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只說三分話,不敢全拋一片心。 能說什么,不能說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這都是有講究的。 說錯了一句話,就容易得罪人;做錯了一件事,就容易激發(fā)矛盾。跟外人相處如此,跟親人相處也是如此。 比如說,跟親戚、兄弟姐妹相處,這里邊的“規(guī)矩”可就多了。由于雙方都有一定的關系,所以“刺猬效應”會特別嚴重。 所謂刺猬效應,指的是,每個人都像是身上長滿刺的刺猬,只要互相靠近,就會互相傷害。矛盾,由此而生。 跟親戚、兄弟姐妹打交道,要把這些話,埋藏在心底。 一、賺了多少錢,盡量不要說出來。 這年頭,很多人都喜歡裝X,動不動就炫耀自己賺了多少錢。 這,其實是人情社會的大忌。你越是炫耀,別人越是仇視你,對你沒有一絲一毫的好態(tài)度。等于是,給自己樹敵。 人性最大的缺陷,莫過于“見不得人好”。你過得好,別人仇視你;你過得不好,別人嘲笑你,還有可能對你落井下石。 也就是說,你過得好,不行;你過得不好,也不行。左右為難。在“見不得人好”這件事上,親戚、兄弟姐妹這個群體,可謂是“遙遙領先”的。 為什么他們在“見不得人好”這件事上,會“遙遙領先”呢?因為關系親近,攀比嚴重。越是攀比,越是容易見不得人好。 所以說啊,賺了多少錢,多也罷,少也罷,都不要跟別人說太多。裝糊涂,或者換個話題,搪塞過去就好。切勿激發(fā)了人性之惡。
二、自己的家庭狀況如何,不要說出來。 常言道:“家丑不可外揚?!?/span> 在現實生活中,不僅是“家丑不可外揚”,就連“家美也不可外揚”。家庭的好與壞,自己心知肚明就好,千萬不要讓別人知道。 屏幕前的你,肯定就不理解了,大家都是親戚一場,說說家庭里邊的事兒,這又有什么影響呢? 你把家庭的底細,全盤托給別人知道。別人知道之后,非但不會幫你,還會添油加醋傳出去。如此,你就成為了別人茶余飯后的談資了。 這一點,看看村口的長舌婦就知道了。一堆師奶大爺,整天待在一起,不是談論東家長,就是談論西家短,滿嘴巴人是人非。 又有誰想成為別人口中的人是人非呢?你不想成為,我也不想成為。既然如此,那就守住嘴巴,家丑也好,家美也罷,自己心知肚明就行了。 三、再怎么看不順眼,都要一笑置之,切勿撕破臉皮。 跟親戚、兄弟姐妹打交道,最容易鬧出矛盾。一氣之下,也就撕破臉皮,淪為仇人。 有必要做到如此程度嗎?沒必要。永遠都是“人情留一線,日后好相見”。哪怕淪為陌生人,也不要淪為仇人。 這就需要我們具備“一笑置之”的智慧。對于看不順眼的人與事兒,哪怕再生氣,差不多就行了,切勿過分糾結。 首先,撕破臉皮之后,未來有什么事兒,就不好商量了;其次,如果住在同一個村莊、小鎮(zhèn)里邊,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還是“和和氣氣”比較好。 哪怕這里的和和氣氣,是裝出來的,也沒有關系。反正,人情社會講究的,是“伸手不打笑臉人”。 你一笑置之,我也一笑置之,你裝成和和氣氣的模樣,我也裝成和和氣氣的模樣。關系,就不會搞得太僵。 四、不要在背后,說任何人的是非、壞話。 所謂“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span> 那些前來談論人是人非的,其實都是“是非”之人。他們的存在,就是產生是非的源頭。畢竟,是非需要有人來傳播。 別人給你傳播是非,那他們就是是非之人。你給別人傳播是非,那你就是是非之人。是非之人,基本都是“聲名狼藉”的。 試想,誰喜歡整天談論人是人非的長舌婦呢?沒有人喜歡。對于長舌婦,人們的態(tài)度,基本都是嫌棄、厭惡、敬而遠之。 更何況,是非、壞話,傳回到當事人耳中,就會鬧出更大的矛盾。人在江湖,理應廣結善緣,又何必跟別人鬧矛盾呢? 是非什么的,心知肚明就行了。哪怕別人問及,我們也不妨裝傻充愣。不在背后說別人的是非、壞話,這不僅是人之修養(yǎng),還是明哲保身之道。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