“龍炸石”,而今成為一景。

諸  侯  山

      諸侯山在禹州城北12公里皇路河南岸,屬具茨山脈,海拔350米,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山體以石灰?guī)r構(gòu)成,少林木,多裸露,山坡陡峻,狀如蜘蛛伏地,群眾俗稱“蜘蛛山”。近年來,由于人工采石,使山體多處呈切割狀,如盆景一般秀美可愛。

       世傳大禹治水時,曾召集北方各路諸侯在此山聚會,商量治水良策。當(dāng)時蜘蛛山與東邊的靈山連在一起,形成一道屏障,使洪山不能歸潁入淮,造成禹州地面洪水泛濫,民不聊生。大禹提議斬斷靈山,開通河道,把洪水引入潁淮河,再東導(dǎo)入海。眾諸侯一致同意。于是大禹王便率 眾將蜘蛛山與靈山相連處攔腰截斷,使洪水從兩山中間飛瀉而下,東流入潁淮河,解除了禹州 地面的洪水災(zāi)害。

洪山廟街

       后世,人們?yōu)榱思o(jì)念大禹和各路諸侯治水的偉大功績,便把原來的蜘蛛山 改稱為“諸侯山”。如今,諸侯山上還留有大禹和諸侯們斬斷靈山和蜘蛛山的“斧劈崖”,年代雖然久遠(yuǎn)斧痕 依然可辨。大禹常坐的“禹王石”,上邊還印有大禹的屁股印。就在這塊石頭前面,還有一條溝痕,群眾稱之為“汗溝”。說是大禹劈山治水時,身先士卒,帶頭實干,經(jīng)常累得通身是汗。坐下休息時,汗水順石頭流下來,天長日久,汗水就把石頭沖了一條溝,所以叫汗溝。許多來游覽的人,面對汗溝,總發(fā)出無限感慨。

 鈞   陽   宮

        鈞陽宮即上古時大禹在“靡山建邑”時的“濯龍城”遺跡,后稱“濯龍宮”, 在今禹州城南17公里的鈞陽宮村。

       鈞陽宮歷史非常悠久。四千多年前,黃帝部族的一支,就生活在三封山(三峰山)東南的大陵之上,后黃帝得道升天,大陵便稱作“龍岡”。大禹時期,禹居此,“伐木為邑,橫木為門, 安民治室”,建“濯龍城”。夏朝中后期,濯龍城廢,遂創(chuàng)建“夏亭城”。商湯滅夏桀之后 ,封夏禹的后代于夏亭,以不絕夏祀。直到春秋時期,北方翟人入居中原,先住“翟山”, 又建“陽翟城”,即禹州老城。所以民間流傳有這樣的民謠:“先有鈞陽宮,后建禹州城”鈞陽宮規(guī)模宏大。據(jù)弘治七年(1494)宮地碑記載,宮殿占100余畝,香火地為2100多畝。濯水從山門前東南流過,背后有龍岡作為依靠,松柏繁茂,環(huán)境清幽。

       鈞陽宮的第一道門是牌樓,稱“鈞州門”。高12米,寬8米,為四柱三間,中間高,兩側(cè)低,五脊六獸,單檐坡式樓頂,青紅黃三色琉璃瓦罩頂。中間跨度約4米,四柱皆有浮雕。四柱南 北各置一抱鼓,支撐牌樓穩(wěn)固。牌樓距正門甚遠(yuǎn),已接近襄城縣境。鈞陽宮第二道門是正門。正門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高高的月臺,下邊三個過洞,中間門洞高大,兩邊門洞稍小。月臺上有九脊八坡歇山頂式殿閣建筑,匾額“鈞陽宮”三字為吏部天官 馬文升手書。過鈞陽宮正門,左有鐘樓,右有鼓樓。鐘樓北有古井一眼,傳為“禹王鎖蛟井 ”。鼓樓北有“鳳凰臺”一座,傳說漢代有鳳凰集棲于此。

        第三道門是拜殿。殿內(nèi)塑“護(hù)法四師”,高丈余,著鎧持械,威武雄壯。拜殿后邊左廂為“ 關(guān)帝殿”,面闊三間,灰磚蘭瓦,古琉璃屋脊式建筑。殿中塑關(guān)公夜讀《春秋》像,關(guān)平與周倉護(hù)侍左右。右?guī)麨椤皬V生祠”,即娘娘殿。內(nèi)塑“王母娘娘”、“后土娘娘”、“天妃娘娘”、“閃電娘娘”、“云雷娘娘”、“瓊霄娘娘”、“碧霄娘娘”、“九天玄女”、“ 麻姑”等十?dāng)?shù)尊神像。

       鈞陽宮主殿是“三清宮”。大殿面闊五間,進(jìn)深三間,三梁起架,九脊八坡歇山頂,主脊正 中為寶瓶鎮(zhèn)頂。殿前有卷棚,殿內(nèi)塑“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像,稱“ 三清大帝”。三清大帝四周,半蹲著四個力士,大殿左右有兩位護(hù)殿將軍,一是“靈官馬天師 ”一是“天將王靈官”。墻上畫有各種壁畫,有“八仙過海顯神通”、“藥王禹州解疾苦 ”、“畫圣吳真人騎虎游峨嵋”等等。

       三清宮后為“玉皇閣”,俗稱“天爺閣”,建在月臺之上。月臺下圈砌了三條洞,叫“藥王 洞”、“張良洞”、“成仙洞”。月臺上建二層閣樓,專祀玉皇大帝。此閣是鈞陽宮最高的 建筑物。閣后是柏樹園,為歷代道徒所栽,總數(shù)不下兩千棵。

 禹  妃  廟

       禹妃廟也叫少姨廟、二姨廟。在禹州城南4公里之柏塔山上,是人們敬祀禹 妃娘娘——太姨女僑和少姨女攸的紀(jì)念性建筑。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堯舜時期,洪水泛濫。大禹治水,度九山、疏九河,經(jīng)涂山(今安徽當(dāng)涂)。因涂山擋住了淮水東流,遂將其從中劈開,一分為二,一曰荊山,一曰涂山。就在里,大禹遇見了涂山氏,便娶了涂山氏的兩個女兒——太姨女僑和少姨女攸為妃。新婚三天,大禹便返回治水工地,至到少姨女攸生了兒子啟之后,大禹才讓太姨和少姨二人帶了兒子,回到自己的封地——夏禹國居住,在這里將兒子夏啟撫養(yǎng)成人。

       大禹在外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全靠太姨、少姨在夏都將夏啟養(yǎng)育成人,使夏禹沒有后顧之憂。后人感念禹妃娘娘撫育夏啟的美德,便在柏山建起二姨廟一座,內(nèi)祀太姨、少姨塑像,以紀(jì)念二妃之賢。每年農(nóng) 歷三月初八日廟會,遠(yuǎn)近民眾前去朝拜者甚多。尤其婦女,人山人海,擁擠不堪,各自捧香拎供,頓首膜拜,使參觀者感動涕零,不能自己。到近現(xiàn)代,附近民眾,將太姨、少姨稱為“ 送子奶奶”,將“二姨廟”稱作“送子奶奶廟”,前去燒香求子、接送娃娃,其實是一種民俗心態(tài)之轉(zhuǎn)化。

