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明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孫權(quán)在稱帝后提出合縱連橫計劃。 一方面與西邊的蜀漢政權(quán)正式結(jié)盟,同時派使節(jié)出使遼東,打探遼東太守公孫淵的動向,試圖與其交好。孫權(quán)的戰(zhàn)略意圖非常明顯,就是西連蜀漢、北交遼東,從南、西、北三面對曹魏政權(quán)形成合圍之勢。 魏明帝太和六年(壬子,公元232年),遼東太守公孫淵暗地懷有二心,多次與吳國聯(lián)系。魏明帝要征討他,卻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散騎常侍蔣濟勸諫說:“如今海邊之地,世世代代臣屬于朝廷,即使出兵就能把他們打敗,獲得的民眾也不足以增加國力;倘若失敗,會由此結(jié)下怨恨,自毀信譽?!泵鞯鄄唤邮?。 中領(lǐng)軍楊暨推舉田豫。明帝命田豫督領(lǐng)青州各路大軍從海道,幽州刺史王雄從陸路同時進軍討伐公孫淵。 于是使田豫率領(lǐng)軍隊,假予符節(jié),前往討伐。 田豫估計,賊人船只將要返回,正是年底風(fēng)急的季節(jié),一定懼怕風(fēng)高浪大,東面又無岸可依,肯定要到成山。成山?jīng)]有藏船的地方,只好依傍岸邊行進。 他觀察好地形,在各個山島的險要之處,布置軍隊防守,他親自到成山,登上漢武帝所建的樓觀。 田豫認為吳國買馬使節(jié)周賀等行將返歸,時已冬季,海上風(fēng)急,肯定畏懼海浪飄搖,靠岸行駛,而東邊海岸水淺不能靠岸,必當(dāng)赴經(jīng)成山,成山又沒有藏船之處,于是就派出部隊把守成山。 周賀等返回行至成山,果然遇風(fēng)上岸,田豫率軍襲擊周賀等,并殺了他。 當(dāng)初,各位將領(lǐng)都笑他在空地等待賊人,及至賊人慘敗,都爭相執(zhí)行他的計劃,請求入海奪取飄泊的敵船。 田豫恐怕敵人在陷入窮途末路時,會拼死反抗,但將領(lǐng)都不聽他的命令。 當(dāng)初,田豫以太守的官職統(tǒng)帥青州軍隊,青州刺史程喜心中不服,在進行部署時,多與他意見不一致。 程喜知道明帝喜歡明珠,于是秘密上奏說:“田豫雖然立下戰(zhàn)功,但是軍令松弛;得到了許多珠寶器物,都發(fā)放給官兵而不交納給官府?!币虼耍镌サ墓跊]有受到獎賞。 起初,虞翻性情粗疏率直,酒后屢次出現(xiàn)過失,又喜好頂撞別人,多次被人毀謗。吳王曾與張昭談?wù)摰缴裣?,虞翻指著張昭說:“他們都是死人而你卻說是神仙,世上哪有仙人!” 吳王對虞翻的恨憤不止一次兩次,于是將虞翻貶到交州。 等到周賀等去遼東,虞翻聽到后,認為遼東相隔極遠,即使前來歸附,也不足取,而今派人帶財物去遼東購馬,既不是國家之利又恐怕沒有收獲,想上書規(guī)勸不敢,將奏章給呂岱過目,呂岱沒有回答。 虞翻被怨恨的人告發(fā),再次被貶到蒼梧郡猛陵縣。吳王聽說周賀被殺后,才想起虞翻的建議,于是召虞翻從交州返回。 這時虞翻已經(jīng)去世,只運回靈柩。 青龍元年(癸丑,公元233年),公孫淵派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孫綜攜帶表章赴吳稱臣,吳王非常高興,為此大赦天下。 三月,吳王派遣太常張彌、執(zhí)金吾許晏、將軍賀達、虞咨、中郎將萬泰、校尉裴潛等率領(lǐng)大軍萬人,攜帶金銀財寶、奇珍異貸及九錫齊備,乘船渡海賞賜公孫淵,封公孫淵為燕王。 