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景志祥 01 歷史很多時候在一瞬間就決定了某個或者某些人物的命運,這個速度往往讓人意想不到。 公元874年5月,大唐第十七位皇帝(武則天除外),四十一歲的唐懿宗在重病彌留之際,立自己的第五個兒子李儇(xu?。睿榛侍樱谝桓商O(jiān)的支持下,李儇于柩前即位,改年號為“乾符”。 此時的李儇(歷史上稱之為唐僖宗)還只是一個12歲(虛歲)的孩子,并不具備處理國事的能力,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身邊的一干太監(jiān),而在這一干太監(jiān)之中,他最信任的就是田令孜。 田令孜本姓陳,四川人,唐懿宗時,隨養(yǎng)父入內侍?。ㄗ?/span>①),這只是一個負責灑掃內廷,內庫出納和照料皇帝的飲食起居等事務的小太監(jiān),地位低下,然而,命運的轉折點在于田令孜碰上了李儇,自小長在深宮里的李儇對這個時刻陪伴在自己身邊的太監(jiān)很是信任,經常與之同吃同睡同玩。 在日常生活地陪伴之中,田令孜和李儇建立了鬧不可破的關系,此時的田令孜地位固然卑微,但這個太監(jiān)入宮前讀過不少書,頗有謀略,加上為人機警聰穎,會見風使舵和阿諛巴結,不久就當上了負責管理皇帝御馬的小馬坊使,這也讓毫無主見的李儇在無形之中對這個太監(jiān)多了幾分敬佩之心。 所以,李儇一當上皇帝就打破了常規(guī),擢升田令孜為知樞密使,至此,這個小馬坊使(低級官員,從六品到從九品之間)一躍成為朝廷四貴之一,堂堂帝國皇帝,還親切地稱呼他為“阿父”,可即便如此,李儇依舊覺得不夠體現(xiàn)自己地信任,不顧群臣反對,破格提拔田令孜為神策軍中尉,左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掌管禁軍大權,這等于將整個大唐的安全都交給了這個太監(jiān)。 然而, 李儇不知道的是,禁軍在手的田令孜憑籍與新皇帝的關系,很快成為統(tǒng)治集團的“田核心”。隨著權勢地日益增強,小皇帝也就成了他眼里的依附者,于是一個針對小皇帝的局也就順利完成了。 田令孜的聰明在于他很清楚,自己的一切都是來自皇帝,換句話說,他清楚眼前的一切都是來自這個孩子的信任,一旦這個信任消失了,或者說這個孩子長大了,有處理政務的能力,那么自己的一切就會失去了,一想到還需要回到馬坊使做一個替皇家飼養(yǎng)、訓練和調配馬匹的小官,他就渾身難受得要命。 02 為了保持自己權勢永固,田令孜給小皇帝布置了一個看似十分友好的大局,這個局就叫——嬉戲。 讀書識字的田令孜讀沒讀過司馬遷的《史記》,時至今日,我們不得而知,唯一知曉的是司馬遷在《史記·律書》中留下了那么一句:"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嘗至市井,游敖嬉戲如小兒狀。"一個年紀六七十歲的老翁也從來沒有到市場,郊游游戲玩耍像個孩子一樣。司馬遷的這句話的意思主打一個詞,無憂無慮地玩耍。 這句話的精髓,田令孜很好地掌握了,在田令孜的安排下,小皇帝玩弄著各類娛樂活動——斗雞(<唐語林>說是“斗鴨”)、賭鵝,騎射、劍槊、法算、音樂、圍棋、賭博,游玩等,樣樣精通。事實上,這一點,田令孜看得很準,李儇生于深宮之中,長在宦官之手,宮中生活場景能夠帶給他的就是可以肆無忌憚地游樂,諸多的游戲之中,他最迷戀的是馬球,技藝高超。這項娛樂項目成了他人生當中最顯著的標簽。 一次,他很自負地對身邊的優(yōu)伶石野豬說:“朕若參加擊球進士科考試,應該中個狀元。”石野豬回答說:“若是遇到堯舜這樣的賢君做禮部侍郎主考的話,恐怕陛下會被責難而落選呢!”僖宗聽到如此巧妙的回答,也只是笑笑而已。 這種大型的體育娛樂活動若在太平盛世,玩一玩,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增進群臣一條心,倒也說得過去,可大唐從其父親李漼(即唐懿宗)開始就已經亂了,李漼這個人,史料記載是“器度沉厚,形貌瑰偉”“洞曉音律,猶如天縱”,但游宴無度、沉湎酒色,導致浙東、安南、徐州、四川相繼發(fā)生動亂,一時之間,民不聊生,唐宣宗努力打造的大中之治成果迅速消失。 