        二姨廟東100米,有柏山塔一座,為磚拱結(jié)構(gòu)。塔下有一園形坐臺,臺高約8米,直徑約25米 ,周長約80米。座臺中央聳起磚塔一座,分五層,呈八角形,總高30余米。第一層兩門對開。南門為盲洞,北門額上刻有“文峰聳翠”四個大字。從此門入塔,可拾級登至第二層。但四邊無窗,只能摸黑而上。其余各層,南北均有窗洞。對照窗口之墻壁上,嵌人黃色琉璃磚佛像。從頂層北眺,禹州市區(qū),盡收眼底。南望則見村樹如煙,田野無際。每年農(nóng)歷九月初九登高節(jié),文人雅士接踵而至,作詩吟唱,幾多愜意。座臺東側(cè),建有鐘樓一座,內(nèi)懸鐵質(zhì)大鐘,徑闊五尺,鐘聲宏大,余韻悠長。二姨廟之道姑,五更擊之,聲震數(shù)里之外。村民聞聲起作,甚有朝氣。

       二姨廟之右有老井一眼,深數(shù)十米,轆轤攬轉(zhuǎn)七十余圈,才能汲上一桶井水。此為柏山頂峰的惟一水井。但水源旺盛,大旱三載,也沒汲干過。所以有人說:“此井下通海眼,不會汲干?!币灿腥苏f:“此井下通潁河,有人將兩只水鴨放入井內(nèi),數(shù)天后,水鴨卻從潁河游出?!?/span>

      此塔為清乾隆九年(1744)知州郡大業(yè)所創(chuàng)建。取意:三峰山狀若筆架,柿園山狀若硯臺,山下原野,平鋪如紙,柏山磚塔,狀如筆管。此文房四寶,羅列州境,可望禹州文風(fēng)興盛,人才輩出。

亂 石 趴

       亂石趴乃大禹之遺跡。位于禹山南坡,因山石奇特,嵯峨成形,成為一景,諺曰“亂石趴”。亂,不是雜亂,是多姿多彩的意思。

       當(dāng)?shù)厝罕娍趥?,說禹王廟原本在禹山南坡,北宋年間,胡人南侵,入主中原,宋室南遷。忽一天禹王顯圣,借的來禹山周圍十?dāng)?shù)個村莊牲口,一夜之間,將禹王廟拉到禹山北坡,禹王面向北方,正襟危坐,注視著胡馬如何肆虐。那胡人來到當(dāng)?shù)?,望禹王而生畏,不?zhàn)而退,從而保住了宋朝的半壁江山。就因為拉廟的原因,在禹山南坡留下了兩到深深的車轍。車轍兩旁所有的草都向兩邊分開,所有的石茬都向北方抿著。禹王廟原來的基石,全都變成了亂石趴,禹王廟原來的花草、樹木,全都變成了細(xì)泉,在石隙間汩汩流淌。

       禹山之石,本為紅、白二色,屬花崗巖類,盤根土中,牢不可動。惟此石趴區(qū),其石色青,色黃,色綠,色紫,五彩繽紛,斑駁陸離,且離出地表,推而可動。大者丈余,小者尺許。有愚鈍者,有玲瓏者,錯落其間, 各具形象:或如奔馬,或如訓(xùn)羊,或如虎豹,或如豺狼,或似臥牛,或如大象,或如淑女,或如魔王,千姿百態(tài),不可名狀。

       石趴中間,常有細(xì)泉涌出,順石縫曲折蛇行,如銀線閃亮;或從石孔中滲出,滴滴如珠,跌入凹處,形成水汪,有大有小,清澈明亮,如一面面鏡子,擺放在綠草如茵的山坡上。細(xì)品泉水,有淡淡的酒味,人們說,這是大禹與涂山氏女舉行結(jié)婚喜宴時飲剩的喜酒,灑在地上,滲入地內(nèi),與泉水相溶的緣故。而且說這泉水有三大益處:一解酒,二滋陰,三宜子。因此,許多人在農(nóng)歷三月三日早晨,日頭發(fā)紅前,前來汲取,回去做茶,供七天飲用,效用明顯,非常靈驗。

       這種山石是如何形成的?究其原因,地質(zhì)學(xué)家說,全是因為大自然的陰差陽錯,是遠(yuǎn)古造山運(yùn)動惹的禍。造山運(yùn)動把不同的地層、不同的巖性撮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這么一種獨特的地質(zhì)風(fēng)貌。而民俗則傳說,是大禹與涂山氏結(jié)婚時,在這里拜天地,拋撒喜錢,落在地上,變成了各色各樣的石頭。禹王山下有黑水和藍(lán)水兩條河流,象兩條絹帶縈繞在禹山南北,飄飄而去,嫵媚動人。 河溪邊青草叢生,萼跗駢植,薤白綿棗,隨地可取。挖而食之,味道甜美,更為游山者所忘情也 。

禹 余 糧

       禹州是地道中藥材的盛產(chǎn)地,藥材的種植、加工有悠久的歷史。戰(zhàn)國時期的名醫(yī)扁鵲曾帶領(lǐng)弟子到陽翟(今禹州市)采藥行醫(yī),發(fā)現(xiàn)禹余糧(也叫禹糧石)可以治療久瀉、久痢、便血、崩漏、帶下等許多病癥,這一劑禹余糧使扁鵲醫(yī)名大燥,被稱為“帶下醫(yī)”。

      禹余糧產(chǎn)于禹西40里之禹山,色褐,性微寒,味味澀,能澀腸、止血,屬礦石類藥物。據(jù)說,大禹治水時,行至禹山,忽覺食欲不振,胃納驟減,數(shù)口之后,即停箸不食。左右要來撤去,夏禹道 :“我吃過的食物,不可再給別人去吃,留下等我下頓飯再吃吧!”