自顧雍以下的滿朝大臣都直言規(guī)勸:“公孫淵不可輕信,這樣做,對他的恩遇太厚了,只要派遣官兵護送宿舒、孫綜就夠了?!?/p> 吳王不接受。張昭說:“公孫淵背叛魏國,害怕討伐,從遠地而來求援,絕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孫淵改變主意,打算自動向魏表明忠心,我們的使節(jié)不能返回,不也讓天下人取笑嗎?” 吳王反駁張昭,張昭越發(fā)堅持己見。 吳王不能忍受,按著佩劍惱怒地說:“吳國士族之人入宮則參拜我,出宮則參拜您,我敬重您已經(jīng)到了極點,而您屢次在大庭廣眾之下頂撞我,我常常唯恐自己做出不愿做的事?!?/p> 張昭看著吳王說:“我雖然知陛下不會采納我的建議,但每次都竭盡愚忠的原因,實在是因為太后臨終時呼喚我到她的床前,留下遺詔,吩咐我輔佐陛下的話音猶在耳邊的緣故?!?/p> ![]() 張昭接著淚滿面,吳王將刀扔在地上,與張昭相對哭泣。然而吳王還是派遣張彌、許晏去往遼東。 張昭對不采納他的意見忿忿不平,聲稱有病不去朝見。吳王怨恨張昭,下令用土將張昭家的大門堵住,張昭又從里面用土將門封死。 過后,吳王冷靜下來,頗為后悔,便多次派人慰問張昭,向他道歉,張昭始終不出來。吳王有次出宮,經(jīng)過張昭家門呼喚他,張昭聲答病重。 吳王讓人火燒張昭家門,想要恐嚇張昭,張昭也不出來。吳王便讓人把火滅掉,在門中長時間等侯。 張昭幾個兒子一齊扶張昭起床,吳王用自己的車把他拉回宮,深切地責(zé)備自己,張昭不得已,然后參加朝會。 經(jīng)過漫長的航行,東吳艦隊于七月初抵達位于遼東半島最南端的沓縣(今大連市金州區(qū)一帶),在港口沓津停泊。沓津也叫沓渚,就是后來著名的深水良港旅順港。 東吳使團抵達遼東后,出于防范的考慮沒有全體登岸,他們分成兩部分,張彌、許晏、萬泰、裴潛等人帶四百人前往襄平會見公孫淵,賀達、虞咨則率領(lǐng)剩下人則留在船上等待。 其中張彌、許晏負責(zé)冊封事宜,萬泰、裴潛則主要辦理另一件大事,即購買馬匹。 公孫淵雖然早有不軌之心,自知吳國相距遙遠難以信用靠。但東吳只來了四百人,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先吃掉這支小部隊。 此時張彌等人見公孫淵似乎不是很情愿的態(tài)度,已經(jīng)察覺到不對勁了。于是公孫淵立刻動手發(fā)兵圍攻,將張彌、許晏、萬泰、裴潛四人殺死。 其余士卒無力反抗,只好乞降并被流放邊疆。 公孫淵將張彌、許晏等人首級,送到京城,全部吞并了吳國的士兵及帶來的金銀財寶。明帝頒詔任命公孫淵為大司馬,封為樂浪公。 襲殺吳使是秘密進行的,留在船上的賀達和虞咨毫不知情,于是公孫淵決定將他們騙到岸上一網(wǎng)打盡。 為此,公孫淵命韓起率大隊人馬前往沓縣埋伏起來,長史柳遠設(shè)宴引誘賀達和虞咨下船,并攜帶大量馬匹等物資,做出互市的樣子。 賀達和虞咨為了保險起見,沒有親自帶主力下船,而是命五六百人前往互市。 公孫淵看東吳使團戒備心太強,將其全部消滅是不可能了,于是再也沒必要遮遮掩掩,埋伏好的大軍一舉殺出。 可憐那五六百士兵,本來是高高興興買馬,結(jié)果遭到了滅頂之災(zāi),三百多人當(dāng)場被斬殺,還有二百多人被趕到水中淹死,其余則逃亡到深山里不知所終。 這一幕都被留在船上的人看得真真切切,他們慶幸上岸的不是自己,于是立刻返回江東報信去了。最終這次失敗的報聘遼東以損失一千多人以及大量財貨而告終。 