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讀書的時候就想不明白,既然是好朋友,為什么見面一點都不親近,反而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樣子,真是讓人生氣。 后來我以為是閏土變了,變得俗氣和世故了,沒有小時候單純可愛,竟然還有偷東西的嫌疑:
而等到對人生的體驗愈加深刻后,我才懂得了其中的悲哀和無奈。 閏土和迅哥兒原本是好朋友,為什么再見面隔閡那么大?40歲后就懂了 要知道兩人的家庭背景不一樣,后來的人生道路、經(jīng)歷都不一樣,另外還有性格因素,這些都是導(dǎo)致閏土和迅哥兒注定是兩路人的原因。 人在小時候最容易交朋友,或者說大家都可以是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彼此關(guān)系好起來能夠形影不離,穿一條褲子。 閏土的父親在迅哥兒家里做工,他讓閏土來幫著管祭器,于是給了迅哥兒和閏土做朋友的機會,兩人見面不到半天就熟悉了,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那時候他們都還小,彼此是最純粹的友情,而等多年后再見面,大家都變得“懂事”了:
其實,在成年后就會知道,我們都是閏土和迅哥兒。 打心眼親近的故人,卻怎么也聊不到一塊去了。 我小時候有很多小伙伴,大家一起爬山摘果子,下水摸螃蟹,假期里一起跑到柿子樹上蒙著眼捉迷藏,那時候也不知道危險。 后來各有各的命運,有人到外地讀書,有人遠離故土打工,彼此就慢慢陌生起來了,有時候也想故人相聚,“桃李春風(fēng)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盼著能坐一起好好聊一聊彼此這些年。 但真的有機會見面后,心里是親近的感覺,也很興奮,想起從前的趣事,好像對方一直沒有變過,可一旦開始交流,心很快就沉靜了:他還是他,我還是我,可他也不是過去的他,我也不是過去的我了。 在回憶一些早已模糊的往事后,再談一談彼此的職業(yè)和家庭,就很難找合適的話題了。各有各的世界,很多事雞同鴨講,他說的你不在意,你說的他聽不懂,還怎么重拾友情? 不要說一二十年不見面,就是兩三年分別后再見,人和人的感情也會變。 人和人的關(guān)系要長久,是需要基礎(chǔ)和條件的。 成年人大都明白這個道理,共同利益才是關(guān)系的基礎(chǔ)和紐帶。所謂出門靠朋友,從我們走上社會后,對“朋友”的看法就自然包含了功利性的訴求。 而除了利益之外,你跟某個人能不能成為好朋友,還要看生活環(huán)境和行業(yè)、職業(yè)等的差異,比如你們都是程序員,那共同話題就多,也容易有合作和一塊玩的基礎(chǔ)。 然后是看有沒有共同的追求和愛好,如果你們都喜歡釣魚,那每個星期抽一兩天一起去河邊垂釣,也能夠增加了解和加深感情。 最后就是看緣分了,傾蓋如故,白發(fā)如新,人海茫茫,你能夠遇到什么人,跟什么人做朋友,彼此可以有多少的交情,很多事不是你說了算的,要看彼此有沒有“緣分”。 你跟曾經(jīng)的故人有隔閡,感到無法交流,總體來說就是上面提到的這幾個緣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有些事是無法勉強的。 陳勝躬耕于田的時候?qū)ν檎f“茍富貴勿相忘”,你認(rèn)為他是不是真誠的?應(yīng)該是吧,但后來為什么他跟故人還是不能重修舊好呢? 彼此的思想觀念、地位等差距太大了,勉強的結(jié)果就是悲劇。 所以還是莊子說得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聚是偶然,你跟某個人的相遇是機緣巧合,分離才是必然。 從古至今,人生都是如此。畢竟寂寞才是人生的底色,我們每個人的宿命都是孤獨。 明白了這點,那我們才能夠真正去惜緣。最后分享晏殊的一首詞:
以此與諸君共勉之。你在讀到這里的時候,我們也就是彼此的朋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