       在旁邊伺候他的帝女道心想:“工程這么緊張,活又這么重,怎么可以頓頓吃剩飯呢?”于是就將那食余之飯,用手撮了,向空中四面撒去。有些落在山中,有些落在澤畔,有些落在河里,左右之人看了,也不知道它是什么作用。哪知到了后來,這落在山中的就變成一種石子,狀如鵝鴨之卵,外有殼重疊,中有黃細(xì)末如蒲黃,或狀如牛黃,糜糜如面,可食。那落于澤畔的變成一種藤類,葉如菝葜,根作塊狀,有節(jié)似菝葜?而色赤,味似薯芋。那落于河中的隨水流至扶海洲上,變成一種篩草,結(jié)的籽實,食之如大麥。這三種東西后人統(tǒng)叫它作“禹余糧”。

少  康  城

       少康城在禹州市西16公里康城村,是夏朝“中興之君”少康王居住的地方,屬順店鎮(zhèn) 。夏禹王傳位給其子啟。夏啟傳位給其子太康。他居其 位而不為其事,好酒嗜飲,盤游無度。經(jīng)常狩獵于外,數(shù)月不歸。有窮國君侯羿,因而將他拒于洛河之 北,使其不得回朝,乘機(jī)廢了他。太康被廢后,他的五個弟弟帶著母親過流浪生活,作《五 子之歌》曰:“皇祖有訓(xùn),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又歌曰:“內(nèi)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飲,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span>太康死后,仲康繼位。仲康死后,其子相即位。在與有窮國交戰(zhàn)中,相不幸陣亡。相妻懷著 身孕,逃到娘家有仍國(今山東濟(jì)寧),生下兒子少康。少康長大后,被有窮國追殺逃到有 虞國(今虞城縣)。虞國國君念他是夏禹后代,遂將兩個女兒大姚、二姚嫁他為妻。少康四處 聯(lián)絡(luò)招集原夏朝臣民,伐暴安良,活捉了有窮國大將寒浞。夏朝舊臣伯靡將少康迎回夏地,選定少康城為國都,建城池、葺宮室、修鈞臺、祭諸陵。次年正月,少康即帝位。詔告天下,萬國來朝,使中斷了四十年的夏王朝重新強(qiáng)盛起來。史稱這段經(jīng)歷為“少康中興”。

      少康城,北承具茨山之靈氣,南接潁水河之秀色,確是一個好地方。到了周朝,周武王也對少康城格外看重,遂將少康城封給其弟康叔作食邑,稱為康城。三國魏明帝又封衛(wèi)臻于此,稱為康城侯。北魏在此地設(shè)康城縣。

現(xiàn)在康城村西,還有夏少康城夯土城墻數(shù)十米,點將臺一座。村東有少康所建“禹王功德臺 ”。臺上樹有功德碑,凡七十七字,以記禹王治水之功。康城村北名麟鳳坡,是因夏禹王時,天下太平,有吉祥鳥獸麒麟、鳳凰出現(xiàn)于此而得名。

清代文人劉玉威曾造訪康城,寫《康城訪友》詩二首:

 其一   

萬樹蔭森擁遠(yuǎn)村,村村雨過凈沙痕河懸天上橫無涯,山掛云中倒有根。

     其二   

落日荒城懷古跡,秋風(fēng)匹馬立高原。故人家住清溪外,一水蒹葭思正繁。

禹 王 碑

        夏代,“少康中興”之后,少康帝為了繼承和緬懷大禹王的功績,便在少康城東 高阜處建了一座“禹王功德碑”,俗稱“禹王碑”。功德碑碑座高一米,碑體近正方形,長寬各1.5米左右,厚約0.3米 。正面刻碑文,共九行,每行九個字,末行空四字,總共77字。字體離奇,極難辨識,有說 是“蝌蚪文”,有說是“蟲篆體”。少康王所立原碑,可能很早已經(jīng)毀棄,因此,除有關(guān)記載和世代口傳外,幾乎沒有人看見過原文??党恰坝硗豕Φ卤睘榻怂娬撸嗣鞔亓⒈?。據(jù)說,此碑原文是南宋嘉定五年(1212),有個叫何致的官員,去南岳衡山游玩,聽砍柴人說:“峋嶁峰的石壁上有幾十個字,沒人認(rèn)得”,便請其引路,到石壁前辨認(rèn)。何致反復(fù)研讀,認(rèn)為是“禹王碑”,便將其文摹寫下來,刻于湖北岳麓山的巨石上。何致認(rèn)為這77字為大禹手書,所以碑文后邊多加了四個正楷字,曰“右 帝禹刻”。

       到了明代,著名學(xué)者楊慎,對77字作了譯注,用正楷標(biāo)于每個篆字之下,以便人們閱讀。內(nèi)容主要敘述禹接受堯帝的治水命令,日夜奔波于三山五岳之間,疏浚大川河流,治平洪水的情形。功德碑的背面為“重刻禹王功德碑記”,敘述了功德碑的來歷、演變、意義,提出了對“峋 嶁碑”的認(rèn)識和評價,是對禹王功德碑的詮釋和說明,同樣為后人所重視。

附:

禹 王 碑 釋 義

        禹王功德碑又叫“岣嶁碑”,被稱為中國八大“天書”之一。相傳為古夏禹時 所刻制,該碑原刻石在湖南衡山,其字體古怪奇異,難以辨識,所記為大禹治水的事績。因衡山有岣嶁峰,故衡山又名岣嶁山,此所以稱該碑為“岣嶁碑”的緣由。


岣嶁一詞,最早見諸于三國 魏人張揖選編的《廣博》一書。其中有“岣嶁衡山有岣嶁峰,上有神禹碑”之句,說明該碑的存世早于三國時代,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唐韓愈曾專程赴衡山,尋求岣嶁碑,未見。有詩一篇,談及此碑,詩云:

岣嶁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

科斗拳身薤倒披,鸞飄鳳泊合虎螭。

事嚴(yán)跡秘鬼莫窺,道人獨上偶見之。

我來咨嗟涕漣漣,千搜萬索何處有,

森森綠樹猿猱悲。      

       直至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何致游南岳,聽樵夫說岣嶁峰石壁上有數(shù)十字,疑為禹王珠算 ,遂使之引路至碑前,摹其文,歸而刻于長沙岳麓山禹碑峰上。岣嶁碑面世以來,由于字形如蝌如篆而又非蝌非篆,長時期不為人識。這是為什么呢?中國歷史上有蒼頡造字540個之說。實際上,蒼頡只是在文字的整理、統(tǒng)一、推廣、發(fā)展、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杰出的成績,為后人所認(rèn)可、推崇、敬仰。自蒼頡之后,直至秦統(tǒng)一文字之前,中國各個地域的文字并不一樣。一般來說,秦時的文字稱為小篆,秦之前的文字稱為大篆,大篆之前為甲骨文。從岣嶁碑的?中衛(wèi)純矗筆粲詿笞O啻?其所記為夏禹治水之事,故應(yīng)為周、秦之前的文字。

對岣嶁碑的破解起于明代。目前筆者所知的有五種釋文:一是楊慎所釋,二是沈鑒所釋,三是楊廷相所釋,四是朗瑛所釋,五是楊時喬所釋。這五種釋文中,前四人略有差異,而楊時喬的釋文與他們相同的僅有18字,并且按字義解釋難以成文,故為后來學(xué)者所棄之。現(xiàn)將岣嶁碑文試釋于后。釋文分為三段:

      承帝曰:咨! 翼輔佐卿,洲渚與登,鳥獸之門。參身洪流,而明發(fā)爾興。第一段的意思是:奉承上天意志的堯帝說:哎呀,現(xiàn)在洪水泛濫,大地一片汪洋,田地被淹沒,就連高地也成了小島。你們這些大臣去商量一下如何抗洪治水吧!大禹受到大家的推薦,與同僚們一起登高而望,視察災(zāi)情:地上的莊稼已經(jīng)沒有了,只剩下鳥獸的印跡。他們決心投身到抗洪、治水、救災(zāi)中去,莊嚴(yán)地對天發(fā)誓,祈求神明的幫助,然后出發(fā)。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菅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華岳泰衡。宗疏事裒,勞余伸堙,郁塞昏徙,南瀆衍享。

