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仇英《 桃 源 圖 卷 》
《桃花源圖》是明代畫家仇英的創(chuàng)作的一幅紙本重彩中國畫,33.0cm x 472cm,現(xiàn)收藏于美國波士頓藝術(shù)博物館。
《桃花源圖卷》的題材取自東晉隱士陶淵明所作《桃花源記》,《桃花源記》描繪了人們理想中的隱居勝地,成為后世畫家熱衷描繪的題材,仇英的《桃花源圖卷》描繪文人理想中的隱居之樂。此圖為重彩大青綠山水?!短以聪删硤D》追求的是文人雅士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表現(xiàn)文人休閑生活的主題,整個山水都圍繞著人物來營造意境,人物在他的畫中是整體畫面的中心,充分體現(xiàn)了仇英在人物畫和山水畫上精深的藝術(shù)力。畫面富有濃厚的裝飾性趣味,讓人把桃花源的故事,引起仙鄉(xiāng)靈境的聯(lián)想。
整幅《桃花源圖》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一對應(yīng),可分為五個部分,即發(fā)現(xiàn)桃源、桃源見聞、源中閑聊、桃源暢飲、離開桃源?!短一ㄔ磮D》是對照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情景繪制的,兩篇作品共同表達了對怡然自得、恬靜生活的向往。從繪畫角度看,此畫是大青綠山水畫和人物畫完美結(jié)合的佳作。整幅畫卷以武陵漁夫的行蹤為主線,貫穿全篇,畫中繪有四十多個人物,他們形態(tài)各異、表情豐富,惟妙惟肖。其中有劃船的漁夫、打柴的樵夫、扛鋤的農(nóng)夫、聊天的村民,每個人都快樂地做著自己的事情,怡然自得,展現(xiàn)出田園生活的無限樂趣。畫中山水和人物完美結(jié)合,渾然一體,營造出景致優(yōu)美、悠閑自得的人間仙境。
《桃花源圖》遠處峰巒起伏,幽深高遠,山間云蒸霧漫,遠山深處廟臺亭閣在云霧中時隱時現(xiàn),若仙若幻,流水木橋,奇松虬曲,景致幽雅。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畫家勾勒精工。不論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還是人物的動態(tài)和表情都描繪的細致入微,嚴謹工細。通幅青綠著色,色彩研麗雅美。顯示了仇英精深的人物和山水表現(xiàn)能力。本畫將那些遙不可及的世外桃源之景,真實的展現(xiàn)于世人眼前,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奇妙感覺。真可謂國寶珍品。
仇英《桃花源圖卷》第一段《發(fā)現(xiàn)桃源》:由卷首至山洞口。起首處雙松喬立,河流兩岸,桃花落英繽紛,崇山連綿起伏,白云冉冉升起,河流盡頭處,為岸邊的一處洞穴,洞前停一舟,洞中見一人,即為武陵漁夫;第二段《桃源見聞》:山洞口之后到山頂涼亭。過此洞仍見一水流,水上有一艘捕魚的小舟,畫面到這里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河岸上,稻田、人物往來其間,遠山白云橫鎖繚繞;第三段《源中閑聊》:山頂涼亭之后到雙層大宅院之前。在山林密蔭處,可以看到這位外來的武陵漁夫與村中人會面、村人聞訊前來的情景;第四段《桃源暢飲》:一雙層大宅院到宴客所。其間可見鄉(xiāng)人愉悅地往來于路途,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的樣子,真是其樂融融;第五段《離開桃源》:宴客所之后到卷尾。畫山石密林,崇山溪澗,武陵漁夫獨自眺望。山峰樹石的畫法皆趨于規(guī)格化,幾何形的皴法,鮮艷的青與綠和赭石互成對比,在故事的發(fā)展上,也令人引起仙鄉(xiāng)的聯(lián)想。
仇英(約1498一1552),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明代杰出畫家。仇英早年曾是個油漆工,后改學(xué)畫,師周臣。仇英善于摹古,不拘一家一派。人物、鳥獸、山水、樓觀、舟車之類,都是他常描繪的對象。他的畫題材廣泛,風(fēng)格工整秀麗,深受當時地主富商的喜愛。仇英的人物畫最為精妙,尤其是仕女圖,既工設(shè)色,又善水墨、白描,能運用多種筆法表現(xiàn)不同對象,或婉轉(zhuǎn)舒暢,或勁麗艷爽,創(chuàng)歷史風(fēng)俗的新格,畫風(fēng)流麗纖巧,在當時反響很大,與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稱為“明四家”。代表作有《松溪論畫圖》《漢宮春曉圖》《桃園仙境圖》《玉洞仙源圖》《春夜宴桃李園圖》等。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與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稱為“明四家”、“吳門四家” ,亦稱“天門四杰”。沈、文、唐三家,不僅以畫取勝,且佐以詩句題跋,就畫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畫上,一般只題名款。
他出身工匠,早年為漆工,兼為人彩繪棟宇,后從而業(yè)畫。年輕時以善畫結(jié)識了許多當代名家,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仇英的好友彭年記載:“十洲少既見賞于橫翁(文征明)”,又拜周臣門下學(xué)畫,并曾在著名鑒藏家項元汴、周六觀家中見識了大量古代名作,臨摹創(chuàng)作了大量精品。他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十分認真,一絲不茍,每幅畫都是嚴謹周密、刻劃入微。
仇英擅人物畫,尤工仕女,重視對歷史題材的刻畫和描繪,吸收南宋馬和之及元人技法,筆力剛健,特擅臨摹,粉圖黃紙,落筆亂真。至于發(fā)翠豪金,綜丹縷素,精麗絕逸,無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細不同的筆法表現(xiàn)不同的對象,或圓轉(zhuǎn)流暢,或頓挫勁利,既長設(shè)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準確,概括力強,形象秀美,線條流暢,有別于時流的板刻習(xí)氣,直趨宋人室,對后來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宮仕女畫都有很大影響,成為時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評其工筆仕女,刻畫細膩,神采飛動, 精麗艷逸,為明代之杰出者。他長于臨摹,功力精湛,以臨仿唐宋名家稿本為多,如《臨宋人畫冊》和《臨蕭照高宗中興瑞應(yīng)圖》,前冊若與原作對照,幾乎難辯真假。畫法主要師承趙伯駒和南宋“院體”畫,青綠山水 和人物故事畫,形象精確,工細雅秀,色彩鮮艷,含蓄蘊藉,色調(diào)淡雅清麗,融入了文人畫所崇尚的主題和筆墨情趣 。
存世畫跡有《人物故事圖》、《漢宮春曉圖》卷、《供職圖》、《赤壁圖》、《玉洞仙源圖》、《桃村草堂圖》、《劍閣圖》、《松溪論畫圖》等。
仇英的山水畫多學(xué)趙伯駒、劉松年,發(fā)展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的“院體畫”傳統(tǒng),綜合融會前代各家之長,即保持工整精艷的古典傳統(tǒng),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還有一種水墨畫,從李唐風(fēng)格變化而來,有時作界畫樓閣,尤為細密。常作上林圖,人物、鳥獸、山林、臺觀、旗輦、軍容,皆憶寫古賢名筆,斟酌而成,可渭繪事之絕境,藝林之勝事。張丑在《清河書畫舫》中對其評價說:仇英畫“山石師王維,林木師李成,人物師吳元瑜,設(shè)色師趙伯駒,資諸家之長而渾合 之,種種臻妙”。明代董其昌題其《仙弈圖》謂:“仇實父是趙伯駒后身,即文、沈亦未盡其法。” 后繼仇英畫法者,有沈碩、程環(huán)、尤求、沈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