其時,擔任翰林學士的劉允章在《直諫書》中已用“國有九破”描繪過當時緊迫的局勢:“終年聚兵,一破也。蠻夷熾興,二破也。權豪奢僭,三破也。大將不朝,四破也。廣造佛寺,五破也。賂賄公行,六破也。長吏殘暴,七破也。賦役不等,八破也。食祿人多,輸稅人少,九破也。” 對天下蒼生的生存狀態(tài),劉允章總結了“八苦”、“五去”。八苦是:官吏苛刻,一苦也。私債征奪,二苦也。賦稅繁多,三苦也。所由乞斂,四苦也。替逃人差科,五苦也。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六苦也。凍無衣,饑無食,七苦也。病不得醫(yī),死不得葬,八苦也。 五去是:勢力侵奪,一去也。奸吏隱欺,二去也。破丁作兵,三去也。降人為客,四去也。避役出家,五去也。 劉允章還說:“人有五去而無一歸,有八苦而無一樂,國有九破而無一成,再加上官吏貪污枉法,使天下百姓,哀號于道路,逃竄于山澤。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百姓有冤無處訴,有苦無處申。他們的出路何在呢?” 03 如此局面,唐懿宗無動于衷,等到了李儇接手大唐時,局面絲毫沒有得到改變,反而走向了更加徹底的深淵。公元874年,濮州(治所在今菏澤市鄄城縣舊城鎮(zhèn))鹽販首領王仙芝,聚集了幾千百姓,在長垣(在今河南)起義。緊跟著冤句(今山東菏澤市曹縣北)的鹽販黃巢也起兵響應,兩股勢力聲勢浩大,苦于水深火熱的底層百姓紛紛開始響應,起義軍很快發(fā)展到幾萬人。 大軍開始轉戰(zhàn)山東、河南、湖北諸地,廣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一月。黃巢擊潰唐將高駢主力,殺唐將張嶙,直取東都洛陽。唐東都留守劉允章被迫投降。起義軍由洛陽西進,兵指長安東大門潼關,剎那間局勢壞到了不可附加的地步,田令孜見事態(tài)緊急,立刻著手安排唐僖宗逃亡蜀地(今天的四川)。 逃亡的途中,田令孜意識到一個很嚴峻的問題,起義軍勢頭如此兇猛,自己攜帶皇帝逃亡蜀地,那么西川節(jié)度使有誰來擔任最好,畢竟關乎自己的身家性命,田令孜推薦陳敬瑄和自己信任的三員左神策軍將領楊師立、牛勖、羅元杲為蜀地三鎮(zhèn),即西川、東川、山南西道的節(jié)度使候選人,一下子決定三名節(jié)度使,田令孜還是象征性地詢問了唐僖宗的意見。 按說如此重要的人選,應該慎之又慎,這個人必須忠誠其能力出眾,還能主持蜀地大局才是,可在如此重要的人選上,唐僖宗竟給出了一個最荒唐的方案,唐僖宗提議進行一場馬球選拔賽,誰贏得了比賽,誰就能獲得西川、山南西道以及東川三鎮(zhèn)的節(jié)度使頭銜。 比賽毫無懸念,陳敬瑄在比賽中首先勝出,成為西川節(jié)度使,其次楊師立,成為東川節(jié)度使;牛勖成再次之,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朝政大事,如此兒戲,結局可想而知了。 公元881年1月8日,唐僖宗帶隨從宦官倉皇逃奔四川成都。同日傍晚,大唐國都長安城被黃巢的軍隊攻陷。一名叫朱溫的起義軍將領帶著大軍進入了大唐皇宮,這位來自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縣)的窮苦百姓第一次來皇宮,忍不住四處張望,在張望的過程中,這位“不事生業(yè),以雄勇自負,里人多厭之?!钡泥l(xiāng)下人似乎看到了內心渴望的某種東西,一種取而代之的想法緩緩涌上心頭,只是眼下還不是時候。 八天后,被萬人擁戴的黃巢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建元金統(tǒng),并大赦天下,隨即大肆封賞有功之臣,部將朱溫表現(xiàn)出色,得以榮任同州(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防御使(注②),同州屬關內道。轄境約今陜西省大荔縣、合陽縣、韓城市、澄城縣、白水縣等縣市地,是大唐戰(zhàn)略要地,想要光復大唐,朱溫的同州就是必經之地。 