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久聞孫郁先生之名,卻從未謀面。近期由朋友、也是他的大學同學呂蘇蘭介紹,偶得《孫郁散文》,愛不釋手,一旦拜讀,就完全沉浸其中,再也無法自拔。只用了三天時間,這可是我一生中讀書用時最短的一次。讀后收獲滿滿,總有一種不說不快的沖動。那么,《孫郁散文》究竟是什么吸引了我? ![]() 孫郁先生是從遼南走出的學者,曾在《北京日報》做過副刊編輯,曾任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現(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他的名字,在遼寧省瓦房店市(復州)名人館(名人館設(shè)于瓦房店市復州城橫山書院)赫然在目。慶幸的是我與孫郁先生同為遼南人,又恰好在他青少年學習生活的地方工作多年,同鄉(xiāng)的親切感、對家鄉(xiāng)名人的驕傲感、對他文學才華的仰慕感,一再涌動著我對《孫郁散文》閱讀的渴望。 ![]() ![]() 在他幾篇回憶文章中得知,我十分熟悉的遼南著名的復州古城,是他生長的地方。自4歲開始,他就用自己幼小的心靈觀察和感受著這個世界,有著與平常孩子一樣的快樂,更有諸多不易。 秋天來了,他與鄰家的孩子們用小鉤子去別人刨剩下的地里刨地瓜,有著收獲的快樂?!拔覛g快地坐在地里玩著,好像那就是我的樂園”。 生活的不易也常常伴隨著他的童年,從他母親工作單位的苗圃農(nóng)校到家有很長的距離,要過兩條小河?!坝幸淮文赣H怕我冷,背著我過河,結(jié)果在水中暈倒,我們一起跌入河里。我一生都不能忘記那個鏡頭,后來見水就眩暈的感覺,也許與那次遭遇有關(guān)?!?/span> 他對兒時缺少父愛的回憶總令人憐惜。身在遠方農(nóng)場勞動的父親,一月才能回家一次,在澡堂洗澡時父子對面而坐,因霧氣阻隔卻互相看不清對方的臉,這是父子之間又親近又疏離的隔膜,又是幼小的心靈中對父愛的渴求又不得的無奈。人間誰不渴望合家團圓?可有時會有缺憾。 兒時,他除了生活上的印記,更有讀書的快樂?!凹幢阃饷媸羌t紅火火的'革命’,我的世界依然有著寧靜的氛圍。”他自到復州城內(nèi)上學后,便成了文化站的常客,在圖書室能見到的《魯迅選集》、《馬克思傳》、《李自成》、《科學社會主義》、《巴黎公社》、《歐仁.鮑狄埃詩選》,都讓他讀個遍。后來在一個中學圖書館,又讀到了《艾青詩選》、汪靜之《蕙的風》、萊蒙托夫《波羅金諾》等作品。印象最深的是穆旦的譯作:《波爾塔瓦》、《青銅騎士》、《普希金詩選》。 ![]() (橫山書院即瓦房店市復州文化館) 人說:“誰都不可能隨隨便便的成功”。此時,我才恍然大悟,孫先生的文學之果,原來是來自刻苦讀書的功力。 他也曾受到復州古城的文化熏染,因他常去文人聚集的文化站,文化人、讀書人談天讓他著迷,他或多或少也從中受益。他在《小鎮(zhèn)文人》中談及復州城南的 ![]() (復州橫山書院) 家鄉(xiāng)對 正是如此,他從未曾忘記幫助過他的人,感恩之心幾乎貫穿了全書。 他母親的同事、鄰居安阿姨、下鄉(xiāng)時遇到的農(nóng)民“老八百”、第一個啟 還有一個人,是苗圃農(nóng)校的校長, 在《淚祭汪曾祺》一文中,“人們在他的作品里重溫了沈從文、廢名的余熱,好像一縷清爽的風,當代文學史的另一道門被打開了。” “自然,從文學發(fā)展的長河看,汪曾祺算不上開風氣之先的人物,在審美的層面與藝術(shù)哲學的層面,他缺少五四那代人的氣魄,他對未來文化的啟示,亦難與魯迅、周作人這類文人相提并論。汪曾祺的意義不在這里。我以為他的杰出性在于恢復了傳統(tǒng)的藝術(shù)品格,將非我的藝術(shù),還原到真我的性靈世界。當代文學的這種精神上的調(diào)整,可以說是從他開始的?!?/span> 在《遙念巴金》一文中,既講巴金獲得了很高的榮譽,又講巴金是一個失敗的人?!鞍徒鸪姓J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人,他的文本記錄了一個時代的挫折。我每讀他的書都要被他壓抑的氛圍所襲擾,久久揮之不去。但有時也想,他用了那么多的苦澀墨汁,卻釀出了夢一般的蜜汁,也許代價太大了吧?!?/span> 在《王小波二十年祭》中,他是這樣評價王小波的:“他以明晰之眼和慧能,醒世人于昏夢,引熱浪于寒中,中國文學因了他的存在,多了值得夸耀的姿色?!睂嵲诘卣f,我讀過王小波的作品,其印象只是表層的, 他在《<流杯亭>舊事》一文中說,“端木蕻良先生的長篇小說曹雪芹,那文字之好,同代人多不及其一二,記得 《流杯亭》,是 此外,從書中可見, 在《紅樓邊上》一文,說到張中行,他說,“以知堂那樣歷史的看客姿態(tài),談陰陽之旅,述春秋之變,敲開了一個個歷史的盲點,將人的本色和生命的欲求詩化地點染出來。” “與魯迅有過交往的還有樓適夷。