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很多詩人同時也是書法家,比如李白、杜牧、王維、賀知章等,尤其是賀知章,他在書法上的造詣勝過了詩歌,但因為傳世作品太少以及詩名過高,導(dǎo)致了“詩掩其書”。學(xué)界認為,賀知章也是唐代所有詩人中,書法水平達到大師水準的唯一一人。 早在當時,就有人稱贊他的字堪比王羲之,甚至比張芝、索靖更佳。李白寫詩贊嘆他:“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yīng)寫黃庭換白鵝?!笔┧拊u價:“凡人家廳館好墻壁及屏障,忽忘機興發(fā),落筆數(shù)行,如蟲篆飛走,雖古之張、索不如也?!?/span> 賀知章自幼博覽群書,精于翰墨,他取法于崔瑗、杜度、張芝、皇象、二王、智永諸家,隸書、章草、行草無一不精。自幼年至八十六歲去世,未嘗一日舍筆墨。賀知章傳世書法極少,僅有一件留了下來,那就是草書《孝經(jīng)》,張旭、懷素都學(xué)過此作。 此作是他晚年奉敕所寫,達到了“人書俱老”的境界,而且書寫時一絲不茍、傾盡心力。不論是用筆的豐富性和氣韻的生動脫俗,都比孫過庭的《書譜》更勝一籌。時人認為孫過庭的字“千紙一類,一字萬同”且有“閭閻之氣”;而賀知章的《孝經(jīng)》則是“與造化相爭,非人工所到也。 《孝經(jīng)》全卷縱26厘米、橫265.1厘米,足有140行,超過2000余字,單字大小約2厘米。書寫得洋洋灑灑、淋漓痛快。此作原本藏于江南富豪之手,但在明末清初時,被倭寇掠走后進獻給日本皇室,視為至寶,至今藏于宮內(nèi)廳三之丸尚藏館,僅在2006年3月回國展出過一次。 這部《孝經(jīng)》比《書譜》以及張旭、懷素的草書的更適合初學(xué)者,因為它筆法細膩豐富,又融合了章草、行草的技巧,筆筆有來處,字字見法度,將它臨摹通透,漢末至初唐正宗草法也就掌握了。 《孝經(jīng)》起筆順鋒直入,落筆后有按壓、調(diào)鋒動作,再中鋒而行,筆畫蒼勁秀潤,婀娜多姿,既有姿態(tài),又不顯得虛浮,牽絲引帶,絞轉(zhuǎn)翻折,呼應(yīng)密切,每個字處理得都不雷同。轉(zhuǎn)折處一搨直下和內(nèi)擫取勢,明顯受王羲之的影響,而收筆時的蠆尾,則學(xué)的索靖。 此作用筆以圓代方,雖有鋒芒但不強調(diào)圭角,起筆靈動,行筆沉著,收筆爽利。結(jié)字因字賦形,縱勢、橫勢皆有,俯仰顧盼,高低錯落,搖曳生姿。全卷墨色枯潤變換明顯,節(jié)奏感很強,前半部分寫得較為內(nèi)斂細致,越寫越發(fā)痛快。瀟灑自然,法度與意趣兼?zhèn)洹?/span> 而今,我們將賀知章《孝經(jīng)》進行了超高清1:1復(fù)制,見此作如見原作,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yīng),以供大家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下方鏈接一觀! |
|
來自: 墨品書法網(wǎ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