04 這一點黃巢也明白,唐僖宗方面同樣也明白,黃巢將朱溫放在這個關鍵位置上,足以看出黃巢對自己這個部將充滿了信任,但他忽略了一點,人是會變的,而且變化往往在一瞬間。 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正月,唐廷任命周岌、王重榮為都統(tǒng)左右司馬,企圖以兩位河中騎將光復大唐,應該說這個決定無比的正確,王重榮是河中太原祁人(《舊唐書》稱河中),其父王縱,唐文宗太和末年為河中騎將,咸通年間跟從石雄大破回鶻軍,最終官任鹽州刺史。王重榮因為其父的官位得以蔭任為列校,與他的兄長王重盈都因為勇冠三軍,被提拔為河中牙將,主管伺察。 王重榮為人善于權術詭計,打仗更是一把好手,此時他的防區(qū)正好和朱溫的地盤毗鄰,由于兵馬少,朱溫經常遭受王重榮地毒打,不得已朱溫只能寫信向黃巢求救,但每次送出的書信總被復負責軍務的孟楷攔阻扣壓,導致黃巢一直收到不信,救援遲遲也不見蹤影,弄得朱溫很是郁悶,久而久之,內心深處就有了新想法。 大概是揣摩到了朱溫的新想法,一個叫謝瞳的謀士走入了朱溫的大帳,進言獻策道:"黃家以數(shù)十萬之師,值唐朝久安,人不習戰(zhàn),因利乘便,遂下兩京。然始竊偽號,任用已失其所。今將軍勇冠三軍,力戰(zhàn)于外,而孟楷專務壅蔽,奏章不達,下為庸才所制,無獨斷之明,破亡之兆必矣。況土德未厭,外兵四集,漕運波注,日以收復為名,惟將軍察之。"——《舊五代史》 謝瞳這段話的意思只有一個,大唐氣數(shù)未盡,還沒遭到眾人厭棄,現(xiàn)在各路大軍已經逼近長安,而你在外面苦戰(zhàn)卻未立下戰(zhàn)功,內部又被庸人所制約,弄不好一無所有,不如趁早投奔大唐。 這話顯然是說到了朱溫的心坎里,史書只用寥寥數(shù)語就決定了朱溫地走向:"我意素決,爾又如是,復何疑哉?!薄逗罅骸ち袀魇?/span> 為了生存,為了前途,野心勃勃的朱溫殺掉監(jiān)軍使嚴實,率部投降了王重容,黃巢的結局就此寫就,史載,當時還在蜀地躲避戰(zhàn)亂的唐僖宗聽說朱溫斬殺叛軍將領嚴實,獻俘投降后,覽表而喜曰:“是天賜予也!” 乃詔授帝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充河中行營副招討使。仍賜名全忠。覽表而喜曰:“是天賜予也! 乃詔授帝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充河中行營副招討使。仍賜名全忠?!薄杜f五代史太祖紀一》 ……三年三月,僖宗制授帝宣武軍節(jié)度使,依前充河中行營副招討使?!?/span>底層起身的朱溫通過一次叛投成功洗白,為日后爭奪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自然是后話,此時的朱溫正掉轉槍頭,跟隨河中軍一起殺向了黃巢,朱溫和他的同州忽然變成了大唐的地盤和猛將,徹底打亂了黃巢的計劃,這位落第的私鹽販子在沙陀人李克用、王重容、朱溫地猛烈進攻下退出了長安。 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武寧將李師悅與尚讓追至瑕丘(今山東兗州),黃巢與唐軍"殊死戰(zhàn),其眾殆盡",與其外甥林言走至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今山東萊蕪西南) ,其時,黃巢見大勢已去,令外甥林言取其首級獻給唐帝,以換取榮華富貴,林言不忍心下手,黃巢無奈只能自刎而死。 黃巢死后,林言割取首級后,連黃巢之嫡妻曹氏和黃巢幾個兄弟一并殺之,并取其首級,送往成都換取賞賜。 誰知半路碰上了沙陀人時溥。 時溥為人功名心頗重,黃巢沖入長安的時候,此人以徐州牙將率兵入關鎮(zhèn)壓黃巢起義軍,行至河陰,軍士嘩變返回徐州,推為節(jié)度留后,后授武寧軍(感化軍)節(jié)度使,但這點功名對于他來說太少了,得知林言背負著是黃巢的首級,當場就劫走首級,還一刀將林言給殺了,帶著黃巢的首級以及妻妾,趕往成都。 經過數(shù)月的奔波,時溥成功抵達成都。 就在這一年的秋天,武甯節(jié)度使時溥遣使獻黃巢及家人首并姬妾,上(唐僖宗)御大玄樓受之。 據(jù)《資治通鑒》記載:“上御大玄樓受之。