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黑龍江/吉林/遼寧) 水體性質、運動和庫區(qū)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水庫浮游動物生物量及其分布。恰甫其海是位于新疆伊犁谷地特克斯河上的水庫,周邊植被以草原為主。水庫消落區(qū)主要分布在南岸。如圖為2019年6月和9月恰甫其海表層浮游動物生物量等值線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影響6月恰甫其海表層浮游動物生物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透明度 B.流量 C.營養(yǎng)鹽 D.流向 2.9月恰甫其海南岸豐富的碎屑食物吸引浮游動物聚集,這些碎屑食物主要來源于( ) A.底泥擾動上浮 B.水位漲落攜帶 C.表層水流匯集 D.河川徑流輸入 【答案】1.D 2.B 【難度】0.65 【知識點】典型動物及影響因素、水文特征、要素之間的影響 【解析】1.由材料可知,6月為豐水期,因為豐水期為水庫蓄水期,豐水期浮游動物豐度由庫尾向壩前逐漸增高,主要與庫區(qū)水的流向有關,由于蓄水的緣故,在庫區(qū)形成橫向環(huán)流,底部的營養(yǎng)物質上泛,從庫尾流向壩前,壩前的浮游生物量最多,D正確;與流量、營養(yǎng)鹽、透明度的關系不大,ABC錯誤。故選D。 2.由材料可知,水庫消落區(qū)主要分布在南岸。9月是豐水期過后的平水期,恰甫其海南岸豐富的碎屑食物吸引浮游動物聚集,這些碎屑食物主要來源于水位漲落攜帶,且消落區(qū)為草原分布,有機質含量較多,B正確;9月份入庫水量較少,不會引起大規(guī)模的底泥擾動上浮,A錯誤;9月份平水期,不會有大規(guī)模的表層水流匯集,C錯誤;9月份是平水期,河川徑流輸入較少,D錯誤。故選B。 【點睛】影響浮游生物的因素:溫度、營養(yǎng)鹽、有機質、水體透明度、光照。 (2024·山東) 海洋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間分布與海水性質、營養(yǎng)鹽等環(huán)境因子密切相關。遠岸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受陸地影響較小。如圖示意孟加拉灣及其周邊區(qū)域。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3.下列月份中,M區(qū)域浮游植物密度最高的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4.與7—8月相比,12月至次年1月N區(qū)域海水鹽度較高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A.蒸發(fā) B.降水 C.徑流 D.洋流 【答案】3.C 4.D 【難度】0.65 【知識點】海水的鹽度 【解析】3.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M區(qū)域位于北印度洋海域,夏季該地盛行西南季風,該海域為離岸風,形成離岸流,底層營養(yǎng)鹽類上泛,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浮游生物密度較高,7月為北半球夏季,M區(qū)域浮游植物密度最高,C正確;1月、4月、10月該海域上升流不強,營養(yǎng)物質較少,浮游生物密度較小,ABD錯誤。所以選C。 4.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N區(qū)域緯度位置較低,附近陸地主要是熱帶雨林氣候區(qū),氣溫和降水季節(jié)差異不大,蒸發(fā)量季節(jié)差異也不大,不是影響鹽度季節(jié)變化的主要因素,AB錯誤;N區(qū)域附近島嶼較小,且N海域離陸地較遠,徑流補給量較小且季節(jié)變化不大,C錯誤;7-8月孟加拉灣沿岸降水多,入海徑流量大,北印度洋海區(qū)洋流呈順時針,將孟加拉灣北部鹽度較低的海水帶到N海域,而12月-次年1月,北印度洋海區(qū)洋流呈逆時針,N海域受孟加拉灣北部低鹽度海水的影響小,故N海域12月-次年1月鹽度較高,D正確。所以選D。 【點睛】從根本上講,影響海水鹽度的因素是海水有降水量、蒸發(fā)量、徑流量、溶解度等因素。1、降水量越大,鹽度越低;2、蒸發(fā)量越大,鹽度越高;3、河口地區(qū)陸地徑流注入越多,鹽度越低;4、暖流流經(jīng)海區(qū)蒸發(fā)量偏大,鹽的溶解度也偏大,則鹽度偏高。 (2024·安徽) 某全球海洋觀測網(wǎng)在全球海洋投放數(shù)千個監(jiān)測浮標,獲取了全球海洋不同深度的溫度、鹽度、溶解氧、葉綠素等海量數(shù)據(jù)。我國于21世紀初加入該觀測網(wǎng)。圖1為我國在阿拉伯海投放的某個浮標2011年11月至2016年6月持續(xù)漂移軌跡示意,圖2為該浮標獲取的不同深度海水逐旬平均溫度。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5.浮標獲取的數(shù)據(jù)顯示,在200~500m深度,甲海區(qū)海水年均鹽度高于乙海區(qū),主要原因是甲海區(qū)( ) A.受高鹽海水輸入影響 B.蒸發(fā)旺盛 C.缺少陸地淡水注入 D.降水稀少 6.圖2中7—8月份表層與50m深度海水溫度相近,主要是因為( ) A.西南季風強勁,形成持續(xù)大量降雨 B.西南季風強勁,帶動下層海水上涌 C.熱帶氣旋活躍,減少太陽直接輻射 D.熱帶氣旋活躍,消耗海洋表層熱量 7.該全球海洋觀測網(wǎng)獲取的海量數(shù)據(jù)可應用于( ) ①研究厄爾尼諾現(xiàn)象 ②提高中長期天氣預報能力 ③調控海水溫度和鹽度 ④指導遠洋捕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5.A 6.D 7.B 【難度】0.65 【知識點】海水的溫度、海水的鹽度、厄爾尼諾、拉尼娜及其影響、海洋資源及利用 【解析】5.蒸發(fā)、降水、陸地徑流主要影響表層海水鹽度,甲、乙兩海區(qū)的蒸發(fā)、降水相差不大,甲臨近陸地,受徑流影響相對更大,鹽度應低一些,BCD錯誤。紅海是全世界鹽度最高的海區(qū),故表層海水由印度洋進紅海,底層海水由鹽度高的紅海流向印度洋,甲海域受紅海高鹽度海水的影響,鹽度高于乙海區(qū),A正確。