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第八十五卷 晉紀七 西晉·晉惠帝太安二年(癸亥,公元303年) 【原文】
【譯文】
【解析】 你有沒有和別人講道理,或者別人和你講道理? 多問你一句,你的道理別人聽了嗎?別人的道理,你又聽了嗎? 要我看,講道理這事,其實是最沒有道理的。但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又必須講道理。 所以,如何“優(yōu)雅”的講道理,讓別人沒道理可講,這事就很有意思。 正好今天看《資治通鑒》看到上面這段,就和大家聊一聊“講道理”這事。 西晉八王之亂到這里,主角已經(jīng)變成了長沙王司馬乂和成都王司馬穎之間的搏殺。 從血緣關(guān)系上,他兩人和晉惠帝是同母異父的親兄弟。 晉惠帝是老大,長沙王司馬乂是司馬炎的第六子,而司馬穎則是司馬炎的第十六子。 別看排序差么多,其實司馬乂比司馬穎只大2歲,但司馬乂比晉惠帝小18歲。 而上面材料發(fā)生的時候,晉惠帝45歲,司馬乂27歲,司馬穎25歲。 之前司馬乂和司馬穎聯(lián)合把齊王司馬冏搞掉,本來三兄弟齊心,是能把天下給穩(wěn)定下來。 但問題就出在晉惠帝沒有兒子上,這就意味著,將來晉惠帝沒了,按照順序繼承,第一順位就是司馬乂,至于其他還在的司馬炎的兒子。 你看到這一點就知道為什么司馬乂對晉惠帝非常尊敬,其實他知道這位子早晚是自己,不需要多做什么,維持好人設(shè)就行了。 但是司馬穎不愿意啊。 當初他起兵幾十萬,好不容易弄死司馬倫,為了坑司馬冏,又主動退出權(quán)力中心。 本來想利用司馬冏弄死司馬乂,結(jié)果被反殺成就了司馬乂,這讓司馬穎諸多謀算竹籃打水一場空,你讓司馬穎如何能咽得下這口氣。 所以,司馬穎為什么要和司馬乂死磕,就是為了搶皇位來的。 司馬穎的勢力極強,麾下二十多萬大軍,司馬乂這邊實力就小很多。 別看司馬穎人多,作戰(zhàn)未必有司馬乂厲害,因此在作戰(zhàn)初期,司馬穎其實反而處于劣勢。 但打仗這個東西就和創(chuàng)業(yè)一樣。 兵多的最后能打贏,和錢多創(chuàng)業(yè)容易成功,關(guān)鍵在于,資源多意味著容錯率更高,你能折騰的起。 要是你手里兵糧有限,你一兩次失敗就完蛋了,別人折騰十次都沒關(guān)系,你怎么比? 司馬乂被圍在洛陽城中,情況不容樂觀。 朝臣建議和司馬穎講和,司馬乂同意了。
司馬乂想和司馬穎講道理,大家別打,否則便宜了其他的司馬們那就不好了。 道理是對的,但講道理這個事如果是司馬乂這邊先講,意義就不一樣了。 司馬乂本就是勢弱的一方,現(xiàn)在想講道理,這不就說明司馬乂認慫了嘛。 但司馬乂又不想認輸,于是通過講道理的方式來掙扎。 在司馬穎眼中,司馬乂你不談判,還以為你很強,現(xiàn)在你主動來談判講道理,那只能說明司馬乂能用的力量不足,否則不會有這一出。 局面完全在司馬穎這邊,他才不會聽司馬乂的話,畢竟只要把他弄死了順便弄死晉惠帝,皇位都是他的,他那需要和司馬乂談來談去? 事是如此,但司馬穎不能直接說不和司馬乂談了,他必須要丟出一個司馬乂無法接受,或就算接受了也難受無比的條件。 這樣讓司馬乂主動不談,司馬穎還能把破壞和平的大帽子扣在司馬乂身上。 就好比,特朗普開條件讓普京?;穑站]意見,但是澤連斯基一看,全是拿烏克蘭的利益來賣,他哪能同意,同意了他就是烏克蘭的罪人。 結(jié)果特朗普反咬一口澤連斯基,然后還策動烏克蘭搞大選要把澤連斯基換下去。 所以,司馬穎、特朗普都屬于那種既當又立、得了便宜還賣乖的貨色。 如果不講這些東西,司馬穎也不是不愿意講道理,而是這個道理,不能由司馬乂來定,還是必須要司馬穎的來決定講什么道理。 所以,道理不是道理,而是主導(dǎo)權(quán)是誰的問題。 司馬乂講的道理,肯定是有利于他的,但是現(xiàn)在司馬乂拿司馬穎沒辦法,那么講道理其實就是想通過道德綁架、大義名分、權(quán)衡利弊來讓司馬穎放棄利益訴求,得利最大只會是司馬乂。 要是司馬穎能同意,才是真傻,我要我也不答應(yīng)。 而司馬穎此時占據(jù)上風(fēng),主動權(quán)都在他手上,他憑什么要聽司馬乂的道理? 就算講道理,也是司馬穎讓司馬乂心平氣和的聽司馬穎講他的道理。 所以注定談不攏。 【閑扯】 所以,什么是道理? 其實沒有道理,所謂的道理,不過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各種語言去把自己的利益包裝的合理化。 如果聽從了別人道理,那才是扯淡呢,因為這就意味著你放棄對自己利益訴求的表達權(quán)力,反而屈從與他人的利益表述框架。 而在別人的框架中,別人的利益永遠是第一位,而你的利益必然要靠后。 所以,寄托他人為自己利益考量,永遠是癡心妄想。 你看到有人在爭吵,看上去是講道理,但道理都是彼此的道理,而爭吵也不是誰的道理更有道理,而是誰應(yīng)該來聽誰的道理。 但無論再怎么爭吵,其實都是對利益的表述爭奪,都是想把對方拉入并接受自己的框架。 因此,落到具體的生活實踐中,如果遇到要講道理的場景,你應(yīng)該明白,你講的道理的本質(zhì)內(nèi)核其實不是道理本身,而是你的利益訴求如何保證。 因此不如直接一點。 如果你強勢,講的道理必然是要以你為主,但你也要給對方留一點口子,維持對方的體面和基本利益。 看似你好像吃虧,但只要你是用你的道理邏輯,那你就占了最大的便宜。 如果對方不想體面,那你就幫他體面。 如果你弱勢,那么道理主導(dǎo)權(quán)必然不會在你手里,就算是你短時間占了道理的優(yōu)勢,但長期必然會落下風(fēng)。 所以別想著讓對方屈服你的道理或接受你的道理。 記住,聽誰的道理,和道理本身無關(guān),只和實力有關(guān)。 而你能做的只有在你占優(yōu)的短暫時間內(nèi)提出適當?shù)睦嬖V求,給自己體面退場,否則那就一點都不體面沒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