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兩晉和隋唐,宋代書壇開宗立派的大師數(shù)量明顯變少,那種百家爭鳴的盛況不再,而是以“眾星捧月”為主,而這個“月”指的就是“宋四家”了。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各逞其能,將“尚意”書風推向了頂峰。 這幾個人里,蘇、米名氣最大,蔡襄與蔡京之爭也讓人們對他多有了解,而黃庭堅就比較“尷尬”了。他一生低調,為人灑脫,在他身上沒有發(fā)生過什么“奇聞趣事”,所以大眾普遍不了解這位大師。 其實,學界認為,“宋四家”論筆法之創(chuàng)新、個性之鮮明,黃庭堅稱得上第一,他的行、草書變革二王、張旭、懷素等人的風格,是“宋前草書”與“宋后草書”的分野,而且他的行書大作《砥柱銘》,還創(chuàng)造了書法拍賣史上的最高成交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黃庭堅傳世作品很多,大家津津樂道的除了《砥柱銘》,就是《諸上座帖》《松風閣詩》。而有一部作品,一直被人低估,它更真實展現(xiàn)了黃庭堅的書法功力和用筆狀態(tài),此作就是《王史二氏墓志銘》。 有拍賣界人士認為,此作如果競拍,成交價不會低于《砥柱銘》。有三大原因:其一,它是黃庭堅目前僅存的一件草稿作品,卷面批改、涂抹痕跡都保留了下來,因此有“宋代的《祭侄文稿》《爭座位帖》”美譽。 人們常說“碑不如帖,帖不如經,經不如稿”,這是因為碑、帖、經在鐫刻、書寫時,都進行了修飾和簡化,與原稿相比,筆畫的細膩程度大打折扣,不再纖毫畢現(xiàn),細微處的變化也消磨殆盡了。 其二:這件手稿是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王長者墓志銘稿》和《宋盧南詩老史翊正墓志銘稿》,時間跨度超過十年,我們從中可以看到黃庭堅書風逐漸穩(wěn)定,書藝日益精深的過程。這對于豐富我們的書寫技巧大有益處。 其三:《王史二氏墓志銘稿》保存極為完好,縱35厘米、橫785厘米,共45行、700余字,字徑約2.5厘米,幾乎囊括日常用得到的漢字,非常適合作為“日課”訓練,將晉唐筆法與莊嚴自然的氣韻和諧統(tǒng)一,可謂“人書俱老”、自然率真。 此作藏鋒入紙,落筆后衄挫、調鋒,筆畫遒勁豐潤,延續(xù)“長槍大戟”的處理,轉折處方圓并用,撇捺舒展開張。結字欹側多字,重心上下騰挪,結構左右高低錯落。章法疏密得宜,用墨濃淡對比明顯,處處蘊含變化,讓人??闯P?。 《王史二氏墓志銘稿》法度嚴謹豐富,筆畫變化、力道、氣韻做到了極致,是提高用筆技巧和書法審美的上佳字帖,有網友感嘆,能把字寫到這個水平的,1000年來除了趙孟頫,找不出第二個人。 而今,我們將黃庭堅《王史二氏墓志銘》進行了超高清12色復制,見此作如見原作,非常便于大家學習臨摹。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