故選A。 6.讀圖可知,50m深度處海水溫度變化幅度較小,因此7—8月份表層與50m深度海水溫度相近主要是表層海水溫度下降導致的。7—8月份,北印度洋海城熱帶氣旋活躍,當熱帶氣旋活躍時,會消耗大量海洋表層熱量,使表層海水溫度降低,D正確;北印度洋海域5月至9月均盛行西南季風,且不一定會持續(xù)產生大量降水,A錯誤;西南季風強勁,帶動下層海水上涌,主要影響沿海地區(qū),且上升流對50m深度和表層海水的影響是一致的,B錯誤;熱帶氣旋活躍,帶來大量降水,會減少太陽直接輻射,但其對海水溫度直接影響較小,C錯誤。故選D。 7.根據(jù)材料,該全球海洋觀測網(wǎng)在全球海面投放數(shù)千個監(jiān)測浮標,獲取了全球海洋不同深度的溫度、鹽度、溶解氧、葉綠素等海量數(shù)據(jù)可知,這些海量數(shù)據(jù)可以為研究厄爾尼諾現(xiàn)象提供依據(jù),以及提高長中長期天氣預報的能力,指導遠洋捕捕魚意義重大,所以①②④正確;但不能調控海水溫度和鹽度,所以③錯誤,故ACD錯誤,B正確。故選B。 【點睛】海水鹽度的影響因素:蒸發(fā)與降水的關系,陸地徑流,溫度,洋流,海區(qū)封閉程度,結冰融冰。 (2024·廣東) 8.峽灣是冰川U形谷后期被海水淹沒而形成的槽形谷。極地氣候峽灣幾乎常被海冰或冰川覆蓋。而溫帶氣候峽灣全年幾乎沒有海冰覆蓋。下圖示意在北半球發(fā)育極地氣候峽灣的甲地和發(fā)育溫帶氣候峽灣的乙地位置。與甲地對比,溫帶氣候峽灣在乙地發(fā)育的主要原因是乙地( ) A.冬季白晝的時長更長 B.受到了暖流增溫影響 C.經(jīng)歷了更強的構造運動 D.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更大 【答案】B 【難度】0.85 【知識點】冰川地貌 【詳解】乙地緯度略高于甲地,冬季白晝的時長更短,A錯誤;乙地位于歐洲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增溫的影響,海水溫度較高,幾乎沒有海冰覆蓋,B正確;構造運動強弱沒有信息顯示,且海冰主要與水溫、氣溫有關,與構造運動無關,C錯誤;同位于大西洋高緯度,海平面上升幅度差別不大,D錯誤。故選B。 (2024·全國甲) 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石器時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區(qū)一直在沉降。先秦漢晉時期,該地區(qū)為河網(wǎng)交錯、局部有小湖分布的平原地貌景觀。東晉、南朝之際,受長江荊江段興筑堤壩等因素的影響,長江水分兩股進入該地區(qū),干擾該地區(qū)水系,在該地區(qū)迅速形成大湖景觀。之后洞庭湖不斷擴張,在宋代達歷史最深。研究表明,宋代以來,長江含沙量持續(xù)增加;洞庭湖洪水特征逐漸由以“春溜滿漲”為主轉變?yōu)橐浴跋那镞B漲”為主。至清代中葉,洪水期洞庭湖面積擴張至歷史鼎盛。圖1示意先秦漢晉時期該地區(qū)水系,圖2示意明末清初該地區(qū)水系。 (1)據(jù)圖1,用遺址分布說明與新石器時代相比,漢代該地區(qū)河網(wǎng)湖沼廣布。 (2)說明荊江堤壩修筑致荊江河床相對堤外不斷增高的原因。 (3)簡述宋代以來洞庭湖洪水由“春溜滿漲”為主逐漸轉變?yōu)椤跋那镞B漲”為主的原因。 (4)解釋宋代以后洞庭湖在面積擴張的同時深度變淺的原因。 【答案】(1)該地區(qū)新石器時代遺址廣布,表明適宜人類居住范圍較廣。而漢代僅見少量遺址散布于西部,表明河網(wǎng)湖沼廣布,導致人類居住范圍縮小。 (2)荊江河段地處平原,曲流多,江流緩慢,屬沉積河段。荊江堤壩修筑,使長江泥沙常年在荊江(長江)堤內淤積,導致荊江河床相對堤外不斷增高。 (3)湘、資、沅河等河發(fā)源于洞庭湖流域南部(南嶺和云貴高原東部),雨季早(4、5月份)。長江在洞庭湖以上流域雨季晚且長,形成夏秋連續(xù)洪水期。長江夏秋洪水遠大于湘、資、沅等河春季洪水。宋代之前,洞庭湖洪水主要受湘、資、沅等河影響,以“春溜滯漲”為主;宋代以來,受長江洪水影響越來越大,洞庭湖洪水逐漸變?yōu)橐浴跋那镞B漲”為主。 (4) 宋代以后,長江進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加,進入洞庭湖的泥沙量不斷增加,泥沙在湖盆沉積速度快于湖盆沉降速度。 【難度】0.15 【知識點】河流堆積地貌、城市和鄉(xiāng)村區(qū)位因素、水文特征 【分析】本題以洞庭湖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區(qū)域環(huán)境差異、河流水文特征、湖泊水文特征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xiàn)人地協(xié)調觀、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yǎng)。 【詳解】(1)讀圖可知,該地區(qū)新石器時代遺址廣布,表明該區(qū)域陸地面積更廣,適宜人類居住范圍較廣;漢代遺址分散分布在西側,東側沒有分布,說明河網(wǎng)湖沼擴張,陸地面積縮小,適宜人類居住范圍變小。 (2)由于荊江河段地處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流速減慢,泥沙易在此沉積,曲流多發(fā)育,隨著時間的推移,泥沙不斷淤積,導致河床逐漸抬高;由材料可知,東晉、南朝之際,長江荊江段興筑堤壩,阻擋長江干流流入洞庭湖區(qū);宋代以來,長江含沙量持續(xù)增加,堤壩也阻擋了長江干流輸入洞庭湖的泥沙,使泥沙在荊江段沉積;汛期流量大,輸沙總量大,當水量減小、流速減慢時,泥沙在河床沉積,導致河床增高;再加上荊江段自身地勢低平、河道彎曲、水流速度緩慢,泥沙容易堆積,故荊江段河床相對堤外不斷抬升。 (3)宋代以來,長江含沙量持續(xù)增加,洞庭湖洪水特征逐漸由以“春溜滿漲”為主轉變?yōu)橐浴跋那镞B漲”為主。讀圖可知,湘、資、沅河等河發(fā)源于洞庭湖流域南部,四五月份即進入雨季,雨季來臨較早;而洞庭湖以上流域雨季相對較晚,同時受氣團影響,雨季停留時間較長,形成夏秋連續(xù)洪水期。