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DeepSeek神話的上演,無論是互聯(lián)網(wǎng)大廠,還是包括華為、電信運營商在內(nèi)的行業(yè)領袖企業(yè),都“爭先恐后”地接入了DeepSeek,大有誰不及時接入就可能落伍的趨勢,可謂一切皆“DeepSeek”! 具體到個人,如何既做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要避免因為過于依賴人工智能而造成不利影響,甚至給人帶來不可逆轉的不利影響,這顯然也是面臨的一個很大的不確定性問題。 可以預見,我們都將被動被卷入其中,在這個過程中,一邊享受著“好刀”帶來的暢快體驗,一邊面臨不久將來被“好刀”快速切掉的隱憂。以至于有人調(diào)侃,要想預判人工智能的未來影響,把“人工智能”四個字倒過來念,或許就了然于胸了! 蛇叔體驗后,覺得,有以下一些啟示: 1 人工智能,本質上是一個優(yōu)異的工具。因此,對于工具的使用,一定要理解工具的本質和優(yōu)劣,否則,就有可能淪為工具的附庸。就如同人一旦對鴉片上癮以后,沒有鴉片,將極度不適。因此,對于工具的使用,宜適度。 2 如何適度使用工具?首要的是結合不同AI工具的特性,掌握其基本操作技能。就如從走路到騎自行車、從騎自行車到開汽車、從開汽車到開智能汽車一樣,有共性,也有差異?;臼褂眉记桑枰〞r間去掌握。而不是對工具的使用和迭代變化無動于衷。更不是有工具背后所依賴的技術擔憂,會開車不一定需要去深入了解車是如何造出來的。各有各的專長,各有各的分工。車是用來替代兩條腿把人更高效快捷的運送到目的地的。 3 盡管是適度使用了工具,但在很多場合,人本身也是工具屬性,因此,就存在工具之間的相互替代問題。工作的本質是價值交換,當AI工具在很多場景能夠替代人這個工具的時候,那職場“人退AI進”就不可避免,要看到這種趨勢。因為企業(yè)經(jīng)營追求的就是效益,當企業(yè)沒有建立足夠的對“人機關系”調(diào)節(jié)的認識和包容度的時候,優(yōu)先選擇就是用機器替代人。畢竟,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對于這種替代,過度的焦慮毫無意義。而是要去尋找不能被替代的出路。 4 想要延緩被AI技術的替代,基本路徑有兩個,一個是還有學習能力,能夠及時學習,把AI技術變成個人能力的延伸,成為使用AI工具的高手,或者是有差異化能力的壁壘構建。這個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不得不做。另一個是加強非標非AI能力能夠觸及的能力的構建,比如非確定非線性的人的主觀經(jīng)驗的判斷力,又比如是機器不具備的情感構建力。當然,這都不容易。否則,那就只能成為AI技術的能量供應體。 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對于個人而言,人工智能大模型,目前實際上是替代了傳統(tǒng)搜索引擎的功能,也大大提升了邏輯分析總結的能力。盡管如此,這主要通過人工智能大模型獲取已知領域的信息,這種獲取和提煉水平,遠超個人。但是,涉及到對未知的判定和選擇,還是需要結合人生的閱歷和經(jīng)驗的決策,仍然需要依賴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基于大模型輸入,還是要進行二次加工的。這也是不同人使用工具的差異化能力。 5 所謂終身學習,對于新知識學習,不能停止。否則,大模型的使用越多,個體就可能越智障。因為大模型下,也是基于算法,喂給個體的內(nèi)容,也可能是反智反常識反人性的。而這種反智反常識反人性的信息,也是可以被引導而產(chǎn)生的。再通過算法推薦等進行定向強化。所以,越是人工智能應用深入,越會讓人更智障。就像不斷投喂垃圾食品,讓人的提質越差一樣。因此,對人的學習要求就更高。 6 目前,因為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已經(jīng)上升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在這種背景下,大家主要的精力和資源都是關注如何快速提升人工智能的技術水平。至于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關注度和投入的資源度,都不會是主流。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于人工智能技術對社會、對個體,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擔憂,都未知。也只有隨著技術應用的深入,正面和負面的影響經(jīng)過一番較量之后,才可能去校準。屆時,是否為時已晚,也未可知! 因此,我們現(xiàn)在能做出的選擇就是,學會利用這些人工智能帶給我們的應用,并享受著帶給我們的眼前的便捷高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