       這一段用現(xiàn)代語言來說就是:為了治水,征調(diào)人力物力,長期在外,露宿于山野,為了國家而忘了自己的家。你們不辭辛苦,發(fā)揮出聰明才智,認(rèn)真分析了水勢和地形,因勢利導(dǎo),疏通了河道,終于平定了洪水,在華、泰、衡、恒等地區(qū)筑堤壩,挖溝渠,使洪水按照人的意 志流入江河,歸于大海,使人民安居樂業(yè),食有余糧,你們的功績可上告慰蒼天,下達(dá)于后世。衣制食備,萬國其寧,竄舞蒸奔。這段文字較為明了:由于平定了水患,使得天下安寧,百姓衣食豐足,野獸歸于山林,到處歌舞升平,人民永遠(yuǎn)銘記大禹的恩德。據(jù)上所述,我們完全有理由宣布:岣嶁碑,就是一座歌頌大禹治水功德的紀(jì)念碑。

夏 文 化 遺 址

       禹州,古稱夏邑、陽翟、鈞州,自古就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區(qū)。早在5000年前的氏族社會,被尊稱為華夏始祖的軒轅黃帝,就在禹州活動。進(jìn)入公元前21世紀(jì)后,禹州更是夏部族政治、經(jīng)濟(jì)活動的中心區(qū)域。而后,夏禹封國于禹州,夏朝立國于禹州,夏啟繼位于禹州,太康失國于禹州,少康中興于禹州,夏桀囚湯于禹州,禹州與夏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因而禹州遺留有許多夏代文化遺跡。

       建國以來,通過多次野外考古調(diào)查,禹州境內(nèi)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25處之多。具體是:花石鄉(xiāng)的西柳遺址、閻寨遺址;順店鎮(zhèn)的谷水河遺址、下毋遺址;火龍鎮(zhèn)的瓦店遺址、龍池遺址、冀寨遺址;方山鎮(zhèn)的方山遺址;文殊鎮(zhèn)的連樓遺址、段灣遺址;朱閣鄉(xiāng)的沙沱遺址、馬墳遺址、董莊遺址;城關(guān)附近的東城墻外遺址、崔莊遺址;郭連鄉(xiāng)的李莊遺址、黃臺寨遺址;褚河鄉(xiāng)的吳灣遺址、棗王遺址、余王遺址、胡樓遺址;范坡鄉(xiāng)的王山遺址、潭陳遺址;梁北鎮(zhèn)的杜康寺遺址;鴻暢鎮(zhèn)的寨子賈遺址等。這些遺址中,閻寨遺址、瓦店遺址、下毋遺址、吳灣遺址已被國家有關(guān)考古單位和鄭州大學(xué)考古系及禹州市文物管理單位聯(lián)合進(jìn)行了考古發(fā)掘和試掘。近年來,中美兩國考古工作者還對上述絕大部分遺址進(jìn)行了復(fù)查,資料準(zhǔn)確,可信度強(qiáng)。

史籍記載,舜死后,禹即天子位,建立夏朝,逐步改變了過去人們住巖洞、住庵棚的歷史,開始“安民治室”,“橫木為門”,“伐木為邑”。先民們從穴居逐步住進(jìn)了房屋。《竹書 紀(jì)年》記載:“夏六月,雨金于夏邑?!边@個夏邑就是今天的禹州市。瓦店和閻寨夏文化遺址,就是夏禹“伐木為邑”的明證。

奎樓街老宅

       瓦店夏文化遺址,位于禹州市區(qū)西6.5公里的瓦店村,東西長3華里,南北寬半里有余。遺址東部斷崖上暴露出的夏文化層約3米左右,其中有窯穴深6米。1980年和198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大學(xué)歷史系、禹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曾先后兩次對該遺址進(jìn)行發(fā)掘。出土有鼎、鼓腹罐、折腹盆、高領(lǐng)壺、碗和盤等陶制品。其中有一批工藝較高、造型精美的器皿如漆黑锃亮的高柄陶器和鳳頭紅陶,都具有非常高的科學(xué)研究價值。經(jīng)碳14測定,該遺址距今約40 00余年,是一處“龍山文化”聚落遺址。1998年,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辦公室再次來實 地考察,確認(rèn)是研究夏禹文化的一處極有價值的發(fā)現(xiàn)。2000年11月國家公布的“夏商周年表 ”明確指出,夏朝的起始年代是公元前2070年,這就進(jìn)一步證明,瓦店夏文化遺址確系夏早 期的聚落遺址。

禹 母 洞

       張鳴歧先生在他的新著《炎黃子孫祖根在中原》里說:大禹故宅在禹州城西25公里的石家峪玲瓏山。玲瓏山縱臥在玲瓏湖(紙坊水庫)西岸,群山環(huán)抱,奇峰競秀,怪石嶙峋,景色秀麗。涌泉河西來,一年四季流水潺潺。在玲瓏山下金盆石家峪一帶匯成山坳深潭,而后東流,地稱“石紐”,即史載“禹生石紐”處。從玲瓏湖看玲瓏山,飄忽依稀,若隱若現(xiàn),倒影入湖,俏如蓬萊。古語說,“勝地出人物”,噫噓唏,誠然!

      玲瓏山有三十六洞,分為上三十八洞和下三十八洞。三十六洞,洞洞相連,小洞如房,大洞如殿,洞內(nèi)壁上刻有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的石佛。如今,下十八洞已被湖水淹沒,上十八洞仍在玲瓏山腰,可供游人游玩。

       其中最大的一條洞叫“禹母洞”,洞深30多米,分前洞后洞,前洞如殿,后洞如房。史籍記載,禹父鯀被帝堯封于崇山(即嵩山)之陽,即今禹州方山一帶。封地方圓百里,稱崇侯或崇伯。娶妻有辛氏女,叫修己,亦曰女志,生禹于高密?!妒酚浰麟[》曰:“高密,禹所封國?!薄兜弁跫o(jì)》載:“封國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禹母洞”即禹母所居之地,也是禹母生禹之地。洞壁有青翠色鐘乳石,或如奇花,或如奇草,或如飛禽,或如走獸,或如仙女,或如石佛。壁上刻有“鈞天”二字,字跡高古難認(rèn),據(jù)說是大禹所刻。后人在“鈞天”二字旁邊,又刻“鈞天勝地”四字,似是名家所為,但系何人所書,眼下無考。

       從“鈞天勝地”一側(cè),有通道可入后洞。后洞地平如鏡,靠左側(cè)有一條石,10米見方,相傳是禹母下榻的地方,曰“禹母床”。從床頭,沿石磴,過洞道,彎彎曲曲,約50米,可達(dá)玲瓏山頂,縱覽四周無數(shù)山光水色。