長江夏秋為汛期,洪水遠大于湘、資、沅等河春季洪水,宋代之前,洞庭湖入湖水量主要來自湘、資、沅等河流,這些河流主要位于長江南岸,流域緯度較低,春季受冷暖氣團影響,多降水,入湖徑流量大,湖泊水位升高,出現(xiàn)“春溜滿漲”;宋代以后,隨著荊江河床泥沙的不斷淤積,洪水位持續(xù)抬升,使得洞庭湖受長江來水的影響越來越大,長江倒灌進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大,洞庭湖洪水逐漸變?yōu)橐浴跋那镞B漲”為主。 (4)洞庭湖面積擴張與其水系受到的人為干擾密切相關。特別是在荊江段修筑的堤壩,改變了湖水的自然流動模式,使原本以春季為主的汛期轉變?yōu)橄那锛竟?jié)的汛期。這種干擾導致湖水在夏秋季節(jié)時水量顯著增加,進而促進了洞庭湖面積的擴張。洞庭湖水深變淺的原因與長江干流的含沙量持續(xù)上升有關。同時,湘、資、沅、澧四水挾帶的泥沙也不斷增多,這些泥沙隨著水流進入洞庭湖區(qū)并逐漸淤積。長時間的淤積作用使得湖底逐漸抬高,泥沙在湖盆沉積速度快于湖盆沉降速度,從而導致湖水深度逐漸變淺。 (2024·湖北) 10.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全球變暖的今天,北極正上演著“放大器”的戲法,其變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數(shù)倍。升溫促使北極地區(qū)水汽含量增加,并帶來降水增多,水循環(huán)過程深受影響。育空河是北極地區(qū)的主要河流之一,該河流域96%被凍土覆蓋,冬季降水常以積雪形式存在。觀測數(shù)據(jù)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凍土退化深度與降雨量顯著相關,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凍土退化深度增加約0.7厘米。這些變化,使流域徑流過程變化顯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徑流量呈增加趨勢,且冬季增幅最大,達16%。如圖示意育空河流域徑流過程變化的主要途徑。 (1)說明全球變暖背景下育空河流域不同凍土層的變化特點。 (2)簡述全球變暖背景下育空河徑流量增加的途徑。 (3)分析1980~2019年育空河徑流量冬季增幅最大的原因。 【答案】(1)夏季,凍土融化更多,季節(jié)性凍土層變厚,多年凍土活動層變厚;多年凍土層部分轉化為多年凍土活動層,多年凍土層變薄。 (2)積雪融化,補給河流;全球變暖,雨水增加,補給河流;凍土融化,熱融湖水外泄,補給河流;凍土融化,地表水下滲增加,地下水補給河流。 (3)冬季河流補給較少;1980~2019年氣候變暖,冬季部分積雪融化和雨水補給河流;夏季地表水下滲增加,地下水增加,冬季地下水補給河流增多;導致育空河徑流量冬季增幅最大。 【難度】0.4 【知識點】陸地水體之間的水源補給關系、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要素之間的影響 【分析】本題以北極育空河流域多年凍土退化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氣候變暖、水循環(huán)、凍土變化等相關知識和內容,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以及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等學科素養(yǎng)。 【詳解】(1)全球變暖,平均溫度升高,夏季,凍土融化更多,多年凍土層部分轉化為季節(jié)性凍土,季節(jié)性凍土層變厚,多年凍土活動層變厚;氣溫升高,降水增多,多年凍土層部分轉化為多年凍土活動層,多年凍土層變薄。 (2)由圖可知,地表有積雪,積雪融化,補給河流;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冬季的降雪可能部分轉化為降雨,雨水增加,補給河流;隨著氣候變暖,凍土融化,形成多個熱融湖,熱融湖水外泄,補給河流;凍土融化,雨水、積雪融水等地表水下滲增加,增加了地下水,地下水再補給河流。 (3)冬季氣溫低,河流的補給較少;由材料可知,1980~2019年氣候變暖,可推測冬季部分積雪融化補給河流以及雨水補給增加;夏季凍土融化,有利于地表水下滲,地下水增加,冬季地下水水位相對較高,河流水位較低,地下水補給河流增多,最終導致育空河徑流量冬季增幅最大。 (2024·廣東) 11.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針對干旱區(qū)煤礦采空區(qū)治理和水資源短缺等問題,我國學者提出利用采空區(qū)建設地下水庫的建議。M煤礦礦區(qū)位于晉陜蒙交界地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地下水資源豐富。該煤礦經(jīng)過多年開采,已形成采空區(qū)。調查發(fā)現(xiàn),該采空區(qū)水體中含有來自地表的污染物。圖示意M煤礦采空區(qū)及地層剖面。 (1)簡述M煤礦礦區(qū)地表污染物進入采空區(qū)水體的自然地理過程。 (2)分析在M煤礦采空區(qū)建設地下水庫的意義。 【答案】(1)地表污染物隨降水和地表徑流向地表沉降區(qū)(塌陷區(qū))匯聚;污染物隨水流沿著裂隙下滲;下滲的污染物進入地下水,繼續(xù)下滲進入采空區(qū)水體。 (2)建設地下水庫有利于增加當?shù)厮Y源儲備,為生態(tài)、工農業(yè)生產及生活用水等提供保障;有利于調節(jié)當?shù)厮Y源季節(jié)分配,緩解水資源緊缺狀況;有利于減緩地表沉降(塌陷)。 【難度】0.4 【知識點】水循環(huán)的類型及其主要環(huán)節(jié)、人類活動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 【分析】本題以干旱區(qū)煤礦采空區(qū)為材料背景設置試題,涉及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地下水污染形成過程、建設地下水庫的意義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基本知識的能力,落實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yǎng)。 【詳解】(1)從地表污染物來源、污染物遷移、污染物進入采空區(qū)的途徑等方面進行分析。