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花15年講完《資治通鑒》 現(xiàn)在已經堅持了6年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和我一起 《資治通鑒》第八十五卷 晉紀七 西晉·晉惠帝太安二年(癸亥,公元303年) 【原文】
【譯文】
【解析】 講八王之亂到現(xiàn)在,天下三大亂,益州、荊州流民軍,中原司馬家的王爺。 益州是廢掉了,荊州方面則被劉弘平定,至于中原司馬家的王爺,暫時還不能殺出個勝負。 在荊州被平定的過程中,流民首領張昌派部將石冰,向東攻略,導致荊、江、徐、揚、豫都相繼卷入戰(zhàn)火。 朝廷是指望不了,尤其是像徐州、揚州這種內線地區(qū),部隊以地方治安為主,對上刀口舔血的流民軍,更是被虐得體無完膚。 這種情況其實就有點當年黃巾之亂的味道了。 朝廷靠不住,那就地方豪強出馬,揚州這邊就立馬行動了起來。
雖然都是西晉朝廷體制內干過的,但是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身份,出身揚州地主豪強。 包括上面材料提到的陳敏,他是廬江郡人,負責廣陵郡財務,在石冰襲來上官都嚇得要死的時候,他一點都不怕,面對十倍于己的敵軍一點都不慫,直接沖殺,把石冰打的哇哇叫。 最終在于周??、賀循等人的配合之下把石冰給平了。 作戰(zhàn)過程不是重點,重點是在平定石冰的過程,西晉朝廷幾乎沒有聲音和表達,而且揚州“聯(lián)軍”表現(xiàn)出來的素質包括人員、將領,都很是驚艷。 這說明揚州潛力極大,西晉朝廷沒有充分利用起來,也正是如此為后面司馬睿南渡建立東晉打下伏筆。 后面論功行賞有意思的地方來了。 一開始被推舉為揚州九郡諸軍事顧秘被任命為交州刺史。 這個操作就是屬于典型的卸磨殺驢加發(fā)配邊疆。 顧秘出身吳中四姓之一,顧家在江南影響力極大,從他被推舉為主導就可以看出其人聲望之高。 等亂局平定,西晉朝廷是不可能任由顧秘繼續(xù)在揚州,但又不能重用,只有放到外面去,交州就是最好的選擇。 這就相當于,老板對一個下屬開不掉、又不想用,那就丟到一個邊緣崗位去消磨。 從對顧秘的任命還是能夠看出西晉朝廷對原本揚州士人的排斥、提防以及打壓,包括之前對陸機陸云的處理,太讓揚州士族傷心了。 而這個反應在周玘與賀循對于朝廷封賞的不屑上。 倒不是這兩人不想做官,也不是他們不想進入權力中心,而是時機不到,自身價值沒有體現(xiàn)出來,且西晉朝廷沒有正視揚州士族。 既然如此,這官的確沒有什么意思。 至于錯失機會,到也不至于。 還記不記得之前文章我多次提到一個觀點,西晉到這個時候,不亡才沒有天理。 朝廷的官已經沒有多少含金量,未來手頭有兵有糧什么官都能搞到,何必在乎一時。 有人的需要朝廷給個官名頭來搞兵搞糧,而作為地主豪強出身的周玘、賀循完全不需要。 相反,要是他兩人如果接受了朝廷的官職,去外地當官,離開了自家部曲、地盤、人脈關系網,這才是真正要命的。 所以,周玘和賀循的選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在讀《資治通鑒》戰(zhàn)國篇的時候,齊國的田嬰因為不被齊王喜歡,于是想在自己的封地筑城。 有人勸他說,齊國是水,田嬰是魚,魚離開水啥玩意都不是,只要田嬰在齊國,就高枕無憂,離開了齊國,就算封地的城墻修的再高又有什么用? 通俗的來說,要搞明白自己的基本盤是什么,現(xiàn)在一切的東西是靠什么來的,搞明白了你就知道什么要去維護,什么可以放棄了。 看上去周玘和賀循什么都沒撈到,還把部曲都遣散了,但人家明白,好戲還在后頭。 【閑扯】 有句話說:選擇大于努力。 至于怎么選擇你知道?或者和你說這話的人告訴你選什么才好? 不說怎么做的道理,都是廢話。 要我說,不是這個道理沒有,而是咱們用的方法不對。 具體的,我給個思路,你有A道理,那么再加入B道理,乃至于C道理,組合一起下,就能用起來了。 比如,選擇大于努力,復利效應,基本盤,這三個組合起來是不是就通了。 選擇是方向,復利是過程,基本盤是能力。 選擇在基本盤上不斷積累努力,這就有復利的飛輪效應。 所以,周玘和賀循,基本盤有,但是他們在等待一個機會等待有一個能夠產生復利效應的機會,讓自己的基本盤能夠迅速穩(wěn)固提升。 而這個機會就是——永嘉南渡。 對于普通人而言也是一樣的。 一定要搞明白自己現(xiàn)在得到的這一切是因為平臺機會還是自己手里面掌握了資源。 如果是因為平臺,那么你的選擇要么就是在現(xiàn)有的平臺繼續(xù)扎根往上爬獲得更大的賦能,要么就是去到更大的平臺,因為賦能是你的復利。 如果是因為你手里面有資源,那么你一定要思考清楚,這資源你能帶走多少,如何讓資源產生更多資源,接下來就是如何把這個資源賣上一個高價的問題。 所以,選擇大于努力,你是有資源還是要平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