不過事情卻沒有就此結(jié)束,當(dāng)初被公孫淵流放到邊疆的士卒中,有六十人被安置在玄菟郡。玄菟在遼東以北二百里,太守王贊管轄二百戶人家。 秦旦等都居住在民家,靠他們供給飲食,住了四十多天。他們在玄菟郡呆了四十多天里,經(jīng)過觀察發(fā)現(xiàn),這里防備并不嚴密,玄菟太守王贊手下只有三四百人。 秦旦與張群等商議說:“我們遠在異域,辜負了使命,被棄于此地,與死無異?,F(xiàn)觀察此郡,防守十分薄弱,如果我們一旦齊心,放火焚燒城廓,殺死他們的官吏,為國家報仇雪恥,然后一死,也足以無恨了。這比茍且偷生,長久地做囚犯活著怎么樣! 張群等都贊成。于是幾人秘密約定在八月十九日夜里起事,對玄菟守軍發(fā)動突然襲擊,先是放火燒城制造混亂,然后尋機殺掉王贊等主要官吏。 然而計劃卻被打亂了,他們中間出了個叛徒張松,此人將他們的計劃全泄露出去了,于是王贊立刻命人關(guān)閉城門對他們進行搜捕。 秦旦、張群、杜德、黃強全都爬過城墻逃出。 ![]() 當(dāng)時張群膝蓋生瘡,跟不上別人。杜德常常攙扶照應(yīng)他一起走,對他不離不棄。 道路崎嶇無比,就這樣艱難前行六七百里,張群再也無法堅持,于是對杜德說:“我傷病嚴重,死期將至,你們宜速速離去,這樣陪我落難,最后一并死于荒野之中又有何益?” 可杜德卻說:“我們離鄉(xiāng)萬里,理應(yīng)生死與共,怎能將你拋棄呢?”一番商議后決定,秦旦、黃疆先走,杜德則留下來照顧張群。 接下來的日子里二人相依為命,杜德采集野果為食,二人苦苦支撐。秦旦、黃疆離開了幾天,到達高句麗國都城。 他們相互一合計,認為要想脫離險境必須得依靠高句麗,反正是來冊封的,冊封誰不行呢?現(xiàn)在公孫淵翻臉了,干脆換成高句麗吧,這樣還能得到他們的支援。 二人見到了高句麗王,宣稱吳王給高句麗王位宮及其主簿頒下詔書,謊稱賞有賜品,都被遼東所劫掠。 高句麗王大喜過望,立刻封詔稱臣,還派人去接杜德和張群。至此,他們終于脫離了險境。來又派遣差役二十五人,護送秦旦等返回吳國,上表稱臣,進貢貂皮一千張,雞皮十件。 從高句麗都城沿著鴨綠江向南,即可到達鴨綠江出??谖靼财剑ń竦|九連城),他們終于可以回家了。 經(jīng)過幾個月的奔波,秦旦等四人歷盡艱險,回到了江東,孫權(quán)沒想到竟然還有人能回來。秦旦等見到吳王,悲喜交集,不能自制,吳王也被他們感動,都提升為校尉。 吳王氣憤公孫淵,大怒說:“朕年已六十,人世間的艱難困苦,還有什么沒經(jīng)歷過,卻被鼠輩所戲弄,令人氣涌如山。如不親手斬掉鼠輩的腦袋扔進大海,就再也無顏君臨萬國,即令為此亡國顛沛,也決不怨恨!” 東吳這次外交行動雖然遭受重大挫敗,卻意外地與句驪王國建立了良好關(guān)系,并首次開通了從江南與朝鮮半島的航線,雙方間的直接交往由此開啟。 到了南北朝、東晉和南宋時期,由于北方成為“敵占區(qū)”,南北間的陸路交通被完全切斷,這條海上航線便成為江南溝通朝鮮半島的重要通道,各種政商往來始終未斷。 通過這條黃金航線,江南商人把當(dāng)?shù)靥禺a(chǎn)絲綢、茶葉、瓷器以及南洋等地的珠璣、犀、玳瑁等源源不斷地運到朝鮮半島,然后把那里的良馬、貂皮、高麗參等名產(chǎn)帶回江南,再轉(zhuǎn)手運至南洋、西域和波斯...在這條黃金航線上。 商船鱗次櫛比,桅桿高聳如云,海浪拍打著船舷,濤聲陣陣,融入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宏大樂章。 |
|