讀圖可知,M礦礦區(qū)地表污染物主要來源于采礦活動,包括采礦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等,這些地表污染物會隨降水和地表徑流向地表低洼處(塌陷區(qū))匯聚;該處巖層多裂隙,污染物隨水流沿著裂隙下滲,隨水下滲的污染物會進入地下水,繼續(xù)下滲進入采空區(qū)水體,造成地下水污染。 (2)M煤礦采空區(qū)建設地下水庫的意義可以從生態(tài)環(huán)境、經(jīng)濟效益等方面說明。M煤礦礦區(qū)位于晉陜蒙交界地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季節(jié)變化大,建設地下水庫有利于調節(jié)當?shù)厮Y源的季節(jié)分配不均,緩解水資源緊缺狀況;干旱區(qū)煤礦水資源短缺,建設地下水庫有利于增加當?shù)厮Y源儲備,為生態(tài)、工農業(yè)生產及生活用水等提供保障;同時,建設地下水庫有利于減緩地表沉降(塌陷)。 (2024·浙江1月) 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圖1為長江兩水文站位置及水文數(shù)據(jù)圖,懸沙是指河水中懸移的泥沙,甲地為雨養(yǎng)農業(yè)(無人工灌溉,僅靠自然降水作為水分來源的農業(yè)生產)區(qū)。圖2為圖1中甲地某年土壤鹽分變化圖,土壤電導率值越大鹽分越高。 材料二長江三峽水庫的建成蓄水,對其下游河段輸水輸沙能力造成一定影響。水庫下泄水流攜帶的泥沙越少,對河床沖刷越強。河口土壤的水鹽變化深受氣象、水文等因素制約,土壤鹽分過高,會對低耐鹽作物造成危害。 (1)三峽水庫建成前后,宜昌與漢口兩水文站測得懸沙平均粒徑發(fā)生了變化,宜昌站變 ,漢口站變 ,分析成因 。 (2)分析甲地該年6月土壤鹽分偏高的原因。 (3)試從水循環(huán)角度說出降低甲地土壤鹽分的措施。 【答案】(1) 細 粗 宜昌站位于三峽大壩壩前,顆粒大的在水庫內沉積(或被大壩攔截),使得壩前的宜昌站懸浮的泥沙粒徑變細;漢口站平均流速增大,攜帶能力增強,懸沙平均粒徑增粗。 (2) 甲地該年梅雨季(節(jié))降水較少,蒸發(fā)較強;水庫(建成)蓄水,使得水庫汛期下游徑流量減少,甲地徑流量(減)少,海水倒灌形成咸潮。 (3)引水灌溉;開挖溝渠排水;人工降雨、覆蓋地膜、植被覆蓋、建防曬網(wǎng)、建大棚。 【難度】0.65 【知識點】水循環(huán)的類型及其主要環(huán)節(jié)、人類活動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土壤鹽漬化的主要原因、土壤鹽漬化治理措施 【分析】本題以長江兩水文站位置及水文數(shù)據(jù)圖以及河口水鹽變化為材料,涉及人類活動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土壤鹽堿化以及水循環(huán)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識調用分析能力,體現(xiàn)了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以及人地協(xié)調觀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詳解】(1)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三峽水庫建成前宜昌站懸沙平均粒徑為0.008,建成后為0.004,宜昌站懸沙平均粒徑變小(細);三峽水庫建成前漢口站懸沙平均粒徑為0.010,建成后為0.013,漢口站懸沙平均粒徑變大(粗)。 原因: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宜昌站距離三峽大壩較近,三峽大壩建成之后,顆粒大的懸沙被大壩攔蓄下來,宜昌站懸沙平均粒徑減?。粷h口站距離三峽大壩較遠,三峽大壩建成之后,河流流速變快,侵蝕搬運能力變強,顆粒較大的泥沙被搬運到漢口站,漢口站懸沙平均粒徑變大。 (2)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長江入??谔?,6月份梅雨季節(jié)結束,該地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降水較少,蒸發(fā)旺盛,鹽堿化加?。蝗龒{水庫建成蓄水之后,下游徑流量減小,河流入??谔幒K肭郑瑤泶罅葵}分,鹽堿化加劇。 (3)降低甲地土壤鹽分的措施:引水灌溉,將土壤表層的鹽分淋洗下去;開挖溝渠排水,促進土壤鹽分的排出;雨季人工降雨,增強土壤淋溶作用等;通過遮擋措施抑制土壤水分蒸發(fā)而達到控制土壤鹽份,如覆蓋地膜、植被覆蓋、建防曬網(wǎng)、建大棚等。 (2024·遼寧遼陽·模擬預測) 大鵬灣是一個位于中國香港和內陸之間的半封閉海灣,西鄰珠江口。可溶性無機磷(DIP)主要來源于人類活動排放、含磷礦物與氣溶膠溶解。某海洋研究團隊對大鵬灣西側表、中、底層海水中的可溶性無機磷進行研究。下圖為研究團隊繪制的大鵬灣西側各層海水可溶性無機磷(DIP)含量多年月均值統(tǒng)計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3.大鵬灣西側各層海水可溶性無機磷含量多年月均值特征是( ) A.冬季總含量大于夏季 B.表層含量高于其他層 C.春秋兩季含量較平穩(wěn) D.夏季海水垂直差異大 14.冬季大鵬灣西側海水可溶性無機磷含量各層差異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流擾動 B.表層溫度高 C.人為排放少 D.大氣降水多 【答案】13.D 14.A 【難度】0.65 【知識點】洋流及其分類、海水的溫度、水污染 【解析】13.讀圖可知,夏季海水DIP底層值>中層>表層,海水DIP呈現(xiàn)明顯的垂直差異,D正確;冬季總含量小于夏季,A錯誤;底層含量高于其他層,B錯誤;底層和中層:夏季(6-8月)秋季(9-11月)變化大,春季(3-5月)次之,冬季(12-2月)含量較平穩(wěn),底層各月變化不大,C錯誤。故選D。 14.