練 兵 洞

       在玲瓏山南一里許,有一座岳山,東北山 腰有一條洞,相傳是禹王練兵洞。洞口緊臨涌泉河,洞深曲曲折折綿延1000多米,出口處在岳山西側(cè)的山半腰里。洞道有寬有窄,寬處大如房子,窄的地方人只可以讓人側(cè)身而過。洞壁有的段落非常光滑,象是天然的;有的地方又非常粗糙,象是人工鑿的;有的巖壁呈棕紅色或紫紅色,有的巖壁呈灰黑色或淺灰色,當(dāng)?shù)厝罕姺Q這些巖石叫彩釉石。彩釉石相傳是大禹練兵時,各種兵器相擊迸發(fā)出的火花,長久迸擊巖石所形成。練兵洞內(nèi),每到洞道轉(zhuǎn)彎處,左右兩策就會各有一個“貓耳洞”,大小能容三、四人,類似哨卡,大概是為了防止外人入侵吧。洞內(nèi)冬暖夏涼,而且不生蚊子、蟑螂、老鼠和蝙蝠,所以,兵荒馬亂之時,老百姓就逃到洞里來避難,平時,每到夏季,百姓們也喜歡到洞里來避暑。

啟 母 洞

        啟母洞也叫樓洞,在禹母洞一側(cè),與禹母洞相距不遠(yuǎn)。因為是兩條洞上下相疊,好似樓房一般,所有俗稱“樓洞”。從下洞進(jìn)入,洞體深約20米,寬約10余米,可容數(shù)百人。洞壁多鐘乳石,形態(tài)各異,如花如草,如佛如獸??繓|壁有一石床,約四米見方,平滑如鏡,青面有紅斑,據(jù)說是啟的姨母女嬌睡覺的地方。床邊又有一石,高50厘米,大約一米見方,相傳是女嬌教夏啟讀書的書桌。沿夏啟的小書桌后邊,有一條通道,長約40米,登階而上,亦可到玲瓏山頂。洞口東側(cè)臨崖處,有一巨石,形似一婦人坐在山頭,遙望遠(yuǎn)方,相傳是女攸每天傍晚眺望東方盼禹歸的地方,后人稱為“望夫石”。站在望夫石前朝東眺望,約四公里,有一座圓形的山頭,就是禹山,那就是她和大禹結(jié)婚拜天地的地方。山下有一條淙淙流淌的溪流,據(jù)說是大禹夫婦結(jié)婚時喜酒酒壇倒地所致。至今,嘗嘗那溪水,還能品出淡淡的酒香。

大 禹 渡

       禹王渡是潁河上游一個古老的渡口,在禹州市褚河鄉(xiāng)禹王村村東的河道上,是古代禹州與許昌、臨潁的主要渡口。相傳大禹治水時,乘船來到這里,見高地上有一棵大槐樹,枝葉繁茂,蔭涼遮了大半個山丘,而且蒸騰出一股肅殺之氣。大禹好生詫異,就棄舟登岸,到樹前察看。原來樹上住著一個千年樹仙,多少年來一直佑護(hù)著這一方百姓。大禹認(rèn)為他是一位好仙,于是在樹上掛了三尺靈幔,以示褒獎。到了漢代,一場天火把大樹燒了,只剩下一段樹干和幾根枝椏。附近群眾以為是樹王歸天了,便來祭拜。方圓數(shù)百里的群眾聽說了,以為是禹王顯靈,紛紛前來祭拜。有的地方旱了,就來取雨,人來人往,絡(luò)繹不斷,于是在村東河道上形成了一個碼頭,人們便叫它“禹王渡”。后來,老槐樹的根上又生出了三棵新樹,手拔著一樣瘋長,不多年間,又長成了三棵雙人合抱的大樹。方圓數(shù)百里的群眾聽說了,以為是樹王復(fù)活,紛紛跑來扯幛掛幔,燒香祭拜。后來,有人又在河岸上修起一座小廟,因大樹旁的河崖上有幾條崖洞,所以小廟就叫“洞林寺”。洞林寺的香客多了,有人就來賣茶賣水,賣香賣表,賣飯賣菜,賣鞋賣傘,賣扇賣帽,賣一切日用品。時間久了,有的人就住下來,成了一個村落。因為大禹王治水時曾在這里住過,村頭的大槐樹又經(jīng)大禹掛幔,稱為“樹仙”,村東的渡口又叫“大禹渡”,這個村便叫成了“禹王村”。

 靡 山 砦

       禹州市范坡鄉(xiāng)有一條崗,叫“靡山崗”,從潁河岸邊蜿蜒向西與小呂鄉(xiāng)的父城崗相接,綿延數(shù)十里。崗雖不高,卻形成了禹州境南的一道屏障,阻擋了大半個禹州的地表水不能順暢排泄。在禹州城南形成了一個碩大的湖,叫“坡湖”。禹州城虧了里邊的三座小山——北關(guān)的荊山,西街的梅山,東南隅的丹山,這三座小山包保住了禹州城沒有變成水泊。史載:禹“居靡山,伐木為邑,畫作印,橫木為 門?!贝笥碇嗡臅r候,看到了這種情況,就在靡山扎砦,指揮十萬民夫,在范坡鄉(xiāng)的余張打開了靡山口,在小呂的老官營打開了龍門口,使?jié)}河、呂梁江和坡湖的積水順利排泄出去,河灘變成了米糧鄉(xiāng)。所以,后世人們將梁北坡稱為“銀梁北”。大禹在靡山所居之舊砦,人稱“濯龍城”,后城廢,余一亭,稱“夏亭城”。商朝,開國君主商湯為穩(wěn)定局勢,安撫夏禹后人,封夏禹后裔于“夏亭”,即此“夏亭城”。東漢初年,劉秀的同學(xué)嚴(yán)子陵,在夏亭城遺址建“濯龍宮”,聲勢很大,且因嚴(yán)子陵是高隱,又與漢光武帝是同學(xué),引起了漢桓帝劉志注意,遂作《濯龍宮考》,并譜《郊天樂》,以享天地之神,因而使濯龍宮成為道教勝地。明成化間,當(dāng)時禹州稱鈞州。五朝元老馬文升在靡山濯龍城舊址重修濯龍宮,以夏啟有鈞臺之享的緣故,改稱“鈞宮”,又因其在鈞臺之陽,故稱“鈞陽宮”。鈞陽宮遺址在今范坡鄉(xiāng)鈞陽宮村。

