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起,諸侯國輪番稱雄,最后秦滅六國,成就了秦始皇的統(tǒng)一霸業(yè)。那么秦統(tǒng)一六國的第一功臣是誰呢?秦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文臣武將,如璀璨星河,熠熠生光,都發(fā)揮了自己的作用,在這星河中,哪顆星最亮呢。秦統(tǒng)一六國的第一功臣是誰,如果非要排序,我們不可能一一還原歷史,太久遠了,也只能以今人的眼光來看。而我們有人在已經(jīng)進行的排序中,通常是把文臣武將放在一起籠統(tǒng)進行一個排序,這也似乎不妥,二者本身在統(tǒng)一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不同,其功勞如何相同呢,一個國家的統(tǒng)一誰離開誰都不可能。況且我們今天在看前人的評述中,通常對武將有排序,而對文臣則很少進行排名。當然這些排名,都只是我們茶余話后的嘮叨話吧,聊天而已。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著名文臣有:商鞅、李斯、呂不韋、著名戰(zhàn)將有:白起、王翦、蒙恬、章邯。這些人在戰(zhàn)國時期都是赫赫有名,個個聽來都如雷貫耳。看看司馬遷的史記中的說法。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著作《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中記載:商君者,衛(wèi)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yè),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孝公既用衛(wèi)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fā)吏捕商君---秦發(fā)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nèi)容有以下幾點:獎勵軍功,廢除世襲制;改革戶籍,實行連坐法;廢除分封制,推行縣制;廢井田,開阡陌,統(tǒng)一度量衡。這些措施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方面對秦國舊有制度進行了全面改革,在戰(zhàn)國時期各國變法中是最為徹底的。新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進行了二十年,效果是極為明顯的。秦國變法之后,“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秦國一躍成為當時最富強的國家。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很可能早早被兼并掉。 在春秋時期,大家好歹還顧著一點周天子的顏面,打來打去無非爭霸而已,但戰(zhàn)國不一樣,諸侯們厲兵秣馬追求富國強兵,誰不強大,誰就會死得再沒有任何復活可能。商鞅堪稱秦國救世主,是他讓秦從“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窘境走出,商鞅本人早在公元前338年雖被車裂死,但新法在秦國依然牢牢扎根。秦國一掃之前的亂政頹勢,自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以來愈發(fā)強盛;終究,由秦始皇嬴政橫掃六國,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 其后的李斯、呂不韋無不是在其之上進行政治上的維持更新。所以秦能統(tǒng)一六國,商鞅功不可滅,在文臣中當排第一。而對于武將的排名爭議較大的是白起和王剪。《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中記載: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是歲,穰侯相秦,舉任鄙以為漢中守。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明年,白起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與客卿錯攻垣城,拔之。五年,白起攻趙,拔光狼城。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鄧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楚王亡去郢,東走徙陳。秦以郢為南郡。白起遷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zhàn),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币蚴谷藞筅w。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計之。平陽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禍大於所得。”平原君曰:“無故得一郡,受之便。”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四十六年,秦攻韓緱氏、藺,拔之。王翦者,頻陽東鄉(xiāng)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將攻趙閼與,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將攻趙。歲馀,遂拔趙,趙王降,盡定趙地為郡。明年,燕使荊軻為賊於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遼東,翦遂定燕薊而還。秦使翦子王賁擊荊,荊兵敗。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始皇既滅三晉,走燕王,而數(shù)破荊師。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嘗以兵數(shù)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於是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笔蓟蕟柾豸?,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span>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王翦言不用,因謝病,歸老於頻陽。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荊聞王翦益軍而來,乃悉國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堅壁而守之,不肯戰(zhàn)。荊兵數(shù)出挑戰(zhàn),終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超距?!膘妒峭豸逶唬骸笆孔淇捎靡??!鼻G數(shù)挑戰(zhàn)而秦不出,乃引而東。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荊兵遂敗走。秦因乘勝略定荊地城邑。歲馀,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為郡縣。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秦始皇二十六年,盡并天下,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 其實成就秦始皇霸業(yè)的肯定不能從他就位開始算啊,所以有很多人在這方面都把秦統(tǒng)一六國的第一功臣歸功于白起,如果從歷來諸多名家所說好像也沒有問題,但是秦滅六國是誰來滅的,誰帶兵滅國多呢,這我們就不得不說王翦了。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散騎侍郎周興嗣最先提出戰(zhàn)國四大名將,在他的《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眮硇稳葸@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是指戰(zhàn)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白起在秦軍里當了三十幾年的主將,攻下超過70座城池,殺了100多萬人,擅長打殲滅戰(zhàn),被譽為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神,人們叫他“人屠”。說到戰(zhàn)功,在整個戰(zhàn)國時期,他絕對是無人能敵。
王翦率領秦軍滅掉了戰(zhàn)國七雄中的五個國家,王翦打的是滅國之戰(zhàn),為秦國統(tǒng)一六國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梢哉f滅國之功,王翦要優(yōu)于白起,沒有他就沒有秦始皇的千秋霸業(yè)。況且白起不太會處理人際關系最終下場凄慘。而王翦卻能夠安享晚年。我們今天是從秦國統(tǒng)一六國中的滅國之功來排名,王翦排名第一爭議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