由已學可知,東北季風(偏北風)影響下形成南下沿岸流,高緯低溫海水侵入大鵬灣,表層海水溫度變低,密度變大,上下層海水擾動,使得海水DIP分布均勻,A正確;一年之中大鵬灣海區(qū)冬季表層海水溫度低,B錯誤;由材料“可溶性無機磷(DIP)主要來源于人類活動排放、含磷礦物與氣溶膠溶解”可知,DIP來自陸地人類活動,大鵬灣沿巖地區(qū)農業(yè)占比不大,工業(yè)排污和人類生活排污沒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故冬季人為排放不會明顯減少,C錯誤;大鵬灣屬于季風氣候,冬季降水少,D錯誤。故選A。 【點睛】可溶性無機磷(DIP)主要來源于人類活動排放、含磷礦物與氣溶膠溶解。大量工業(yè)廢水中所含的有機物、重金屬、無機鹽富含氮和磷,農業(yè)化肥大量使用,灌溉沖刷出的廢水中含有氮和磷,生活廢水尤其是大型洗衣店會磷洗滌劑的廣泛使用,各種含磷廢水廢渣隨地表徑流匯入海洋;還有廢水的下滲,會把土壤中的磷淋溶帶走,通過地下徑流匯入海洋;存在于氣溶膠中的DIP,被大氣降水溶解,降落匯入海洋。 (2024·黑龍江/吉林·三模) 溫躍層是指位于海面以下100~200米左右、水溫急劇下降的海水層,其上為厚度一定、水溫均一的海洋混合層。調查發(fā)現(xiàn),臺灣島西南海域溫躍層深度和厚度受季風的影響,存在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受厄爾尼諾現(xiàn)象影響,其混合層和溫躍層深度會出現(xiàn)明顯變化。下圖示意臺灣島西南部部分海域等深線分布。完成下面小題。 15.臺灣島西南海域溫躍層上邊界深度最大值出現(xiàn)的季節(jié)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6.臺灣島西南海域溫躍層上邊界深度最大值出現(xiàn)時,影響其深度的季風最可能是( ) A.東南季風 B.東北季風 C.西南季風 D.西北季風 17.厄爾尼諾現(xiàn)象強烈發(fā)生時,臺灣島西南海域( ) ①混合層深度增加②混合層深度減?、蹨剀S層厚度增加④溫躍層厚度減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5.D 16.B 17.C 【難度】0.65 【知識點】海陸分布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海水的溫度、厄爾尼諾、拉尼娜及其影響 【解析】15.臺灣島西南海域屬于南海。冬季,臺灣島西南海域海面盛行東北季風,風速較大,風力攪拌作用加強了海水垂直混合,加之海洋上層的低溫海水使海洋上層層結不穩(wěn)定,也有利于垂直混合,使得混合層達到一年中最厚,從而使溫躍層上邊界深度達到一年中最深。故選D。 16.根據(jù)上題分析可知,臺灣島西南海域溫躍層深度最大值出現(xiàn)在冬季,此時受東北季風影響較大。故選B。 17.厄爾尼諾現(xiàn)象發(fā)生時,沃克環(huán)流減弱,該海域盛行下沉氣流,風速減小,導致海洋表層混合作用減弱,使混合層深度減小、溫躍層上邊界深度減小,厚度增加,②③正確,①④錯誤。故選C。 【點睛】溫躍層是位于海面以下100—200米左右的、溫度和密度有巨大變化的薄薄一層,是上層的薄暖水層與下層的厚冷水層間出現(xiàn)水溫急劇下降的層。 (2024·黑龍江/吉林·三模) 下圖示意世界某區(qū)域。研究發(fā)現(xiàn),近幾百年來,伊利湖湖水水位持續(xù)下降。完成下面小題。 18.圖示湖泊的形成關鍵在于( ) A.火山噴發(fā) B.斷裂下陷 C.冰川刨蝕 D.河流改道 19.導致伊利湖水位持續(xù)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①全球變暖,蒸發(fā)加劇②冰蓋消融,地殼下沉③瀑布溯源侵蝕,湖水外泄④地下水超采,湖水補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伊利湖水位持續(xù)下降可能導致( ) A.湖水鹽度升高 B.湖區(qū)晝夜溫差變小 C.湖泊結冰期縮短 D.湖水富營養(yǎng)化加劇 【答案】18.C 19.B 20.D 【難度】0.65 【知識點】陸地水體之間的水源補給關系、冰川地貌、河流和湖泊的水系、水文特征 【解析】18.圖示地區(qū)為北美五大湖地區(qū),緯度高,地質歷史時期冰川刨蝕作用劇烈,形成湖盆,氣候變暖后,冰川消退,積水成湖。故選C。 19.全球變暖,蒸發(fā)加劇,水位下降,①正確;氣候變暖,冰蓋消融,重力作用減弱,地殼回彈,湖水水位相對上升,②錯誤;尼亞加拉瀑布溯源侵蝕,加速湖水外泄,導致水位下降,③正確;該地區(qū)降水豐富,地下水超采現(xiàn)象較少,④錯誤。故選B。 20.伊利湖水位持續(xù)下降,湖泊面積減小,湖水自凈能力減弱,導致湖水富營養(yǎng)化加劇,D正確;伊利湖為外流湖,水位下降后還是外流湖,不會導致湖水鹽度升高,A錯誤;湖泊水位持續(xù)下降,面積減小,湖水的氣候調節(jié)功能減弱,導致湖區(qū)晝夜溫差變大,B錯誤;結冰期主要與氣溫相關,湖水水位下降不會導致結冰期縮短,C錯誤;故選D。 【點睛】影響湖水結冰的直接因素:氣溫,間接因素:緯度、地形、水量、離陸地遠近、鹽度、水流狀況、風力、地熱、水體封閉度等。 (2024·海南??凇つM預測) 2023年9月2日上午,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最后一臺機組正式投產發(fā)電,標志著大藤峽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全面完工。下圖為“珠江水系及大藤峽水利樞紐位置示意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21.珠江流域( ) A.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地勢西高東低 B.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河流的徑流量大 C.上游水能豐富,解決珠三角能源問題 D.屬常綠闊葉林帶,黑土深厚土壤肥沃 22.大藤峽水利工程建成后,下游( ) A.水生生物增產 B.徑流總量增加 C.河口咸潮增多 D.河床侵蝕增強 【答案】21.B 22.D 【難度】0.65 【知識點】陸地水體之間的水源補給關系、人類活動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河流侵蝕地貌、區(qū)域發(fā)展差異與因地制宜 【解析】21.