禹 王 村

       禹王村在禹州城東南10公里處的潁河南岸,北距褚河2·5公里。全村有四個自然村落,分別稱禹王、潘莊、鄭彭、燕莊,共300多戶,2500多口人,3000多畝耕地 。村落中間有一條東西主街,三條南北輔街,呈“卅”字形格局。村北和村東有潁河環(huán)繞,土地肥沃,以農(nóng)業(yè)為主,林業(yè)次之,是全國優(yōu)質(zhì)泡桐科研基地,曾獲全國林業(yè)先進(jìn)單位稱號。禹王村因大禹而得名。相傳大禹治水時,乘船來到這里,見高地上有一棵大槐樹,枝葉繁茂,蔭涼遮了大半個山丘,而且有一股紫氣縈繞空中。大禹好生詫異,就棄舟登岸,到樹前察看。原來樹上住著一個千年樹仙,多少年來一直佑護(hù)著這一方百姓。大禹認(rèn)為他是一位好仙,于是在樹上掛了三尺靈幔,以示褒獎。到了漢代,一場天火把大樹燒了,只剩下一段樹干和幾根枝椏。附近群眾以為是樹王歸天了,便來祭拜。方圓數(shù)百里的群眾聽說了,以為是禹王顯靈,紛紛前來祭拜。為了方便四方群眾,便在村東潁河岸邊開辟了一個渡口,因大禹治水時曾在此地住過,所以就叫“大禹渡”。后來,老槐樹的根上又生出了三棵新樹,手拔著一樣瘋長,不多年間,又長成了三棵雙人合抱的大樹。方圓數(shù)百里的群眾都以為是樹王復(fù)活,紛紛跑來扯幛掛幔,燒香祭拜。不久,又有人在河岸上修起一座小廟,因大樹旁的河崖上有幾條崖洞,所以小廟就叫“洞林寺”。洞林寺不大,香客卻不少,終日絡(luò)繹不絕。于是就有人就來賣茶賣水,賣香賣表,賣飯賣菜,賣鞋賣傘,賣扇賣帽,賣一切日用品。時間久了,有的人就住了下來,成為一個村落。因為大禹王治水時曾在這里住過,村頭的大槐樹又經(jīng)大禹掛幔,稱為“樹仙”,村東的渡口又叫“大禹渡”,所以這個村便叫成了“禹王村”。

夏 禹 故 宅

       夏禹故宅在禹州城西25公里之玲瓏山石家峪。據(jù)史書記載,大禹的父親叫鯀,五帝時代,曾被帝嚳高辛氏封于崇山(即嵩山)之陽,地在今禹州市方山鎮(zhèn)一帶地方,其封地方圓百里,稱崇侯或崇伯。崇伯鯀娶有辛氏名(今開封東一帶的諸侯國)之女,名叫修己,也叫女志,生禹于高密石紐。高密即今嵩山的古稱,石紐就在今禹州市城西玲瓏山下的金盆石家峪一帶,古涌泉河西來,繞山坳而成深潭,而后東流入潁河,該地即稱石紐。大禹故宅地出玲瓏湖(今稱紙坊水庫)西岸,群山環(huán)抱,奇峰竟秀,怪石嶙峋,景色秀麗,自古為游覽勝地。史書記載,玲瓏山有三十六洞,分上十八洞和下十八洞,洞洞相連,大洞如殿,小洞似房,洞內(nèi)石壁上刻有許多形態(tài)各異的石佛,人稱“洞天福地”。下十八洞內(nèi)置有五百羅漢,展示大禹治水的偉大功績;上十八洞內(nèi)的正壁上刻有“鈞天”二字,相傳為大禹所書?!扳x 天”是什么意思?《淮南子》曰:“中央曰鈞天。”古人認(rèn)為地與天是相對應(yīng)的,意思大概是指這里是天地的中心位置吧!“鈞天”二字旁邊,還刻有“鈞天勝地”四個字,是何人所書,寫于什么時候,就不得而知了。五代時,后周顯德二年,有僧人在玲瓏山下建清涼寺,前后五進(jìn)宅院 ,氣魄恢宏。明嘉靖十一年(1531年),布政使張鯤在清涼寺設(shè)“輞山書院”,也是看中了這里幽雅的環(huán)境。遠(yuǎn)看玲瓏山,云霧繚繞,若隱若現(xiàn),似蒼龍吸水,欲騰長空,倒影如同蓬萊仙境,游人在云霧中飄來飄去,好一幅超凡脫俗的畫圖!

夏 社 壇

夏社壇即夏禹之封壇,亦稱天子社,是夏禹帶領(lǐng)諸侯祭祀土地神的祭壇,在禹西方山古寨內(nèi)。《史記·正義》曰:“方山,其山頂平,四面險峻,有方城?!鄙鐗驮诜匠侵畠?nèi),臺高三仞,上廣三仞,下闊四仞,呈矩形。社壇四周是廣場,以社壇為中心,土呈五色:東方呈青色,南方呈紅色,西方呈白色,北方呈黑色,中間呈黃色。據(jù)說大禹稱王之后,曾在此召集天下諸侯,登臺宣告:“中國賜土姓,祗(音其,地神)臺德先,不距朕行”。有資料說,大禹曾在此用五色土“封諸侯,錫以茅土,用為社?!币馑际?,我分封給你們了土地,你們不可忘記根本,按諸侯國所在方向,各取神土回去,四時加以祭祀,祈求五谷豐登,四季平安。傳說,商湯打敗夏桀之后,想把夏社壇毀了,天怒,大雨三日,湯以為不可,就想把社壇搬走,仍不可,狂風(fēng)三日,湯乃罷,就地沐浴齋戒、設(shè)牲祭祀,封夏之后人于夏亭,不絕夏祀,而后湯的社稷方得安寧。今方山古寨內(nèi),夏社壇雖然坍塌毀棄,但遺跡尚在。

鈞臺與鈞州

     “鈞”的內(nèi)涵非常廣泛,包括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等各方面?!扳x天”謂天帝住處,天之中央;“鈞柄”寓中央政權(quán),政治大權(quán);“鈞席”謂執(zhí)掌大權(quán)的人物;“鈞容”意為中央之御林軍,國家禁軍;“鈞曲”即國歌;“鈞陶”則由制陶引申為造就、培養(yǎng)和教育;“鈞石”為經(jīng)濟(jì)生活中的計量單位;“鈞冶”謂金屬冶煉等。以上諸多涵義最初大部分與鈞臺有關(guān),而鈞臺之鈞則源于生產(chǎn)實踐中制造陶瓷的輪盤?!扳x器者,制造陶器之轉(zhuǎn)輪也?!笔翘沾缮a(chǎn)中的關(guān)鍵所在。  鈞臺是河南禹州的標(biāo)志性古建筑物,“鈞瓷”因“鈞臺”而得名。夏啟于夏啟元年即位于夏邑,《竹書紀(jì)年》載:“大饗諸侯于鈞臺?!笔侵袊鴼v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標(biāo)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的正式建立。鈞臺原址在禹州市區(qū)南三峰山的東峰,毗鄰潁水?!端?jīng)注》記載:“河南陽翟縣南有鈞臺,其水(嵎水)又東南流,水積為陂,陂方十里,俗謂之鈞臺陂,蓋指鈞臺取名也?!薄皾}水又徑上棘城西,又屈徑其城南……縣西有故堰,堰石崩裭,頹基尚存舊遏,潁水枝流所出也,其故瀆東南徑三封山北,今無水,渠中又有泉流出焉,時人謂之嵎水。東徑三封山東,東南歷大陵西,《連山易》曰啟筮亭,啟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鈞臺也。”以上史籍證實,鈞臺始建于夏啟時,遺址在禹州境內(nèi)三峰山東南?!痘茨献印吩弧爸?/span>央曰鈞天”,當(dāng)時夏邑作為夏朝的國都,鈞臺的主要涵義應(yīng)為國家之中央,或曰政治權(quán)力核心所在。