他晚年對于魯迅的闡釋,都有意味深長的地方。1989年5月紀念五四運動七十周年的會議在博物館舉行,那天人文社多位先生也在會場。樓適夷講起話來慷慨激昂。強調(diào)現(xiàn)在最需要的是魯迅精神。他稀疏而又長的頭發(fā)隨著表情和肢體擺動著,頗有古風。我讀過它翻譯的芥川龍之介的作品,還有一些散文都很喜歡。后來讀他與黃源的通信集,才知道對于魯迅,別有心結(jié)?!?/span> “林辰是一個寡言的人,他講話聲音不大,是貴州的方言,句句有力。先生對于魯迅的理解也是有特別的視角的。林辰差不多是'中魯’里國學修養(yǎng)最好的人,他在版本的新注、補注、訂正方面的心得,如今看來有不小的學術(shù)價值。因了工作原因,我與 說起老友王培元的故事,他十分感慨。 “2013年我的《周作人和他的苦雨齋》經(jīng)由他之手出版,問世不久后,他就在報紙上寫文章批評我的書中的觀點,以為對于周作人的態(tài)度有些溫暾。這個在出版界大概是一個奇事,自己批評自己編輯的圖書,看得出為人、為文的不同之處。王培元是憤世嫉俗的人,不會俯就時風,這種精神一方面來自魯迅,另一方面未嘗不染有人文社的固有的色調(diào),讓人想起馮雪峰、聶紺弩的某些風度。他退休前,出版了《魯迅手稿叢編》,似乎完成了一大心愿。一生堅守在魯迅的世界里,其樂在己,無論外面有什么風向流轉(zhuǎn),都未能改變其固有的顏色。” 在《我的導師高擎洲》一文中, 在我讀過的書中, 在《小而之大》一文中,“但小而知大,卻在方寸間懷有萬物,他微開的窗口,讓我暸望到世界的一角。”這是身在方寸間,心思早已飛向更遠的地方的心靈描繪。 在《少年詩神》一文中,在他讀了普希金詩集后有這樣一段描述: “圣彼得堡、基輔、高加索、西伯利亞這些對我而言陌生的地方,對其筆下像一幅幅油畫,含著沖蕩的氣旋,卷動著不安的心緒。無累的思想蕩來蕩去,背后有著不可名狀的神異之境?!边@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無比美好的、異國他鄉(xiāng)的美景,這樣的美景是他從書中讀到的,又從他的筆端流出,也引發(fā)了讀者的神思向往。 他在《中魯周圍》一文中說到,看到新版的《魯迅全集》,“想起幾代人默默的勞作,眼前晃動著無數(shù)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影。歷史風潮卷走了塵土,留下的卻是無法撼動的精品?!笨梢哉f,他用最美的語言來概述了《魯迅全集》編輯的不易及《魯迅全集》自身的價值。 在《鄧肯的話》中,一段描述特別精彩,“近年中國女子的文學增多,離經(jīng)叛道者亦盛。但幾乎沒有誰能像鄧肯那么瀟灑。筆下幾乎沒有臟的痕跡,哪怕寫最為隱秘的地方,依然讓人覺得明朗、純美,是火的流線,水的噴涌,山的舞動。生命的每一次律動在他那里都詩化了,以至無法判斷藝術(shù)與生活的區(qū)別。” 《談黑塞》一文,對友人李世琦所寫的《最后的騎士:黑塞傳》,他是這樣描述的:“全書像一個導游,引路于崎嶇的苦徑,百轉(zhuǎn)千回里,與閃電般的靈思一次次相逢。俯仰之際,神思種種;往回之間,奇思多多?!?/span> 我喜歡他書的一些金句: “一個作家,應(yīng)該格守的是自己的感覺,忠實于內(nèi)心一切。”“凡是叩響智性之門的人,都在歷史的跑道上。”“文學的力量也就是啟示的力量?!薄皩W問不過是為人生的,且為改良人生而獻力的?!薄爸挥芯耧w起來的人,才會抵達思想的圣界?!边@些金句,像一縷縷春風,撫慰人的心靈,更是激勵人前行的動力。 我也欣賞他對詩歌與詩人的闡釋。“詩歌乃心性朦朧感覺的涂抹。”“詩人是攏天地之氣的人。”“詩人是不諳世俗的獨行者,他們厭惡流俗的惡聲,拒絕外在的虛榮,精神的海永遠涌動著,并升騰出暖世的靈光?!蔽蚁矚g寫格律詩,他關(guān)于詩歌與詩人的闡述,觀點獨到新奇,我從中受益不淺。 我喜歡寫游記,但總覺得有時候不得法。在書中我看到了他的一段關(guān)于游記的評說:“黃裳也寫游記,但那所記、所思則非一般作家的觀感,乃學者的閱史閱人之樂。在風情與遺跡間能找到的是一種思想與詩情的存在,且在打量中糅進一種現(xiàn)代人的心境。這些文字,有他的歷史觀和審美寄托。” 讀后我很受啟發(fā),也成為我寫游記的標桿與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文學研究原來是冷靜的理性審視,在感性世界尋找精神的軌跡,只是不能不做的工作。”多年來, 《孫郁散文》一書,字里行間,滿是文學情懷。篇章句段盡顯文人精神。讀之是一種文化享受,掩卷則是多重思想啟迪。 寫于二0二三年七月十四日,修改于二0二五年三月二十八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