珠江流域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沒有高原和盆地,A錯誤;該區(qū)緯度較低,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性移動的影響,形成了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量大,河流的徑流量大,B正確;上游水能資源豐富,但是珠三角人口和產業(yè)密集,能源需求量大,珠江上游的水能不能解決珠三角的能源問題,C錯誤;該區(qū)域在亞熱帶季風氣候下發(fā)育了常綠闊葉林,降水多,溫度高,有機質分解快,土壤為紅壤,D錯誤;故選B。 22.大藤峽水利工程建成后,會調節(jié)下游河流水量,使河流下游在枯水期水量增加,河床侵蝕增強,D正確;下游水量在豐水期減少,枯水期增加,使原有適合生存的水生生物環(huán)境改變,增產不明顯,A錯誤;水利工程調節(jié)水量的季節(jié)分配,未增加整體徑流量,B錯誤;枯水期下游水量增加,河口咸潮減少,C錯誤;故選D。 【點睛】大藤峽水利工程建成后改善珠江口水文有重要作用:雨季水庫蓄水,減輕入??诤闈碁暮︼L險;枯水期增加珠江口流量,減輕水體污染,縮短咸潮危害的距離和時間,減輕咸潮危害。 (2024·浙江·三模) 受鹽度明顯變化的影響,海水在一定深度內形成障礙層。下圖為赤道西太平洋表層海水性質隨深度的變化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23.圖中曲線分別對應表示表層海水鹽度、密度、溫度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24.該海域障礙層( ) A.位于深度120米—160米范圍內 B.使海水上下層能量交換受阻礙 C.其形成與熱帶氣旋多發(fā)有關系 D.表層海水鹽度高下部鹽度較低 【答案】23.C 24.B 【難度】0.65 【知識點】氣旋(低壓)、海水的溫度、海水的鹽度 【解析】23.結合海水性質的垂向變化,赤道表層降水量較大,表層海水鹽度較低,海水鹽度隨深度增加而增加,世界海洋平均鹽度是35‰,赤道處表層海水鹽度受降水影響鹽度較低大約為34‰,海水密度隨深度增加而增加,赤道海域的鹽度垂直變化較小,而密度垂直變化大,從數(shù)值和變化特征來看,①為密度,②為鹽度;太陽輻射量逐漸降低,海水溫度隨深度增加而降低,③是海水溫度。C正確,ABD錯誤。故選C。 24.該海域50一90米深處溫度隨深度增加變化不大,但鹽度增加,密度也因之隨深度增加迅速增大,形成障礙層,A錯誤;對比障礙層上下的海水溫度,上層溫度高,下層溫度低,變化迅速,說明該海域障礙層使海水上下層能量交換受阻礙,B正確;赤道西太平洋地區(qū)因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小,難以形成氣旋,障礙層與氣旋形成關系不大,C錯誤;對比障礙層上下鹽度特征,海洋表層水體鹽度低,而其下部海水鹽度較高,D錯誤。故選B。 【點睛】海水表層鹽度分布規(guī)律:自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qū)向兩側的高緯度、低緯度海區(qū)遞減。其中副熱帶海區(qū)地處副熱帶高壓帶,蒸發(fā)大于降水,因此鹽度較高;赤道附近海區(qū)地處赤道低壓帶,降水大于蒸發(fā),因此鹽度較低。 (2024·福建莆田·模擬預測) 構造運動和地勢差異會影響水系重組。在青藏高原東北部海原斷裂帶和黃河交匯區(qū)域,受到斷裂帶附近的強烈擠壓,老虎山隆升。地貌勘測表明,老虎山東段南側R3水系由向南流轉為向北流,但老虎山的隆升并不是水系轉向的主要原因。R1、R2兩河的源頭海拔相近。圖1和圖2示意研究區(qū)域的山河形勢。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25.據(jù)圖推測,與R2河流域相比,R1河流域( ) A.流域面積較廣大 B.干流縱比降較大 C.構造運動較強烈 D.冰川作用較顯著 26.導致R3水系由向南流轉為向北流的主要原因是( ) A.R1溯源切穿山嶺速率快于老虎山隆升速率 B.老虎山隆升導致流域地勢轉變?yōu)槟细弑钡?/span> C.地勢變緩使R3河流側蝕加重導致河道拐彎 D.冰川大量消融形成洪澇使R3河流潰決改道 【答案】25.B 26.A 【難度】0.65 【知識點】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表現(xiàn)形式及影響、河流侵蝕地貌、河流和湖泊的水系、水文特征 【解析】25.R2河流程較長,流域面積較大,A錯誤;R1、R2兩河的源頭海拔相近,但匯入黃河的位置R1河海拔遠低于R2河,且R1河流流程較短,所以R1河干流縱比降較大,B正確;僅根據(jù)圖示信息不能明確判斷構造運動的強烈程度差異,C錯誤;圖中也沒有明顯證據(jù)表明冰川作用的顯著差異,D錯誤。故選B。 26.老虎山北側坡度大,注入R1的支流流速快,下蝕和溯源侵蝕能力強;在下蝕和溯源侵蝕作用下,東北側支流不斷加深,向南不斷延長,溯源侵蝕切穿了分水嶺,與老虎山南側的R3河連接,襲奪了R3支流,導致R3河流轉向匯入R1河,A正確;題干中強調老虎山的隆升不是水系轉向的主要原因,冰川消融也不是主要原因,BD錯誤;僅僅側蝕加重導致河道拐彎一般不會直接導致水系由向南流轉為向北流這么大的方向性改變,C錯誤。故選A。 【點睛】河流的水系特征:長度、流向、流域面積大小、落差大?。ㄋ埽?、河道曲直情況、支流多少、河流支流排列形狀(扇形、樹枝狀)。 (2024·河北邯鄲·模擬預測) 白江河泥炭沼澤地處長白山區(qū),5000年以來通過陸地沼澤化過程擴展而成。下圖示意白江河泥炭沼澤的演化過程。完成下面小題。 27.白江河泥炭沼澤發(fā)育的有利條件為( ) ①相對平緩的地勢②溫涼濕潤的氣候③疏松肥沃的土壤④高大茂密的植被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8.推測白江河泥炭沼澤的主要水源補給和排泄方式是( ) A.降水,蒸發(fā) B.降水、地表徑流 C.地下水、蒸發(fā) D.地下水、地表徑流 【答案】27.A 28.B 【難度】0.65 【知識點】陸地水體之間的水源補給關系、濕地及其功能 【解析】27.相對平坦的地勢易積水,①正確;溫涼濕潤的氣候降水量較大,蒸發(fā)較弱,且有一定濕地植被生長,利于泥炭沼澤的發(fā)育,②正確;由圖可知,白江河泥炭沼澤以底泥、泥炭為主,土質黏重,③錯誤;該區(qū)域泥炭沼澤的植被不如周邊植被高大茂密,④錯誤。A正確,BCD錯誤。故選A。 28.