  金、南宋時期,金初,仍為陽翟縣。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年),河北阜城人劉豫被立為大齊皇帝,都大名,管轄中原地區(qū)。陽翟由縣升軍,改稱潁順軍;阜昌二年(1131年),劉豫遷都于汴(今開封)。天會十五年(1137年),金廢齊國,將劉豫降為蜀王。金熙宗天眷三年 (1140年)閏六月,南宋岳飛遣統(tǒng)制張憲擊敗金將韓常,收復(fù)陽翟。同年七月,岳飛接詔班師,自郾城南歸,陽翟重入金政權(quán)控制之下。之后,金國與南宋反復(fù)交手,終南宋對金納貢求和,宋金南北對峙而治。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潁順軍升為潁順州;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境內(nèi)有鈞臺舊址,潁順州更名為“鈞州”,仍屬南京路(南京即今開封),并設(shè)陽翟縣為“附郭縣”,鈞州轄三縣。四千多年前,黃帝部族的一支,就生活在三封山(三峰山)東南的大陵之 上,后黃帝得道升天,大陵便稱作“龍岡”。大禹時期,禹居此,“伐木為邑,橫木為門, 安民治室”,建“濯龍城”。夏朝中后期,濯龍城廢,遂創(chuàng)建“夏亭城”。商湯滅夏桀之后 ,封夏禹的后代于夏亭,以不絕夏祀。直到春秋時期,北方翟人入居中原,先住“翟山”, 又建“陽翟城”,即禹州老城。所以民間流傳有這樣的民謠:“先有鈞陽宮,后建禹州城”。

大澗村農(nóng)民游園

著名人物

       三國潁川可謂人才集中地,名士“搖籃”了。讓諸葛亮、龐統(tǒng)名氣揚(yáng)天下,最初是司馬徽的評價“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雖然,結(jié)果有出入,但是二人的才能卻為世人認(rèn)可。其本人也是博學(xué)多識,只是淡泊名利,或者說是眼光遠(yuǎn)大,見解精辟,所以避世不仕罷了。

       荀彧,荀文若,潁川潁陰人,杰出的內(nèi)政謀略高手。為曹操定下挾天子固根本等戰(zhàn)略方針,平時雖然少隨軍出征,但是曹操把自己的“家”留給他,陳宮張邈引呂布入兗州時力保三郡,曹袁官渡戰(zhàn)時在許昌足食足兵并回信力勸曹操堅守待變最終迎來許攸反叛的轉(zhuǎn)機(jī)從而取勝。最終,因魏公事件遭曹操或直接或間接害死了。

       荀攸,字公達(dá),荀彧的侄子。曹操攻打張繡,呂布,袁紹等強(qiáng)敵時,荀攸都在他身邊為他出謀畫策,并每每成功。陳群,字長文,潁川許昌人。陳群在魏,一直位居要職,先后受曹操、曹丕托孤,成為國之重臣,多次向曹睿作出規(guī)勸,官至司空。淳于瓊,字仲簡,也是出自這里,可能大家對此君不會認(rèn)可的,就閑話少說了。

       鐘會,字士季,潁川郡長社縣人。這個“小子”的厲害,不用多說了吧。滅蜀。鐘繇,字元常,長社人。 鐘繇,字元常,長社人。鐘繇為曹操把守關(guān)中地區(qū),安撫馬騰、韓隨,治理長安、洛陽等地。后被任為大理、太尉、相國、太傅;清廉能干,頗有威望,與華歆、王朗并稱三公。還是書法家。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據(jù)史書三國志記載,龐德公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tǒng)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三國志·襄陽記),其中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鑒(三國志·蜀書·龐統(tǒng)傳),龐統(tǒng)十八歲時曾會見過司馬徽,劉備會見司馬徽時,司馬徽曾向其推薦諸葛亮和龐統(tǒng)。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從"司馬徽下階相辭欲行。玄德留之不住"(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以及三國演義第35及37回的內(nèi)容來看,司馬徽在三國演義中是屬于閑云野鶴,與世無爭之類型的人物,松形鶴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帶,道貌非常,且琴藝甚高,與龐統(tǒng)私交甚篤,并稱呼龐統(tǒng)為弟。

       郭嘉(170—207),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人物。原為袁紹部下,后轉(zhuǎn)投曹操,為曹操統(tǒng)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勛,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于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謚曰貞侯。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稱贊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主要成就助曹操平呂布、定河北,滅烏桓代表作品《十勝十?dāng)≌摗?/span>

      呂不韋 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召集門客遍匯《呂氏春秋》,成為雜家的代表。

      晁錯 潁川(河南禹州)人。漢文帝時為太子家令,后升遷御史大夫。

      陳群,字長文,潁川許昌人。陳群在魏,一直位居要職,先后受曹操、曹丕托孤,成為國之重臣,多次向曹睿作出規(guī)勸,官至司空。 

文人在西關(guān)潁亭


《園冶·亭》云:“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

出禹州故城,在禹州西關(guān)和東關(guān)都曾建過潁亭,西關(guān)街是禹州通往洛陽的官道,東關(guān)街是禹州通往開封的官道,東西官道與潁水都有緣分,且景色旖旎,送親朋故友在潁亭話別,之后各奔東西,好文者借別離吟詩賦文,潁亭漸成故城一大景色,并演化成文人和居民的賞玩之地,遂留下諸多詩篇。

東關(guān)街潁亭舊址附近的霧靄潁河

據(jù)民國《禹縣志》記載:潁亭“<一統(tǒng)志>云:'在州西?!诮麥蠔|,九山寺西。唐大中四年,陽翟令陳寬建?!畏舵?zhèn)重修,有<潁水溪玉亭記>。……乾隆<邵志>云:'元大理寺丞田云知縣事重修’?!骷尉甘?,知州劉魁由禁溝移至東關(guān)外潁水上,毀觀音堂重建?!靻⑷?,巡按邱兆麟題為'潁濱新社’。集禹、密十六學(xué)髦士課藝。后建樓曰'應(yīng)鳳’。遺址猶存?!?/p>

明嘉靖時期的東關(guān)街潁亭所在地

唐朝陽翟令陳寬在建潁亭的同時,還作《潁亭記》,文中描述了唐朝時的潁河景色:“潁水直北劈地而來,砉如溪光,端如匣劍,視若中面,使人毛磔?!薄岸弊笫?,煙云草樹,濃淡覆露,各盡其態(tài)。平視之,令人意遠(yuǎn),迢迢然若萬里之鶴也?!薄拔崴股胶又悖膳c峴首爭,請名之潁亭?!?/p>

西關(guān)街潁亭舊址附近的潁河

在這段題記中,陳寬描述了唐朝潁河的狀況:禁溝北的潁河水勢兇猛、水面寬闊,撲面而來,讓人毛骨悚然。而岸上風(fēng)景如畫,煙霧繚繞,草樹茂盛,意境深遠(yuǎn)。