宣問姬妾:'汝曹皆勛貴子女,世受國恩,何為從賊?” 05 意思是說你們都是顯貴人家的子女,世代蒙受國家的恩惠,為什么從賊呢?當聽到唐僖宗這一番話后,一名為首的姬妾,從地上站了起來,對僖宗喊道:“國家以百萬之眾,失守宗祧(連祖廟祖墳都看不?。?,播遷巴、蜀(跟唐玄宗一樣一有危險就往巴蜀躲藏);今陛下以不能拒賊責一女子,置公卿將帥于何地乎!’不是你們無能,我們怎么會身落賊手,受盡屈辱,今天還要被你們嘲笑和殺戮? (狂賊兇逆,國家以百萬之眾,失守宗祧,播遷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賊責一女子,置公卿將帥于何地乎!”) 面對黃巢姬妾的質問,唐僖宗竟一時啞口無言,再也說不出話來。史載“上不復問,皆戮之于市”。 臨刑前,見這么多婦人,執(zhí)行官心有不忍,特意讓人準備了十幾壇好酒,讓這些可憐的婦人喝,等她們喝醉了后再行刑以減少痛苦,一行女子便邊哭邊喝,不久在酒醉之中受死。唯獨那位面對唐僖宗質問的姬妾“不飲不泣,至于就刑,神色肅然”。從容赴死?!?/span>(《資治通鑒》卷256) 黃巢以及妻妾的覆滅,讓躲避了整整四年的唐僖宗暫時免于死亡,但大唐的局勢并沒有走向更好,宣武節(jié)度使朱溫,河東節(jié)度使李克用、鳳翔節(jié)度使李茂貞地崛起,似乎再向唐僖宗宣告著大唐所剩的時間并不多了。 跟隨唐僖宗重返長安的田令孜企圖從河中節(jié)度使王重榮手中奪得池鹽之利導致了這位猛將的不滿,剛剛平息的戰(zhàn)火再一次在長安燃起,王重榮聯(lián)合沙陀人李克用大敗朱玫和李昌符,大軍再一次進逼長安,田令孜引以為傲的神策軍迅速潰散,田令孜無奈再次帶領唐僖宗逃亡到鳳翔(今陜西寶雞)。 至此,各路大軍輪番進入了長安,燒殺搶掠,宮室坊里被縱火燒焚者十有六七,“宮闕蕭條,鞠為茂草”。昔日輝煌的長安城也變得支離破碎,唐僖宗的身體似乎也如蕭條的長安城一樣一日不如一日,光啟三年(公元887)三月,26歲的唐僖宗再一次返回了長安,當返京的隊伍剛剛到達鳳翔,節(jié)度使李昌符就以等待長安宮室修繕完工為名強行滯留。 六月,天威軍與李昌符發(fā)生火拼,李昌符進攻僖宗行宮,驚恐萬分的唐僖宗不得不讓求助扈駕都將李茂貞出擊,雖然李昌符被斬,但驚恐未定的唐僖宗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光啟四年(公元888年)二月,唐僖宗終于回到長安,但顛沛流離的生活徹底擊垮了他的身體,在拜謁太廟,舉行大赦,改元“文德”后,27歲的僖宗得“暴疾”徹底留在了長安。 支離破碎的大唐在他去世十九年后,唐哀帝面對群臣地逼迫,不得不將皇位“禪讓”給了朱溫(朱全忠),至此盛極一時的大唐就此滅亡。值得一提的是,唐僖宗雖然幾度逃離長安,但命運依舊照顧了他,讓他留在了長安駕崩。 注①方軍事長官,與節(jié)度使都是唐代的地方軍政長官,但防御使的地位略低于節(jié)度使。 防御使全稱為防御守捉使,有都防御使、州防御使兩種。 注②唐代防御使全稱為防御守捉使。有都防御使、州防御使兩種。州防御使最早見于圣歷元年(698年),唐王朝以夏州都督領鹽州防御使。開元二年(714)又授薛訥為隴右防御使。唐玄宗李隆基為平定安祿山的叛亂,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詔令在軍事沖要地區(qū)置防御使,次年正月以許遠為睢陽郡太守兼防御使,隨后在河南、河北、河東、關內、山南、劍南等地設置。至德元年(756)后,置于中原大都、軍事要地,掌管軍事,由刺史兼任,后又常與團練使互兼。肅宗寶應元年(762)五月,詔停諸州防御使。但不久,代宗又復置,并一直延續(xù)到唐末五代。 參考書目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中華書局1976年5月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09年01月 《宋》宋祁/歐陽修《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后晉》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