長白山地處季風區(qū),降水是當?shù)刂饕难a給水源。沼澤地可以涵養(yǎng)水源,補充地下水。由圖可知,在白江河泥炭沼澤發(fā)育過程中,河流逐漸發(fā)育,且切入泥炭沼澤地,起到排水作用。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沼澤是地表及地表下層土壤經(jīng)常過度濕潤,地表生長著濕性植物和沼澤植物,有泥炭累積或雖無泥炭累積但有潛育層存在的土地。地球上除了南極地區(qū)還沒有發(fā)現(xiàn)沼澤外,其余各地都有沼澤分布??偟膩碚f是北半球多于南半球,而且多分布在北半球的亞歐大陸與北美洲的亞北極帶、寒帶和溫帶地區(qū)。南半球的沼澤面積較小,主要分布在熱帶和部分溫帶地區(qū)。世界上最大的泥炭沼澤區(qū)在西伯利亞西部地區(qū),它南北寬800公里,東西長1800公里,堆積了全球40%的泥炭。我國的沼澤則主要分布在東北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等地。 (2024·遼寧遼陽·模擬預測) 2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99年小浪底水庫下閘蓄水,2002年開始實施調水調沙,2015~2016年由于來水來沙太少以至調水調沙中斷。黃河調水調沙顯著影響了尾閭河道和河口海岸地區(qū)的地貌演變。下面左圖為2001~2017年黃河尾閭河道沖淤年內變化示意圖,右圖為1986~2017年黃河尾閭河道月平均徑流量變化示意圖。 (1)簡述2001~2017年黃河尾閭河道沖淤年內差異,并對此做出解釋。 (2)與2001~2005年相比,分析2006~2015年黃河尾閭河道汛期沖淤量變化的原因。 (3)結合右圖,說明小浪底調水調沙對黃河尾閭河道汛期的影響。 【答案】(1)年內差異:汛期沖刷量大,非汛期淤積量大。原因:汛期水流快挾沙能力強對河道沖刷,非汛期水流慢泥沙沉積導致河道淤積。 (2)中上游水土保持工作成效致來沙減少;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使泥沙在庫區(qū)淤積且減少來沙量;流域內用水量增加致汛期來水量減少。 (3)制造洪峰,使流量和流速增加、沖刷作用增強、減少淤積;控制泥沙輸移,遏制下游泥沙淤積;改善下游河道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發(fā)展。 【難度】0.65 【知識點】河流和湖泊的水系、水文特征 【分析】本題以黃河尾閭河道沖淤年內差異為材料,考查陸地水體間的相互關系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協(xié)調觀、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詳解】(1)在2001~2017年期間,黃河尾閭河道的沖淤情況存在明顯的年內差異。在汛期,河道沖刷量較大,而非汛期則淤積量較大。這是因為汛期時,黃河上游來水攜帶大量泥沙,水流速度快,對河道造成沖刷;而在非汛期,水流速度減緩,泥沙沉積,導致河道淤積。 (2)與2001~2017年相比,2006~2015年黃河尾閭河道汛期沖淤量發(fā)生了變化。這主要是因為黃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導致來沙量減少。同時,小浪底水庫的調水調沙措施使得泥沙淤積在庫區(qū),進一步減少了來沙量。此外,流域內用水量增加,導致汛期來水量減少,也影響了沖淤量的變化。 (3)小浪底調水調沙對黃河尾閭河道汛期產生了顯著影響。在調水調沙期間,通過調整水庫下泄流量,人為制造洪峰,使得下游河道流量和流速增加,沖刷作用增強,進而減少了河道淤積。同時,通過調整水庫下泄沙量,人為控制泥沙輸移,使得下游河道泥沙淤積得到有效遏制。此外,調水調沙還改善了下游河道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了河道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健康發(fā)展。 (2024·四川樂山·模擬預測) 30.閱讀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青海湖由斷層陷落形成,是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距今20-200萬年前,氣候溫和多雨,青海湖是黃河水系中的一大淡水湖泊,通過倒淌河與黃河相連,至13萬年前,在新構造運動下,湖泊東部的日月山等山脈迅速上升隆起,水系重組,青海湖演變成了閉塞的內陸咸水湖。后期,尕海、耳海等多個子湖與青海湖分離。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對水循環(huán)有著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內陸湖泊對氣候變化反應敏感,是氣候變化的指示器。近年青海湖面積不斷增大,2018年創(chuàng)近44年來最大值。下圖為青海湖地理位置示意圖。 (1)日月山的隆起導致青海湖的氣候特征和水系特征發(fā)生變化,據(jù)此分析青海湖由淡水湖演變?yōu)閮汝懴趟脑颉?/span> (2)從青海湖分離后的耳海湖水由咸轉淡,分析其演變過程。 (3)青海湖近年來面積變大,用內流湖水平衡的原理推測青海湖流域氣候的變化及原因。 【答案】(1)日月山的隆起,阻擋濕潤氣流,降水減少,蒸發(fā)量大于降水量,推動湖泊由淡水向咸水演化。日月山的隆起,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流向改變,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從此青海湖湖水難以外泄,鹽分無法排出。 (2)耳海從青海湖分離后成為上游倒淌河干流的一個湖泊,湖底地勢及水位高于青海湖,鹽分通過倒淌河注入青海湖;上游有倒淌河淡水注入稀釋,咸水逐漸被置換為淡水。 (3)變化:氣候變暖,變濕。原因:青海湖為內陸湖泊,水量的收入途徑為降水和徑流,支出方式為蒸發(fā);青海湖泊面積增大,說明降水量和徑流量增加,降水增加說明氣候變濕,徑流增加說明高山冰雪融水增多,氣候變暖。 