下面是陽翟縣令陳寬的《潁亭記》全文(引自《全唐文》第08部卷七百九十三和民國《禹縣志·古跡志》):

潁云橋南的清秀潁河

“潁水濱有地可以覽山川之秀者,九山祠在焉。西北馀,予升之。見潁水直北劈地而來,砉(hua,模擬動作迅速的聲音,編者注)如隙光,端如匣劍,視若中面,使人毛磔。又見太室與大隗等列,領(lǐng)群峰而來,崪(zu,高,險峻。編者注)屹(yi,山勢高聳,編者注)不得進(jìn),蹭蹬(cengdeng,遭受挫折,不如意,編者注)卻倚,三十六嶠若立指焉。而近北左手,煙云草樹,濃淡覆露,各盡其態(tài)。平視之,令人意遠(yuǎn),迢迢然若萬里之鶴也。

潁河近北左手岸的今日景色

予曰:“可樹亭哉!”遂召匠氏,授以程度。匠氏曰:“諾?!蓖硕醒栽唬骸凹傥崃畈坏?,主未聞惠,人未蒙仁,止其幾而遽以庥覽為懷乎?”予聞之甚羞,而以為不聞也。

夫陽翟自潁陽達(dá)許昌皆漢郡潁川屬,是乃吾土也。予不肖,假長臉此,雖獲戾于人而不避者,吾將識其來乎!及成,會邑中彥髦以落之。中宴,客有舉爵而稱曰:“吾斯山河之秀,可與峴首爭,請名之穎亭?!彼烀?。若使解攜手,值良辰,嘉賓二三,聲酒緩進(jìn)。既揖既抗,對之益酣。因書石以介其壁,俾覽者懲之。當(dāng)敏樹政,無敏樹亭,以釣匠氏之意也。

大唐大中庚午歲三月九日丁亥,攝陽翟令陳寬撰。”

看風(fēng)景,不但可以借助散文,也可以借助詩歌,以此增加景色的自然美與人文美。讓我們選擇兩首唐金時期的詩歌,去感受那種穿越千年的韻味。

明嘉靖時期的西關(guān)街潁河灣古建筑

其一:唐·韓琮《潁亭寄友人》

潁上新亭瞰一川,幾重舊址敝幽關(guān)。寒聲北下當(dāng)軒水,翠影西來撲檻山。

極目遠(yuǎn)隨孤鶴去,高情長其白云閑。知君久負(fù)巢由志,早晚相望寂寞間。

注:詩文頸聯(lián)中的“遠(yuǎn)隨”也有作“靜隨”。尾聯(lián)中的“相望”也有作“相忘”。

晨曦中的潁河美景

詩篇翻譯如下:站在新建的潁亭上俯視滔滔的潁水,數(shù)重舊址在幽深的關(guān)隘里顯現(xiàn);寒冷的北風(fēng)從河面上吹來,岸西的翠影撲在潁亭的欄桿上。極目遠(yuǎn)眺,目光跟隨孤獨的野鶴消失在遠(yuǎn)方,高雅的情趣常與悠閑的白云相伴。我知道你長久以來懷有巢父、許由的隱逸之志,早晚有一天會在寂寞中忘卻塵世的煩憂。

潁河里的荷花

韓琮: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于唐宣宗時出為湖南觀察使,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被部將石載順等驅(qū)逐。之后,唐代宗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韓琮消滅叛將,而是指派右金吾蔡襲代韓為湖南觀察使,把韓琮這個逐臣拋棄。

從韓琮的活動年份看,他與陽翟知縣陳寬為同一時代的人。從詩作中可以看出他是在潁亭修成后不久去游覽的。韓琮《潁亭寄友人》這首詩流傳較廣,欣賞的人也比較多。

今日潁河的自然景觀

韓琮的這首七言律詩描繪了一幅生動的潁水風(fēng)光畫面。通過對潁水自然景觀的細(xì)膩描寫,表達(dá)詩人深遠(yuǎn)的情感和超凡脫俗的心境。

其二:金·李獻(xiàn)能《追憶影廳泛舟寄陽翟諸友》:

十月冬氣寒,清霜殞群木。輕舟泛潁水,微風(fēng)吹野服。

信流不知還,石艇橫老玉。苔花錦斕斑,懸溜珠簏簌。

頗離廛市雜,倒瀉軒裳俗。歲月今幾何,春草萋似綠。

懷歸劇饑渴,仰羨雙飛鵠。矯首九山云,迢迢傷遠(yuǎn)目。

注:詩文最后一句“遠(yuǎn)目”也有作“心目”。

潁河里透出的朦朧美

詩篇翻譯如下:十月寒霜凌冽,白霜使樹木凋零。駕一葉扁舟,在潁水上漂浮,微風(fēng)吹著便服。任它隨波逐流,時間在不覺中逝去而忘了歸程,小舟橫亙在似玉的白石旁。近岸的苔花色彩斑斕,細(xì)細(xì)的飛瀑如珍珠般垂落。稍微離開喧囂繁雜的鬧市,如流水傾瀉而去般遠(yuǎn)離高官厚祿帶來的世俗塵囂。到如今時光不知道過去了多少,但見春草已長出茂盛的綠色。希望歸家的心情十分迫切,仰望天空那雙飛的鴻鵠,心靈也仿佛隨之飛翔。抬頭看九山的云彩,思念遙遠(yuǎn)的家鄉(xiāng)而傷心落淚。

清末及民國初年的西關(guān)街潁河灣古建筑

這首詩在《禹州故城·故城詠》中,被標(biāo)注為唐朝王涯的詩篇。王涯(764-835),字廣津,太原祁(山西祁縣)人,唐代大臣,宰相,詩人。而潁亭建于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依此推斷,這首詩并非王涯詩作,應(yīng)是訛傳。

河南禹州潁河國家濕地公園

查證得知:詩篇的作者并非唐朝王涯而是金朝的李獻(xiàn)能,題目并非是《潁亭》而是《追憶影廳泛舟寄陽翟諸友》,詩篇的頭兩句“十月冬氣寒,清霜殞群木”也丟失,現(xiàn)已補(bǔ)齊。

李獻(xiàn)能(1192-1232),字欽叔,河中人,金末官員,學(xué)者李獻(xiàn)甫堂兄。宣宗貞祐三年(公元1215年)狀元,苦博覽,擅作文章,因兵變遇害。

清末及民國初年的東關(guān)街潁亭所在地

在金朝時期,今禹州為金朝版圖。李獻(xiàn)能的這首詩采用古風(fēng)形式,從詩中,我們可以領(lǐng)略金朝時潁水的景色和文人的雅致:乘舟小游,流連忘返,沿途春景讓人陶醉,感懷歲月,思念家鄉(xiāng)。

潁水滔滔,穿越千古,魅力因時而變,給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以無限的遐思。追古撫今,非唯時光流逝,自然景色亦有很大變遷。愿我們珍惜這片厚土,感恩我們的的母親河——潁河!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