【難度】0.65 【知識點】陸地水體之間的水源補給關系、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水文特征 【分析】本題以“青海湖”為材料設置問題,涉及湖水的水文特征、湖泊水文的演變、湖泊的變化對氣候的影響及原因等相關知識,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體現(xiàn)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詳解】(1)依據(jù)圖文材料分析可知,日月山的隆起對青海湖的氣候產生了顯著影響。首先,山脈的升高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濕潤氣流,導致湖區(qū)的降水量減少,湖區(qū)的太陽輻射相對增強,氣溫相對升高,使得湖泊中的水分通過蒸發(fā)不斷喪失,而由于降水量的減少,補給量不足以抵消蒸發(fā)損失,使得蒸發(fā)量大于降水量,推動湖泊由淡水向咸水演化;其次,日月山的隆起改變了水系的走向,原本青海湖通過倒淌河與黃河相連,湖水可以流入黃河,維持著一定的鹽度平衡,但隨著山脈的抬升,這條通道被阻斷,迫使它流向改變,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青海湖由此變成了一座閉塞的湖泊,湖水無法外泄,鹽分在湖中累積,無法排出,從而導致湖泊從淡水湖演變?yōu)閮汝懴趟?/span> (2)依據(jù)圖文材料分析可知,由于耳海的位置較高,耳海從青海湖分離后,成為了上游倒淌河干流的一個湖泊,其湖底的地勢及水位要高于青海湖,此時,水流從高處向低處流,耳海的水可以通過自然滲透、倒淌河或者人工渠道等方式流入下游的青海湖,使得耳海的鹽分可以外排;耳海上游仍有倒淌河的淡水注入,對湖內鹽分進行稀釋,使得耳海的鹽分得以降低,這樣的地形和水文條件有助于將耳海的咸水輸送到青海湖中,因此耳海的咸水可能逐漸被置換為淡水。 (3)青海湖作為內陸湖泊,其面積的變化主要受流域內氣候條件的影響。依據(jù)題意可知,青海湖近年來湖泊面積增大,這通常意味著流域內的補給水量增加,可能是降水量增加或高山融水補給增多,或者是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具體來說:青海湖作為典型的內陸湖泊,其水量的收入途徑只有降水補給和徑流補給,而其支出方式為則為蒸發(fā);其中降水量增加是由于區(qū)域氣候變得更加濕潤,才會導致流域內降水量增加,進而增加了湖泊的入水量;徑流增加,這可能是附近山地冰雪融水增多導致,氣候變暖使得全球或地區(qū)氣溫升高,導致周邊高山的冰川和積雪加速融化,從而增加了湖泊的補給水量;青海湖泊面積增大,水量增多,進一步調節(jié)了局部地區(qū)氣候,使得增發(fā)減少。綜合以上因素,可以推測青海湖流域的氣候可能呈現(xiàn)出變暖和變濕的趨勢。其中,氣候變暖可能導致了冰川融水增多,而氣候變濕則可能增加了降水量,這些變化共同導致了青海湖水量的增加,從而使湖泊面積增大。 (2024·青海西寧·模擬預測) 3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霍爾木茲海峽連接波斯灣和阿曼灣?;魻柲酒澓{海水運動受密度流的影響,海峽西側海域海水水位較低,東側海域海水水位較高,從而導致海水流動。波斯灣水體更新緩慢,且波斯灣表層和深層之間海水交換不暢。下圖示意霍爾木茲海峽兩側夏季某月表層海水平均等溫線分布,該月26°N以北主要受副熱帶高壓控制,以南受信風控制。 (1)指出霍爾木茲海峽表層海水運動方向,并說明理由。 (2)簡述波斯灣水體更新緩慢的原因。 (3)該月阿曼灣北部沿岸表層海水溫度較低,試做出合理解釋。 (4)根據(jù)水溫分布,說明該月阿曼灣北部沿岸海水運動對魚類資源的有利影響。 【答案】(1)表層海水自阿曼灣流向波斯灣。理由:波斯灣全年高溫,干旱少雨,蒸發(fā)旺盛,水位較低,阿曼灣海水從表層流入波斯灣。 (2)波斯灣海域較封閉,與外界交換困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時間長,風速小,海水運動較慢;周邊氣候干燥,降水少,陸上徑流匯入少。 (3)該月阿曼灣北部沿岸受東北信風控制,為離岸風,表層海水被驅散,深層冷海水上泛降溫,阿曼灣表層海水溫度較低。 (4)多上升流,帶來豐富的營養(yǎng)鹽類,浮游生物大量繁衍,魚類餌料豐富;擴大海水溫差范圍,滿足更多魚類生存的需求,豐富魚類資源的種類。 【難度】0.65 【知識點】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洋流及其分類、海水的鹽度 【分析】本題以霍爾木茲海峽兩側夏季某月表層海水平均等溫線分布圖為背景,設置4小題,涉及海水運動、水體更新、海水溫度及海水運動對魚類資源的影響等知識,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體現(xiàn)了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yǎng)。 【詳解】(1)由材料可知,海峽西側海域海水水位較低,東側海域海水水位較高,受重力表層海水由海峽東側的阿曼灣流入海峽西側的波斯灣。由所學可知,波斯灣位于北回歸線附近,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氣候干燥,降水少,蒸發(fā)旺盛,陸地上又缺乏入海徑流,海水鹽度高,密度大,水位較低,故阿曼灣海水從表層流入波斯灣。 (2)海水更新緩慢的原因可以從海域形態(tài)、海水運動、陸上徑流等方面分析。據(jù)圖示信息可知波斯灣海域較封閉,僅通過霍爾木茲海峽與外界海水交換較少,交換困難;當?shù)厥芨睙釒Ц邏嚎刂茣r間長,風速小,海水運動較慢,流動性差;周邊氣候干燥,降水少,陸上徑流匯入少。 (3)讀圖可知,阿曼灣北部大約在26°N。由材料“該月26°N以北主要受副熱帶高壓控制,以南受信風控制”可知,阿曼灣北部沿岸受東北信風控制,東北信風在此處為離岸風,表層海水被吹離,深層冷海水上泛補償,受冷海水降溫影響,阿曼灣北部表層海水溫度較低。 (4)據(jù)上題分析得知該月盛行上升補償流,海底營養(yǎng)鹽上泛,導致海洋上部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餌料豐富,吸引魚群聚集;隨著冷海水的進一步上泛,擴大了海水溫差范圍,冷海水面積擴大,滿足更多魚類生存的需求,豐富魚類資源的種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